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4年 第23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04-02-10
    研究报告
    极端干旱区绿洲外缘地带植被现状及其恢复可行性研究——以策勒县为例
    丁建丽, 潘晓玲, 朱启疆, 黄培祐
    2004, (1):  1-4. 
    摘要 ( 1379 )   PDF (561KB) ( 287 )  
    绿洲外缘地区是绿洲与荒漠相互转化活动程度最剧烈、表现最突出的地区,而植被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景观状况的重要指标。选择典型绿洲策勒县作为重点研究区,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在充分了解当前绿洲外缘植被生境现状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其恢复重建的可行性措施。有关结论对绿洲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盐胁迫抑制枸杞光合作用的可能机理
    惠红霞, 许兴, 李守明
    2004, (1):  5-9. 
    摘要 ( 4021 )   PDF (515KB) ( 506 )  
    利用不同盐浓度处理枸杞扦插苗,在生长的不同阶段分别测定叶片光合速率及其它生理指标,结果表明:盐处理后,Pn下降,Gs减小,Ls先升高后降低,Ci先降低后升高;叶片Chl含量降低,叶绿素荧光参数Fm、Fv、Fm/Fo、Fv/Fo和Fv/Fm均降低;可溶性糖和枸杞多糖含量增加。Ci和Ls的变化说明Pn下降的原因短期内以气孔限制因素为主,长期则以非气孔限制因素为主,其它生理指标的变化及其和Pn间存在的显著相关性表明盐胁迫下枸杞光合作用降低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结果还表明,含盐量低于0.5%的土壤对枸杞光合作用影响不大,证明枸杞具有一定的耐盐性。
    外来红树植物无瓣海桑生物学特性与生态环境适应性分析
    廖宝文, 郑松发, 陈玉军, 李玫, 李意德
    2004, (1):  10-15. 
    摘要 ( 1611 )   PDF (677KB) ( 682 )  
    根据近年来的调查观测数据和收集国内外有关资料较全面地论述外来红树植物无瓣海桑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包括物候、种子品质与苗木生长、苗木抗逆性、种苗扩散性、种内竞争特点)和生态环境适应性(包括气温、光照、盐度、潮滩与土壤);据此分析了无瓣海桑生态入侵的可能性,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为我国进一步研究该外来种引进后的生态效应以及该树种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长江下游沿江地区区域环境承载力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郑国强, 江南, 刘兆德
    2004, (1):  16-19. 
    摘要 ( 1372 )   PDF (540KB) ( 422 )  
    区域环境承载力是协调区域环境系统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本文以长江下游沿江地区为例,对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长江下游沿江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趋势,构建了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和模型,并对长江下游沿江部分地区1995~2000年区域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及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笼养和半散放东北虎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规律差异的比较
    刘振生, 滕丽微, 李枫, 毕肖峰, 王平
    2004, (1):  20-23. 
    摘要 ( 1681 )   PDF (225KB) ( 278 )  
    1998年3月~2001年4月,在哈尔滨动物园和黑龙江东北虎林园采用全事件取样法、扫描取样法和目标取样法,对笼养和半散放东北虎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分配方面,笼养东北虎的休息远远高于半散放东北虎,而摄食、站立和其它行为则明显低于半散放东北虎,笼养和半散放东北虎的运动较为接近。在活动规律方面,虽然笼养和半散放东北虎均有2个运动的高峰期,但笼养东北虎的相对集中且变化幅度较大;半散放东北虎的休息有1个明显的高峰期和2个不明显的高峰期,与笼养东北虎的1个高峰期有很大不同;笼养东北虎的摄食仅出现在16:00~17:00,而半散放东北虎则在1d中均有发生,且在9:00~11:00和14:00~16:00有2个高峰期;笼养和半散放东北虎的站立和其它行为变化规律较为相似,但半散放东北虎的发生强度要远远高于笼养东北虎。通过对笼养和半散放东北虎各种行为进行的配对T检验,发现二者的休息、摄食、站立和其它行为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
    黄檗的更新特点及食果实鸟类对其种子的传播
    鲁长虎, 常家传, 许青
    2004, (1):  24-29. 
