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27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08-06-10
    研究报告
    昆明地区35种森林木本植物的燃烧性排序与分类
    李世友;马长乐;罗文彪;李生红;王学飞;袁俊杰;杨林
    2008, 27(06):  867-873 . 
    摘要 ( 1796 )   PDF (350KB) ( 909 )  
    采用自行设计的燃烧试验装置对昆明地区35种森林木本植物的活枝叶进行燃烧试验,在测定和分析样品引燃时间、有焰燃烧阶段烟气温度变化和质量损失过程等基础上,提出了燃烧性参数,即单位质量可燃物在有焰燃烧阶段产生的烟气温升峰面积与引燃时间之比。根据该参数和引燃时间长短对35种植物的燃烧性进行排序和分类,采用2种方式对燃烧性排序的可靠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小白花杜鹃(Rhododendron siderophyllum)等14种植物为难燃类;水红木(Viburnum cylindricum)等5种植物为可燃类;圆柏(Sabina chinensis)等16种植物为易燃类。可燃类与易燃类间平均引燃时间相差36.2 s,可燃类与难燃类间平均引燃时间相差276.7 s,可燃类与易燃类占样品总数的60%,而难燃类占40%,难燃物种比例较小是昆明地区森林火灾多发的原因之一。
    皖江湿地及其开垦为稻田后土壤种子库结构比较
    冯伟;吴新民;潘根兴;许信旺;强胜
    2008, 27(06):  874-879 . 
    摘要 ( 2102 )   PDF (360KB) ( 895 )  
    运用镜检法对皖江2处天然湿地(十八索和升金湖)及其开垦的稻田表层土壤(0~10 cm)种子库物种进行了鉴定,分析天然湿地开垦为稻田后土壤种子库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天然湿地种子库密度为83 499~109 141粒·m-2,而开垦为稻田30~50年后种子库密度为9 140~47 452粒·m-2;天然湿地的土壤种子库物种数为16~30种,以蓼科莎草科或莎草科蓼科为优势种,开垦为稻田后物种数下降为7~16种,且趋向于以禾本科为单一优势种;此外,与十八索湿地相比,升金湖湿地有较高的土壤种子库物种数、丰富度和多样性,而开垦年限为30年的十八索稻田土壤种子库物种数和丰富度显著高于开垦年限为50年的升金湖稻田。湿地开垦为稻田后,土壤种子库密度和物种数的急剧减少,人为管理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受到强烈干扰。因此,湿地保护对于维持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流域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地温特征
    高举明1,4;张一平;于贵瑞;宋清海;杨振1,4;孙晓敏;赵双菊
    2008, 27(06):  880-887 . 
    摘要 ( 2052 )   PDF (863KB) ( 807 )  
    地温是森林气候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与植物生长密切相关,且是影响土壤呼吸的关键因素,适宜的地温能够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加速凋落物分解,提高土壤肥力,对地温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正确把握森林碳通量的变化规律。本文利用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2003—2006年的地温数据,分析不同深度地温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及年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地层地温呈现正弦变化趋势;深层地温相对稳定,随深度增加地温日变幅减小;地温峰值出现时刻随深度增加而呈现滞后现象,相位变化明显;地温季节差异明显,平均地温在雨季(5—10月)较高,雾凉季(11月—翌年2月)较低,干热季(3—4月)居中,地温垂直变化季节差异显著;地温年变化呈现单峰分布,最低值在1月,最高值出现在7月;总体来看,热带季节雨林的地温变化强度为地温年较差>地温年间变幅>不同深度间地温变幅>地温日较差。
    濒危植物云南金钱槭对光、水环境的适应性
    邓云;王冰;苏文华;张光飞;欧阳志勤
    2008, 27(06):  888-893 . 
    摘要 ( 1569 )   PDF (253KB) ( 1058 )  
    以云南金钱槭(Dipteronia dyerana)扦插苗为材料进行温室不同光照、水分供应分组试验,结果表明: 高水和强光环境均导致云南金钱槭总叶绿素含量减少,Chl a/b增加;强光下通过叶面积和比叶质量的增加弥补捕光色素复合体Ⅱ(LHCII)活性的降低,避免强光损害;干旱和弱光环境导致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下降,干旱时单叶面积显著减少,弱光下则比叶面积下降。认为干旱是云南金钱槭分布的主要限制因素,不适应弱光进一步导致云南金钱槭濒危。保护时应注意对生境的适度干扰,减缓群落自然演替。
    哈尔滨市街道绿化的生态效应
    刘慧民;王大庆;车艳双;张超;郑洋;邹春蕾;王宏燕;车代弟
    2008, 27(06):  894-902 . 
