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29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0-10-08
    研究报告
    西双版纳地区人工橡胶林生物量、固碳现状及潜力
    宋清海,张一平
    2010, 29(10):  1887-1891. 
    摘要 ( 2333 )   PDF (444KB) ( 1239 )  
    选取西双版纳地区橡胶树适宜和次适宜种植区6个年龄段(5、9、14、19、23、26年生)的橡胶林,对其生长参数进行了实测,利用生物量回归方程得到了橡胶林的生物量和固碳量,并探讨了橡胶林的固碳潜力。结果表明:西双版纳适宜种植区橡胶林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在19年生时达到最大,为(16.22±3.47) t·hm-2·a-1;次适宜种植区橡胶林ANPP在23年生时达到最大,为(8.65±3.46) t·hm-2·a-1。适宜和次适宜种植区橡胶林地上总生物量(WA)最大值分别为205.82和139.76 t·hm-2。对应的生物量内禀增长率分别为21%和14%。适宜和次适宜种植区橡胶林碳储量最大值分别达123.49和83.86 t C·hm-2,均明显低于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系统的总固碳量(311.41±66.46)t C·hm-2,适宜种植区橡胶林固碳量略高于世界热带森林的平均水平(121 t C·hm-2)。截至2008年,西双版纳橡胶林总固碳量约为16.54×106 t C。
    三峡库区典型森林植被生态水文功能
    王云琦,王玉杰
    2010, 29(10):  1892-1900. 
    摘要 ( 1947 )   PDF (604KB) ( 690 )  
    以三峡工程库区典型植被类型(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灌木林和农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森林生态水文功能层次结构模型,用综合评分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林冠层生态水文功能以灌木林作用最优(得分0.979),为其他乔木林的1.5~2倍。枯落物层以灌木林作用最优(得分1),楠竹林最差(0.422)。土壤层仍以灌木林作用最优(得分0.921),楠竹林最差(0.313);农地是由立地条件一致的灌木林改造8年而来,农地土壤的生态水文功能相对于灌木林地土壤下降了近一半。森林生态系统总体生态水文功能表现为灌木林(得分0.95)>针阔混交林(0.52),常绿阔叶林(0.53)>楠竹林(0.37)>农田(0.33)。可以推断,三峡库区典型林分中,灌木林生态水文功能最优,楠竹林最差,森林的生态水文功能是农地的1.12~2.9倍。
    广东南澳岛中华楠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
    谭一波,詹潮安,肖泽鑫,杨海东,彭剑华,吴凯胜
    2010, 29(10):  1901-1906. 
    摘要 ( 2143 )   PDF (579KB) ( 748 )  
    通过对南澳岛中华楠次生林样地的调查,从种群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生存分析和时间序列预测等方面分析了中华楠种群结构和数量动态,结果表明:种群年龄结构呈“倒J型”,幼苗和小树阶段个体数量多,中树和大树阶段个体数量少,表现为增长型种群。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Ⅲ型,幼苗阶段死亡率高,大树阶段死亡率较低,且相对稳定。种群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的变化趋势相似,均出现2个高峰,最高峰出现在幼苗的第Ⅰ龄级,第2个高峰出现在中树的第Ⅴ龄级。中树第Ⅵ龄级死亡率最低,生命期望值最高。种群的生存率单调下降,积累死亡率单调上升,种群从第Ⅷ龄级开始逐渐进入生理衰退期。种群的死亡密度和危险率曲线变化趋势与种群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基本一致,前期和中期震荡,后期趋于稳定。对种群未来2、5和8年的时间序列预测表明:中华楠种群呈增长趋势。
    珍稀濒危植物蒙古扁桃群落结构特征
    红 雨,邹林林,朱清芳
    2010, 29(10):  1907-1911. 
    摘要 ( 1418 )   PDF (420KB) ( 752 )  
    针对濒危植物蒙古扁桃(Prunus mongolica)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生态类型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蒙古扁桃群落结构层次单一,共有42种植物,隶属23科,以禾本科、蔷薇科、豆科和菊科为主;蒙古扁桃群落随着海拔的升高,株高和冠幅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通过群落的β多样性比较得出,随着海拔的升高,蒙古扁桃群落间相似性减小,物种更替速率增大,群落的多样性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相邻群落间生物多样性差异越来越不明显,更替速率也逐渐变慢。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海拔高度与物种丰富度、蒙古扁桃株高密切相关,这是导致蒙古扁桃群落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安徽省近十年植被指数时空变化特征
    何彬方,冯 妍,吴文玉,范 伟
    2010, 29(10):  1912-1918. 
