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6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07-01-10
    研究报告
    荒漠河岸林胡杨吸水根系空间分布特征
    司建华;冯起;李建林;赵健
    2007, 26(01):  1-4 . 
    摘要 ( 2283 )   PDF (1389KB) ( 1125 )  
    研究植物吸水根系空间分布特征是建立植物根系吸水模型的基础。本文对极端干旱区荒漠河岸林胡杨的吸水根系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平方向上,胡杨根长密度分布呈抛物线型,吸水根根量主要集中在0~350 cm,此范围的吸水根根量占0~500 cm总量的91.88%,350 cm以外的吸水根量只占总量的8.12%;在垂直方向上,胡杨根长密度分布呈典型的负指数型,吸水根根量主要集中在0~80 cm土层内,占0~140 cm土层内总量的96.8%。
    澳门路氹湿地芦苇氮磷含量的季节变化
    林小涛;梁海含;梁华;许忠能
    2007, 26(01):  5-8 . 
    摘要 ( 2204 )   PDF (715KB) ( 1094 )  
    为探讨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的生长规律及其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对澳门路氹湿地芦苇氮磷含量变化进行了6次调查。结果表明:芦苇地上部分和地下茎的氮、磷含量都在秋冬达到最大值,在春夏达到最低值,其中叶氮、磷含量最高值分别为37.5和4.0g·kg-1,最低值为28.0和3.5 g·kg-1;茎中部氮、磷含量最高值分别为14.1和2.0 g·kg-1,最低值为11.5和1.6 g·kg-1;地下茎氮、磷含量最高值分别为10.2和0.9 g·kg-1, 最低值为6.6和0.8 g·kg-1。各季节芦苇不同部位的氮、磷含量大小顺序均为叶﹥地上茎﹥地下茎。氮、磷没有在芦苇体不同器官或部位之间发生转移。
    油页岩废渣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石灰改良效应
    黄娟;夏汉平;孔国辉
    2007, 26(01):  9-15 . 
    摘要 ( 2036 )   PDF (932KB) ( 1030 )  
    油页岩废渣因酸度高,养分含量低,并存在一定程度的铝毒和重金属污染等,使得植物很难在其中正常生长发育。通过盆栽实验方法,对红胶木、红荷木、香根草和百喜草等4种植物在油页岩废渣及石灰改良后的废渣中的生长状况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4种供试植物直接种植在废渣中均受严重胁迫,它们的生物量均急剧下降。与对照土壤相比,种植8个月后,红胶木的生物量下降了43.5%,红荷木下降了55.0%;草本植物降低的更多,百喜草为68.4%,香根草为88.6%。而在经过石灰改良的废渣中,4种植物的生物量较对照土壤相比,红胶木的生物总量不但没有降低,反而较对照增加了3.1%,显示该植物不再受酸性废渣的胁迫,而红荷木、百喜草和香根草的生物量分别下降了32.0%、31.1%和60.4%,表明,这3种植物均遭受一定程度的胁迫。总的来看,酸性胁迫与铝毒害有协同作用,石灰对油页岩废渣的改良效果较明显,但对不同的植物而言,改良效果又存较大差异。
    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固定Microbacterium sp. S2-4的微环境分析
    李海波;杨瑞崧;李培军;巩宗强;孙丽娜;孙铁珩
    2007, 26(01):  16-20 . 
    摘要 ( 1630 )   PDF (1364KB) ( 1012 )  
    以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和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Na·Alg)作为包埋载体,以五硼酸铵和氯酸铁、氯酸铝溶液作为交联剂,固定微杆菌Microbacterium sp. S2-4,制备得到固定化球形颗粒。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在去除污染地表水COD过程中固定化球形颗粒的微环境变化,指出物理阻隔、吸附和种群排斥联合作用是固定化微环境对不利外界环境的主要屏蔽机理;同时还指出了通过该方法制备得到的固定化颗粒存在的结构缺陷。
    常温环境中产嗜热蛋白酶菌资源
    王国惠
    2007, 26(01):  21-24 . 
