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5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06-06-10
    研究报告
    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枯落物分解及主要元素变化动态
    杨继松;刘景双;于君宝;王金达;赵卫
    2006, 25(06):  597-602 . 
    摘要 ( 2039 )   PDF (739KB) ( 1131 )  
    应用分解袋法研究了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枯落物的分解失重及其主要营养元素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小叶章枯落物的年分解速率为0.257,二次指数模型:Wt/W0=0.0399e-0.545t+0.9601e0.018t (R2=0.945)能更好地描述其分解失重动态。 分解过程中,C、N、P、Ca的积累系数(NAI)<100%(P<0.05),元素发生了净释放; K、Na的NAI>100%(P<0.05),元素发生了净积累; Mg、Mn、Fe的NAI值与100%无显著差异(P>0.05),元素既有释放又有积累。分解16个月后,小叶章枯落物各元素总体释放率的大小顺序为: Fe>P>Ca>N>C>Mg >Mn>K>Na,而相应元素的释放量分别为: 0.106、0.147、0.971、0.568、65.37、-0.017、-0.114、-0.209和-0.125 g·m-2。
    浙江古田山常绿阔叶林演替序列研究:群落物种多样性
    胡正华;于明坚
    2006, 25(06):  603-606 . 
    摘要 ( 4761 )   PDF (513KB) ( 1123 )  
    采用较为成熟的“空间差异代替时间变化”的研究方法,应用相邻格子样方法调查了16个典型样地,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计算了浙江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演替序列4种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从针叶林到针阔叶混交林、木荷林和甜槠林的演替过程中,4种群落乔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1.9670、2.4975、2.6140和2.4356,呈现先增大后变小的趋势;灌木层物种多样性以针阔叶混交林最高,Shannon-Wiener指数为2.8625;针叶林的草本层Shannon-Wiener指数为1.5334,高于其它3种群落。在群落的垂直结构中,演替序列中的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甜槠林物种多样性均表现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而木荷林物种多样性大小则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演替过程中,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幅度以草本层最大,H、JSW、JSI、D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1572、0.0806、0.0899和0.1884;灌木层变化幅度最小,其H、JSW、JSI、D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0482、0.0385、0.0142和0.1553。
    树人工林林下植被、地面覆盖物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
    李东海;杨小波;邓运武;李跃烈
    2006, 25(06):  607-611 . 
    摘要 ( 2129 )   PDF (565KB) ( 1117 )  
    对儋州市东成镇的7个不同类型的桉树(Eucalyptus sp.)人工林和一个马占相思林(Acacia mangium)林下的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土壤容重、土壤坚实度(硬度)以及土壤的机械组成等5个土壤物理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有林下植被的桉树人工林地的土壤含水量比无林下植被的桉树人工林地的高出11.2~62.9 g·kg-1;同一样地内,有枯枝落叶覆盖物的土壤含水量平均比没有枯枝落叶覆盖物的土壤含水量高27.6~38.2 g· kg-1;有林下植被的桉树人工林地土壤温度比无林下植被的桉树人工林地和空旷弃荒地低,但却比无林下植被、树冠大、荫蔽度大的马占相思林地的高。有林下植被的桉树人工林地的土壤硬度要比无林下植被的桉树人工林地、马占相思林地和空旷弃荒地的小5.49~18.76 kg·cm-3。林下植被覆盖率高的桉树人工林地,其容重比有林下植被的桉树人工林地、无林下植被的桉树人工林地、马占相思林地、牧草实验地样地小0.33~0.48 g·cm-3。这说明桉树人工林下植被和枯枝落叶是影响土壤含水量、土壤硬度、土壤温度、土壤容重等土壤物理性质的重要因子。因此,为了有效改善桉树林的立地条件以及能更好地经营桉树人工林,在种植桉树后,确保适度桉树人工林下植被的生长和保留枯枝落叶覆盖物来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是很重要的。
    氮、磷添加对半干旱沙质草地植被养分动态的影响
    刘大勇;陈平;范志平;于占源
    2006, 25(06):  612-616 . 
