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6卷 第07期    刊出日期:2007-07-10
    研究报告
    一氧化氮对不同耐旱性杨树幼苗抗旱性的影响
    付士磊;周永斌;何兴元;陈玮
    2007, 26(07):  967-971 . 
    摘要 ( 2072 )   PDF (452KB) ( 1288 )  
    以乡土树种小青杨(Populus pseudo-simonii Kitag)和速生品种欧美杨107杨(Populus × euramericana cv.“74/76”)幼苗为试验材料,在水分胁迫条件下研究不同浓度的外源NO供体硝普纳(sodium nitroprusside, SNP)对2种杨树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不同浓度SNP处理后,2种杨树叶片水势对干旱胁迫的敏感程度下降,气孔导度降低,蒸腾作用减弱,叶片含水量升高,保水能力增强。同时,SNP处理能提高杨树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杨树叶片相对电导率,使杨树在干旱条件下的抗脱水能力提高,减轻了干旱胁迫对细胞膜的伤害。从品种间作用效果看,SNP对107杨的抗旱性提高的幅度高于小青杨,表明SNP更有利于提高速生杨的抗旱能力。
    荒漠内陆河岸胡杨和多枝柽柳幼苗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种间关联性
    赵峰侠;尹林克
    2007, 26(07):  972-977 . 
    摘要 ( 2063 )   PDF (260KB) ( 1485 )  
    运用方差均值比率法、负二项参数、丛生指标、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和扩散系数等7个指标以及双项轨迹方差法,研究了塔里木河中下游荒漠河岸植被建群种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和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幼苗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种间关联性。结果表明,胡杨和多枝柽柳幼苗的空间分布呈显著的聚集分布,聚集规模大小为16 m2。利用2×2列联表χ2统计量、联结系数和共同出现百分率等测度方法,综合分析了2个种对联结性质和程度。结果表明,胡杨和多枝柽柳2个幼苗种群表现出强的正关联,这2种植物种群现处于稳定分布格局,种间共存,占有共同的生态位。
    固沙林采伐迹地撂荒后自然恢复的植物多样性、生物量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
    吴祥云;卢慧;王晓娇
    2007, 26(07):  978-982 . 
    摘要 ( 2020 )   PDF (163KB) ( 1268 )  
    采用样方法对辽宁章古台地区樟子松固沙林采伐迹地撂荒后1~5 年内自然恢复植被组成及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表明:采伐迹地自然恢复形成的自然植被群落共有49种植物,分属于26个科,以菊科和禾本科植物最为丰富。1 年、2 年、3 年和5 年采伐迹地植物群落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681、0.792、0.845和0.870, Shannon-Wiener信息统计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趋势与Simpson优势度指数基本相似。5年后植被总生物量由1.351 t·hm-2增加到9.745 t·hm-2,撂荒2年时植被系统开始产生枯落物。随着植被恢复时间增加,死地被物生物量从恢复2年时的0.824 t·hm-2增加到5年时的1.403 t·hm-2。与采伐前相比,撂荒使采伐迹地土壤表层(0~15 cm)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各层的养分含量明显增加。撂荒具有较早归还凋落物和增加土壤养分的能力。
    艾里克湖湿地植物群落特征指数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张江英;周华荣;高梅
    2007, 26(07):  983-988 . 
    摘要 ( 2258 )   PDF (426KB) ( 1406 )  
    应用双向指示种分类法(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法(CCA),对干旱区艾里克湖湿地植物群落特征指数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29种主要植物,隶属12科27属,分为4个种类组,大多数物种丰富度较低,其中胡杨、毛柽柳、芦苇和西伯利亚泡泡刺是最常见的种类。TWINSPAN分析表明,该区25个样地分为3个主要类型组,组1包括6个样地,组2包括18个样地,组3包括1个样地,分别代表不同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的3种生境。CCA排序结果同TWINSPAN分类结果基本一致,反映出植物群落分布格局随土壤因子变化的趋势,确定了影响该区植物群落盖度的土壤因子为有机质、全氮、全磷。
    四川间作地区作物高度、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的动态变化
    林超文;陈一兵;黄晶晶;涂仕华
    2007, 26(07):  989-994 . 