    摘要 ( 1685 )   PDF (568KB) ( 998 )  
    通过计数、分离与筛选,对常温环境嗜热菌和产嗜热蛋白酶菌的分布及资源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常温环境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嗜热菌和产嗜热蛋白酶菌。土壤与水体相比,其嗜热菌资源相对丰富,且耕作肥沃的土壤中产嗜热蛋白酶菌多于贫瘠土壤;在水环境中,无论湖水、江水还是处理中的废水,在常温条件下均有一定比例的嗜热菌和产嗜热蛋白酶菌。在啤酒废水曝气阶段,产嗜热蛋白酶菌占嗜热菌的比例较大,达45%。本研究筛选的1株嗜热菌其产嗜热蛋白酶活性较高,该菌株在pH7.6、温度68 ℃条件下其蛋白酶活力达到642 U·ml-1。该项研究为开发产嗜热蛋白酶菌资源,在工业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应用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华北高产农田生态系统中冬小麦分蘖期生长与碳截留
    屈波;孟凡乔;齐孟文;关桂红;匡星;陈京生
    2007, 26(01):  25-30 . 
    摘要 ( 2108 )   PDF (835KB) ( 936 )  
    模拟华北高产施肥条件盆栽冬小麦,采用14C同位素对分蘖期冬小麦进行脉冲标记,并分别在分蘖期、拔节期、花期和成熟期取样测定冬小麦地上部、根和土壤中的14C含量,研究冬小麦光合固定碳对土壤碳库的输入机制。结果表明:冬小麦冬前植株地上部分的生长可以用三次方程较好地拟合;冬小麦出苗后36 d停止生长,植株地上部分平均干质量为0.219 g·株-1,折合为0.09 g C·株-1。冬小麦分蘖期光合固定的碳在植株地上部分、地下根部和土壤中的分配比例分别占光合同化14C总量的35.2%、10.4%和51.3%。到冬小麦生长期末,植株地上部分、地下根部和土壤中的14C含量分别降至最初光合同化14C总量的3.9%、4.6%和26.4%。通过呼吸作用所释放的14C总量随作物生长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大,到生长期末,通过呼吸作用输出的14C的量占分蘖期冬小麦固定总量的65.2%。
    模拟酸雨对乐东拟单性木兰幼苗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
    李志国;翁忙玲;姜武;姜卫兵
    2007, 26(01):  31-34 . 
    摘要 ( 1918 )   PDF (706KB) ( 988 )  
    采用盆栽法,研究了不同pH值的模拟酸雨胁迫对乐东拟单性木兰(Paramecia lotungensis)叶片膜损伤、抗氧化酶活性、叶绿素(Chl)含量以及气体交换参数等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模拟酸雨胁迫下,幼苗叶片膜透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且两者呈现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逐渐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POD)活性逐渐或急剧上升;Chl含量明显下降;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气孔限制值(Ls)等指标均呈下降趋势,而胞间CO2浓度(Ci)却表现为上升趋势。表明酸雨诱导了活性氧生成,使抗氧化酶系统失调,造成活性氧产生和清除之间的不平衡,从而加速膜脂过氧化作用,破坏膜透性,降解叶绿素,导致光合作用下降。
    镉胁迫对蚕豆幼苗基因组DNA多态性的影响
    解莉婧;刘宛;李培军;李淑芹;王菲;齐雪梅;臧淑艳
    2007, 26(01):  35-39 . 
    摘要 ( 2289 )   PDF (1176KB) ( 1115 )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技术检测镉(Cd)胁迫对蚕豆幼苗根尖DNA多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2.5、5和15 mg·L-1)镉处理7 d后,蚕豆幼苗根伸长及根系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受到了抑制。选用12条寡核苷酸引物(10 bp)对蚕豆幼苗根尖细胞中基因组DNA进行RAPD扩增,其中有6个引物产生特异性PCR产物。对照组蚕豆幼苗根尖基因组DNA的RAPD图谱中可分辨出86条RAPD谱带,其分子量为200~2 520 bp。处理组与对照组RAPD图谱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且与镉浓度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这些结果表明,镉影响蚕豆幼苗根尖细胞中基因组模板的稳定性,故利用RAPD技术获得的DNA多态性变化可作为检测镉遗传毒性效应的生物标记物。
    高寒草甸消费者种群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的海拔分异
    宋大伟;李明财2,3,4;李来兴;易现峰;张晓爱
    2007, 26(01):  40-45 . 