    摘要 ( 1802 )   PDF (3430KB) ( 984 )  
    利用2000—2009年的MODIS数据,研究安徽省近10年来植被指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结果表明:近10年来,安徽省年平均NDVI趋势总体增加,但空间分布上有差异,局部地区的植被指数趋于减少,其他大部分地区的植被活动在增强;植被指数的月际变化呈弱双峰型,最大值出现在8月,最小值出现在1月;从各季节的线性拟合斜率来看,春季的植被指数增加最快,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安徽省的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的植被指数年际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比较小,表明山区的林地植被指数变化不明显,受外界干扰较小;沿淮的粮食种植区的植被指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较大,植被指数年际变化较大,受人为活动干扰强烈。
    中国东部地区常绿阔叶林景观破碎化
    陈方敏,徐明策,李俊祥
    2010, 29(10):  1919-1924. 
    摘要 ( 1702 )   PDF (561KB) ( 709 )  
    常绿阔叶林是中国东部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景观破碎化的监测与评价是对其进行生态恢复、保护和经营管理的基础。本文应用NOAA-AVHRR计算出时间序列的NDVI合成影像所得的植被遥感分类数据,结合景观格局指数,对中国东部地区常绿阔叶林景观破碎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常绿阔叶林残存面积仅为35427 km2,占全区面积的5.9%,平均斑块面积为8.55 km2,斑块密度为0.69个·100 km-2,≤5 km2的斑块数量占全部常绿阔叶林斑块数量的61.2%,但面积比例则仅为5.75%,而≥25 km2的斑块数量比例仅为10%,面积比例却达58%;对各省的常绿阔叶林破碎化状况分析表明,常绿阔叶林斑块总面积、斑块密度、斑块平均面积、边界密度、景观形状指数、最大斑块指数以及平均分维数均呈福建>浙江>江西>安徽,而斑块之间的隔离距离则正好相反。所有这些均表明,中国东部地区的常绿阔叶林已经处于严重的破碎化状态。加强常绿阔叶林的保护、生态恢复及管理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土壤因素对退化梭梭更新局限的影响
    司朗明,刘 彤,信 誉
    2010, 29(10):  1925-1930. 
    摘要 ( 2202 )   PDF (669KB) ( 568 )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梭梭退化主要发生在平原和小沙丘(高度<5 m)区域,而与其邻近的大沙丘(高度>10 m)生境中梭梭却长势良好。本文对比分析了退化区和正常生长区小尺度范围梭梭种群年龄结构、不同盐分梯度下梭梭种子及其萌发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及其对梭梭种群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退化区梭梭幼株缺乏,自然更新明显受阻。平原、小沙丘和大沙丘3种生境中梭梭种子的带果翅百粒重、无果翅百粒重和果翅直径差异显著,无盐胁迫条件下梭梭种子萌发率差异不显著,而在有盐胁迫条件下差异显著,且萌发率都随盐分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说明退化区梭梭林更新不良与种子特征关系不大,与土壤盐分关系密切。3种生境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平原和小沙丘土壤电导率明显高于大沙丘。梭梭活株密度与各土层土壤电导率、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梭梭幼株数(株高<40 cm)与土壤表层(0~30 cm)电导率极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退化区高的土壤盐分导致梭梭植株密度严重降低、抑制种子萌发和限制梭梭幼苗存活,进而使得梭梭林自然更新不良。
    白茅对紫茎泽兰的竞争效应
    彭 恒,桂富荣,李正跃,李 隽,万方浩
    2010, 29(10):  1931-1936. 
