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24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05-05-10
    研究报告
    几种针阔叶树种不同光照强度下叶绿素荧光特性的研究
    何炎红, 田有亮, 郭连生
    2005, (5):  467-472. 
    摘要 ( 4094 )   PDF (615KB) ( 488 )  
    测定研究了油松、新疆杨等7种针阔叶树种不同光照强度下最大量子效率(ΦP)和实际量子效率(PhiPSⅡ)等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变化规律,进而研究了树木对光照强度适应性。结果表明,ΦP和PhiPSⅡ随光强度增加呈下降趋势,二者的光进程变化呈正相关直线。运用方程获得的量子效率最大点、光进程变化转折点和量子效率最小点,可评价树木光合量子效率的大小和对强光的适应性。依PhiPSⅡ最大值对被试树种光合量子效率排序为沙棘>白榆>新疆杨>白腊>油松>白木千>侧柏;依ΦP光进程变化转折点和量子效率最小点对应的光强度评价被试树木对强光的适应能力排序为新疆杨>白榆>侧柏>白腊>油松>沙棘>白木千,结果与被试树种生态特征基本一致。
    河北省塞罕坝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的过渡性分析
    王庆锁, 李玉中, 路端正, 罗菊春, 冯宗炜
    2005, (5):  473-477. 
    摘要 ( 1333 )   PDF (253KB) ( 277 )  
    河北省塞罕坝地处森林区向草原区的过渡区域,植物种类丰富,共有种子植物75科318属713种或变种。塞罕坝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以北温带分布为主,占全区种子植物属数的47.65%,其次是世界分布和旧世界温带分布,分别占全区种子植物属数的15.41%和14.38%,其它分布的植物属较少。植物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为主,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分别占全区种子植物的16.27%、1.54%、40.95%、25.39%和15.85%。通过与周围5个地区的主分量分析,塞罕坝植物区系处在森林区植物区系与草原区植物区系之间,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塞罕坝植物区系与草原区锡林河流域和森林区松山植物区系的关系比较密切。
    夜间低温对两种咖啡光合作用的影响
    郭玉华, 蔡志全, 曹坤芳
    2005, (5):  478-482. 
    摘要 ( 1358 )   PDF (473KB) ( 268 )  
    为了探讨夜间低温对滇南地区主要栽培的小粒种咖啡(Coffea arabica)和大粒种咖啡(Coffea liberica)光合作用的影响,于西双版纳雾凉季对盆栽幼苗进行了连续3d的4℃夜间低温处理,并于原地恢复3d,测定了叶片的一些生理生态指标。结果表明,经4℃夜间低温处理3d后,虽然两种咖啡非辐射耗散能力增强,胡萝卜素/叶绿素(Car/Chl)升高,但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黎明原初光化学效率(Fv/Fm)降低,初始荧光(Fo)升高,以及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的积累,表明夜间低温对两种咖啡光合机构均产生了明显的破坏,导致净光合速率下降的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同时存在。虽然正常条件下两种咖啡净光合速率没有显著差异,但与大粒种咖啡相比,低温处理后,小粒种咖啡的Pn,Fv/Fm下降的比例小,MDA积累的量少,且在3d的恢复后基本可以恢复到原初值,表明小粒种咖啡相对比较耐寒,这与其较强的非辐射耗散能力,较大的Car/Chl及较强的恢复能力有关。
    高寒草甸不同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研究
    王长庭, 龙瑞军, 王启基, 景增春, 丁路明
    2005, (5):  483-487. 
    摘要 ( 1582 )   PDF (544KB) ( 531 )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物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问题是近年来群落生态学中研究的中心问题,其中,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平是其功能的重要表现形式,用4种不同草地类型探讨自然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结果表明,矮嵩草草甸、小嵩草草甸和金露梅灌丛群落中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呈线性增加关系,藏嵩草沼泽化草甸群落中线性增加关系不显著,这表明群落生产力除受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外,也受物种本身特征和环境资源的影响。不同的环境资源和环境异质性是形成群落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天山北坡中段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
    李海涛, 许学工, 肖笃宁
    2005, (5):  488-492. 