    摘要 ( 1549 )   PDF (873KB) ( 766 )  
    研究街道绿地组成与结构对城市环境和小气候的影响,对城市街道绿地的绿化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分别在2006年春、夏、秋不同季节,调查了哈尔滨市南直路、长江路、上坞路3条新建宽域街道与绿化相关的生态指标,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了新建街道的绿化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在日变化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中,街道绿化树种的生态效应在不同街道、不同季节、一天中不同时段分别达到各自的极值;长江路夏季12:00—14:00达到降温极值、春季16:00—18:00出现遮光度极值、7:00—8:00出现负离子增加极值、11:00—13:00达到增湿极值,秋季16:00—18:00出现CO2吸收量极值、11:00—13:00达到噪音衰减量极值,南直路秋季11:00—13:00出现滞尘量极值;在不同季节生态效应的关联规律中,3条街道都在夏季表现出最佳总体绿化生态效应。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不同街道的总体绿化生态效应不同,以上坞路的总体绿化生态效应最为显著。街道绿化形式与模式不同,其生态效应也显著不同,街道绿地组成与结构对街道生态效应的发挥有较大影响。
    利用高光谱遥感预测小麦籽粒蛋白质产量
    冯伟;朱艳;田永超;曹卫星;郭天财;王晨阳
    2008, 27(06):  903-910 . 
    摘要 ( 1871 )   PDF (715KB) ( 879 )  
    2003—2006年连续3年采用不同小麦品种在不同施氮水平下进行大田试验,于小麦不同生育期采集田间冠层高光谱数据并测定植株氮素含量。根据特征光谱参数-叶片氮素营养籽粒蛋白质产量这一技术路径,以叶片氮素营养为连接点将模型链接,建立基于开花期高光谱参数的小麦籽粒蛋白质产量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开花期叶片氮含量、氮积累量以及花后叶片氮转运量均能够较好地反映成熟期籽粒蛋白质产量状况;对叶片氮含量和氮积累量的光谱反演,在不同品种、氮素水平和年度间可以使用统一的光谱参数,其中利用红边位置(REPle)和修正型ND705(mND705)可以较好表达叶片氮含量的动态变化,以红蓝边面积比(SDr/SDb)和742 nm处一阶微分(FD742)为变量建立叶片氮积累量监测模型效果较好;经独立试验数据的检验表明,以参数REPle、SDr/SDb和FD742为变量建立成熟期籽粒蛋白质产量预报模型均给出理想的检验结果,模型测试精度R2分别为0.854、0.803和0.795,相对误差RE分别为16.4%、18.2%和149%;利用开花期关键特征光谱指数可以有效地评价小麦成熟期籽粒蛋白质产量状况。
    利用Century模型模拟不同农业经营模式下黑土农田土壤有机碳的演变
    高崇升;杨国亭;王建国;张兴义
    2008, 27(06):  911-915 . 
    摘要 ( 1919 )   PDF (211KB) ( 1193 )  
    Century模型是用来预测土壤有机碳趋势的重要模型之一,近20年来在农林生态系统上得到广泛应用。本文运用该模型对不同农业经营模式下的黑土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进行了比较与预测。结果表明:Century模型可以预测黒土农田土壤有机碳的演变;100年内(2006—2105年)土壤有机碳含量,在移耕农业模式下呈下降趋势,预计年均下降0.063 g·kg-1;有机农业模式下呈缓慢下降趋势,预计年均下降0.027 g·kg-1;“石油农业”模式下亦呈下降趋势,预计年均下降0.045 g·kg-1;有机无机结合农业模式下降趋势得到控制,土壤有机碳含量维持在34.00 g·kg-1左右,基本处于平衡状态。
    定量遥感反演作物水势的原理及其应用
    张杰;张强;赵宏;张平兰
    2008, 27(06):  916-923 . 