    摘要 ( 2336 )   PDF (397KB) ( 1120 )  
    为研究间作系统的作物参数,于2005年在四川间作地区进行了作物高度、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的时间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作物的高度、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随时间变化很大;玉米的最大高度是177 cm,最大覆盖度(86%)出现在花期, 最大叶面积指数是1.96;红苕的最大和最小株高分别为22和12 cm, 最大覆盖度(73%)出现在薯块膨大期, 最大叶面积指数为1.79。与玉米间作时,红苕所有作物参数均受玉米影响。在玉米-红苕间作系统中,最危险的侵蚀期是玉米收获后至红苕覆盖度最大期。
    黑龙江林口林业局森林景观格局特征
    高瑞馨;尹艳豹;王凤友
    2007, 26(07):  995-1001 . 
    摘要 ( 2011 )   PDF (188KB) ( 1182 )  
    以黑龙江林口林业局1∶50000林相图作为基本信息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和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从景观格局的总体特征、景观破碎度、景观形状指数、分形维数和平均最近距离等方面,对该林业局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林业局以森林景观为主体(56.74%),居民点和农田景观也占有较高比例,而沼泽、灌木、荒山荒地、河流、迹地和裸地等景观零星分布于森林景观中;该林业局的森林景观主要以人工针叶纯林(40.47%)和天然蒙古栎林(20.96%)为主,斑块分布集中、形状复杂、边缘褶皱度高。人工林与天然林的面积基本相等,但破碎度较大、斑块形状相对简单、斑块分布较集中,软阔叶林及硬阔叶林斑块分别占11.89%和7.38%。研究表明,该林业局的森林景观受人为干扰程度过大,景观结构不合理,要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景观斑块结构进行调整。
    高寒草甸不同植被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生物量的特征
    王启兰;曹广民;王长庭
    2007, 26(07):  1002-1008 . 
    摘要 ( 2379 )   PDF (344KB) ( 1263 )  
    用稀释平板法和氯仿熏蒸法研究了藏嵩草草甸、小嵩草草甸、矮嵩草草甸、禾草草甸、杂类草草甸及金露梅灌丛土壤的微生物数量、生物量及有机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0~40 cm土层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均以藏嵩草草甸最高,其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有机质显著高于其它5种植被;真菌数量以金露梅灌丛最高;由表层到深层,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以上各项指标均呈下降趋势。通径分析表明:土壤各生物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土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及土壤有机质含量均与土壤水分含量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土壤水分是调节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代谢及物质转化的关键因子。
    不同培肥措施对红壤茶园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徐华勤;肖润林;杨知建;宋同清; 夏艳君;罗文;李盛华
    2007, 26(07):  1009-1013 . 
    摘要 ( 2052 )   PDF (171KB) ( 1210 )  
    研究了经过4年不同培肥措施后红壤茶园土壤微生物量碳变化。结果表明:稻草覆盖后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间作三叶草以及全施化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均有明显提高;全年土壤微生物量碳年变化都呈现“低—高—低—高”的趋势,且在不同时期对微生物量碳的影响不同;与对照(CK)相比,稻草覆盖+100%有机肥(T1)、稻草覆盖+75%有机肥+25%化肥(T2)、稻草覆盖+50%有机肥+50%化肥(T3)、稻草覆盖+25%有机肥+75%化肥(T4)、100%化肥(T5)和间作三叶草+不施肥(T6)土壤微生物量碳全年平均值分别高出17.05%、32.38%、32.05%、24.30%、26.23%和24.63%,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活性有机质、土壤全氮、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磷呈显著正相关,与速效氮、土壤全磷、土壤全钾、土壤含水量之间关系不显著;与单施化肥和全量投入有机物料相比,有机物和化肥配合施用更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不同生育期降低光强对烟草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
    杨兴有;刘国顺;伍仁军;夏林;邢小军;张建慧;杜卫民;谢良文
    2007, 26(07):  1014-1020 . 
    摘要 ( 2163 )   PDF (397KB) ( 1542 )  
    2004—2005年在烤烟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进行遮荫降低光照强度的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期降低光强对烤烟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遮荫条件下烟株干物质积累下降,叶片组织变薄,色素含量升高,落黄成熟时间延长;转化酶活性降低,但遮荫解除后又开始升高;叶片烤后烟叶含梗率增加,叶片厚度和比叶质量降低, 烟碱、总氮、钾和氯含量增加,总糖和还原糖含量降低,中性致香成分含量增加.不同时期遮荫的影响为成熟期>旺长期>伸根期>对照。
    浙江天童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戴慧;王希华;阎恩荣
    2007, 26(07):  1021-1026 . 