    摘要 ( 1494 )   PDF (261KB) ( 221 )  
    以位于阜康市的天山北坡中段自然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市场价格法、影子价格法、成本核算法、收益损失法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研究方法,从直接使用价值和就间接使用价值两方面,对这里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这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达6.32×108元人民币。其中有机物生产4.3016×1012元,涵养水源2.406×108元,观光旅游8.000×108元,土壤保护7.334×108元,调节大气成分4.951×108元,净化空气6.7152×108元,旅游收入8.0×108元,山地草甸1.38×108元。
    粉煤灰基质上草坪草苗期生长状况及其评价
    袁菊, 刘方, 张卫兵, 罗海波
    2005, (5):  493-496. 
    摘要 ( 1497 )   PDF (212KB) ( 291 )  
    在未施肥的条件下,采用盆栽试验对粉煤灰、粉煤灰+泥炭土、粉煤灰+黄砂土、泥炭土、黄砂土5种基质上8种草坪草的苗期生长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三叶、红三叶、黑麦草、高羊茅和马蹄金种子在粉煤灰基质上出苗快,其出苗率、苗高、分蘖数均高于粉煤灰+泥炭土和粉煤灰+黄砂土基质;但在后期出现叶片纤细、叶绿色浅淡。剪股颖在粉煤灰基质上出苗率低,结缕草和紫羊茅在粉煤灰基质上不出苗。
    不同演替阶段褐沙蒿种群特征研究
    刘华民, 朴顺姬, 王立新, 刘芳, 尉云, 刘士刚
    2005, (5):  497-502. 
    摘要 ( 1509 )   PDF (816KB) ( 328 )  
    以生长于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上的特有种———褐沙蒿种群为对象,对处于植被演替不同阶段(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生境)的褐沙蒿种群生长状态和及其生境特征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随着沙地表层的逐步固定,土层0~5cm的土壤含水量在逐渐增加,雨后各样地内土壤含水量的最大值都出现在0~5cm表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在各样地间差异极为显著,并表现出随着沙地的固定逐渐增加的趋势。褐沙蒿基株数、构件的枝条数在各演替阶段间虽无显著的差异,但随土壤基质的改变,反映种群生态功能的特征,如冠幅、生物量、生殖配额等特征在各样地间却有显著差异,且表现出随着沙地的固定而下降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褐沙蒿种群综合活力指数(CVI),试图以一个综合的指标来表示褐沙蒿种群在不同衰退阶段生长状态上的差异。分析表明,随着沙地的逐步固定,褐沙蒿种群综合活力指数在各演替阶段差异极为显著,其值从流动沙地的0.63显著下降到固定沙地的0.38,并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量之间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性。
    河南省冬小麦气候适宜性变化研究
    千怀遂, 焦士兴, 赵峰
    2005, (5):  503-507. 
    摘要 ( 3923 )   PDF (568KB) ( 459 )  
    运用建立的冬小麦气候适宜度模型对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年际变化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降水适宜度波动最强;温度适宜度与气候适宜度波动均较小,且20世纪80年代以来振幅明显变小。从变化倾向来看,温度、光照和气候适宜度分别以每10年0.003、0.005和0.006的速度升高,降水适宜度以每10年0.002的速率降低。
    干旱条件下小麦冠层温度及其性状的关联研究
    冯佰利, 高小丽, 赵琳, 高金峰, 王长发, 张嵩午
    2005, (5):  508-512. 
    摘要 ( 1411 )   PDF (503KB) ( 401 )  
    通过对小麦冠层温度和有关性状的长期观测,发现自然界存在冠层温度持续偏低的小麦,在干旱条件下,它的叶片功能期、叶绿素含量、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等重要性状明显优于冠层温度持续偏高的小麦品种,且丙二醛(MDA)积累速度慢,在籽粒灌浆期表现尤为明显。冷型小麦表现出干旱胁迫下仍然具有代谢功能较好、活力旺盛和抗早衰能力较强的特征,这进一步拓展了冷型小麦的应用范围,对于加速适应于干旱条件的优良品种选育并将其推向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GIS支持下考洲洋养殖水域浮游植物数量的时空分布及其与营养盐的相关性研究
    蔡文贵, 李纯厚, 林钦, 贾晓平, 杨美兰, 张汉华
    2005, (5):  513-517. 