    摘要 ( 1407 )   PDF (543KB) ( 847 )  
    外来生物的入侵可导致环境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和食物及水资源短缺,利用本地植物或优良牧草进行替代控制是治理入侵植物的有效途径之一。采用本地禾本科植物白茅与紫茎泽兰等比例混合种植,研究了其对紫茎泽兰的竞争效应。结果表明:白茅与紫茎泽兰之间呈现很强的竞争作用,可用作紫茎泽兰的替代控制植物;白茅地上部分相对竞争力比紫茎泽兰强,其幼苗萌发早于紫茎泽兰,株高和单株平均叶面积均显著高于紫茎泽兰;二者混合种植可显著抑制紫茎泽兰的植株生长和分蘖,混合种植区紫茎泽兰的株高、单株平均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分别只有其单种的49%、72%和77%;而混合种植对白茅植株生长的影响不显著,并可促进其分蘖,混合种植区的白茅分蘖数达单种区的132%。白茅的相对产量显著高于紫茎泽兰的对应指标,竞争效应参数相对产量总和<1.0;随着混合种植时间的延长,两者的竞争关系将愈加显著。
    黄连木雌雄植株径向生长的影响因子
    赵亚洲,高露双,张春雨,马钦彦
    2010, 29(10):  1937-1943. 
    摘要 ( 1337 )   PDF (639KB) ( 713 )  
    采用树木年轮学方法,研究了性别、树木大小及气候因子(温度和降水)对雌雄异株树种黄连木径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性别对黄连木径向生长无显著影响(P>0.05),树木大小对黄连木径向生长影响显著(P<0.05),且不同径级黄连木雌雄植株径向生长速率不同,径级10~15 cm黄连木雌树径向生长速率显著大于雄树。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黄连木雌雄植株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有一定共性,即均与当年3月的月均最低温度,当年11月的平均温度、月均最高温度和当年5月的月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当年5月的平均温度、月均最高温呈显著负相关;黄连木雌雄植株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雌株径向生长与当年1月平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黄连木雄树径向生长与当年4月的月均最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当年7月的平均温度、月均最高温度呈显著负相关。
    三江源区高寒草地退化与恢复过程中二氧化碳净交换特征
    李小艳,董世魁,朱 磊,温 璐
    2010, 29(10):  1944-1949. 
    摘要 ( 1737 )   PDF (525KB) ( 628 )  
    采用同化箱法测定了青海省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不同退化程度天然草地及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植物群落光合作用、暗呼吸及CO2净交换量。结果表明,天然草地植物群落光合作用过程CO2吸收量与暗呼吸作用CO2释放量的变化趋势为:中度退化草地<重度退化<极度退化<未退化草地;未退化、中度及重度退化高寒草地植物群落净吸收CO2,而极度退化高寒草地植物群落净释放CO2。对“黑土滩”型极度退化草地进行人工恢复后,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量增加;2000和2004年建植的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单播人工草地植物群落净吸收CO2量分别为1.33和2.3 μmol CO2·m-2·s-1,大于2002和2005年混播人工草地;对单播或混播人工草地而言,随着建植年限增加,草地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现象,CO2净吸收量也逐渐下降。从青藏高原碳管理的角度,中、重度退化草地要防止退化为“黑土滩”型极度退化草地,使其恢复到未退化程度;极度退化草地要及时进行人工恢复,有效增加碳的吸收量。
    种子引发对盐胁迫下高粱幼苗生物量分配和渗透物质含量的影响
    马金虎,郭数进,王玉国,杨小环,石 强
    2010, 29(10):  1950-1956. 
    摘要 ( 1882 )   PDF (1140KB) ( 577 )  
    以Tx623A×89.363和黑30A×大粒早2个高粱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100 mmol·L-1NaCl溶液对种子进行引发处理。设计0、50、100和150 mmol·L-1 NaCl溶液模拟盐胁迫,研究种子引发对盐胁迫下高粱幼苗不同器官生物量分配、可溶性物质含量和Na+、K+离子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引发处理促进了幼苗生长,幼苗总干物质量增加,根系生物量比和根冠比也不同程度增大;150 mmol·L-1盐胁迫下,引发处理,Tx623A×89.363根系生物量比、根冠比和总干物质量分别比其未引发处理高5.4%、6.2%和7.5%,黑30A×大粒早总干物质量也比其未引发处理高10.9%,引发处理显著提高了幼苗叶片和根系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的含量;150 mmol·L-1盐胁迫下,Tx623A×89.363引发处理幼苗叶片和根系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分别比其未引发处理高9.4%、10.0%和8.5%、20.2%,黑30A×大粒早则高4.8%、7.1%和19.3%、26.4%;引发处理还显著降低了2品种幼苗茎叶和根系的Na+/K+值,150 mmol·L-1盐胁迫下,Tx623A×89.363幼苗茎叶和根系Na+/K+降低了16.7%和20.6%,黑30A×大粒早降低了5.5%和13.2%。试验结果证明,引发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粱幼苗对盐胁迫的适应性,引发处理在品种间产生的效应不同,对弱耐盐性品种效应优于耐盐性品种。
    西北旱作区苹果水分适宜性——以天水为例
    蒲金涌,姚小英
    2010, 29(10):  1957-1961. 