    摘要 ( 2017 )   PDF (249KB) ( 1420 )  
    以浙江天童地区的栲树群落为参照,选择了木荷林、灌丛、马尾松林、杉木林、金钱松林、竹林、茶园和裸地等土地利用类型,测定了土壤有机碳含量,以及在25 ℃和60%饱和含水量条件下培养33 d的有机碳矿化速率。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矿化速率均以常绿阔叶林最高,针叶林、竹林和茶园次之,裸地最低;相反,土壤有机碳矿化释放的CO2-C比例以栲树林最低。可见,常绿阔叶林土壤的固碳能力高于其它类型,常绿阔叶林被改为其它类型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矿化速率显著下降。
    南亚热带不同营养水平水库的蓝藻组成与动态
    林秋奇;雷腊梅;韩博平
    2007, 26(07):  1027-1033 . 
    摘要 ( 1890 )   PDF (529KB) ( 1250 )  
    2004年调查了广东省境内的新丰江水库和契爷石水库的蓝藻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共检测到蓝藻18属,绝大多数为丝状体和群体种类。常见属有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湖生蓝丝藻(Limnothrix)、微囊藻(Microcystis)和蓝纤维藻(Dactylococcopsis)。新丰江水库和契爷石水库蓝藻细胞密度分别为4~249和1 911~114 228 cells·ml-1,富营养化的契爷石水库蓝藻细胞密度比贫营养型的新丰江水库高出3个数量级;2座水库最高蓝藻细胞密度均出现在夏季,温度是引起2座水库蓝藻细胞密度的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因素;在新丰江水库,微囊藻是优势蓝藻种类之一,相对丰度35%~97%,夏季细胞密度高于其它季节;在契爷石水库,虽然微囊藻细胞密度比新丰江水库高出1个数量级,但其相对丰度不超过3%;假鱼腥藻和湖生蓝丝藻是契爷石水库的优势蓝藻种类,多数情况下相对丰度超过50%;水体稳定性和由透明度主导的水体光照条件的差别可能是导致两座水库蓝藻由不同生活类型的种类占优势的主要原因。
    黄瓜幼苗热胁迫响应基因的分离
    杨寅桂;娄群峰;庄勇;张万萍;陈劲枫
    2007, 26(07):  1034-1037 . 
    摘要 ( 1656 )   PDF (198KB) ( 1180 )  
    为了理解黄瓜耐热性或热伤害产生的分子机理,以耐热品种‘西双版纳黄瓜’和热敏品种‘二早子’为供试材料,对幼苗进行38 ℃热激处理2 h。采用cDNA-AFLP技术比较热激前后基因表达差异,分离黄瓜热激响应基因, 并利用RT-PCR技术检测分离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从‘二早子’中分离到chrr182(cucumber heat response related) 特异片段,经比对发现该片段仅与转录修复偶联因子(transcription repair coupling factor-TRCF)同源;该基因的表达在38 ℃下被诱导增强;黄瓜幼苗耐热性或热伤害的发生可能与TRCF基因的响应有关。
    独叶草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
    李育花;任坚毅;林玥;刘 喆;刘晓;岳明
    2007, 26(07):  1038-1042 . 
    摘要 ( 2150 )   PDF (443KB) ( 1194 )  
    应用CI-301PS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对独叶草(Kingdonia uniflora)营养叶的光合生理生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独叶草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峰值出现在13:30和16:30左右,具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其叶片的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率(WUE)的变化也呈双峰型。自然条件下,独叶草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PAR)、蒸腾速率、气孔导度(Gs)之间都具有多项式回归关系,R2分别为0.2082、0.2016和0.0582(n=129,P<0.05),但独叶草叶片净光合速率与空气温度(Ta)相关性不显著(P>0.05)。独叶草叶片的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分别为14.93和215.76 μmol·m-2·s-1,只能适应较窄的光照环境。
    Cd、Pb投加浓度对其在黑土中化学形态分布及油菜生长和吸收Cd、Pb的影响
    曹会聪;王金达;张学林
    2007, 26(07):  1043-1048 . 
