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5卷 第07期    刊出日期:2006-07-10
    研究报告
    桉树与豆科植物混交种植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杨曾奖;陈元;徐大平;彭仕尧;王忠林;陈文平
    2006, 25(07):  725-730 . 
    摘要 ( 1937 )  
    比较了桉树纯林、厚荚相思纯林以及两者的行混交林与株混交林的土壤速效养分特征。结果表明,豆科纯林及行混交林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桉林,铵态氮的格局也相似,因而,桉树与豆科植物混交种植可以明显改善土壤氮素营养。土壤速效磷含量以桉纯林最高,不同季节速效磷含量以豆科林最低,含磷较高的桉树枯落物及其分解是桉林地表土壤速效磷较高的重要原因;而豆科植物产生的高氮土壤条件导致整个林分较快的生长,造成植物氮磷平衡失调,并由此增加了对土壤速效磷的吸收, 从而导致豆科林土壤速效磷较低。不同林型土壤速效钾差别不大,豆科林土壤小幅度高于其它林型,而不同林型土壤速效硼含量也差别不大,但豆科林土壤小幅度低于其它林型,这可能是豆科林对钾与硼的需要与影响不同所致;在植物栽种后不久,土壤速效硼迅速下降至极低水平,然后逐年大幅度上升,这可能是植物从深层吸收土壤硼并通过凋落物转移至表土的效应;结果也显示,造林初期有必要施用适当硼肥。
    滇南热带季节雨林和橡胶林对降雨侵蚀力的减缓效应
    张一平;何云玲;杨根灿
    2006, 25(07):  731-737 . 
    摘要 ( 2051 )  
    降雨是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降雨侵蚀力通常用降雨动能和一段时间的最大雨强的乘积表示,简化的计算也可用日降雨量估算。本文选取昆-曼国际大通道滇南段旷地4个气象站(勐腊、勐仑、景洪、思茅)以及1个人工林(橡胶林)和1个热带季节雨林的日降雨量资料,计算了降雨侵蚀力以及随季节变化的规律,比较了森林破坏对降雨侵蚀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昆-曼国际大通道滇南段旷地的降雨侵蚀力干季均较小,雨季逐渐增大,在7、8月达最大;旷地的降雨侵蚀力明显大于橡胶林和热带季节雨林,其差值在干季较小,雨季显著;旷地的年降雨侵蚀力可达到橡胶林的1.8倍以上,是热带季节雨林的2.3倍以上;而月降雨侵蚀力差异最大可达6~7倍;此外橡胶林和热带季节雨林降雨侵蚀力干季相差不大,而雨季橡胶林降雨侵蚀力明显大于热带季节雨林。说明了水土保持效果橡胶林和热带季节雨林比旷地要好,而热带季节雨林的效果要比橡胶林好;森林破坏将极大地增加降雨侵蚀力,加速水土流失。
    萘降解细菌的分离及其降解基因的分子检测
    李永君;赵化冰;任河山;梁靖;蔡宝立
    2006, 25(07):  738-742 . 
    摘要 ( 1833 )  
    从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和石油工业废水中各分离到24个降解萘的细菌分离株,提取这些分离株的总DNA,然后与各种萘降解基因杂交。结果表明,这2个来源的分离株在萘降解基因的种类上有明显不同。来自工业废水的分离株含有萘双加氧酶的铁硫蛋白大亚基基因nahAc,水杨醛脱氢酶基因nahF及其重复基因nahV,水杨酸羟化酶基因nahG及其重复基因nahU,儿茶酚2,3-双加氧酶基因nahH和儿茶酚1,2-双加氧酶基因catA,以及萘趋化蛋白基因nahY。来自活性污泥的分离株只含有nahAc、nahF、nahG和catA,不含有nahY、nahV、nahU和nahH。
    松嫩平原碱化草甸朝鲜碱茅无性系冬眠构件的结构及生长分析
    宋金枝;杨允菲
    2006, 25(07):  743-746 . 
    摘要 ( 1699 )  
    采用大样本随机挖取单个无性系的调查和测定方法,分析了松嫩平原碱化草甸朝鲜碱茅无性系冬眠构件的结构及其生长规律。结果表明,在生长季末期,朝鲜碱茅无性系冬眠构件是由冬眠苗和冬眠芽组成,其中,冬眠苗平均为72.27个±48.29个,冬眠芽为45.87个±26.27个。朝鲜碱茅无性系冬眠构件各组分具有相同的形成规律。冬眠苗数、冬眠芽数、冬眠构件总数均随着丛径、丛面积和亲株数量的增加呈幂函数异速生长。
    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穿透水水化学特征
    陈书军;田大伦;闫文德;项文化
    2006, 25(07):  747-752 . 