    摘要 ( 1737 )   PDF (594KB) ( 964 )  
    通过对科尔沁半干旱沙质草地进行田间施肥试验,测定植被组成中黄蒿和白草在生长季内(7~10月)的养分动态变化,并结合N∶P化学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半干旱沙质草地的养分限制状况。结果表明,N、P添加下黄蒿和白草地上部分N、P养分浓度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其中,黄蒿和白草地上部分N浓度随时间呈递减的趋势,且它们随时间的递减规律分别可用线性函数Y=a+bX以及幂函数Y=aXb模拟表示,函数中系数b的绝对值可以反映不同养分状况下植株的生长速率;对P浓度来说,黄蒿和白草地上部分P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可以用二次函数Y=aX2+bX+c模拟。比较试验条件下植株体内N、P浓度的变化可知,在科尔沁半干旱沙质草地,N素是黄蒿和白草生长的主要养分限制因子,N肥添加下黄蒿和白草地上部分N浓度以及N∶P都显著的增加;P肥添加促进了白草对N素和P素的吸收,使地上部分N、P浓度增加,而对黄蒿没有显著的影响。
    扎龙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条件下羊草种群构件的年龄结构
    焦德志;丁雪梅;杨允菲
    2006, 25(06):  617-620 . 
    摘要 ( 2167 )   PDF (502KB) ( 1021 )  
    对黑龙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扎龙湿地不同生境条件下羊草种群构件的年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7月末羊草种群的腊熟期,3种生境种群分蘖株均由3个龄级组成,林间风沙土生境为1 080株·m-2,沙土生境为1 290株·m-2,草甸土生境为1 011株·m-2,均以1龄和2龄级分蘖株占绝对优势,3龄级分蘖株所占比例甚小,呈增长型年龄结构。根茎均由4个龄级组成,以沙土生境最多,累积长度为8 000 cm·m-2,草甸土生境最少,为6 948 cm·m-2,均呈增长型年龄结构。各生境根茎物质的储量随着龄级的升高而降低。芽均由4个龄级组成,其数量以草甸土生境最大,为2 279 个·m-2,沙土生境次之为2 113个· m-2,林间风沙土生境最少为1 410个·m-2,均呈增长型年龄结构。
    城市森林景观美景度的测定
    宋力;何兴元;徐文铎;张洁
    2006, 25(06):  621-624 . 
    摘要 ( 2274 )   PDF (513KB) ( 1044 )  
    运用心理物理学派美景度测定与统计方法之一——美景度评估法(scenic beauty estimation),对城市森林典型代表类型——城市公园的植物景观进行了公众审美偏好程度的调查,同时对不同评判人群评价结果的分布、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比较。用作评判媒介的39张照片拍摄于沈阳市3个拥有丰富植物种类和配置方式的主要城市公园。136人完成了有效的当面结构化问卷调查,其中学生组72人,公众组64人。调查结果表明,(1)城市森林景观的美景度可以通过基于照片媒介的心理物理学研究方法而获得;(2)学生组和公众组的最终评判结果均呈正态分布,两组人群对于城市森林景观美学评价具有普遍的一致性;(3)从学生组和公众组评价最好的样本A28、A29和评价最差的样本A34、A16来看,其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植物本身的形态特征,遮荫效果,空间感等。本研究可为城市森林规划设计、管理以及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厦门城市降雨径流氮、磷污染特征
    杨德敏;曹文志;陈能汪;王吉苹;徐玉裕
    2006, 25(06):  625-628 . 
    摘要 ( 1875 )   PDF (510KB) ( 1057 )  
    以厦门岛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代表性样点的降雨径流水样,研究了厦门城市降雨径流中氮、磷浓度及输出特征。结果表明,来源不同的城市降雨径流中氮、磷浓度差异较大,溶解态总氮、硝态氮、氨态氮与总磷的含量分别为1.96~6.77、0.62~4.89、0.35~1.18和0.04~0.66 mg·L-1。降雨过程中氮、磷浓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氮浓度波动较大,磷相对稳定。城市降雨径流氮、磷污染受降雨强度、车流量等多种因素影响。城市道路、商住区及工业区径流中氮、磷浓度较高,是城市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对这些区域应重点控制管理。
    GIS支持下的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强度相关性研究——以陕北黄土高原为例
    周自翔;任志远
    2006, 25(06):  629-634 . 