    摘要 ( 1620 )   PDF (588KB) ( 1009 )  
    在利用能量平衡原理估算蒸腾速率的基础上,结合大气水势和叶、气阻抗的估算,建立叶水势的遥感估算模型。应用CI-301光合作用仪观测的作物生理参数和气象参数,验证了叶水势的遥感反演精度,分析了叶水势对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干旱和作物生理干旱的响应敏感程度。结果表明:叶水势是反映作物干旱情况的较好指标,它不仅能够反映作物生理干旱特征,也能够反映气候干旱特征;叶水势反演结果的相对误差为3.2%~17.3%,说明遥感估算的叶水势可以用于干旱监测中,以评估作物水分胁迫。在甘肃省的干旱年份2005年, 5月的叶水势为-2~-3 MPa,6月的叶水势为-2 MPa左右,其反映的干旱程度与植物种类有关。
    罗浮栲天然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剖面分布及季节变化
    汪伟;杨玉盛;陈光水;郭剑芬;钱伟
    2008, 27(06):  924-928 . 
    摘要 ( 2013 )   PDF (412KB) ( 1180 )  
    对罗浮栲天然常绿阔叶林土壤1 m剖面内可溶性有机碳(DOC)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林地土壤DOC的平均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表层(0~5 cm)土壤DOC的平均含量为55.69 mg·kg-1,分别与其他土层间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土层的DOC含量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也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1 m剖面内DOC的平均含量占土壤有机碳含量的0.14%;各季节土壤剖面DOC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冬季下降趋势最为显著,夏季下降趋势相对平缓。土壤剖面DOC含量的季节变化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各季节不同土层DOC含量占土壤有机碳比例的变化趋势均不明显;不同土层土壤DOC含量的季节变化差异显著(P<0.01),表层(0~5 cm)土壤间差异最为明显。
    盐度对施氏鲟和西伯利亚鲟稚鱼的急性毒性
    赵峰;庄平;李大鹏;章龙珍;张涛
    2008, 27(06):  929-932 . 
    摘要 ( 1745 )   PDF (200KB) ( 936 )  
    比较了盐度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和西伯利亚鲟(A. baerii)稚鱼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施氏鲟稚鱼的96 h盐度半致死浓度(LC50)为14.72,西伯利亚鲟为13.08;96 h盐度LC50及盐度反应曲线显示,施氏鲟对盐度的耐受力大于西伯利亚鲟;在高盐度(≥14.70)下,2种鲟鱼依次表现出缓慢环游、狂躁环游、活动减弱、身体失衡和活动停止(死亡)等5种行为反应;西伯利亚鲟各行为反应出现的时间均早于施氏鲟,说明西伯利亚鲟对盐度的反应较施氏鲟敏感。
    滨海电厂温排水对浮游动物分布的影响
    徐晓群;曾江宁;曾淦宁;陈全震;廖一波;高爱根;寿鹿
    2008, 27(06):  933-939 . 
    摘要 ( 2048 )   PDF (618KB) ( 977 )  
    为了评估滨海电厂温排水对浮游动物的影响程度,选择了运营多年的浙江嘉兴电厂邻近海域,于2006年5月大、小潮期间进行了浮游动物分布现状调查,并选取东海近海常见浮游动物优势种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细巧华哲水蚤(Sinocalanus tenellus)、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和近缘大眼剑水蚤(Corycaeus affinis)进行了24 h半致死温度的耐热性实验。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26种,其中大潮期间22种,小潮期间23种,主要为近岸低盐类群,优势种为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rcera euchaeta)等;浮游动物生物量虽呈近岸低、离岸高的分布状态,但密度相对均匀;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和仔鱼决定着调查海域生物量的分布特征,虫肢歪水蚤和真刺唇角水蚤则决定着密度的分布特征;实验结果证明,浮游动物有较高的热耐受力,7 ℃温升范围内4种实验物种均无个体死亡;滨海电厂温排水对排水口附近活动能力强、质量大的浮游动物种类的分布有较大影响,对活动能力弱的中、小型浮游动物种类分布几乎没有影响。
    崇明东滩人工湿地越冬水禽行为观察
    桑莉莉;葛振鸣;裴恩乐;徐骁俊;姜姗;王天厚
    2008, 27(06):  940-945 . 