    摘要 ( 2108 )  
    对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大气降水、林冠层穿透水、灌木层穿透水和草本层滴透水中N、P、SiO2、K、Ca、Mg、Cu、Fe、Zn和Mn共10种养分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月份大气降水养分元素含量不同,各元素各月平均含量按大小排序为Ca>SiO2>Zn>NH4-N>K>NO3-N>Fe>Mg>Mn>P>Cu。大气降水经过林冠层后,林冠层穿透水、灌木层穿透水、草本层滴透水中各养分元素含量变化基本一致,均表现季节动态变化,大多数元素含量增加。林冠层穿透水、灌木层穿透水、草本层滴透水中各元素各月平均含量按大小排序分别为Ca>K>Zn>SiO2>NH4-N>NO3-N>Mg>Mn>Fe>P>Cu、Ca>K>Zn>SiO2>NH4-N>NO3-N>Mg>Fe>Mn>P>Cu和Ca>NH4-N>K>SiO2>NO3-N>Mn>Mg>Zn>Fe>P>Cu。林冠层穿透水和灌木层穿透水中Fe,草本层滴透水中Fe、Zn为负淋溶,其余各元素浓度有所增加。在上述3项中,除NO3-N、Fe、Zn外,草本层滴透水中其它养分元素的富集作用都强于其它2项。
    南疆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影响评价——以新疆阿克苏市为例
    史永亮;王如松;周海波;陈亮
    2006, 25(07):  753-758 . 
    摘要 ( 2113 )  
    在城市化速度加快的背景下,研究LUCC对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影响过程,对了解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南疆生态脆弱区——阿克苏市1995、2000和2003年的TM遥感影像,采用景观生态学的空间格局指数对城乡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参照Costanza等对全球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服务功能价值测算结果的比例关系,分析了阿克苏市城乡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价值,定量综合评价了阿克苏市城乡区域LUCC的生态影响。结果表明,阿克苏市域景观总体构成表现为景观破碎度较高,斑块数目较多;农业用地中有近半数不稳定,水土条件差致使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相互转换。研究时段内市域土地利用变化带来了较好的生态影响,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持续提高,并表现出了较大空间差异。
    遮光处理对三种钝叶草的生长习性与光合特性的影响
    黄娟;夏汉平;蔡锡安
    2006, 25(07):  759-764 . 
    摘要 ( 2219 )  
    钝叶草属(Stenotaphrum Trin.)的3个种,普通钝叶草(Stenotaphrum helferi)、森特钝叶草(Stenotaphrum secundatum)和金边钝叶草(Stenotaphrum secundatum cv. varietgatum)均为耐荫性草种。光合测定结果显示,3种钝叶草的光合作用在中午均未出现光抑制,其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现“单峰”曲线型;除金边钝叶草外,森特钝叶草与普通钝叶草在75%遮光下的净光合速率要高于全光照下的。野外观测发现,金边钝叶草与森特钝叶草一直维持在营养生长阶段,而普通钝叶草的生长发育周期最短,在大约3个月就完成了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的全过程,包括抽穗、开花和结实。光照下森特钝叶草生长最好,而在遮光下普通钝叶草长势最好。在75%的遮光条件下,3种植物都保持了较好的生长状况,并且保持终年常绿的景观效果。总的来说,3种钝叶草都表现出了耐荫能力,而普通钝叶草的耐荫性最强,在遮光条件下生长迅速,叶片呈现翠绿色,因而是一种非常理想的阴生草坪草种;金边钝叶草是生长最为缓慢的品种,但它的叶片黄绿相间,能给人焕然一新的视觉感受。
    对叶榕传粉榕小蜂在时间格局上的种群动态
    舒梅;彭艳琼;杨大荣
    2006, 25(07):  765-768 . 
    摘要 ( 1589 )  
    在西双版纳热带地区,研究了不同时间里对叶榕传粉榕小蜂的自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并结合控制性放蜂实验获得了实验种群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年的同月份和同年不同月份,对叶榕传粉榕小蜂自然种群数量变化主要受气候因素的影响,低温的1月和干热的4月对传粉榕小蜂种群繁殖和生长均不利,导致种群数量最低。在人为控制情况下放蜂,不同月放蜂对后代产生雌蜂数量影响非常明显,而对雄蜂数量则无明显差异。在同月相近的不同日放蜂时,对叶榕传粉榕小蜂繁殖的后代种群数量无显著差异。
    不同大气校正方法对森林叶面积指数遥感估算影响的比较
    陈新芳;陈镜明;安树青;刘玉虹;方秀琴;王书明
    2006, 25(07):  769-773 . 
