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6卷 第08期    刊出日期:2007-08-13
    研究报告
    不同海拔高度木荷种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金则新;李钧敏;蔡琰琳
    2007, 26(08):  1143-1147 . 
    摘要 ( 1901 )   PDF (224KB) ( 1634 )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浙江天台山不同海拔高度木荷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用12个引物对4个木荷种群共80个样品进行扩增,共检测到170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54个,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90.59%。木荷总的Shannon信息指数(I)为0.5033,Nei指数(h)为0.3408,表明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较高。而种群水平的遗传多样性比种水平低,P平均为63.68%,I平均为0.3789,h平均为0.2608。AMOVA分子差异分析表明,在总的遗传变异中,29.56%的变异存在于种群间,70.44%的变异存在于种群内,种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2348。木荷种群间的基因流为1.6293,4个种群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500。
    羊草草原不同退化阶段群落蒸散量比较
    王静;宝音陶格涛
    2007, 26(08):  1148-1152 . 
    摘要 ( 4326 )   PDF (423KB) ( 1349 )  
    运用微型蒸渗仪法对重度、中度和无退化羊草草原群落的日蒸散量进行了测定,并对其与土壤含水量、日均气温、大气湿度等因子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群落的日蒸散量均随着生长季推移逐渐增大,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达到最大,而后逐渐降低;表层土壤含水量和日均气温是影响群落日蒸散量的主要因子,这2个因子与群落日蒸散量的回归关系极显著;群落生长季的累积蒸散量随着羊草草原群落的退化程度加深逐渐降低,且该值均低于生长季累积降水量。
    大豆和玉米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各分量日变化
    杨飞;张柏;李凤秀;国志兴;靳华安
    2007, 26(08):  1153-1158 . 
    摘要 ( 2004 )   PDF (547KB) ( 1558 )  
    通过实测大豆和玉米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各分量并计算其反射率、透射率,分析了各分量日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光合有效辐射分量(FPAR)在一天中均接近于常数,特别是在8:00—11:00和14:00—16:00相对稳定;晴天大豆冠层入射光合有效辐射变化曲线较阴天平滑,反射率和透射率曲线没有阴天平滑;由于云层的吸收和散射作用, 阴天中光合有效辐射(PAR)最大值的出现时间比晴天晚1 h左右;植被冠层空间异质性对光合有效辐射各分量影响较大,不同作物类型的各分量之间有较大差异;大豆冠层空间异质性较玉米小,其光合有效辐射各个分量曲线较平滑;线性光量子传感器与太阳入射方向垂直投影线成30°时,冠层入射光合有效辐射平均偏离度值最小,为0.657%。
    La(NO3)3浸种对镉胁迫下油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吴学峰;晋松;储玲;刘登义
    2007, 26(08):  1159-1164 . 
    摘要 ( 2191 )   PDF (316KB) ( 1264 )  
    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La(NO3)3浸种对镉胁迫下油菜(Brassica napus)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镉浓度≤10 mg·L-1时,La(NO3)3浸种(0~50 mg·L-1)能提高油菜种子的活力,促进油菜幼苗的生长,并提高脂肪酶的活性和幼苗根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其中以10 mg·L-1 La(NO3)3浸种处理效果最佳,与对照相比,种子活力指数及油菜幼苗各生长指标显著提高,脂肪酶活性增加40.41%~65.09%,幼苗根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增加62.76%~77.02%。当镉浓度>10 mg·L-1时,La(NO3)3浸种对镉胁迫的缓解效用明显减 弱,与对照相比,仅脂肪酶活性显著提高,其它指标无明显变化。
    甘肃民勤不同演化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分布格局及特征
    杜建会;严平;俄有浩
    2007, 26(08):  1165-1170 . 