    摘要 ( 1610 )   PDF (660KB) ( 488 )  
    在帽儿山实验林场和哈尔滨实验林场,黄檗母树下没有幼苗分布,不能进行天然更新,需要靠食果实鸟类等将果实和种子传播至远离母树的其他林下。捕食黄檗果实的食果实鸟类有9种。其中6种是食果肉鸟类,吞入果实后,消化果肉,而种子完整地随粪便排出而得以传播。其余3种是食种子鸟类,没有传播作用。果实在鸟类消化道内的滞留时间达20~30min,具有很长的潜在传播距离。将鸟类消化后的种子与完整果实和人为去果肉种子进行萌发对比实验,消化后种子的累计萌发率与其余二者之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食果实鸟类的消化(道)过程对种子萌发没有明显影响,同时证明果肉对种子萌发率没有显著影响,果肉中不含萌发抑制物质。黄檗提供多种鸟类以食物,而鸟类也同时以多种肉质果植物为食物。因此食果实鸟类和肉质果植物(包括黄檗)之间形成了松散的互利共生关系。
    堆肥处理对污泥腐殖物质形态及其重金属分配的影响
    张雪英, 周顺桂, 周立祥, 黄焕忠, 吴启堂
    2004, (1):  30-33. 
    摘要 ( 1565 )   PDF (324KB) ( 453 )  
    采用透析、凝胶色谱(Sephadex G75)研究了污泥堆肥前后腐殖质分子大小的变化及重金属Cu和Zn在各级组分中的分配。透析结果表明,污泥经过堆腐以后,腐殖质中小分子物质(<1000Da)组分的含量下降64%,而相对高分子组分(>25000Da)却增加了68%。凝胶色谱进一步证实,污泥经过49d堆腐后,腐殖质中大于2000KDa的大分子组分是堆肥起始时的23倍。而小分子组分明显减少,表现在小分子组分的凝胶洗脱体积明显减少。堆肥腐熟以后,腐殖质吸附的Cu、Zn元素含量增加,其中Cu主要被吸附在大分子物质上,而Zn主要与小分子物质结合。
    神府东胜煤田开发中诱发的环境灾害问题研究
    王文龙, 李占斌, 张平仓
    2004, (1):  34-38. 
    摘要 ( 1452 )   PDF (254KB) ( 435 )  
    神府东胜煤田地处晋陕蒙水蚀风蚀交错的生态脆弱带,开发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已威胁到矿区生产安全。大量弃土弃渣堆积于河道与沟道,加剧了水土流失;大柳塔等矿发生8hm2的塌陷与地裂缝,引起地下水渗漏,水位下降2~3m,甚至断流;大量植物死亡,土地沙化日趋严重;人为滑坡、泥石流活动频繁;河道泥沙变粗近5倍,粗沙比例增加,淤积使过水断面减少了37.6%,行洪能力降低了2个数量级。通过对弃土弃渣集中排放,扰动土回填复垦,植树造林的措施建立矿区环境整治技术体系,根本改变生态环境使矿区生产持续稳定地发展。
    有机物循环对红壤稻田土壤N矿化的影响
    周卫军, 王凯荣, 刘鑫
    2004, (1):  39-43. 
    摘要 ( 1637 )   PDF (487KB) ( 363 )  
    采用间歇淋洗培养方法,以长期定位试验—不同施肥制度对红壤稻田系统生产力及其土壤环境影响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应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求得土壤N矿化参数,并探讨长期采用有机物循环对土壤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和易氧化有机质的影响,以及它们与N0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采用有机物循环可以显著地提高稻田系统土壤N的矿化势(N0),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K值则具有与N0相反的顺序,N0越大则K值越小,K值的变化范围在0.0233~0.0799周-1之间;有机物循环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改善有机质的品质,增强有机质的活性;N0、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和易氧化有机质的相关分析表明,各指标之间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水平。
    基于遥感与GIS的中国城镇用地扩展特征
    田光进, 庄大方
    2004, (1):  44-47. 