    摘要 ( 1314 )   PDF (457KB) ( 688 )  
    利用甘肃省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2003—2009年苹果物候观测资料、麦积国家基本气象站1971—2009年气象资料及天水市1991—2009年苹果产量资料,建立苹果水分适宜度及满足度模型,对苹果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及水分适宜度进行了计算,评价了该地区苹果栽培的水分适宜性,并分析了苹果产量与水分适宜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天水市苹果年平均水分适宜度为0.52,满足度为0.61。生长期水分条件比较优越,全生育期苹果水分适宜度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旺盛生育阶段水分适宜性较差,其次为初始生育阶段,后期生育阶段水分适宜度较好;初始生育阶段水分适宜度逐年代下降,后期生育阶段水分适宜度逐年代上升,旺盛生育阶段水分适宜度变化不大;旺盛生育阶段及初始生育阶段水分适宜度与苹果产量相关性较显著,后期生育阶段水分适宜度与苹果产量相关性不显著。利用该模型可对西北旱作区苹果的水分适宜性进行评价,为苹果的种植区划及科学灌溉提供依据。
    斑痣悬茧蜂的寄主种间选择性及其子代蜂发育适合度表现
    刘 正,黄 露,孟 玲,李保平
    2010, 29(10):  1962-1966. 
    摘要 ( 1490 )   PDF (546KB) ( 706 )  
    为检验基于经典搜寻理论的最优膳食模型的预测——产卵雌蜂应该选择最适于子代蜂发育的寄主种进行产卵,本研究以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及其寄主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和粘虫(Mythimna separata)的幼虫为材料,在控制寄主体型大小和龄期影响的基础上,分别在体型大小相近和日龄相同的3个水平上观察了斑痣悬茧蜂对2种寄主幼虫的选择偏好,并观察了子代蜂生长发育适应度表现。在观察期(1 h)内,当2种寄主幼虫的体型相近或者龄期相同的情况下,斑痣悬茧蜂对粘虫的产卵器刺扎次数以及寄生率(用结茧率表示)均高于斜纹夜蛾;而在斜纹夜蛾幼虫体内发育出的子代蜂茧重和体型均大于粘虫,成蜂寿命无显著差异。最后,对斑痣悬茧蜂的寄主选择和子代发育表现不一致现象进行了讨论。
    亚洲小车蝗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等位酶分析
    高书晶,李东伟,刘爱萍,闫志坚,常秀青
    2010, 29(10):  1967-1972. 
    摘要 ( 4290 )   PDF (778KB) ( 623 )  
    采用等位酶电泳技术对亚洲小车蝗8个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并对8种等位酶系统:苹果酸脱氢酶(MDH)、苹果酸酶(ME)、乙醇脱氢酶(ADH)、谷氨酸脱氢酶(GDH)、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OT)、异柠檬酸脱氢酶(IDH)、腺苷酸激酶(AK)和己糖激酶(HK)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在亚洲小车蝗8个地理种群中共检测到14个基因位点,其中7个位点为多态位点,检测到25个等位基因;种群总体水平多态位点比率P=42.86%,平均有效基因数A=1.786,平均期望杂合度He=0.072,种群平均遗传距离为0.069~0.235。聚类分析表明,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存在一定相关性。亚洲小车蝗8个种群的遗传分化系数Fst=0.086,基因流Nm=3.142,表明亚洲小车蝗种群间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及基因交流。
    温度对中华鲟幼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冯广朋,庄 平,章龙珍,侯俊利,刘鉴毅,张 涛
    2010, 29(10):  1973-1978. 