    摘要 ( 2370 )   PDF (518KB) ( 1272 )  
    通过对甘肃民勤不同演化阶段灌丛沙堆的调查,研究了其空间格局、形态和表层土壤水分特征及其差异,并对研究区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灌丛沙堆以稳定阶段为主,但这种稳定状态可能是暂时的,随着距离沙丘距离的变化,不同演化阶段灌丛沙堆呈现出有规律的分布,植被、表层土壤水分以及风力的相互作用是引起这种分布的主要原因。随着灌丛沙堆的演化,灌丛沙堆的形态参数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雏形阶段灌丛沙堆的高度与水平尺度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发育阶段灌丛沙堆高度随水平尺度的增加呈现二次函数增长,稳定阶段灌丛沙堆高度随水平尺度的增加呈现对数函数增长,活化阶段灌丛沙堆高度与水平尺度的相关性较差。
    滇西北高原典型退化湿地纳帕海植物群落景观多样性
    肖德荣;田昆;袁华;李宁云;徐守国
    2007, 26(08):  1171-1176 . 
    摘要 ( 4683 )   PDF (1043KB) ( 1314 )  
    采用时空替代法,运用3S技术,结合植物群落实地调查,研究了云南西北高原典型退化湿地纳帕海的植物群落景观多样性格局。结果表明:人为干扰加速了纳帕海原生沼泽、沼泽化草甸植物群落景观向草甸、垦后湿地植物群落景观演替,湿地环境不断丧失,湿地功能逐渐退化;不同演替阶段沼泽植物群落景观多样性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同的格局是对湿地环境变化的响应,体现了湿地环境变化与功能现状,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为干扰的类型与强度。
    桂林岩溶石山青冈栎群落的数量分析
    胡刚;梁士楚;张忠华;谢强
    2007, 26(08):  1177-1181 . 
    摘要 ( 1955 )   PDF (357KB) ( 1550 )  
    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方法对桂林岩溶石山青冈栎群落进行数量分类与排序。通过TWINSPAN分类,将青冈栎群落60个样方划分为8个群丛类型,探讨了各群丛类型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DCA排序与TWINSPAN分类结果较一致,DCA排序较好地体现了各群丛类型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DCA第一排序轴主要反映了坡度的变化梯度;DCA排序图的对角线基本体现了坡向的变化梯度。坡度的变化是影响岩溶石山青冈栎群落物种组成与分布的重要生态因子。
    不同种植年代油松林植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变化
    汪超;王孝安;王玲
    2007, 26(08):  1182-1186 . 
    摘要 ( 2147 )   PDF (233KB) ( 1444 )  
    通过样地调查,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黄土高原马栏林区不同恢复阶段油松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养分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栏林区油松人工林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都在波动中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逐渐增加,物种丰富度在种植30年左右的油松林内达到最大,物种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在种植20年左右的油松林内达到最大;人工种植油松林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群落面貌,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均与撂荒地有较大不同,撂荒地与油松林群落物种组成相似性较小,种植22年与28年的油松林Sorensen指数最大。油松人工林种植20年后物种组成已经基本稳定,在恢复后期物种组成变化不大;种植油松对恢复土壤肥力有一定的帮助,种植28年油松林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都较其它种植年代高,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油松人工林腐殖质不断增厚,土壤的pH值也有所增加,土壤越来越偏碱性。
    黄土地区冬小麦田土壤理化性状、磷酸酶活性与氧化亚氮的排放
    李西祥;白红英;丁琦;雒新萍
    2007, 26(08):  1187-1192 . 
    摘要 ( 2478 )   PDF (380KB) ( 1176 )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黄土地区种植作物对旱作农田土壤理化性状、磷酸酶活性以及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否施氮肥,是否覆膜,种植冬小麦对黄土地区土壤N2O的排放均具有促进作用;管理措施不同,作物对土壤N2O排放通量的影响效应亦不同,麦田小区土壤N2O排放通量高于休耕小区N2O,且覆膜处理>常规处理>单施磷肥处理;在常规施氮和覆膜施氮条件下,小麦田的水分含量均低于休耕地的含水量,但其NH4+-N含量却高于休耕地。多重回归分析表明:麦田小区与休耕小区土壤N2O排放通量差值仅与土壤有机质增量呈显著负相关,能量物质的丰缺是决定土壤N2O变化的主要因素;磷酸酶活性与N2O排放通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线性相关,即在磷素相对缺乏的黄土地区,如何提高磷酸酶活性对于土壤N2O的减排有重要意义。
    长期灌溉含多环芳烃污水对稻田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张晶;张惠文;丛峰;张勤;李新宇;苏振成;张成刚
    2007, 26(08):  1193-1198 . 