    摘要 ( 1533 )   PDF (342KB) ( 387 )  
    利用中国1990~2000年土地利用矢量数据和自然区划图,将中国分为6级城镇用地区。第一级城镇用地分类包括辽东胶东山地丘陵、华北平原、鲁中山地丘陵、淮河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粤桂闽丘陵平原、华北山地丘陵。这些地区城镇用地比重高,城镇扩展速度快,城镇扩展面积占全国城镇扩展面积的7.147%,城镇扩展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占全国的69.88%。城镇扩展占用的主要是耕地资源,占其扩展面积的78.96%;其次农村居民点用地占10.2%,林地占4.48%,草地占2.6%,水体占1.56%,独立工矿用地占1.43%,未利用地占0.43%。城镇居民点用地扩展占用大量的耕地资源,从而造成耕地资源的大量减少,威胁中国的粮食安全。
    接种AM真菌对PAEs污染土壤中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王曙光, 林先贵, 尹睿, 侯彦林
    2004, (1):  48-51. 
    摘要 ( 1516 )   PDF (348KB) ( 502 )  
    土壤灭菌条件下,添加50mg·kg-1DEHP和50mg·kg-1DBP,在温室进行盆栽试验,观察土壤施加DEHP与DBP和接种AM真菌(Acaulosporalavis,光壁无梗球囊霉,菌号:34)后菌根际(简称A)、菌丝际(简称B)和常规土(简称C)中土壤微生物和部分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施加DEHP和DBP后,A、B和C层土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含量下降;接种AM真菌后,受AM直接影响的A和B层土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比不接种低,而C层土中三菌数量比不接种高;A和B层土中中性磷酸酶和脲酶含量下降,脱氢酶含量在A、C层土中下降,在B层土中稍有增加,AM对土壤脱氢酶活性影响不大。接种AM真菌没有降低DEHP和DBP对土壤微生物生长和土壤酶活性不利影响的程度。
    全球气候变化对四川盆地可能蒸散率(PER)的影响模拟
    胥晓, 苏智先, 陈瑶
    2004, (1):  52-55. 
    摘要 ( 1364 )   PDF (215KB) ( 234 )  
    针对目前全球气候在降水和温度方面异常变化的情况,本文在利用信息技术对四川盆地的可能蒸散率(PER)在未来5种水热组合下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条件下,当温度升高时,四川省PER值将增高,分布区域将以4个气候敏感区为核心,由东南向西北方向扩增,但随着降水量的增加,PER值将降低,分布区域将沿东南方向逐渐缩减。
    科尔沁沙地人工小叶锦鸡儿植被水分入渗动态研究
    阿拉木萨, 蒋德明, 裴铁璠
    2004, (1):  56-59. 
    摘要 ( 1377 )   PDF (232KB) ( 220 )  
    通过对科尔沁沙地不同年龄人工小叶锦鸡儿固沙植被降雨入渗的研究,阐明植被对沙地水分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降雨量43.4mm,降雨强度39mm·h-1时,降雨后120h内流动沙丘和5年生人工小叶锦鸡儿植被的水分入渗深度分别为180cm和150cm,15年生人工小叶锦鸡儿植被降雨入渗深度为100cm。流动沙丘降雨后土壤水分变化剧烈;有植被沙地降雨后土壤水分变化平缓,水分下渗浅.随着植被年龄的增加,浅层土壤截留降雨能力不断加强,最终形成不透水土层。降雨后短期内流动沙丘浅层土壤中含水量高,后期有植被沙丘深层土壤含水量高。
    博士论坛
    森林凋落物研究进展
    林波, 刘庆, 吴彦, 何海
    2004, (1):  60-64. 
    摘要 ( 1395 )   PDF (473KB) ( 574 )  
    对森林凋落物的概念、研究方法及主要研究内容作了阐述,特别就凋落物收集面积和分解袋孔径大小、凋落量时空动态和凋落物分解速率等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目前森林凋落物研究的重要结论有:海拔和纬度因子是通过对光、温、水等生态因子的再分配来影响凋落量,其中主导气候因子是年均温。凋落物的分解与化学组成和环境因子有关,C/N和N含量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土壤水分是影响凋落物分解主要环境因子之一;土壤微生物对凋落物的影响,前期是通过真菌破碎凋落物表层使内居性动物得以侵入凋落物内部,后期则以细菌降解有机物为主。凋落量、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因子,以及凋落物的生态作用等内容应是凋落物研究的重要方向。
    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基本原理及强化措施探讨
    魏树和, 周启星
    2004, (1):  65-72. 