    摘要 ( 4158 )   PDF (513KB) ( 870 )  
    分别在15 ℃、20 ℃、25 ℃和30 ℃水温养殖中华鲟幼鱼66 d,研究温度对中华鲟幼鱼8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鲟幼鱼血液中能源物质总蛋白、白蛋白、血糖、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变化规律相似,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且均在20 ℃时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5.98 g·L-1、5.6 g·L-1、4.85 mmol·L-1、2.44 mmol·L-1和0.61 U·L-1;在30 ℃时血液总蛋白、白蛋白、血糖、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达到最低值,分别为8.93 g·L-1、3.1 g·L-1、2.26 mmol·L-1、1.34 mmol·L-1和3.35 mmol·L-1;代谢产物总胆红素浓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15 ℃组最高,在25 ℃组最低,分别为2.50±0.84和1.65±0.10 mmol·L-1;尿素浓度随着温度升高而下降,在30 ℃时最低,为0.54±0.36 mmol·L-1,显著低于15 ℃组和20 ℃组。综合不同温度组中华鲟幼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动规律表明,20 ℃时中华鲟幼鱼能量支出较少,是其较适宜的生长温度。
    厦门石兜-坂头水库悬浮颗粒物中磷形态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叶绿素a的相关性
    李姗姗,郭沛涌,童 敏,李林蔚,王进铭
    2010, 29(10):  1979-1984. 
    摘要 ( 1530 )   PDF (566KB) ( 653 )  
    研究了厦门市石兜-坂头水库中悬浮颗粒物磷形态的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各形态磷与水体中叶绿素a的相关性。研究表明,2个库区悬浮颗粒物中的磷主要存在形态为无机磷,占总磷的比例分别为77.9%~87.5%和81.2%~88.1%。从各形态的含量来看,2库区均为Fe/Al-P>Ca-P>OP,其中Fe/Al-P浓度分布整体呈现从近岸边至库心处逐渐降低的趋势,Ca-P受空间变化影响最小。石兜-坂头水库悬浮颗粒物中各形态的磷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性,水体中蓝藻、绿藻中叶绿素a的含量与悬浮颗粒物中的Fe/Al-P、Ca-P、IP浓度均呈正相关,与OP浓度则呈负相关。
    上海城区河道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与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
    戴 奇,李 双,周忠良, 陈立侨
    2010, 29(10):  1985-1992. 
    摘要 ( 1814 )   PDF (718KB) ( 846 )  
    2007年10月—2008年10月对上海市城区4条河道(午潮港、横港、朝阳河、曹杨环浜)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逐月采样调查,共获得底栖动物20种,其中,软体动物门14种,环节动物门3种。分析表明:4条河道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均较低,Shannon指数最高达0.602,均为重污染河道。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客观地反映了河道的水体环境质量状况;软体动物体内重金属Pb、As和Zn残留分别超出国家标准1.15、0.32和0.23倍;沉积物中Cd、Cu、Pb、Zn含量均超出国家标准,软体动物体内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没有相关性;单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系数(Eir)显示,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顺序为Cd>Pb>Cu>As>Zn>Cr,Cd污染为强生态危害;多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显示,4条河道沉积物重金属污染为中等。
    泰来藻、海菖蒲体内铜的化学形态与累积规律
    彭 勃,黄小平,张大文
    2010, 29(10):  1993-1997. 
    摘要 ( 1698 )   PDF (561KB) ( 684 )  
    采用化学逐步提取法,研究了中国2种典型热带海草泰来藻(Thalassia hemprichii)和海菖蒲(Enhalus acoroides)在不同浓度铜胁迫下,其不同部位(根、茎、叶)对铜的累积及其化学形态。结果表明:2种海草中铜的累积模式均表现为叶>根>茎,说明叶是铜最主要的累积部位;2种海草叶中的铜主要以盐酸提取态为主,表明稳定且毒性低的草酸铜是海草叶中铜的主要存在形式;2种海草茎中铜都是以氯化钠提取态为最主要的存在形态,表明海草茎中的铜主要是以活性较高的蛋白质结合形态存在;在泰来藻根部,醋酸提取态为铜主要的存在形态,说明铜主要以毒性较低且较稳定的磷酸盐形式存在,而在海菖蒲根部,铜以多种结合形态存在。此结果可为研究重金属对海草的毒害机理提供依据。
    添加硫代硫酸铵对植物修复汞污染土壤的影响
    王建旭,冯新斌,商立海,包正铎,仇广乐
    2010, 29(10):  1998-2002. 