    摘要 ( 2151 )   PDF (220KB) ( 1251 )  
    以沈抚污水灌区为例,研究了长期灌溉含多环芳烃(PAHs)污水对稻田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区稻田土壤PAHs含量在319.5~6 362.8 μg·kg-1。长期污水灌溉导致稻田土壤PAHs含量严重超过环境标准。随清水连续灌溉年限的增加,土壤PAHs总量不同程度降低直至低于土壤PAHs环境质量标准。相关性分析表明,在目前污染程度下,灌区稻 田3大土壤微生物类群和主要功能群的种群数量主要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受PAHs含量影响不明显。土壤全氮含量与细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酶活性受到土壤养分和PAHs污染的双重影响,土壤有机碳和全磷含量分别与脱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脲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PAHs含量分别与脱氢酶和脲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
    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水处理反应器的微生物多样性
    袁宏林;刘永军;王晓昌;马美玲;左丽丽
    2007, 26(08):  1199-1203 . 
    摘要 ( 1949 )   PDF (898KB) ( 1092 )  
    为了研究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水处理反应器颗粒污泥的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分别从生物造粒流化床10、60和110 cm处取颗粒污泥,通过细胞裂解直接提取颗粒污泥细菌基因组DNA,PCR扩增后经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离,获得微生物群落的DNA特征指纹图谱,对特征条带进行序列测定及序列同源性分析。16S rRNA序列分析表明,获得的18个OTUs均属于细菌域,其中61%属于变形菌,17%属于放线菌,11%属于低G+C革兰氏阳性菌,11%属于其它未知细菌。
    生物沥滤污泥土地利用适用性分析
    华玉妹;陈英旭;吴伟祥;田光明
    2007, 26(08):  1204-1209 . 
    摘要 ( 2194 )   PDF (589KB) ( 1255 )  
    研究了污泥生物沥滤对重金属(Cu、Pb 和Zn)形态、营养物质和SO42-存在形式的影响,分析生物沥滤污泥土地利用的适用性。结果表明: 生物沥滤后,污泥上清液中重金属通过固液分离而去除,污泥中Cu、Pb和Zn的去除率分别为84.1%、34.8%和80.0%,残存于污泥中的重金属含量大幅降低,且生物有效性低,提高了污泥土地利用的安全性。污泥经生物沥滤后氮、磷和钾的流失分别为38.2%、52.1%和42.8%,但仍能保持较好的肥效。采用X-射线衍射光谱分析发现,残留于污泥中的SO42-主要与Ca2+相结合,较为稳定,生物沥滤后的污泥施用于土地后对环境影响较小。
    液态生产胞外漆酶大型真菌高产菌株筛选
    苏国成;王剑锋;周常义;蔡慧农;苏文金;王璋;刘建玲
    2007, 26(08):  1210-1216 . 
    摘要 ( 1886 )   PDF (335KB) ( 1431 )  
    依照真菌漆酶催化特定作用底物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结果的特性,设计了一个采用愈创木酚和α-萘酚作为酶反应显色判别依据和产酶菌株筛选的限制性驯化剂,同时结合选用木质素作为产酶诱导强化因子的筛选分析模版,对保藏和外购的常见大型担子菌和食用真菌进行产酶性能分析。结果发现,这些菌株均不能有效地生产漆酶或酶活性很低,以该模版作为初筛手段从杨树林等野生菌菇生长地中分离得到15株产酶野生微生物,经反复筛选得到3株酶活性较高的大型真菌株A21、X18和Y11,其胞外漆酶活力分别为255.9、248.7 和277.3 U·ml-1,具有可观的产业化生产开发应用潜力。
    抑制茄子黄萎菌的植物提取物的筛选
    周璇;周宝利;李志文;董春凤
    2007, 26(08):  1217-1221 . 