    摘要 ( 1845 )   PDF (546KB) ( 761 )  
    2006年12月上旬—2007年2月下旬,在崇明东滩堤内次生人工湿地(鱼-蟹塘)对7种优势种水禽的昼间(6:30—17:30)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白鹭(Egretta garzetta)、苍鹭(Ardea cinerea)和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以停伫行为为主,分别占全天行为的34.09%、45.45%和54.55%;白骨顶(Fulica atra)、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取食行为较活跃,分别占全天行为的32.58%和35.00%;小(Tachybaptus ruficollis)和银鸥(Larus argentatus)游水活动分别占全天行为的44.70%和31.82%。此外,环境温度和光照与水禽活动呈正相关,与风速负相关,湿地内水位由于变化不大而对越冬水禽行为影响不显著。
    重庆市主城区不同生境类型的蝴蝶多样性
    左自途;袁兴中;刘红;黎璇
    2008, 27(06):  946-950 . 
    摘要 ( 4616 )   PDF (337KB) ( 911 )  
    2006年9—11月,选取重庆主城区人工次生林、溪流沿岸农田、山地农田、天然次生林和人工园林等5种不同的生境类型,进行蝴蝶调查。共采集蝴蝶529只,隶属于6科16属20种。研究区优势种蝶类为酢浆灰蝶(Pseudozizeeria maha)(相对多度为38.75%)和菜粉蝶(Pieris rapae)(相对多度为17.01%)。5种生境类型的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为天然次生林>溪流沿岸农田>山地农田>人工次生林>人工园林。同时分析了人为干扰和生境类型与蝴蝶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人为干扰对蝴蝶多样性的负面影响尤其严重,保留城区内残存的农田生境斑块对蝴蝶多样性的保护有积极的意义。
    造纸废水处理过程中浮游动物的生态演替规律
    刘娜娜;王海磊;陈建军;刘国生
    2008, 27(06):  951-955 . 
    摘要 ( 1818 )   PDF (279KB) ( 1391 )  
    采用序批式反应器驯化活性污泥处理造纸废水,观察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及浮游动物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污泥驯化初期污泥颗粒化程度低,COD去除能力不高,鞭毛虫纲(Mastigophora)最早出现,随后出现肉足纲(Sarcodina)生物;污泥驯化中期,污泥颗粒化程度增加,污水处理能力提高,以纤毛虫类(Ciliata)为主;污泥驯化稳定期,处理能力达到最大值,污泥颗粒化完成,固着型纤毛虫——钟虫(Vorticella)的出现和增长,标志着活性污泥的成熟。其次,在反应器运行过程中,如果运行条件发生改变或出现异常,如负荷增加、pH异常、营养缺乏等,系统内浮游动物及其活动情况也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磷、铜及其相互作用对三叶草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
    陈雪梅;王友保;姚婧;安雷
    2008, 27(06):  956-961 . 
    摘要 ( 2031 )  
    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施加P对Cu2+胁迫下三叶草种子萌发活力、幼苗生物量、光合色素含量以及电导率的影响。重金属Cu2+(0~20 mg·L-1)显著抑制了三叶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但当施加0.06%的P后,明显提高了Cu2+胁迫下的三叶草种子萌发率,促进了幼苗的生长,生物量、光合色素含量显著增加,同时幼苗叶片细胞膜透性极显著下降。可见,外施一定量P能缓解过量Cu2+对三叶草的毒害。
    生活垃圾堆肥与园土基质草皮建植体系的生长参数比较
    赵树兰;多立安
    2008, 27(06):  962-967 . 
    摘要 ( 1983 )   PDF (314KB) ( 934 )  
    对生活垃圾堆肥为基质无土草皮与园土基质草皮的相关生长参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同种草坪植物垃圾堆肥基质与园土基质草皮相比,除早熟禾和匍茎剪股颖的须根数及高羊茅和黑麦草的单株地上净光合量外,其他生长指标差异不大(P>0.05),草皮绿度差异也不大。抗拉强度主要取决于草皮铺网的自身特性,各草皮抗拉强度约为10 kg。4种草坪植物草皮根系与基质、铺网的固着状态相对优劣次序为:高羊茅>黑麦草>早熟禾>本特。草皮铺坪应用结果表明,2种基质草皮间存在着草种与基质、铺网的生态协同性差异。从草皮铺坪应用指标看,铺坪后草坪植物生长状况与草皮培植时生长状况密切相关,一般培植时生长状况好,则铺坪时生长状况也好。垃圾堆肥草皮铺坪后,具有较好的色泽效应,其他应用性能也较为理想。综合性能分析,以生活垃圾堆肥为基质的无土草皮性能符合草皮培植技术性能要求,有些性能还明显优于园土基质草皮。
    辽宁省及其沿海区域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
    刘伟玲;朱京海;胡远满
    2008, 27(06):  968-973 . 