    摘要 ( 1943 )   PDF (777KB) ( 980 )  
    通过测定青藏高原东部高寒区不同海拔主要植物和消费者种群(雀形目鸟类和小型哺乳类)的稳定碳、氮同位素比值,研究了高寒草甸消费者种群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植物平均稳定碳同位素随海拔升高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消费者种群稳定碳、氮同位素随海拔的升高有明显的富集效应。雀形目鸟类种群稳定碳、氮同位素随海拔的升高均呈明显增加趋势;小型哺乳类稳定碳同位素随海拔上升不明显,而稳定氮同位素具有明显的增大趋势。消费者种群稳定碳、氮同位素沿海拔梯度的富集效应,一方面与植物稳定同位素在海拔梯度上的富集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与海拔和纬度变化所引起一系列环境因子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动物的稳定同位素分布模式。另外,在高寒草甸地区,与雀形目鸟类相比,小型哺乳类在动物稳定同位素组成的代谢过程中更容易受到环境改变的影响。
    元谋干热河谷不同人工林中鞘翅目甲虫多样性比较
    李巧;陈又清;刘方炎2,3;郭萧;陈祯;付文
    2007, 26(01):  46-50 . 
    摘要 ( 2471 )   PDF (654KB) ( 1046 )  
    在元谋干热河谷采用网扫法调查了云南松林、桉树林、新银合欢林、桉树+新银合欢林、印楝林及多树种混交的人工林鞘翅目昆虫多样性。结果表明,鞘翅目甲虫标本925号,计71种,分属18个科,其中叶甲科种类最丰富,象甲科数量最丰富。人工林鞘翅目昆虫群落物种丰富度在7~2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1.249~2.562,昆虫多样性总体较低。各样地鞘翅目群落之间为不相似水平。云南松林鞘翅目昆虫群落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及Pielou指数分别为20、2.562、0.104和0.855,其多样性最高,多树种混交林较高, 印楝林较低, 而桉树林、新银合欢林、桉树+新银合欢林多样性极低。多树种混交的恢复对昆虫多样性提高有显著促进作用。
    玉米鼠耳病及其媒介昆虫二点叶蝉消长动态和玉米受害损失测定
    李小珍;刘映红;周利飞;张玲
    2007, 26(01):  51-55 . 
    摘要 ( 1684 )   PDF (808KB) ( 1064 )  
    对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二点叶蝉及其所传播的玉米鼠耳病的田间消长规律以及玉米受害后的产量损失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温度低于16 ℃时,玉米不发病;28 ℃和31 ℃时玉米鼠耳病的潜伏期较短,分别为4.85和4.64 d。在高、中、低3个海拔高度上,玉米鼠耳病的田间消长动态受二点叶蝉种群发生动态的影响,并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达到最大病情指数,分别为5.75、10.97和9.09。玉米的生长和产量均受到玉米鼠耳病发生程度的影响,随着该病病级的上升,玉米株高、地面直径、穗长、穗粗、穗粒数、穗粒重及千粒重均相应下降。通过二元线性回归方程对玉米单穗籽粒重损失率作通径分析,表明在玉米的产量构成中,千粒重下降是导致产量损失的主要因子。
    外来植食性广聚萤叶甲对非靶标植物的潜在影响
    胡亚鹏;孟玲
    2007, 26(01):  56-60 . 
    摘要 ( 2387 )   PDF (771KB) ( 987 )  
    为评估以入侵豚草为食的外来广聚萤叶甲(Ophraella communa)对非靶标植物的潜在生态风险,采用选择性试验测定了广聚萤叶甲成虫和幼虫对当地代表性植物的取食选择,观察了幼虫在选出的植物上生长发育的适合度表现。结果表明:在5大类52种测试植物中,广聚萤叶甲成虫和幼虫不同程度地取食向日葵、苍耳、天明精、菊芋(仅成虫)、紫茎泽兰(仅幼虫)和石胡荽(仅幼虫);野外罩笼非选择性测定发现,初孵幼虫在苍耳和向日葵8个品种上可完成发育,直到成虫产卵,并观察到在菊芋上完成幼虫发育,个别到成虫但未产卵;在这些植物上幼虫存活率明显降低,蛹质量明显减轻,成虫产卵明显减少。本文还分析了广聚萤叶甲对少数本土植物以及经济作物向日葵的潜在生态风险。
    洞庭湖区社鼠消化道长度和质量的季节变化
    张美文;王勇;李波;黄璜
    2007, 26(01):  61-66 . 