    摘要 ( 1737 )   PDF (664KB) ( 1464 )  
    阐述了植物修复的基本概念及主要作用方式,并从土壤中重金属存在形态,植物对重金属吸收、排泄和积累以及植物生物学特性与植物修复的关系等方面讨论了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基本原理及局限性和限制性因素,从超富集植物性能强化和技术强化两方面探讨了植物修复的强化措施,并指出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相结合是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大规模商业应用的一条捷径。
    农药污染的生物降解与生物修复
    尤民生, 刘新
    2004, (1):  73-77. 
    摘要 ( 1532 )   PDF (539KB) ( 1130 )  
    论述生物修复的概念,可降解农药的微生物,农药降解菌的获得途径与鉴定;阐明农药生物修复中酶的研究,农药生物修复效能和机理的测定以及影响农药生物修复的因素,农药生物修复的优点和局限性。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农药污染生物修复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农药污染生物修复的发展趋势。
    土壤-作物系统中铅的研究进展
    李丽光, 何兴元, 曹志强, 陈玮
    2004, (1):  78-82. 
    摘要 ( 1287 )   PDF (604KB) ( 508 )  
    重金属铅不是作物生长的必需元素,而是一种对作物有积累性危害的污染物质。铅一旦污染土壤,很难降解、去除。铅对土壤污染后,可导致农产品产生残毒,并可通过土壤作物系统进入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本文就农田土壤作物系统中铅的来源、积累与迁移等研究进行综述,旨在提醒人们关注铅的危害,采取积极措施提早预防。
    专论与综述
    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初步探讨
    吕宪国, 王起超, 刘吉平
    2004, (1):  83-85. 
    摘要 ( 1514 )   PDF (337KB) ( 723 )  
    探讨了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框架,指出由于湿地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应将非污染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放到重要位置。应重视工程项目对湿地水文条件、植物区系、动物种群改变以及移民和诱导开发的影响分析。从湿地分类开始,以湿地功能为核心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把湿地潜在的生态环境效益和工程项目可能产生影响有机结合在一起,评价建设项目的急性和慢性影响,提出减缓影响的措施和替代方案。着眼于维持现存的生态过程和自然系统,保护湿地的生态效益和功能,为湿地可持续利用服务。
    城市污泥资源化利用研究
    马娜, 陈玲, 何培松, 赵建夫
    2004, (1):  86-89. 
    摘要 ( 1502 )   PDF (407KB) ( 1158 )  
    城市污水污泥产量巨大且成分复杂,如何对它进行合理利用已越来越受人们关注。文章系统地综述了我国城市污泥处置与利用的现状和趋势,并重点讨论了污泥土地利用的可行性以及我国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认为将污泥进行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并作为有机肥料或土壤改良剂等进行资源化利用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并将成为我国污泥处置与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
    有机物及重金属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旷远文, 温达志, 周国逸
    2004, (1):  90-96. 
    摘要 ( 1277 )   PDF (251KB) ( 601 )  
    植物修复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非常有前途的生物治理技术,也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文对植物修复的类型,植物修复土壤、水体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和某些放射性核素的过程、机理及可能影响因子作了概括和详尽讨论,并就国内外近年来植物修复技术在污染环境中的应用和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植物根系分泌物的生态效应
    史刚荣
    2004, (1):  97-101. 
    摘要 ( 1411 )   PDF (575KB) ( 647 )  
    根系分泌物是在一定的生长条件下,活的且未被扰动的根系释放到根际环境中的有机物质的总称,在植物主动适应和抵御不良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1)通过化感作用影响根际微生物和周围其它植物的生长,并进一步改善植物的生态环境(生物因素);(2)通过对土壤中矿质元素的溶解、螯合作用、迁移和活化等作用,不仅在营养缺乏的情况下提高矿质营养元素的有效性,而且在面临重金属胁迫时能降低根际中金属污染物的活性,减少植物对金属的吸收。根系分泌物在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
    植物功能型及其研究方法
    李荣平, 刘志民, 蒋德明, 李雪华
    2004, (1):  102-106. 
    摘要 ( 1333 )   PDF (549KB) ( 881 )  
    植物功能型被广泛应用于植被生态学研究领域。通过植物功能型的研究有利于阐述干旱区植被与干扰的关系和分析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杂草入侵的机制。本文对植物功能型的概念、应用、研究方法及研究趋势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植物功能型模型的建立及其在植被预测和管理中的运用,旨在促进我国干旱区的植被管理研究。
    研究简报
    啮齿动物和鸟类对东灵山地区辽东栎种子丢失的影响
    马杰, 李庆芬, 孙儒泳, 刘定震
    2004, (1):  107-110. 