    摘要 ( 2068 )   PDF (701KB) ( 1037 )  
    依托GIS软件作为技术平台, 采用网格地图与数学分析方法,研究了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强度与土壤侵蚀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陕北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强度和土地利用强度呈高度正相关,说明土地利用强度是导致陕北黄土高原本区域土壤侵蚀的重要驱动力。回归分析发现,在自然因子综合作用下,土地利用强度对土壤侵蚀强度的影响呈现不同状况,地势越平坦、气候越湿润的地区人类活动对土壤侵蚀强度的影响越小,反之亦然。
    东海浮游枝角类生态学研究
    徐兆礼;王云龙;袁骐
    2006, 25(06):  635-639 . 
    摘要 ( 1663 )   PDF (599KB) ( 1040 )  
    根据1997~2000年在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资料,探讨了东海浮游枝角类生态特征、数量变化和相应的动力学。结果表明,枝角类丰度夏季最高(17.16 ind·(100 m3)-1),秋季(14. 68 ind·(100 m3) -1)次之,春季(0.63 ind·(100 m3) -1)较低,冬季该类未出现。春、夏、秋季的肥胖三角氵蚤(Evadne tergestina)和夏季的鸟喙尖头氵蚤(Penilia avirostris)是影响枝角类数量分布的主要种;春、夏、秋季枝角类总丰度与盐度呈负线性相关关系,与水温相关关系不显著。枝角类较高丰度区常位于沿岸淡水水团与其他水团交汇处偏沿岸水一侧。其数量变化动力主要来自沿岸冲淡水势力,特别是长江冲淡水势力的消长。枝角类在东海出现率较低,有一定的集群性,较高丰度的分布基本上局限在冲淡水势力影响范围内,其高丰度的水域是沿岸水团的一个重要标志。
    利用PLFA、CLPPs和ARDRA标记分析甲胺磷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王勐骋;杨永华;臧红兵
    2006, 25(06):  640-645 . 
    摘要 ( 2276 )   PDF (677KB) ( 1076 )  
    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群落水平生理活性(CLPPs)和扩增核糖体DNA限制性分析(ARDRA)标记,综合评估低浓度和高浓度甲胺磷连续施用2和4 yr后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和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甲胺磷胁迫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减少而细菌(革兰氏阴性菌)数量增加,同时使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下降而遗传多样性提高;处理2 yr后高浓度甲胺磷胁迫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较低浓度胁迫更为明显,处理4 yr后两个浓度胁迫则具有相似的显著影响,表明不同浓度甲胺磷的长期胁迫均能对微生物群落造成严重破坏。
    三江平原湿地小叶章群落磷素积累动态与生物量动态分析
    秦胜金;刘景双 ;孙志高
    2006, 25(06):  646-651 . 
    摘要 ( 1786 )   PDF (697KB) ( 1036 )  
    采用野外定位观测结合室内分析的方法,对三江平原典型小叶章湿地两种类型小叶章生长季磷的积累及植物生物量的季节动态进行研究,以揭示三江平原湿地中磷在植物中积累的季节动态变化及其与植物生物量积累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磷在湿地系统中通过植物吸收迁移转化的机制。结果表明,两种小叶章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以及植物体磷储量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但二者季节变化特征不同。此外,植物体地上、地下部分磷素积累量和生物量在整个植物体所占的比重两种类型也存在一定差异,这与植物所处的生境及其生态适应有一定关系。分析两种小叶章群落的生长速率(AGR)以及磷素的积累速率(Vp),表明在生长初期,磷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营养元素。两种小叶章的AGR、Vp的变化曲线相似,说明对于这两种小叶章群落,生境不是磷积累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秦岭华山松种群格局规模与林窗特征
    兰国玉1,2,5;雷瑞德;安锋;赵永华;陈伟
    2006, 25(06):  652-656 . 