    摘要 ( 4559 )   PDF (981KB) ( 1013 )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法方法计算了辽宁省及其沿海6市(葫芦岛、锦州、盘锦、营口、大连和丹东)2003—2005年的生态足迹,分析了生态足迹的变化规律及变化原因,并评价了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2003—2005年辽宁省及其沿海6市的生态足迹均超过了其生态承载力,全省人均生态赤字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沿海6市中人均生态赤字最高的城市为盘锦市,然后依次为锦州市、葫芦岛市、营口市、丹东市和大连市。生态足迹供需结构表明,辽宁省及沿海生6市生态足迹需求主要以化石能源地为主,但均有较高的水域类生态盈余。3年间万元GDP生态足迹总体呈下降趋势,表明辽宁省及其沿海6市的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最后提出了减少区域生态赤字的对策。
    湖北省近20年生态足迹演化
    谭庆;汪正祥;雷耘;李中强;余曼
    2008, 27(06):  974-977 . 
    摘要 ( 1609 )   PDF (325KB) ( 1142 )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湖北省1985—200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序列的测度。结果表明:20年间,湖北省人均生态足迹需求均大于其人均生态承载力;比较其同时段不同尺度范围的生态赤字/盈余时发现,湖北省生态足迹在省与国家尺度上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而在全球尺度上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在各种土地类型中,人均耕地生态赤字最大,人均林地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且人均生态足迹需求增长最快的是水域,人均生态承载能力增长最快的是林地;总体上看,湖北省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GDP持续增长,而万元GDP的生态足迹一直呈现下降趋势;控制建设规模、保护耕地、增加新技术投入量是解决湖北省人均生态赤字过高的重要途径。
    城乡样带景观梯度分析的幅度效应
    张景华;吴志峰;吕志强;高杨
    2008, 27(06):  978-984 . 
    摘要 ( 1740 )   PDF (1379KB) ( 967 )  
    基于梯度分析与景观格局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改变样带宽度与研究步长,对城乡样带景观梯度分析的幅度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城乡样带景观梯度分析具有尺度依赖性,样带宽度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大于研究步长;研究步长主要影响各景观指数沿样带波动的剧烈程度,将样带等分为20个样方时的研究步长是分析该样带梯度规律的适宜尺度;样带宽度存在“临界阈”现象,当样带宽度越过临界值时,各景观指数沿样带的梯度规律均发生变化。此外,不同景观指数对城乡样带景观梯度规律的反映存在差异,各景观类型的面积比例、边缘密度和景观Shannon多样性指数沿样带的梯度变化规律明显,而斑块密度和平均斑块分形维数沿样带的梯度变化规律不明显。
    综合与专论
    植物竞争能力测度方法及其应用评价
    蒋智林;刘万学;万方浩;李正跃
    2008, 27(06):  985-992 . 
    摘要 ( 2010 )   PDF (325KB) ( 1137 )  
    植物竞争是指不同植物间对限制性资源的共同需求而产生阻碍或制约的相互关系,是生物学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竞争特征可以归结为3个方面:(1)竞争强度和重要性,(2)竞争影响和反应;(3)竞争后果。基于不同的角度,形成了一系列植物竞争能力的测度系数,而特定的竞争系数通常要求与相应的试验设计相匹配,这样不同研究间的结果比较非常困难,选用哪种竞争系数来测度植物竞争关系非常困惑。本文简要总结了植物竞争能力的基本组成元素,根据竞争特征对植物竞争测度方法进行归类综述,对竞争能力系数应用领域的可适用性和其功能的局限性进行分析评价,为相关研究正确选择试验设计和测度方法提供帮助。
    藓类植物的无性繁殖及其应用
    陈圆圆;郭水良;曹同
    2008, 27(06):  993-998 . 