    摘要 ( 1647 )   PDF (508KB) ( 484 )  
    2000年8月中旬至10月上旬,在北京东灵山地区小龙门林场选取两块辽东栎分布近似而坡向不同的样地,并对样地内种子库与啮齿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两块样地种子雨持续40天左右,且种子下落趋势基本一致,高峰期都集中在9月中旬,不同坡向的种子产量差异显著。在两样地随机各设置24个种子方形收集器(0.5m2)和20个地表样方(1.0×0.5m2)调查种子产量。通过比较收集器内壳斗和种子数量,发现二者无显著差异,说明鸟类对林冠层种子丢失作用不明显;而收集器和地表样方种子数量差异显著,表明辽东栎种子库扩散主要由林中啮齿动物完成。标记重捕发现辽东栎林中啮齿动物群落包括大林姬鼠,社鼠,棕背鼠平和花鼠,其中大林姬鼠为优势种,占群落的77.2%。
    锰矿尾渣污染土壤上植物受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
    张慧智, 刘云国, 黄宝荣, 李欣
    2004, (1):  111-113. 
    摘要 ( 1425 )   PDF (324KB) ( 467 )  
    分析了湖南湘潭锰矿矿区内受尾渣污染的土壤,以及生长于污染土壤的9种植物样对Mn、Pb、Cd的吸收与富集能力。结果表明,早熟禾、鼠麴草、蕨、和商陆对Mn有较强富集能力,同时也是Mn的耐性植物;早熟禾、鼠麴草以及蕨对Pb的吸收和富集能力较强;小飞蓬、早熟禾和麴草对Cd的富集能力较强;但是各种植物对这3种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均未达到超富集植物的要求,进一步的改良栽培实验仍在研究中。
    土壤中毒死蜱降解菌的诱发和持效期研究
    刘新, 尤民生, 蔡志成, 廖金英, 魏英智
    2004, (1):  114-116. 
    摘要 ( 1365 )   PDF (272KB) ( 365 )  
    实验结果表明,施用毒死蜱30d后,毒死蜱在灭菌土(S土)中的降解速度十分缓慢,在施过毒死蜱30d后的土壤(D土)中的降解速度非常迅速,在未灭菌但未施过毒死蜱的土壤(CK土)中的降解速度则介于上述二者之间,说明微生物在毒死蜱的降解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说明使用毒死蜱会诱发毒死蜱降解菌的产生。施用毒死蜱50mg·kg-1 60d的毒死蜱在各种土壤中的降解速率与施过毒死蜱30d后的土壤基本相同。90d后,50mg·kg-1的毒死蜱在D土中的降解速率依然快于CK土和S土,但差别已经缩小。120d后,毒死蜱在D土和CK土的降解速率基本相同。施药30d后,分别以0.1%,1%,10%的D土加入S土,毒死蜱在其中的降解速率均比S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布氏田鼠体重生长与栖息地植被条件的关系
    宛新荣, 王广和, 刘伟, 钟文勤
    2004, (1):  117-119. 
    摘要 ( 1394 )   PDF (257KB) ( 302 )  
    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多种不同植被条件栖息地中分析布氏田鼠当年雄鼠的体重生长差异。研究表明,布氏田鼠在不同植被条件下的体重生长具有显著的差异。在植被条件中等的草场,布氏田鼠的体重生长最佳,在植被条件优越的轻牧草场或者过度放牧草场,布氏田鼠体重生长一般,植被条件较差的重度放牧草场,布氏田鼠的平均体重较低。在不同类型草场,布氏田鼠可以通过调节体重大小和生长速度来适应各种不同类型的草场。
    技术与方法
    深圳市高速公路边坡和采石场植被恢复技术
    杨海军, 毕琪, 赵亚楠, 封福记
    2004, (1):  120-124. 
    摘要 ( 3971 )   PDF (320KB) ( 389 )  
    因此,基于高速公路边坡和采石场没有植被生长的基本条件,治理难度大,迫切需要进一步开展采石场近自然(接近自然植物群落)生态修复技术的试验研究。本文系统分析总结了近年来深圳市在高速公路边坡、采石场植被恢复过程中,所采用的种子喷射、植物袋、植物砌块等主要技术及其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开展高速公路边坡、采石场近自然生态修复技术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学术讨论与建议
    船舶压载水携带外来物种及其对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沈欣军, 白希尧, 汤红, 王宁
    2004, (1):  125-128. 