    摘要 ( 2018 )   PDF (614KB) ( 1006 )  
    基于秦岭林区华山松群落的20 m×20 m的27块样地的野外调查数据,运用样方法和无样地法对其种群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测定,运用Greig-Smith 相邻格子样方法对其作了格局分析,判定了种群的格局规模;同时对华山松林窗做了详细的调查。结果表明,(1)种群在0~50龄时,空间分布格局为集群分布;在15~25龄时,种群有向随机分布转变的趋势,但仍属于集群分布;40~50龄种群处于由集群分布向随机分布的过渡期;50龄以后种群趋于衰退,分布格局由集群分布转向随机分布。(2)华山松种群集群分布的格局规模同样随着发育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总的来说格局的大小在100 m2。(3)华山松林窗大小与格局规模的大小相近,其中林窗大小在80~130 m2的占59%。由于林窗内光照养分条件较好,又形成与格局规模大小一致的华山松更新幼苗,进而通过“移动镶嵌循环”更新和维持种群的稳定性。
    飞来峡水库蓄水初期浮游植物组成与数量的变化
    何国全;韩博平
    2006, 25(06):  657-662 . 
    摘要 ( 2161 )   PDF (647KB) ( 1056 )  
    于2000~2002年的丰水期和枯水期对飞来峡水新建后库的营养状态和浮游植物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水库中氮盐的浓度无显著变化,总磷浓度下降显著。浮游植物优势种类和丰度有较大差异。2000年浮游植物种类为29种,2001和2002年增加到99种;其中以绿藻和硅藻增加的种类数最多,分别增加34和27种。浮游植物丰度为13.4×104~41.6×104 cells·L-1,2000年最高,2001年最低。2000年丰水期优势种较为单一,主要以假鱼腥藻 (Pseudoanbeana spp.)为主,枯水期主要是硅藻中的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丰度较高;2001和2002年丰水期蓝藻、绿藻和硅藻共同占优势,浮游植物无绝对的优势种,蓝藻的相对丰度较高的为假鱼腥藻、蓝纤维藻(Dactylococcopsis acicularis)和粘球藻(Gloeocapsa magma),绿藻的优势种为衣藻(Chlamydomonas sp.) 和美丽胶网藻(Dictyospharium pulchellum);硅藻的优势种为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ighiniana)和针杆藻(Synedra spp.),枯水期主要是硅藻占优势,优势种为颗粒直链藻、变异直链藻(Melosira varians)等。
    蚂蚁和紫胶蚧互利关系中的行为机制
    陈又清;王绍云
    2006, 25(06):  663-666 . 
    摘要 ( 1794 )   PDF (519KB) ( 1030 )  
    研究了云南元江蚂蚁与紫胶蚧互利关系。结果表明,紫胶蚧寄生能招致互利共生的蚂蚁光顾。紫胶蚧寄生前后,蚂蚁造访久树的频率分别是3.5和11.2次·min-1,单枝上蚂蚁数量分别为3~8和11~23头,苏门答腊金合欢上活动的蚂蚁种类有部分差异,而久树上则完全不同。蚂蚁无取食紫胶蚧幼虫和驱赶或干扰其天敌的行为,蚂蚁光顾有利于紫胶蚧正常生长,对紫胶蚧的生殖力不产生显著影响,但增加泌胶量和虫体重。与紫胶蚧互利共生的蚂蚁有一定特异性,但随着不同时期、地区有一定差异。蚂蚁和紫胶蚧互利关系中的行为机制不是简单地提供和利用蜜露,蚂蚁喜欢取食刚刚分泌的蜜露,寄主植物的代谢生理、蜜露所含成分比例的变化影响蚂蚁和紫胶蚧的互利共生关系。
    淮南地区粉螨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
    陶莉;李朝品
    2006, 25(06):  667-670 . 
    摘要 ( 1990 )   PDF (527KB) ( 957 )  
    在淮南地区仓储、人居、工作、野外4类生境中采集粉螨样本,行分离、镜检,共检获粉螨3 650头,隶属于7科20属,共32种。结果表明,其物种数S、丰富度指数R、多样性指数H′排序均为仓储环境>野外环境>人居环境>工作环境,野外环境中粉螨群落的均匀度指数最大,工作环境中粉螨的优势度指数最大。工作和野外环境的群落相似性指数最低,达到极度不相似水平。结果表明,粉螨群落的结构及多样性与其生境条件直接相关,人类活动是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北京山区野生维管束植物区系
    邢韶华;林大影;袁秀;肖雁青;赵勃;崔国发
    2006, 25(06):  671-676 . 