    摘要 ( 1971 )   PDF (577KB) ( 1175 )  
    采用室内模拟实验和连续形态分级方法研究了Cd、Pb投加浓度对其在黑土中化学形态分布及油菜生长和吸收Cd、Pb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Cd、Pb投加量的增加,土壤中Cd交换态含量增幅较大,Pb碳酸盐结合态、Fe-Mn氧化物结合态含量增幅较大;外源Cd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以交换态和残留态为主,Pb的交换态比例相对较低,其存在形态主要为残留态;土壤Cd、Pb投加浓度较低时,促进了油菜的生长,投加浓度较高时,对油菜生长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地下部分Cd、Pb含量远高于地上部分, 与Cd相比,Pb向地上部的迁移率相对较小;土壤中Cd、Pb各形态含量与油菜地下、地上部分吸收的Cd、Pb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干质量呈负相关;交换态Cd、Pb对油菜干质量影响最大,碳酸盐结合态对油菜吸收Cd、Pb的贡献最大。
    广州绿地空气负离子水平及其影响因子
    曾曙才;苏志尧;陈北光
    2007, 26(07):  1049-1053 . 
    摘要 ( 2238 )   PDF (270KB) ( 1582 )  
    研究了广州城市绿地空气负离子水平以及绿地类型、水体状态、海拔高度、天气阴晴、人类活动等因子对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广州城市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在103~3 367个·cm-3,平均为426个·cm-3,与上海、深圳等地接近。所测定的几种绿地类型空气负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竹林>小叶竹柏林>花卉区>隆缘桉林>苗圃和草坪>住宅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动态水的空气负离子浓度显著高于静态水;在本研究观测范围内,离动态水越远,负离子浓度越低。随着海拔高度增加,空气负离子浓度呈下降趋势。晴天的空气负离子浓度显著高于阴天。人流量和车流量与空气负离子浓度呈显著负相关。
    内蒙古地区蝗虫发生与大气环流特征的关系
    白月明;刘玲;乌兰巴特尔;郭安红;高素华
    2007, 26(07):  1054-1057 . 
    摘要 ( 1724 )   PDF (313KB) ( 1033 )  
    探讨蝗灾发生程度与大气环流的关系是建立蝗灾天气学预测模型的基础。本文运用统计学理论研究了内蒙古地区蝗虫发生面积与大气环流特征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头年7月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南移有利于成虫生长和产卵;当年2月北非大西洋北美副高北界偏北、当年1月太平洋区极涡偏强影响虫卵越冬和夏季生长,与当年蝗虫发生面积呈负相关;当年5月北半球极涡中心位置移至60°—90°W时,灾害等级均为3级以上。
    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的生态效应
    张福庆;陈文波
    2007, 26(07):  1058-1062 . 
    摘要 ( 1993 )   PDF (154KB) ( 1237 )  
    在构建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区域生态质量指数与土地利用变化生态贡献率对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生态效应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区1990年区域生态质量指数平均值为7.60,2002年为7.62,总体生态质量介于灌木林地、疏林地等土地利用类型之间。1990—2002年鄱阳湖区区域生态质量指数上升的主要动力为水库坑塘、有林地和疏林地的扩大;生态质量指数下降的主要动力依次为水田、中覆盖度草地的减少。在土地利用转移贡献率上,水田转为有林地、旱地转为有林地、水田转为疏林地、水田转为水库坑塘的生态贡献率之和达52.96%,为主导土地利用的正向转移类型。有林地转为水田、有林地转为旱地、水田转为农村居民点的生态贡献率之和达39.89%,为主导土地利用的反向转移类型。
    岷江上游地区近30年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与价值变化
    张文广;胡远满;张晶;刘淼;杨兆平;常禹;李秀珍
    2007, 26(07):  1063-1067 . 