    摘要 ( 1702 )   PDF (701KB) ( 1010 )  
    对洞庭湖区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自然种群四季的消化道各器官的长度和质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消化道指标季节变化明显,总体消化道含内容鲜质量、净鲜质量与干质量均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以冬、春季较高,夏、秋季较低。消化道各器官的变化与总消化道不尽相同,其中,以胃的变化相对比较稳定,仅长度的变化达显著水平,以冬季最短,夏、秋季较长,这是动物为适应繁殖季节能量需求而增加摄食量的反应,也与夏秋季食物丰富度有关。小肠、盲肠、大肠的长度和质量指标(内容鲜质量、净鲜质量和干质量)以冬、春季较高,夏、秋季较低。这是该鼠对冬、春季低温和食物匮乏的适应性反应。总体来说,洞庭湖区社鼠为适应夏、秋季繁殖盛期能量需求增加的主要对策是增加摄食量;而为适应冬、春季低温环境和食物数量和质量减少的主要对策是增大消化道,提高消化效率。
    滇西北鼠疫自然疫源地齐氏姬鼠和大绒鼠对不同生境的选择
    门兴元;郭宪国;董文鸽;钱体军
    2007, 26(01):  67-72 . 
    摘要 ( 2090 )   PDF (870KB) ( 1062 )  
    对仓山和洱海国家自然保护区4种年龄的森林以及周边的农田、果园、荒山灌丛和非保护区6种年龄的森林中齐氏姬鼠(Apodemus chevrieri)和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研究了森林中2种小兽与栖境因子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其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齐氏姬鼠和大绒鼠的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706和0.641,生态位重叠度为0.831。聚类分析显示:农田中2种小兽的种群数量最高;在非保护区森林、灌丛和果园,齐氏姬鼠和大绒鼠的数量显著低于农田,而高于保护区森林。人类干扰活动对森林底层植物有显著影响,能显著降低灌木的覆盖度、物种多度(除了6~10年生的森林)和密度,而增加草本植物的覆盖度和密度。回归结果表明,2种小兽的数量与森林草本植物的覆盖度呈正相关,而与灌木的密度呈负相关。
    延迟投饵对史氏鲟仔鱼摄食、存活及生长的影响
    黄晓荣;庄平;章龙珍;张涛;冯广朋;赵峰
    2007, 26(01):  73-77 . 
    摘要 ( 1986 )   PDF (749KB) ( 965 )  
    为了解史氏鲟仔鱼阶段的开口摄食习性,为史氏鲟的人工育苗提供基础资料,研究了延迟投饵对史氏鲟仔鱼摄食、存活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仔鱼6日龄开口,7日龄史氏鲟仔鱼初次摄食,10日龄卵黄基本吸收完毕,16~17日龄,不能建立外源性营养的仔鱼进入饥饿的不可逆点(PNR)期,故其PNR是16日龄;史氏鲟仔鱼存活率随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而降低,6日龄后,延迟投饵时间在7 d内,仔鱼存活率可达60%以上,延迟投饵时间在8~10 d内,仔鱼的成活率下降至40%左右,延迟投饵时间为11d,存活率下降至10%,延迟投饵时间为12 d及以后,存活率为0;史氏鲟仔鱼全长和体质量在延迟投饵4 d内均增加;延迟投饵超过4 d则均下降。延迟投喂时间在8 d以内,仔鱼全长和体质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延迟投喂超过9 d,全长和体质量低于对照组;史氏鲟仔鱼适宜投饵的时间是孵出后9~10 d。
    基于马尔柯夫模型的内蒙古锡林浩特典型草原退化格局预测
    李素英;李晓兵;王丹丹
    2007, 26(01):  78-82 . 
    摘要 ( 1860 )   PDF (1380KB) ( 1060 )  
    以锡林浩特典型草原的TM影像为基础,结合野外路线考察,建立退化草地的分类体系,将草地分为轻度退化(含无明显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3个等级。利用马尔柯夫模型,步长为1年,预测2002—2011年的锡林浩特地区的3类退化草地面积变化。结果表明,整个预测期的退化草地面积变化明显,轻度退化、中度退化草地面积减少,而严重退化草地面积增加明显。到2011年,锡林浩特严重退化的草地比例增加到6861%,而其轻度退化草地、中度退化草地、重度退化草原的面积比例为2∶2.6∶10,说明该地区草地退化趋势严重,有必要采取措施减轻草地退化。
    台州市城市生态足迹
    常志华;陆兆华;马喜君;梁震
    2007, 26(01):  83-87 . 