    摘要 ( 1424 )   PDF (428KB) ( 375 )  
    在GIS和统计分析软件SPSS的支持下,利用数据插值、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枯水期和丰水期考洲洋养殖水域浮游植物数量的分布趋势及其与海水营养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枯水期浮游植物数量的分布较为均匀,其密集区分布于吉隆河口及其附近水域;而丰水期的数量变化幅度较大,密集分布区出现在湾口至盐洲岛北部水域,呈现出从湾西北部至湾口水域逐渐增加的分布趋势。两次调查相比,丰水期浮游植物的数量明显高于枯水期。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浮游植物数量与无机氮和无机磷的相关性均不显著,但与活性硅酸盐呈显著相关,在枯水期两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在丰水期则刚好相反,两者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松花湖铜绿微囊藻无菌株和单藻株生长因素的研究
    王霞, 吕宪国, 张学林, 张竹青
    2005, (5):  518-522. 
    摘要 ( 1362 )   PDF (687KB) ( 241 )  
    用毛细滴管洗净法从松花湖分离纯化出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单藻株和无菌株,研究了温度、照度、N、P、Fe各种因素对单藻株和无菌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因素对单藻株和无菌株最大比增长率的影响差别不大,单藻株和无菌株分别在温度33℃,照度5000Lx(2000Lx)、NO3--N浓度1.2mg·L-1,PO43--P浓度0.06mg·L-1,柠檬酸铁铁浓度0.05mg·L-1(0.04mg·L-1)时,达到最大比增长率。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N、P、Fe浓度的增加,单藻株比无菌株的最大增长量高得多,可见附着细菌的存在,能促进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从松花湖湖水中N、P和Fe含量以及温度和照度的情况看,松花湖的某些区域已经基本具备了水华发生的条件。
    紫胶蚧与寄主植物无机盐含量关系初步研究
    陈又清, 陈晓鸣, 李昆, 石雷, 陈志勇
    2005, (5):  523-527. 
    摘要 ( 1433 )   PDF (240KB) ( 536 )  
    采用比较研究法和聚类分析初步研究了紫胶蚧与7种寄主植物无机盐含量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植物之间和是否被紫胶蚧寄生的枝条之间,无机盐含量存在差异,14种枝条的无机盐含量分成4组。7种紫胶蚧寄主植物放虫枝条的无机盐含量经聚类分析可分成7类。寄主植物无机盐含量与紫胶蚧胶被厚、死亡率、怀卵量、个体泌胶量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很紧密。紫胶蚧寄生后久树枝条中氮、磷(P2O5)、铁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钠元素含量几乎没有发生变化,钾、钙、镁、铜、锌、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特别是钙元素含量,放虫枝条中钙元素的含量是未放虫枝条的5.3倍左右。其他寄主植物放虫枝条中都有不同种类元素不同程度地比未放虫枝条含量升高或降低。
    山杏的种子雨及鼠类的捕食作用
    路纪琪, 李宏俊, 张知彬
    2005, (5):  528-532. 
    摘要 ( 4152 )   PDF (428KB) ( 315 )  
    山杏(Prunus armeniaca)是一种灌木状小乔木,在北京山区较为贫瘠、干旱的阳坡地带广泛分布。于2002年7月和2003年7~9月,采用种子收集筐估计了山杏种子的产量、种子雨的动态变化过程;在2003年的研究中,把收集筐中所获得的种子转入扣网之中以排除鸟类的影响,并设置了地表对照样方,调查和比较了扣网内和对照样方中、扣网和对照样方之间山杏种子被取食、搬离的动态变化及其差异性。研究表明,山杏种子的下落高峰发生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败育种子的下落早于完好种子且数量极少;在扣网内和对照样方中,被取食和被搬运的种子数量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扣网和对照样方之间,被取食和被搬运的种子数量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鼠类是种子雨期间取食山杏种子的主要动物,鸟类的作用可以忽略。
    博士论坛
    我国城市地表径流污染治理技术探讨
    尹炜, 李培军, 可欣, 苏丹, 李海波, 郭伟
    2005, (5):  533-536. 
    摘要 ( 1498 )   PDF (511KB) ( 555 )  
    城市地表径流是典型的非点源污染,具有地域范围广、随机性强、成因复杂等特点,已成为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提出由源处理、输移控制和汇处理组成的城市地表径流污染控制对策,并探讨了各种具体的城市径流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认为初期雨水的有效截留将成为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叶面积指数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王希群, 马履一, 贾忠奎, 徐程扬
    2005, (5):  537-541. 