    摘要 ( 1706 )   PDF (752KB) ( 1038 )  
    在北京山区共有高等植物1166种(含变种、变型),隶属于122科、503属;其中蕨类植物17科、26属、62种 (变种),裸子植物 3科、7属、7种;双子叶植物88科、371属、863种(变种);单子叶植物14科、99属、234种(变种)。优势科属的统计表明,本区维管束植物一方面集中于菊科、蔷薇科等一些世界性大科之中,同时又向少种科、单种科分散。在北京山区共调查到1个单种科,6个单属科。本区分布的单种属和寡种属共72个,其中单种属有31个。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占有全国植物科的15个分布区类型,以温带成分的属为主,其占种子植物总属数的55.34%;其次是泛热带分布类型,共计60属,占总属12.6%,中国特有分布的属有11属,占总属数的2.31%,所占比例较小。
    辽宁省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
    万忠成;王治江;董丽新;王延松;陈大光;李璇;徐少立
    2006, 25(06):  677-681 . 
    摘要 ( 2257 )   PDF (642KB) ( 1047 )  
    根据辽宁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分析了生态系统敏感性的区域分异规律,并对多种生态环境问题的敏感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全省处于轻度至高度敏感区域,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轻度敏感区分别占全省陆域面积的34.00%、62.66%和3.34%。高度敏感区分布在辽东山地丘陵、辽东半岛、辽西低山丘陵、辽西北、柳绕地区和大洼县。辽东山地丘陵、辽东半岛和辽西低山丘陵主要是土壤侵蚀高度敏感。辽西北和柳绕地区主要是土地沙漠化高度敏感。大洼县是土壤盐渍化高度敏感。
    专论与综述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河岸带植被管理对策——以长白山二道白河为例
    王青春;邓红兵;王庆礼
    2006, 25(06):  682-685 . 
    摘要 ( 1738 )   PDF (601KB) ( 859 )  
    以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长白山二道白河上游河岸带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河岸带植被管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河岸带及其植被的科学管理对策,为河岸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模式,对河岸带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态保护的有效实施提供借鉴。
    现代农业与新型农业类型与模式特点
    李东坡;武志杰;陈利军;马芳;李勇;周汝忠;张宝宁
    2006, 25(06):  686-691 . 
    摘要 ( 1354 )   PDF (699KB) ( 923 )  
    论述了目前现代与新型农业种类与模式的内涵、特点、基本指导思想与发展前景,分析了可持续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白色农业、城市农业、质量农业、蓝色农业、自然农业、生物农业、生物动力农业、集约农业及其他新型农业产生的背景条件和精髓,指出这些农业类型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而是互相渗透与补充。其中的许多农业模式都注重依靠农业生态系统自身的循环,其生产过程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但它们绝对排斥现代化学工业产品,侧重强调环境意识,忽视农业的生产功能和收益,会使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降低。面对人类人口增加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现实问题,这些替代农业很难实现大面积应用,如果能够把这些农业模式的精髓之处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形成具有生命力的现代农业,将主宰21世纪的农业潮流。
    林木耗水调控机理研究进展
    奚如春;马履一;王瑞辉;徐军亮
    2006, 25(06):  692-697 . 
    摘要 ( 1910 )   PDF (792KB) ( 853 )  
    林木的蒸腾耗水量是造林设计与环境水分研究的重要参数。本文就林木耗水的气孔与非气孔调节机制、木质部空穴和栓塞的发生和恢复机理、树体组织水容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对它们在树木水分传输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和意义开展了探讨。目前在蒸腾气孔调节方面,包括,蒸腾午休、夜间蒸腾、气孔振荡和补偿现象等气孔行为的研究工作有待深入。栓塞木质部和空穴化导管恢复的临界条件与重新充注对植物水分运输的重要生理作用要进一步加强。树体组织水容对树木水分传输和耗水的调控机制问题应加以重视。
    冷季型草坪草对高温胁迫的生理生态适应机理研究进展
    徐胜;李建龙;何兴元;陈玮
    2006, 25(06):  698-702 . 