    摘要 ( 1591 )   PDF (241KB) ( 968 )  
    藓类植物的无性繁殖方式复杂多样,在多变、极端或不可预测的环境中具有明显优势。按形态特点,藓类植物的无性繁殖方式分为营养繁殖和特化的无性繁殖方式2种,特化的无性繁殖体包括掉落枝尖部、鞭状枝、易掉落的小枝、珠芽、假根芽胞或块茎、芽胞、脆折的叶片和内生芽胞等8种类型。本文综述了藓类植物中无性繁殖体的形态及其发生过程,介绍了苔藓植物无性繁殖在组织培养、分子生物学研究、沙漠结皮形成过程以及园林建设上的应用。
    食根动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
    李兴鹏;宋丽文;李志勤;龙莎;陈越渠
    2008, 27(06):  999-1004 . 
    摘要 ( 1559 )   PDF (229KB) ( 879 )  
    食根动物是植物的主要危害者,植物与食根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备受关注。本文从食根动物与异质性土壤、根系的关系,以及食根动物对植物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了食根动物与根系生物量的变化、再生能力、存活,植物化学物质与其他有机体之间的作用机理和食根动物对植物生理、种群动态、植物结构的影响。建议加强对植物控制食根动物取食时采取的对策、食根动物改变生态系统C、N循环的机制以及植物寄生性线虫存在的生态系统养分的动态变化等方面的研究。
    生物吸附剂对污染物吸附的细胞学机理
    蔡佳亮;黄艺;礼晓
    2008, 27(06):  1005-1011 . 
    摘要 ( 1991 )   PDF (373KB) ( 1101 )  
    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自然界中非常稳定,具有难去除性,对人类生命和健康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目前,生物吸附剂已成为处理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本文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生物吸附剂进行了系统分类,阐述了生物吸附剂对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吸附的细胞外、细胞表面和细胞内吸附机理,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同时,还探讨了其研究现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湿地景观格局与水文过程研究进展
    李胜男;王根绪;邓伟
    2008, 27(06):  1012-1020 . 
    摘要 ( 1904 )   PDF (426KB) ( 1491 )  
    湿地是由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景观格局分析作为主要研究工具,有助于理解空间上的生态学过程。湿地水文过程决定了各种湿地类型的形成与维持,影响湿地的生物类群,导致湿地景观格局变化。湿地生物对湿地水文过程及理化环境具有反馈作用,从而控制湿地水文过程。通过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以及湿地水文过程变化对湿地景观格局的作用等互相关联的2个方面,探讨湿地系统景观格局与水文过程间的耦合机制,将成为今后湿地研究中的重点。
    农田光能利用效率研究进展
    同小娟;李俊;王玲
    2008, 27(06):  1021-1028 . 
    摘要 ( 1770 )   PDF (332KB) ( 759 )  
    光能利用率(RUE)是作物生长模型的主要参数之一。RUE被广泛应用于基于遥感的净初级生产力估算。受环境条件影响,作物生长季内RUE并非常数。RUE估算不准将给净初级生产力的模拟计算带来很大误差。本文分析了农田RUE的测定方法和变化特征,讨论了辐射、温度、饱和差、植物叶片氮含量和作物种类对RUE的影响,分析了目前RUE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作物模型中用RUE作参数时必须考虑作物生长发育所引起的RUE变化。今后应加强作物生物量和截获辐射间关系的机理研究。利用涡度相关技术等微气象方法研究短时间尺度上RUE的变化将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
    森林细根分解研究进展
    林成芳;郭剑芬;陈光水;杨玉盛
    2008, 27(06):  1029-1036 . 
    摘要 ( 1728 )   PDF (303KB) ( 823 )  
    细根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环节,是一个贯穿着淋溶粉碎等物理作用以及土壤生物参与的生物化学作用交织在一起的复杂过程,对深入揭示陆地生态系统地表C平衡,认识细根分解的影响因素和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细根埋藏于地下,难以在不破坏原有的土壤环境的情况下进行取样,同时分解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受到土壤层的缓冲,致使各种因素对细根分解相对重要性的不同,是细根分解格局和地上部分凋落物分解格局差异的主要原因。本文综述了细根分解的影响因素及研究方法,提出了细根分解未来研究方向,以期加强细根分解的系统研究。
    微生物铁呼吸机制研究进展
    许伟;胡佩;李艳红;李晓敏;周顺桂
    2008, 27(06):  1037-1042 . 