    摘要 ( 1923 )   PDF (177KB) ( 1423 )  
    根据岷江上游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差别,将该区森林植被划分为暗针叶林、其它针叶林、阔叶林和灌木林等4个类型,利用年降雨量、林冠截流量数据、径流系数以及“影子价格”等方法,计算和评述了该区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效益;并利用遥感4期影像分析了岷江上游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的变化原因。结果表明:2000年岷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年水源涵养量最高, 为1.3892×1010 m3,经济价值为93.07亿元。去除降雨量的影响后, 在各时期年降雨量为705 mm的情况下,岷江上游地区1986年的水源涵养量最高,为1.3348×1010 m3, 经济价值为89.43亿元;1995年水源涵养量下降,为1.2320×1010 m3,经济价值为82.54亿元;2000年水源涵养量及经济价值与1995年基本持平。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20世纪90年代岷江上游森林景观受到人为的严重破坏,而随后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与“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加强了人工植被恢复建设,改善了森林生态系统,使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有所恢复。
    阿特拉津对雄性鲫鱼血清雌二醇含量的影响
    陈家长;孟顺龙;胡庚东;瞿建宏;冷春梅
    2007, 26(07):  1068-1073 . 
    摘要 ( 1920 )   PDF (276KB) ( 1198 )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除草剂阿特拉津对鲫鱼(Carassius auratus)的急性毒性以及在不同暴露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下低剂量阿特拉津对雄性鲫鱼血清雌二醇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阿特拉津对鲫鱼的24、48和96 h的LC50分别为229.33、146.17和105.94 mg·L-1,安全浓度为10.59 mg·L-1;长期(24 d)暴露时,低浓度(0.1~5.0 mg·L-1)阿特拉津对雄性鲫鱼血清雌二醇的合成具有诱导作用,且1.0 mg·L -1的诱导作用最强,与对照组相比血清雌二醇含量增加了84.1%;高浓度(10.0 mg·L-1)阿特拉津对雄性鲫鱼血清雌二醇的合成具有抑制作用;在5.0 mg·L-1浓度下,各个处理时间的血清雌二醇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第14天时雌二醇含量最高,比对照组增加50%(P<0.01)。血清雌二醇含量的变化直接影响雄性鲫鱼的生殖功能和性征变化,因富集阿特拉津而导致血清雌二醇浓度发生显著变化的雄性鲫鱼可能会出现一定的生殖缺陷。
    湘江野鲤养殖群体和自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刘臻;鲁双庆;匡刚桥;张建社;刘红玉;刘峰
    2007, 26(07):  1074-1079 . 
    摘要 ( 2248 )   PDF (272KB) ( 1113 )  
    采用微卫星技术,用17对微卫星引物对湘江野鲤养殖群体和自然群体的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15对引物扩增出清晰的条带,其中13对引物在群体间呈现多态性;2个群体中,13对多态性引物分别扩增等位基因2~12个,共90个,其中35个等位基因为2群体共有,55个等位基因具有群体特异性,引物平均等位基因数为6.92个,等位基因频率为0.0667~0.8333;养殖群体和自然群体的平均遗传杂合度和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5688、0.5152,0.5860、0.5347;2个群体间遗传相似性指数为0.6762,遗传距离为0.3238,表明湘江野鲤养殖和自然群体遗传多样性均较为丰富,2个群体间遗传变异程度较高。
    外来种池蝶蚌与本地种三角帆蚌及其杂交种对三种生态因子的耐受力
    董志国;李晓英;李家乐
    2007, 26(07):  1080-1084 . 
    摘要 ( 1681 )   PDF (217KB) ( 1059 )  
    为了探索外来种池蝶蚌引入的生态风险,对池蝶蚌(C)与三角帆蚌(S)及其杂交种正交F1(三角帆蚌♀×池蝶蚌♂,SC)、反交F1(池蝶蚌♀×三角帆蚌♂,CS)幼蚌的低氧、干露和重金属汞耐受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4种幼蚌对低氧、干露和重金属汞均有不同程度的耐受能力。其中CS 的窒息点最低(0.92 mg·L-1),对低氧的耐受力最强,其次是C和SC,窒息点分别为1.04和1.10 mg·L-1,S窒息点最高(1.31 mg·L-1),方差分析表明S与其它3种差异均极显著(P<0.01),耐低氧能力最弱。C、SC和CS的干露耐受力无明显差异,但要显著强于S(P<0.01)。根据4种幼蚌72 h和96 h对汞的半致死浓度的耐受力由强至弱依次为C>CS>SC>S 。表明池蝶蚌的耐受力显著强于三角帆蚌,今后应加强对池蝶蚌的监控和防范力度,以避免对中国的特有种三角帆蚌构成生存威胁。
    专论与综述
    次生林概念与生态干扰度
    朱教君;刘世荣3
    2007, 26(07):  1085-1093 . 