    摘要 ( 2030 )  
    利用TM原始图像以及经过6S模型和基于影像自身的Gilabert模型大气校正后的地面绝对反射率图像,分别计算了褒河流域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2种林型的5类光谱植被指数(SR、NDVI、MNDVI、ARVI和RSR),并建立各林型森林叶面积指数与同时相的各个植被指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2种大气校正模型均显著提高了各植被指数与森林叶面积指数的相关关系,除了对森林叶面积指数与植被指数SR和NDVI的相关关系影响不显著外,对森林叶面积指数与植被指数MNDVI、ARVI和RSR相关关系的影响均非常显著。说明不同大气校正模型对叶面积指数的遥感估算结果有较大影响。因此,在利用遥感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信息提取和生态遥感应用时,不仅要进行大气校正,而且还要慎重选择大气校正模型和植被指数。
    甘肃陇东黄土高原冬小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王位泰;张天锋;黄斌;李宗;王润元;杨民;蒲金涌
    2006, 25(07):  774-778 . 
    摘要 ( 2301 )   PDF (752KB) ( 1039 )  
    使用地面试验田平行观测资料,就甘肃陇东黄土高原冬小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981年以来,冬小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主要表征为全生育期与越冬期的缩短,返青期与收获期提前,而越冬前和返青后的生长期总日数并无明显变化;各发育阶段对增温的响应差异明显,增温使营养生长阶段的返青至起身至拔节和生殖生长阶段的开花及成熟日期提前,乳熟日期和开花至成熟期间的总日数无明显变化,但增温使生殖生长阶段的开花至乳熟有延长趋势,而乳熟至成熟期有缩短趋势。籽粒重随≥10 ℃积温的增加而增加,随3月至收获期最高气温的升高而减少;产量随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和≥0 ℃、≥5 ℃、≥10 ℃和≥15 ℃积温的增加而增加,随≥20 ℃积温的增加而减少,表明高温天气增加对冬小麦产量有一定程度的逼熟减产负作用产生。
    东北地区近50年来极端降水和干燥事件时空演变特征
    孙凤华;吴志坚;杨素英
    2006, 25(07):  779-784 . 
    摘要 ( 2231 )  
    利用东北地区93个国家常规气象观测站1951~2002年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的暴雨、严重干燥事件等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从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变化的角度解释旱涝灾害加剧的原因。结果表明,近52年来,小雨事件发生频次显著减少;暴雨发生频次变化不大,但强度增强;严重干燥事件显著增加;严重湿润事件显著下降。因此,在东北地区降水总量具有减少趋势的背景下,降水事件还有向极端化发展的倾向,降水分布变得更不均匀,从而可能引起更多、更强的旱涝灾害,尤其是旱灾,从而对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农业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这应引起重视。
    三江平原不同生境下小叶章茎解剖结构的比较
    王晓琦;张艳馥;沙伟;杨柳;倪红伟
    2006, 25(07):  785-788 . 
    摘要 ( 1733 )  
    采用解剖学方法观察了三江平原3种不同生境(典型草甸、沼泽化草甸和沼泽)下小叶章茎的解剖结构。对厚角细胞层数、薄壁细胞层数、厚角细胞壁厚度、皮层厚度、维管束厚度和导管腔大小等6个参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生境下生长的小叶章茎的结构组成基本相同,没有因生境的差异而产生某些特异性的结构,但各结构参数在数量、大小等方面均呈现出显著差异,表明小叶章对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结构适应能力。
    基于TM的渤海海岸带1988~2000年生态环境变化
    刘宏娟;郑丙辉;胡远满;李子成;雷坤;万峻
    2006, 25(07):  789-794 . 
    摘要 ( 2281 )  
    海岸带作为海陆之间的过渡地带,是全球生态环境最为复杂和特殊之处。研究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对于了解该区域生态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8和2000年的Landsat-TM数据,在GIS技术支持下,通过一系列空间分析,得到渤海海岸带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结合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分析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情况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8~2000年,由于渤海海岸带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岸带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耕地大面积减少,城乡工矿用地、养殖池塘、盐田急剧扩张;林地、湿地等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土地类型面积显著下降。表明强烈的人类活动已经使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渤海海岸带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柘林湾表层沉积物中的生物可利用磷
    杜虹;黄长江;董巧香;李金
    2006, 25(07):  795-799 . 