    摘要 ( 1291 )   PDF (722KB) ( 493 )  
    随着世界航运业的不断发展,船舶频繁地来往于世界各地,船舶压载水作为一种外来物种传播的有效媒介物,使得不同水域的物种得以传播到其他水域。这些物种种类繁多,普遍具有适应性较强,危害性较大等特点。本文就一些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的典型外来物种进行了列举,并对它们的分类、发源地、传入媒介、习性、分布以及由于它们的入侵给当地的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当地所采取的一些治理措施等进行了较为详细地阐述。提出控制船舶压载水的排放以及研究较为有效的压载水治理方法是解决压载水携带外来物种入侵性传播的有效途径。
    生态学理论在发展生态工业园中的应用研究——以朔州生态工业园为实例
    王灵梅, 张金屯
    2004, (1):  129-134. 
    摘要 ( 1592 )   PDF (530KB) ( 559 )  
    运用生态学理论—关键种、食物链及食物网、生态位、生态系统多样性及生态系统耐受性理论,以朔州生态工业园为实例,对生态工业园中如何构筑企业共生体、构筑生态产业链、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工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规划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发展生态工业园提供了基本方法。
    生态建设与经验
    铜陵铜尾矿库植被状况分析
    王友保, 张莉, 刘登义, 谢建春, 储玲, 李影
    2004, (1):  135-139. 
    摘要 ( 3994 )   PDF (538KB) ( 439 )  
    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分析,铜陵市几个铜尾矿场自然定居的高等植物共有89种,隶属于30个科73个属,主要包括菊科、禾本科、豆科,但蕨类植物节节草在尾矿库中也占据了重要位置。尾矿库植物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单种斑块和小群落,这些小群落组成、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水平偏低。狗牙根、白茅、三叶草、天蓝苜蓿、中华胡枝子、节节草等可在铜尾矿库上成功定居,并具有较大综合优势比,可作为良好的铜尾矿库治理的优先选用物种。
    书评
    别开洞天的克隆植物生态学—评《克隆植物的生态学与进化》
    李德志, 王长爱
    2004, (1):  139-139. 
    摘要 ( 1111 )   PDF (160KB) ( 235 )  
    生态建设与经验
    两栖类种群数量下降原因及保护对策
    武正军, 李义明
    2004, (1):  140-146. 
    摘要 ( 1511 )   PDF (654KB) ( 783 )  
    近几十年来,全球范围内的两栖类出现了较快的种群数量下降,包括部分物种的灭绝。引起两栖类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有:紫外线辐射、生境破碎和改变、生物入侵和捕食、环境污染、疾病、气候变化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其中生境破碎和改变是主要原因,而引起各因素变化的全球变化可能是根本原因。应加强对两栖类种群动态的研究,探明其下降机制,制定相应的保护对策,减少两栖类的下降。
    我国西部地区两个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的要点分析
    燕乃玲, 虞孝感, 高吉喜
    2004, (1):  147-152. 
    摘要 ( 1439 )   PDF (581KB) ( 415 )  
    分析了我国西部两个重要生态功能区———黄河源生态功能保护区和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中应把握的要点。强调了生态系统的多视角描述方法,分析了两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引起生态环境退化的可能原因,确定了两个生态功能区的主导生态功能,并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提出了建议。
    国外研究动态
    赞比亚首都卢萨卡面临的几个环境问题
    Enock Sakala, 陆志波, 陆雍森, Rodger
    2004, (1):  153-156. 
    摘要 ( 1800 )   PDF (515KB) ( 417 )  
    着重阐述了人类行为对于卢萨卡市的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本文分别论述卢萨卡市目前主要存在的环境问题,如固体废弃物处置、城市污水处理、环境卫生、工业污染、交通和大气污染、农业和环境污染、土壤侵蚀及森林砍伐等。
    生态知识
    科拉福特生物科学奖获得者简介
    曾德慧
    2004, (1):  157-160. 
    摘要 ( 992 )   PDF (204KB) ( 2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