    摘要 ( 2043 )   PDF (271KB) ( 1479 )  
    近一个世纪强烈的人为干扰使世界范围内的原始林面积锐减,次生林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森林资源的主体。虽然在文献与现实中“次生林(Secondary forest)”被广泛使用,但次生林的概念在各个国家,甚至同一国家或地区以及各种不同文献中存在相互矛盾的情况,这给次生林研究与经营实践带来诸多不便;而不准确的次生林定义也为与各个层次的决策制定者及公众之间的交流带来了障碍。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关于次生林概念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关于次生林生态与经营研究实践,综合分析了次生林概念的不确定性,同意以往次生林定义中的基本内涵,并认为:次生林是由于人为破坏性干扰或异常自然干扰使原始林固有的林分结构、物种组成或基本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经过天然更新或人工诱导天然更新恢复形成的林分。但该定义中仍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 如:怎样的干扰为“人为破坏性干扰”和“异常自然干扰”;“林分结构、物种组成或基本功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显著变化”;“人工诱导天然更新”中“人工”参与的成分比例如何等。次生林概念是在20世纪初由植物演替学家提出,当时未考虑干扰的持续性;而实际上,无论是次生林还是原始林,均是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的某一状态,在现代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中,应重新规范“次生林”的概念。考虑到“次生林”定义的不确定性或困难性,建议使用“森林自然度”或“森林生态系统成熟度”或“森林干扰度”来表达现实森林所处的状态,但该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尚需加强。
    陆地生态系统植物的氮源及氮素吸收
    罗绪强;王世杰;刘秀明
    2007, 26(07):  1094-1100 . 
    摘要 ( 1818 )   PDF (254KB) ( 1464 )  
    氮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也是其主要的限制因子之一。陆地生态系统植物所需氮的来源及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均受控于其种类和生长环境。环境条件的改变,一方面可能改变植物生长区原有氮的形态、浓度、赋存方式等,从而改变氮对植物的供给状况;另一方面可能引起植物生长区土壤质量、水分利用状况、光照等的改变,从而产生耦合现象,直接影响植物的生理生态特性,使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发生改变,导致植物生长区的种群类型及物种多样性发生改变,并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功能及演替。本文主要对陆地生态系统中高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氮素的来源及植物对氮素吸收利用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和讨论,并结合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丘间低地生态过程研究进展
    张乐;刘志民
    2007, 26(07):  1101-1106 . 
    摘要 ( 1986 )   PDF (336KB) ( 960 )  
    丘间低地是《国际保护日程》所列的重点保护生境,近50年来一直受到生态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的关注。本文从丘间低地植被过程、土壤发育过程、水文过程、尺度对丘间低地生态过程的影响,以及丘间低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恢复等方面概述了丘间低地生态过程的主要研究内容、趋势和进展。近十几年,丘间低地生态过程研究体现了从单尺度到多尺度或跨尺度、从表征描述到机制探讨、从野外调查到控制试验过渡的趋势。然而,丘间低地生态过程的尺度性仍有待进一步探讨,丘间低地景观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尚不清楚。今后,半干旱内陆地区丘间低地生态过程的研究将趋于增多,干扰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将会在丘间低地研究中得到更多应用。
    绿色GDP核算指标的研究进展
    修瑞雪;吴钢;曾晓安;孙建国;于德永
    2007, 26(07):  1107-1113 . 
    摘要 ( 1673 )   PDF (375KB) ( 1861 )  
    绿色GDP指标的测算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绿化是当今生态学和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绿色GDP的概念和内涵入手,回顾了其提出的背景和理论基础,概述了绿色GDP的表现形式和几种广泛应用的指标,并分析了这些指标在国家和城市尺度的应用实践,探讨了绿色GDP与其它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就其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展望。绿色GDP核算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待于完善。
    木本植物萌生更新研究进展
    陈沐;曹敏;林露湘
    2007, 26(07):  1114-1118 . 