    摘要 ( 1935 )  
    对2002年7月至2003年7月间采集的柘林湾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总磷(TP)、有机磷(OP)及各形态无机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各形态磷的空间分布与调查海区沉积物粒径有关,并受沿岸污水排放及近岸养殖排污等人为活动的影响。表层沉积物各形态磷的平面分布基本呈现为湾内(除S1、S7站外)高于湾外的总体趋势。无机磷中以自生磷(Au-P)为主要存在形态,占总磷的47.3%,有机磷(OP)含量次之,占总磷的19.5%, 铁结合磷(Fe-P)最低。其中,生物可利用磷(包括Ex-P、Fe-P、OP和部分Au-P)占TP的35.7%~83.0%,在国内外海湾中处于较高水平。
    自然保护区外野生动物的管理——以藏北羌塘自然保护区为例
    周伟;钟祥浩
    2006, 25(07):  800-804 . 
    摘要 ( 1390 )  
    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大量进入承包草场后,因与家畜争食并破坏草场,和牧民的冲突日益严重,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加以控制。在藏北高原的羌塘自然保护区与承包草场的边界选取了观察区域,通过样线调查和PRA方法,并选用优势-劣势-机遇-风险分析矩阵评估了现有的管理能力、牧民态度、当地知识体系、当地提出的管理方案与提议等。结果表明,在牧场超载、退化严重的状况下,野生动物与家畜争食使得草场使用的控制目标难以实现;放任自流和修建隔离墙等方案均不可取;自然保护区外野生动物保护是一个循序渐变过程,可根据牧民收入水平、对野生动物的容忍度、当地财政收入状况,充分利用当地知识体系,以成本-效益原则为基础,来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积极吸纳牧民参与管理,尽快实践社区共管的自然保护区外野生动物的管理模式。
    呼中林业局森林采伐方式对森林景观格局的长期影响
    公霞;常禹;布仁仓;李秀珍;徐崇刚;于庆和
    2006, 25(07):  805-812 . 
    摘要 ( 2534 )  
    采用空间直观景观模型(LANDIS)模拟了大兴安岭地区呼中林业局在无采伐和同一采伐量下皆伐、二次渐伐和择伐共4种方案下森林景观300年的长期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无采伐方案相比较,采伐使落叶松和云杉的分布面积减小,樟子松、白桦的分布面积增大;择伐对本区分布面积最大的2个树种——落叶松和白桦的影响最小。采伐改变了树种年龄结构,降低了过熟林的相对面积;相对于皆伐而言,渐伐和择伐时降低的程度较大。各种采伐方式间落叶松和云杉的聚集度差异较小,白桦和樟子松的聚集度则存在显著差异。
    民勤绿洲生态需水与生态恢复对策
    张凯;韩永翔;司建华;韩海涛
    2006, 25(07):  813-817 . 
    摘要 ( 1883 )  
    生态需水是当前水问题的一个研究热点,对于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内陆干旱区,这一研究尤为紧迫。以民勤绿洲作为研究区,采用阿维里扬诺夫估算方法,对其生态需水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民勤绿洲现有植被最低生态需水量为1.4927×108 m3,而目前的生态用水量只有0.3525×108 m3,远没有达到维持极限抗性面积下的生态需水量。民勤绿洲生态用水的严重不足,主要是受到农田灌溉用水的严重挤占,从而加快了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通过分析,提出了生态恢复的对策与建议。
    专论与综述
    广西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估
    张燕;吴玉鸣
    2006, 25(07):  818-821 . 
    摘要 ( 1882 )  
    生态足迹是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能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生态环境是否处于可持续发展状况。基于生态足迹方法对2003年广西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广西2003年生态足迹为1.1378 hm2,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5753 hm2,对资源的需求已超过其供给能力,人均生态赤字达到0.5625 hm2,生态环境已经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促使生态环境发展向良性和可持续方向转化。
    胶州湾海岸湿地维管束植物的区系特征与保护
    张绪良;丰爱平;隋玉柱 ;夏东兴
    2006, 25(07):  822-827 . 