    摘要 ( 2126 )   PDF (664KB) ( 1017 )  
    城市生态足迹分析可定量反映城市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和影响程度,这种方法为城市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本文在介绍生态足迹的理论和计算模型的基础上,以台州市为例,计算了台州市2002年的生态足迹。结果表明,2002年台州市生态足迹为1.33084 hm2·人-1,可利用的生态承载力为0.25800 hm2·人-1,生态赤字为1.07284 hm2·人-1,反映了台州市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因此,台州市需注重提高其资源利用效率,提倡节约型的生产和生活消费模式,减少其生态足迹,通过生态城市建设,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金佛山自然保护区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
    周先容;向邓云;戴玄
    2007, 26(01):  88-93 . 
    摘要 ( 2254 )   PDF (665KB) ( 998 )  
    在野外调查和数量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金佛山自然保护区的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分布有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51个,占该区种子植物属总数的4.59%,占全国同类属数的20.99%,其中裸子植物4属4种,被子植物47属65种。在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占41属58种;单子叶植物占6属7种。在51个特有属中,单种属有39属,占总数的76.47%。唇形科、苦苣苔科、伞形科、兰科含特有属较多,约占本区同类属的31.37%。特有属的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和落叶木本为主,两者共41属,占特有属总数的80.39%。特有属的分布区类型以东部和中部特有分布为主,并具有少量的南部特有分布成分,51个特有属的分布区类型表明了该区系由热带性质向温带性质的过渡性特征。本区的特有属植物多分布于低山和中山。金佛山与大巴山、武陵山、神农架关系较为密切,它们同属于川东鄂西特有现象中心(或三峡中心)。在51个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中古特有属和珍稀濒危物种占有较大的比例,本区无疑是古植物区系的重要避难所。
    武川县全面禁牧生态政策实施效果的调查
    马月存;高旺盛'陈源泉'李向东'杨世琦;陈冬冬
    2007, 26(01):  94-99 . 
    摘要 ( 1572 )   PDF (994KB) ( 1121 )  
    生态保护政策能否真正起到积极作用取决于农民能否从该政策获得经济收益。针对全面禁牧生态政策面临的问题,采取农户调查的方式,剖析了内蒙古武川县禁牧实施的基本现状,不同乡镇农户对禁牧和退耕政策的基本态度,以及产生不同态度的根本原因。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农户认为禁牧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但农户对禁牧政策的态度取决于禁牧后农户的收入变化,而收入能否提高最终取决于当地能否适时地并且成功地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武川县东土城乡成功进行禁牧为典范,表明在实施禁牧退耕过程中适时调整产业结构,才能保证全面禁牧生态政策的可持续性。
    专论与综述
    土壤水分时空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邱扬;傅伯杰;王军;张希来;孟庆华
    2007, 26(01):  100-107 . 
    摘要 ( 2089 )   PDF (851KB) ( 1003 )  
    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是指在一定的景观内,不同时间、地点和土层的土壤水分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土壤水分时空变异是由多重尺度上的土地利用(植被)、气象(降雨)、地形、土壤、人为活动等诸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就其某一具体地区而言存在着重点尺度和主控因子,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的重点尺度与主控因子的时空关系因时间、空间和尺度而异。本文综述了土壤水分(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区)的时空变异与其环境因子时空关系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广泛开展多重时空尺度上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与其诸因素的时空关系,研究土壤水分时空变异性的尺度转换规律,确定重点尺度及其相应的主控因子。
    湿地水文生态学模型的理论与方法
    周德民;宫辉力;胡金明;赵魁义
    2007, 26(01):  108-114 . 
    摘要 ( 1959 )   PDF (1174KB) ( 922 )  
    定量模拟生态模式与水文机制间的关系是当前生态学、水文学和湿地科学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本文介绍了湿地水文生态学的概念、多学科理论体系以及跨学科特征,概括了湿地水文生态模型构建原理与方法,及国内外研究进展和特点。分析了湿地水文生态模型存在的尺度冲突、模型变量选择与模型不确定性,缺少有效校验方法等主要问题。指出湿地水文生态模型未来发展中与新兴交叉学科和地学信息技术耦合的特征由当前数学模型为主逐步过渡到物理模型的趋势。本文还以内陆平原淡水湿地为例,构建了以生境湿度特征为核心的湿地水文生态概念模型,同时设计了一个在集水区尺度上基于RS和GIS方法的湿地水文生态模型范式,以便于增加对此类模型的理解和认识。
    动态物候模型发展及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宋富强;张一平
    2007, 26(01):  115-120 . 