    摘要 ( 2121 )   PDF (533KB) ( 949 )  
    由于汞污染土壤中汞的生物有效性非常低,限制了植物修复技术的应用。本试验通过室内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硫代硫酸铵添加到土壤后,对土壤中汞的生物有效性、印度芥菜生物量及其吸收土壤中汞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硫代硫酸铵与土壤比例为1∶12.5(W/W)时,土壤中生物有效态汞含量最高,达0.51 mg·kg-1,是对照的12.7倍。土壤中加入2 g·kg-1硫代硫酸铵时,印度芥菜根、茎和叶片干重分别增加了0.23、0.98和1.22 g,且印度芥菜根系、茎和叶片的总汞含量分别达到1.96、0.43和3.35 mg·kg-1,是对照组的8、4和2倍。添加硫代硫酸铵后,土壤渗滤液中汞浓度增加,最高达2487 ng·L-1。因此,添加硫代硫酸铵能提高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效率,但也能在一定条件下导致汞向地下流失。
    施用尿素对土壤中Cd、Pb形态分布及植物有效性的影响
    陈 苏,孙丽娜,孙铁珩,晁 雷
    2010, 29(10):  2003-2009. 
    摘要 ( 1749 )   PDF (463KB) ( 864 )  
    采用室外盆栽试验,研究了在镉(25 mg·kg-1)、铅(1000 mg·kg-1)单一污染及其复合污染的土壤中,施用不同剂量尿素(0、100、200、400、800 mg·kg-1)对小麦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镉、铅形态、小麦植物体镉、铅浓度的影响,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防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增加尿素施用水平显著提高了小麦不同部位镉、铅浓度,尿素施用促进小麦对镉、铅的吸收与其对土壤中镉、铅形态分布的影响紧密相关,尿素施用引起土壤pH下降,提高土壤中交换态镉、铅含量,而交换态是最易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部分,这是尿素施用提高镉、铅植物有效性的主要原因;与单一污染相比,镉、铅复合污染抑制了小麦对铅的吸收,但促进了小麦对镉的吸收。
    沈阳细河水中多环芳烃的分布、来源及生态风险评价
    郑冬梅,孙丽娜,刘志彦,罗 庆
    2010, 29(10):  2010-2015. 
    摘要 ( 3975 )   PDF (537KB) ( 721 )  
    通过测定不同季节细河水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研究了细河水中PAHs的分布,探讨了PAHs的来源,评价了其生态风险。细河水中6月(夏季)1种PAHs的含量为0.214~0.857 μg·L-1,平均为0.562 μg·L-1;9月(秋季)水中PAHs含量为0.195~0.633 μg·L-1,平均0.380 μg·L-1;11月(冬季)水中PAHs含量为0.122~0.486 μg·L-1,平均含量为0.236 μg·L-1。苯并(a)芘含量明显高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对细河水中PAHs污染来源分析发现,6月和9月PAHs的主要来源为石油污染和石油及其精炼产品的燃烧;通过商值法对细河的初步风险评价表明,细河水中苯并(a)芘存在较大的生态风险,应引起关注。
    江苏泰州地区耕地占地率动态变化
    何 舸,刘茂松,徐 驰,杨雪姣,黄 峥,曹云龙,李雨潼
    2010, 29(10):  2016-2021. 
    摘要 ( 1157 )   PDF (1168KB) ( 712 )  
    为揭示耕地变化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利用泰州市1995、2000和2006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采用邻域分析方法对1995—2006年泰州地区耕地占地率的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5—2006年泰州地区耕地面积持续加速减少;耕地占地率在0~80%区间内,其平均相对变辐随占地率的增加而减小,而在80%~100%区间,则随占地率的增加而增大,80%左右相对变幅最小;比较发现,3个年度的耕地占地率频度分布曲线形状相似,但峰值及其对应的耕地占地率依次变小;2个时期耕地面积的变化量主要发生于40%~80%区间(约占总变化量的90%),构成耕地面积变化的主体;在空间上,研究期间占地率60%~80%区间分布区域大幅缩减,40%~60%区间在原有基础上迅速扩展,且聚落和道路分布密度相对较高的区域变化速度更快。研究表明,耕地的稳定性和面积变化的速率与耕地占地率密切相关。
    高尔夫球场草坪生态效益及其价值估算
    卢 璐,苏德荣
    2010, 29(10):  2022-2027. 