    摘要 ( 4135 )   PDF (251KB) ( 1639 )  
    铁呼吸是厌氧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微生物代谢形式,多种古生菌和细菌都能进行铁呼吸。Fe(Ⅲ)的地球化学丰度比较高,为Fe(Ⅲ)还原菌提供了充足的电子受体,但自然中Fe(Ⅲ)多以不溶形式存在,使电子传递受阻。本文介绍了Fe(Ⅲ)还原菌的多样性,总结了4种铁呼吸机制:直接接触机制、螯合促溶机制、电子穿梭机制、纳米导线辅助机制,并对铁呼吸机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研究简报
    吉林省农田防护林网中杨树、玉米、大豆及秸秆利用经济效益分析
    梁万君;王福维;林玉梅;李清梅;陈士刚;林世杰
    2008, 27(06):  1043-1046 . 
    摘要 ( 2275 )   PDF (152KB) ( 940 )  
    2005年在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农田林网中设置样地,对样地内的白林2号杨、玉米、大豆的各个组分的热值、养分元素含量(C、N、P)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杨树、玉米和大豆的年收益与作物秸秆利用效益。结果表明:秸秆利用前,玉米和大豆的年收益分别为5 110和3 965元·hm-2。将玉米和大豆秸秆地上部分用于发电,可产生113 318 800 kJ·hm-2(796元)和61 294 400 kJ·hm-2(430元)的热量,在粮食收益基础上提高经济收益15%和10%。用复合肥补偿秸秆利用所造成的营养元素损失,玉米和大豆需投入1 176和789元·hm-2,投入远大于收益。杨树年收益为3 690元·hm-2,低于玉米和大豆。
    广州市蝴蝶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李志刚;李军;张碧胜;龚鹏博;韩诗畴
    2008, 27(06):  1047-1050 . 
    摘要 ( 1978 )   PDF (144KB) ( 963 )  
    2005年5月—2006年12月对广州市蝴蝶资源进行调查,对该区域蝴蝶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特点和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共记述蝴蝶10科45属73种;个体数量以粉蝶科最多,蛱蝶科、凤蝶科次之;各科蝴蝶物种丰富度以蛱蝶科最高,Margalef丰度指数为3.87,凤蝶科、眼蝶科次之;各科的种多样性指数大小依次为凤蝶科、蛱蝶科、眼蝶科、粉蝶科、弄蝶科、灰蝶科、环蝶科、蚬蝶科、斑蝶科和珍蝶科;属多样性指数大小依次为蛱蝶科、粉蝶科、眼蝶科、弄蝶科、凤蝶科、灰蝶科、环蝶科、蚬蝶科、斑蝶科和珍蝶科;凤蝶科均匀度最高,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90,其次为弄蝶科和灰蝶科。
    技术与方法
    林木蒸腾作用测定和估算方法
    邓东周;范志平;王红;孙学凯;高俊刚;曾德慧
    2008, 27(06):  1051-1058 . 
    摘要 ( 4245 )   PDF (347KB) ( 1288 )  
    蒸散是陆地生态系统降水量输入后生态系统水分消耗和大气之间水分交换重要的生态过程,包括土壤蒸发过程和植物蒸腾作用,对于区域水分平衡和全球水分循环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林木蒸腾作用是森林生态系统水分平衡的重要部分,受到冠层结构及其发展变化、土壤特性和自然环境因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针对不同的植被覆盖类型,国内外许多研究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如快速称量(RM)、稳态气孔计(SSP)、光合作用测定(PS)、整树容器(WP)、风调室(VC)、盆栽称量(WPP)、液流测定法(SPM)、蒸渗仪(L)、水量平衡(WB)、能量平衡(EB)、波文比(BR)、涡动相关(EC)、彭曼联合法(PMM)和遥感(RS)等来估算林木蒸腾作用。本文介绍了林木蒸腾研究中主要测定手段和方法的基本原理、具体技术、适用范围及优缺点,为森林生态系统林木蒸腾作用研究中可靠的手段和合适的方法选择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