    摘要 ( 1670 )   PDF (198KB) ( 1210 )  
    从蔬菜、花卉、树木、作物和杂草等植物中选取29科73种植物材料,通过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试验,筛选出的葡萄叶、大葱叶提取物对黄萎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菌丝生长抑制率达68.44%和61.31%,孢子萌发抑制率达到95%以上,田间防病效果与茄子“病菌净”药剂达到同一显著水平,防效分别达到了75.76%和71.72%。丁香枝叶、薄荷叶、辣椒叶、番茄叶、醉蝶根、南瓜叶、韭菜叶、核桃叶、银杏叶、大蓟叶、藿香叶、苣卖菜叶、万寿菊叶、柳枝叶、花椒果和橘皮等也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可作为其它病原菌的天然抗菌剂筛选研究试材。
    过水性湖泊自净能力的动态变化
    2007, 26(08):  1222-1227 . 
    摘要 ( 1236 )   PDF (617KB) ( 1352 )  
    枣园节肢动物群落的时间动态
    2007, 26(08):  1228-1232 . 
    摘要 ( 1159 )   PDF (228KB) ( 1157 )  
    东亚小花蝽成虫对西花蓟马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
    2007, 26(08):  1233-1237 . 
    摘要 ( 1245 )   PDF (368KB) ( 1342 )  
    食果鸟类在红豆杉天然种群形成中的作用
    2007, 26(08):  1238-1243 . 
    摘要 ( 1319 )   PDF (257KB) ( 1459 )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底栖动物
    2007, 26(08):  1244-1249 . 
    摘要 ( 1168 )   PDF (682KB) ( 1430 )  
    2007年辽宁省特大暴风雪形成过程与危害
    2007, 26(08):  1250-1258 . 
    摘要 ( 1508 )   PDF (682KB) ( 1271 )  
    基于QuickBird影像的郑州市城区景观格局评价
    2007, 26(08):  1259-1264 . 
    摘要 ( 1270 )   PDF (376KB) ( 1261 )  
    辽中地区矿业城市土地利用变化
    2007, 26(08):  1265-1270 . 
    摘要 ( 1122 )   PDF (196KB) ( 1257 )  
    洞庭湖流域生态安全状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2007, 26(08):  1271-1276 . 
    摘要 ( 1360 )   PDF (341KB) ( 1379 )  
    气候变化对中国大兴安岭森林演替动态的影响
    2007, 26(08):  1277-1284 . 
    摘要 ( 1209 )   PDF (682KB) ( 1233 )  
    生态足迹改进方法及其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
    2007, 26(08):  1285-1290 . 
    摘要 ( 1216 )   PDF (327KB) ( 1523 )  
    专论与综述
    生态交通建设中的动物因素考虑
    2007, 26(08):  1291-1296 . 
    摘要 ( 1095 )   PDF (244KB) ( 1266 )  
    蚯蚓生态毒理试验现状与发展趋势
    2007, 26(08):  1297-1302 . 
    摘要 ( 1059 )   PDF (210KB) ( 1764 )  
    林窗模型及其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2007, 26(08):  1303-1310 . 
    摘要 ( 1131 )   PDF (289KB) ( 1200 )  
    土壤和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界面吸附研究进展
    2007, 26(08):  1311-1316 . 
    摘要 ( 1004 )   PDF (244KB) ( 1748 )  
    遥感在森林地上生物量估算中的应用
    2007, 26(08):  1317-1322 . 
    摘要 ( 1393 )   PDF (217KB) ( 1924 )  
    技术与方法
    光响应模型在超级杂交稻组合-Ⅱ优明86中的应用
    2007, 26(08):  1323-1326 . 
    摘要 ( 1335 )   PDF (197KB) ( 1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