    摘要 ( 2088 )  
    胶州湾海岸湿地植被分4个主要植被型、15个主要植物群落,作为湿地植被建群种、优势种和主要伴生种的维管束植物共有35科61属75种,分盐生植物、水生植物、湿生植物和沙生植物4大生态类群。其中禾本科、黎科、蓼科等7个较大科的种子植物构成了胶州湾海岸湿地维管束植物区系的主体。从分布区类型构成看,胶州湾海岸湿地植物区系成分中世界分布属最多,达24属,占总属数的39.3%,这反映了湿地植被的隐域性特征。温带分布区成分和热带分布区成分作为区系成分的主体占总属数的52.4%。针对胶州湾海岸湿地发生的退化现象,提出了保护胶州湾海岸湿地维管束植物的初步措施。
    中国南中国海海岸湿地的保护和管理
    兰竹虹;陈桂珠;常弘
    2006, 25(07):  828-833 . 
    摘要 ( 1752 )  
    中国南中国海湿地是中国各类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范围包括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等5个行政区。该区海岸湿地总面积约为1.54×104 km2。海岸湿地处于海陆的交错地带,是脆弱的生态敏感区。由于受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中国南中国海湿地破坏严重,退化趋势明显。本文在对中国南中国海地区海岸湿地的现状、类型及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南中国海地区海岸湿地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建议,以便切实保护中国南中国海沿海多样化的湿地类型,持续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
    景观生态学发展现状
    Monica G. Turner
    2006, 25(07):  834-844 . 
    摘要 ( 1823 )  
    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与生态学有着良好的结合。过去的15年,景观生态学得到迅猛发展。土地利用历史和自然干扰对目前生态系统具有持久影响。格局指标(pattern metrics)的发展已保持相对稳定,并且广泛应用于反映景观格局与生态响应的关系。在研究生物类群的景观格局时,多尺度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物种间的空间联系也日益受到生态学家的关注。干扰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当前研究注重干扰的相互作用。尽管景观生态学与系统生态学之间的结合仍然面临挑战,但对景观功能的认识仍需要加强。景观生态学应继续立足于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严格验证有关概念的通用性,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景观格局与过程关系的机理
    紫外B辐射增强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
    徐建祥;杨海燕;吴进才
    2006, 25(07):  845-850 . 
    摘要 ( 1678 )  
    大气平流层臭氧的破坏直接增强了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特别是紫外B辐射的强度。紫外B辐射增强将对生态系统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紫外B辐射增强对昆虫影响的研究,分析了紫外B辐射增强可能产生的对植食性昆虫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及其机制,就紫外B辐射增强对昆虫影响方面迫切需要阐明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一年生植物研究综述
    李雪华;李晓兰;蒋德明;刘志民;于庆和
    2006, 25(07):  851-856 . 
    摘要 ( 1890 )  
    1年生植物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其独有的植物特性成为许多植物生态学关键问题研究的最佳试验材料。本文综述了干旱半干旱地区1年生植物的种子萌发对策、幼苗对环境的适应机制、种子传播和种子库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探讨了影响1年生植物种群、群落组成和动态的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基于1年生植物类群在荒漠植被系统中重要的生态功能,有关1年生植物的研究成果将有利于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国外城市绿地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王保忠;王彩霞;李明阳;宋福南;何平;王保明;石明旺;邱慧
    2006, 25(07):  857-862 . 
    摘要 ( 1655 )  
    回顾了近10年国外在城市绿地研究领域的进展,阐述了城市绿地效益、绿地美学、立体绿化、植物造景、景观生态学、信息技术应用、城市林业、植被培育、绿地规划设计等的研究理论及方法,指出了今后国外绿地研究的发展趋势。
    栖息地片断化对动物种群间基因流的影响及其测定方法
    程宏毅;鲍毅新;葛宝明;郑祥;胡一中
    2006, 25(07):  863-868 . 
    摘要 ( 4507 )  
    栖息地片断化指在人为活动和自然干扰下,大面积连续分布的自然栖息地被其它非适宜栖息地分隔成许多面积较小的斑块(岛屿)的过程。栖息地片断化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物种绝灭的主要因素,也是威胁自然界生物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栖息地片断化将影响基因在种群间和种群内的运动(基因流),开展栖息地片断化研究对保持物种间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片断化程度和基因流的测定方法。回顾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片断化对种群间基因流的影响和对濒危物种保护的意义。
    技术与方法
    投影寻踪模型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王顺久;李跃清
    2006, 25(07):  869-872 . 
    摘要 ( 2164 )  
    大量相关因子的简化和降维处理是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关键问题之一。而投影寻踪模型可将多个指标投影到线性空间,实现指标的降维处理。本文以巢湖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进行了实证分析,巢湖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为3级,其中合肥市和六安市所属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为3级,巢湖市为4级。研究表明,应用投影寻踪模型进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人为干扰少,操作简便,便于在生产实践中应用,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了一条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