    摘要 ( 1755 )   PDF (632KB) ( 2137 )  
    对叶面积指数(LAI)提出50多年来,在植物光合作用、蒸腾作用、联系光合和蒸腾的关系和构成生产力基础的研究,在林分、景观以及地区尺度上对碳、能量、水分通量的研究,借助遥感技术建立森林生态系统的生长模型以及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和水分交换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LAI作为进行植物群体和群落生长分析的一个重要参数,已在农业、果树业、林业以及生物学、生态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天山北坡中段草地植物资源构成及垂直分布
    冯缨, 张卫东, 李新杰
    2005, (5):  542-546. 
    摘要 ( 1307 )   PDF (790KB) ( 410 )  
    通过野外考察数据和现有文献资料,分析了天山北坡地区草地植物物种资源的组成特征。结果表明,复杂的生态地理环境条件造就了天山北坡中段草地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在山地草地垂直分布带上,山地草甸的物种丰富度最大;β多样性指数可以直观地反映垂直带间物种组成的差异性或不同地段的生境多样性;垂直带间的植物物种资源的特征是生境特征和环境演变对该地区植物分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垂直方向上对天山北坡中段草地植物的空间变化进行分析,揭示了植物物种资源在北坡的垂直变化规律,为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专论与综述
    根瘤菌与群体感应
    郑会明, 钟增涛, 陈一楠, 朱军
    2005, (5):  547-550. 
    摘要 ( 1912 )   PDF (384KB) ( 433 )  
    细菌在高细胞密度下可以产生群体感应信号分子,调控细菌相关基因的表达,这种信号分子被称为自体诱导物。酰基高丝氨酸内酯类化合物(acyl-HSLs)是在根瘤菌中广泛存在的一类自体诱导物,该群体感应系统与根瘤菌和植物的共生作用密切相关。本文概述了AHLs介导的群体感应系统的组成及调控机制和不同根瘤菌中群体感应调节对根瘤菌生理行为及共生固氮的影响。
    中国西南地区石漠化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析
    肖荣波, 欧阳志云, 王效科, 赵同谦
    2005, (5):  551-554. 
    摘要 ( 1539 )   PDF (433KB) ( 553 )  
    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识别发生石漠化敏感区域,为岩溶地区石漠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显得十分必要。总体分析了目前中国石漠化和有关生态环境研究的资料,将石漠化敏感性影响因子归结为岩性、降水、坡度和植被等4项,并确定了各因素对石漠化敏感性影响等级,综合评价了我国西南五省(市)(包括黔、滇、贵、川、渝)石漠化敏感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敏感性评价结果基本反映石漠化现状,石漠化敏感区集中分布在贵州西部、南部,广西西部、东部以及云南东部等地。四川、重庆等地石漠化危害相对较小。
    增汇型气候保护的经济影响模拟分析
    郑一萍, 王铮
    2005, (5):  555-560. 
    摘要 ( 3964 )   PDF (304KB) ( 228 )  
    目前,将增汇作为气候保护的手段已在世界上引起了广泛重视。那么,增汇的经济可行性如何呢?我们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这个问题需要在宏观经济一般均衡的框架内进行讨论。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对增汇型气候保护的经济影响进行评估的技术路线,建立了动态宏观经济分析模型进行模拟分析,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静止或缓流污染地表水微生物固定化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李海波, 李培军, 张轶, 鞠京丽, 尹炜, 郭伟, 许华夏
    2005, (5):  561-566. 
    摘要 ( 1457 )   PDF (465KB) ( 585 )  
    污染地表水体修复问题是最近几年才被广泛关注的环境保护课题,由于污染地表水体的特殊性,常规修复方法难以发挥高效作用,固定化微生物可以通过提供特殊的微环境,较好地保护优势菌不受土著菌恶性竞争,在保持高效修复能力的同时,可以将优势菌屏蔽于恶劣环境之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修复工艺的不足,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概述了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特点,分析了利用固定化微生物修复污染环境介质存在的问题和可行性,针对城市静止或缓流污染地表水的特征,指出了将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移植到污染地表水体修复领域需要解决的的关键技术。
    果实(种子)化学防御与食果实动物的适应对策
    鲁长虎
    2005, (5):  567-572. 