    摘要 ( 2000 )   PDF (182KB) ( 1304 )  
    萌生是植物营养繁殖的方式之一。本文综述了萌生与实生这2种更新方式的差异、植物萌生能力的测定、影响植物萌生能力的因素以及萌生指数在生态系统评估中的意义。与实生相比,萌生具有抗干扰能力强、幼年期生长迅速等优点,因而它在植被演替的前期阶段发挥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当干扰强度较低、种间竞争关系稳定时,物种更倾向于采取实生更新的策略。植物的萌生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影响植物萌生的内在因素主要包括残桩高度、萌枝长出的位置、根的生物量与长度等;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干扰方式和程度、光照、养分资源的可利用性等。从理论上讲,在一个稳定的、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其萌生指数应该有一个最佳值范围。
    湖泊生态系统弹性系数理论及其应用
    龙邹霞;余兴光
    2007, 26(07):  1119-1124 . 
    摘要 ( 2206 )   PDF (507KB) ( 1284 )  
    在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城市湖泊营养状态的特殊性,论证得出响应型和非响应型湖泊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EHI)与营养状态指数(TSI)近似呈二次函数关系。提出湖泊生态系统弹性系数,对生态系统健康指数(EHI)做出适当改进。改进后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EHI′)能够更好地反映各类型湖泊的健康状态,完善了Xu等的EHI理论并扩展了其应用范围,是目前最为接近Costanza对HI定义的可量化计算的数学公式和方法,并成功用于厦门杏林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污染底泥原位覆盖技术综述
    唐艳;胡小贞;卢少勇
    2007, 26(07):  1125-1128 . 
    摘要 ( 2131 )   PDF (140KB) ( 1714 )  
    从污染底泥的危害入手,提出简单、有效且低成本的底泥原位覆盖技术。该技术将无污染的清洁材料铺盖到污染底泥上,通过覆盖材料对污染物的阻隔、稳固和吸附作用来有效控制底泥污染物。覆盖材料的粒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密度等特性关系到材料的吸附能力和对底泥污染物的阻隔和稳固作用,从而决定覆盖效果。选取覆盖材料及确定最佳覆盖厚度需要依据材料的这些特性。本文分析了原位覆盖技术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原位覆盖工程的施工方式及每种方式的优缺点,列举了大量的国内外覆盖工程实例,并就覆盖技术在我国良好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工作中的环境监测
    耿晓梅
    2007, 26(07):  1129-1132 . 
    摘要 ( 1795 )   PDF (90KB) ( 1093 )  
    以辽宁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配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评估中心进行的金哨水利枢纽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为例,论述了环境监测在重大工程建设项目验收调查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项目验收监测工作的程序,认为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监测从项目开始就应列入计划,通过监测与监督,使施工期的环境污染问题降至最低限度,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及周围公众的安全健康。
    技术与方法
    土壤羟胺还原酶活性测定方法的改进
    史云峰;武志杰;史奕;陈利军;王殳屹
    2007, 26(07):  1133-1137 . 
    摘要 ( 1645 )   PDF (150KB) ( 1408 )  
    对传统土壤羟胺还原酶活性的测定方法进行了部分改进。用煮沸并密封冷却的蒸馏水形成3~5 cm的液封,同时用N2气流排除液面以上的空气,能够创造测定土壤中羟胺还原酶活性所需要的厌氧环境。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减少了厌氧程度的不确定性和试验步骤的复杂性,增加了培养试验的可操作性。以碘量法为对照,对4种不同的测量浸提液中羟胺浓度的分光光度法进行了对比筛选,结果表明,硫酸铁铵-邻菲罗啉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是测定土壤中羟胺还原酶活性的理想方法。
    粒度变化对上海市景观格局分析的影响
    孟陈;李俊祥;朱颖;吴彤;肖志坚;张国科
    2007, 26(07):  1138-1142 . 
    摘要 ( 2224 )   PDF (459KB) ( 1478 )  
    采用1989年上海市1∶50 000彩红外航空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系统分析了粒度变化对中心城区、郊区和城郊结合部3类景观格局分析的影响。结果表明:景观格局指数对粒度具有尺度依赖性,随粒度的变粗,格局指数的变化可归为单调下降、阶梯上升或单峰变化以及不规则变化3类;景观格局指数随粒度变化的曲线存在多个拐点,并对应于合适的景观格局分析尺度,上海城市景观格局分析的合适尺度为10~20 m;不同城市景观类型对景观格局指数的粒度效应具有较大影响,景观格局指数在城郊结合部表现出与城区和郊区不同的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