    摘要 ( 1929 )   PDF (682KB) ( 888 )  
    物候模型可以通过环境因子预测植物物候期,是植物物候学一个重要内容。其中,试图反映生物过程的动态物候模型往往预测比较准确,因此这类物候模型有助于探讨植物在全球变化中的响应。本文把动态物候模型分为3大类,温度物候模型、冷激物候模型和其它物候模型,阐述了每个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假设,重点论述了常见的温度物候模型。提出物候模型的真实性和广泛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并介绍了温度物候模型在全球变化中运用的几个代表案例,指出目前的物候模型研究刚刚起步,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入和开拓。
    臭氧对生态系统地下过程的影响
    陈展;王效科;冯兆忠;郑启伟;欧阳志云
    2007, 26(01):  121-125 . 
    摘要 ( 2223 )   PDF (630KB) ( 900 )  
    对流层中高浓度的臭氧是一种严重危害植物的大气污染物,臭氧浓度的升高会对作物、林木等产生一系列的损害。本文综述了大气臭氧浓度升高对生态系统地下过程的影响,包括植物根系、根系分泌物、菌根、土壤根呼吸、土壤酶以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阐述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争论以及今后需要研究的领域和方向。
    生态补偿在海洋生态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韩秋影;黄小平;施平
    2007, 26(01):  126-130 . 
    摘要 ( 1768 )   PDF (676KB) ( 1009 )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海洋生态资源破坏日趋严重。开展海洋生态资源生态补偿研究有利于利用经济的手段解决海洋生态资源面临的问题,在目前中国自然资源生态补偿方面的研究薄弱,海洋生态资源生态补偿研究缺乏的情况下,本文也是对生态补偿研究领域的拓展。本文详细分析了海洋生态资源生态补偿的利益相关者分析、补偿强度和补偿途径3个基本问题;指出了海洋生态资源生态补偿包括经济补偿、资源补偿和生境补偿。提出了海洋生态资源生态补偿的未来研究方向:海洋生态资源价值评估,海洋生态资源生态补偿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及海洋生态资源生态补偿的实证研究等。
    研究简报
    吉林省中西部平原不同农林用地土壤昆虫幼虫的群落特征
    吴东辉;张柏;陈鹏
    2007, 26(01):  131-134 . 
    摘要 ( 1916 )   PDF (559KB) ( 1010 )  
    对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典型农林用地进行土壤昆虫幼虫调查。结果表明,中部平原土壤昆虫幼虫类群数和个体数量显著高于西部平原,中部平原与西部平原土壤昆虫幼虫个体数量差别主要表现在步甲科、拟球甲科和大蚊科3个类群,农田和居民点园地土壤昆虫幼虫类群数量和个体数量明显低于防护林,耕作活动使土壤昆虫幼虫个体数量土壤剖面分布更均匀, 鞘翅目幼虫、双翅目幼虫和鳞翅目幼虫对农林用地方式变化的反应存在差异。
    元谋干热河谷地区新银合欢天然更新的初步调查
    宗亦臣;郑勇奇;张川红;段福文;王志和
    2007, 26(01):  135-138 . 
    摘要 ( 1833 )   PDF (596KB) ( 984 )  
    通过2005年6和10月对元谋干热河谷地区新银合欢人工林的调查,发现新银合欢林下幼苗数量较多,经过对幼苗刨根后,发现林下的新银合欢幼苗均为种子实生苗,表明新银合欢是通过种子繁殖来完成天然更新。新银合欢单株结实量在602~1 513粒,树体高大的结实量多;其林下幼苗生长良好,更新密度最低为368株·m-2,最高达960株·m-2;新银合欢林缘幼苗最远扩散距离为58.3 m,幼苗的扩散范围主要集中在距离林缘10 m的区域内,种子受风力和流水的影响,可以沿沟谷传播很远。
    技术与方法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及其应用
    王俭;孙铁珩;李培军;侯伟
    2007, 26(01):  139-144 . 
    摘要 ( 2405 )   PDF (290KB) ( 2021 )  
    在分析水环境承载力概念及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基础之上,从阈值角度出发,建立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并将其应用于辽宁省水环境承载力评价,通过模型计算得到该省水环境承载能力指数。结果表明,2000—2004年,辽宁省水环境承载能力指数分别为0.29、0.36、0.32、0.37和0.43,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承载力依然较弱。本文提出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具有结构简单、建模方便的特点,评价结果可以直观地反映区域水环境承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