    摘要 ( 4110 )   PDF (298KB) ( 494 )  
    种子植物在果实(种子)成熟后需要防御食果实动物捕食种子,同时要传播种子至适宜萌发的生境。很多植物依赖食果实动物传播种子,称动物传播植物。果实(种子)化学防御是抵御种子捕食者的重要手段。果实(种子)中次生物质包括各种生物碱、生氰糖苷、萜类和酚类等,种类繁多;次生物质的含量随果实成熟过程而变化。次生物质可以抵御动物的捕食,其毒性对种子传播者和种子捕食者没有选择性,即具泛毒性。果肉中的次生物质也可以起到轻泻剂的作用,缩短种子在动物消化道的滞留时间,以影响传播效率。果实(种子)次生物质的产生不受植物环境条件的影响,其产生与果实质量有关。在温带地区,通常SS型果实次生物质含量低,而FL型果实含量高。食果实动物可通过调整捕食行为、摄取环境中特殊物质和获得丰富营养等3个方面适应次生物质。果实(种子)中次生物质的研究对动植物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陆地生态系统可溶性有机氮研究进展
    刘艳, 周国逸, 刘菊秀
    2005, (5):  573-577. 
    摘要 ( 1626 )   PDF (705KB) ( 547 )  
    可溶性有机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 DON)的流动是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陆地生态系统DON的来源、组成、性质;森林生态系统DON的流动、季节动态以及DON在氮循环中的地位等方面作了概括和探讨。今后的陆地生态系统DON的研究应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确定陆地生态系统中DON的各分室DON的浓度、流量;DON的源与汇问题;量化不同生态系统中DON库的大小和组成;研究DON在氮的矿化、微生物的固持、以及植物吸收等氮循环过程中的地位对比研究DON与DOC(dissolved organic carbon)的动态差别;探讨DON与植物营养和碳积累的关系等.
    研究简报
    皇甫川流域退化草地和恢复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研究
    邵玉琴, 敖晓兰, 宋国宝, 刘瑞凤, 李华
    2005, (5):  578-580,584. 
    摘要 ( 1514 )   PDF (817KB) ( 359 )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常被作为植物所需营养元素的转化因子和资源库,是表明土壤发育状况和生化强度的一项主要指标。在内蒙古伊盟准格尔旗皇甫川流域,对退化草地和恢复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垂直分布依次为0~10>10~20>20~30>30~40>40~50cm,随土层加深而递减;0~10cm土层细菌和丝状微生物生物量超过其他土层;恢复草地各土层中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均高于退化草地;恢复草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
    涪陵磨盘沟自然保护区桫椤种群分布格局的分形特征
    石胜友, 郭启高, 成明昊, 梁国鲁
    2005, (5):  581-584. 
    摘要 ( 1803 )   PDF (219KB) ( 319 )  
    利用分形理论中的计盒维数探讨了重庆市涪陵磨盘沟桫椤种群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桫椤种群的分布格局具有分形特征。桫椤种群在不同海拔高度分布格局的计盒维数各不相同,与生境密切相关。在6个不同植物群落中,桫椤种群的计盒维数大小依次为黄牛奶树淡竹叶>黄杞水麻>盐肤木腹水草>血桐芒>白栎扁穗莎草>毛叶木姜子火炭木。计盒维数定量地反映了该自然保护区桫椤种群占据生态空间的能力,随机型的桫椤种群对空间占有能力比聚集型的低。
    技术与方法
    用于研究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农田有害生物影响的田间试验装置——改良的开顶式气室
    陈法军, 戈峰, 苏建伟
    2005, (5):  585-590. 
    摘要 ( 1423 )   PDF (1149KB) ( 635 )  
    开顶式气室可精准控制大气CO2(或其它气体成分)的浓度,使之稳定在一个特定的水平,为研究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或其它气体成分变化)对植物害虫天敌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提供了条件。该装置由CO2气源、CO2浓度测控系统和气室3部分组成。气室又包括无色透明玻璃(2.5mm厚)室壁,正八边形的铁框架和中空底座,以及换气扇组成的通风系统4部分。能实现气室内CO2浓度的自动控制。经试验检测,气室内CO2浓度、温度、相对湿度等环境条件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都很均匀,与自然环境十分接近。该气室设计的结构合理,使用性能稳定,可广泛应用于大气特定成分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