    摘要 ( 1900 )   PDF (628KB) ( 883 )  
    温是制约草坪草(尤其是冷季型草坪草)生长的重要生态因子之一。然而,草坪草本身都具有一定的耐热性,特别是通过其体内的一些生理和生化机制能够抵御和适应一定程度和时间的热胁迫,比如通过植物体内细胞膜膜脂组分的变化、抗氧化系统对氧自由基的清除、热激蛋白的合成以及一些其它物质代谢的渗透调节以获得耐热性,从而缓减高温对其的伤害。本文结合作者数年的研究成果,就这两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目前有关这些方面研究的不足以及今后研究的重点,以便为揭示冷季型草坪草在夏季所受高温伤害机理以及热适应机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晋陕蒙交界地区生态退化与恢复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王应刚;张秋华;张峰
    2006, 25(06):  703-706 . 
    摘要 ( 1974 )   PDF (663KB) ( 904 )  
    晋陕蒙交界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当地所存在的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不但威胁该地区居民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也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因此,开展针对该地区的生态恢复理论和恢复技术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对该地区数十年来在生态恢复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治理实践工作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今后应该加强对植被退化机理、植被恢复目标群落的确定和如何在大尺度地域上开展生态恢复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建议,以便为更好地开展该地区的生态恢复工作提供帮助。
    生物完整性指数与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王备新;杨莲芳;刘正文
    2006, 25(06):  707-710 . 
    摘要 ( 2629 )   PDF (559KB) ( 1064 )  
    生物完整性指数是目前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应用最广泛的一个生态指标。本文扼要介绍了生物完整性指数的概念、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原理以及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完整性指数的构建方法, 介绍了生物完整性指数在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应用及我国开展这方面工作的建议。
    甘肃省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王静;尉元明
    2006, 25(06):  711-715 . 
    摘要 ( 1649 )   PDF (611KB) ( 930 )  
    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分析,建立了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及综合评估模型,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甘肃省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除陇南、临夏及甘南农业生态系统处于较健康状况外,其它各地市均处于一般状况。各地区涉及到系统结构的自然环境因子均处于较低水平,其中尤以河西干旱区各地市结构各指数均处于较低值,其结构综合评价值均<2,而其它各生态区虽然结构指数存在差异,但差异不大,除中部的白银市以外,其它地区结构指数综合评价值均达到2以上,其中尤以陇南、甘南较高;从经济状况看,河西干旱区各地市均较处于其它生态区的地市高,而其它地区则相对较低。
    技术与方法
    有机污染环境植物修复技术
    魏树和;周启星;Pavel V. Koval;Galina A. Belogolova
    2006, 25(06):  716-721 . 
    摘要 ( 1902 )   PDF (808KB) ( 1047 )  
    利用物理、化学方法修复有机污染环境,费用昂贵,而且还可能使当地的生态资源难以再利用,对于大面积污染土壤也难以实施。植物修复,利用植物吸收、降解以及根际圈降解的作用方式将有机污染物从环境中彻底去除,具有处理费用相对低廉、对环境扰动少和使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特点,目前已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的一大热点和前沿。本文对环境中主要有机污染物的发生机理、近年来植物修复有机污染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并对有机污染植物修复的强化措施进行了展望。
    学术讨论与建议
    “生态环境”内涵界定探讨
    刘晓丹;孙英兰
    2006, 25(06):  722-724 . 
    摘要 ( 2069 )   PDF (465KB) ( 944 )  
    “生态环境”是在中国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名词,由于一直没有明确而公认的定义,使用者往往误用,不利于今后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本文追溯了生态环境概念的起源,对比分析了“生态环境”内涵的不同理解,基于生态学、环境科学理论,认为生态环境是以特定生物体(包括人类)为中心,多元复合生态系统各要素和生态关系的总和,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主体提供的环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