    摘要 ( 1422 )   PDF (555KB) ( 764 )  
    通过试验测定,分析了北方草坪草叶面积与其修剪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而建立草坪不同修剪高度下的叶面积指数关系模型。结果表明,草坪草叶面积指数随着草坪修剪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叶片宽度对叶面积指数变化的影响更大。在此基础上,以天津市某高尔夫球场为例,对该球场内不同组成部分的草坪绿量进行调查统计,并结合草地早熟禾单位面积日蒸腾量、释氧固碳量、蒸腾释水量和吸热量,计算得出案例中高尔夫球场草坪的生态效益为年蒸腾总量88119744.59 mol,年吸收CO2量10771.66 t,年释放O2量7830.67 t,年蒸腾吸热量6903753.43 GJ,并运用环境效益评价法估算出该球场草坪年吸收CO2量总价值为1102.59万元,年释放O2量总价值为313.23万元,年蒸腾吸热总价值为126760.58万元,总生态价值量达128176.95万元。
    综述与专论
    爬行动物的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
    丁国骅,杨 晶,徐大德,李 宏,计 翔
    2010, 29(10):  2028-2034. 
    摘要 ( 2110 )   PDF (492KB) ( 1069 )  
    脊椎动物性别决定模式一直是进化生物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它对个体发育和自然种群性比组成都具有深刻的影响。性别决定模式根据主要成因可分为基因依赖型性别决定(GSD)和环境依赖型性别决定(ESD)2大类,其中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TSD)又是ESD中的主要性别决定模式。多数羊膜类脊椎动物具有稳定的GSD模式,而爬行动物的性别决定模式则丰富多样,即使是亲缘关系很近的物种也具有不同的模式。研究者们以爬行动物为模型动物开展了许多关于脊椎动物性别决定方面的工作。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爬行动物TSD的最新研究进展,回顾了温度和性激素对TSD爬行类动物的影响及其进化适应意义,以及气候变化与TSD爬行类的关系,并提出了今后爬行动物TSD研究的重点。
    植物内生细菌在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应用
    朱雪竹,倪 雪,高彦征
    2010, 29(10):  2035-2041. 
    摘要 ( 4930 )   PDF (480KB) ( 924 )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威胁人群健康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境问题。植物修复具有经济、环保等特点,已成为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重要技术。如何提高植物对重金属的抗性、促进植物生长是影响植物修复效率的关键之一。内生菌群植物共生关系在此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其中,植物内生细菌可改善植物营养、降低植物病菌感染、影响酶活性,以及分泌激素、含铁载体和有机配位体等,进而提高超积累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抗重金属植物内生细菌筛选与应用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内生细菌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对重金属抗性、促进重金属向茎叶转移的机理,阐述了植物内生细菌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前景与研究重点。
    新型环境污染物抗生素的分子生态毒理研究进展
    董璐玺,谢秀杰,周启星,黄盼盼
    2010, 29(10):  2042-2048. 
    摘要 ( 2003 )   PDF (511KB) ( 2100 )  
    人们在农业畜牧业和治疗人类疾病的过程中大量使用抗生素,由于抗生素自身独特的代谢特点,导致了抗生素在包括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介质中的残留,并因此导致对不同生物及生态系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概述了目前抗生素分子生态毒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阐述了抗生素对生物及生态系统的各分子水平的毒性机理及分子标记物研究情况,对于一些较新的分子诊断方法也进行了总结。最后,分析了抗生素分子生态毒理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探讨了今后的研究重点。
    中外水质基准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张瑞卿,吴丰昌,李会仙,曹宇静,苏海磊,林 樱,赵晓丽
    2010, 29(10):  2049-2056. 
    摘要 ( 1588 )   PDF (494KB) ( 1142 )  
    水质基准,是制定水质标准限值的重要依据,是科学的水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水体污染形势严峻,区域环境差异明显,亟需建立适合我国水环境特征的水质基准作为水质控制和管理的理论依据。本文就中外水质基准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质基准的概念及含义;2)欧美国家水质基准的研究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关键问题;3)我国水质基准体系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包括区域水环境特征调查、人体流行病学调查和生物毒理学研究、水质基准理论与方法学的研究。
    农田土壤紧实的发生、影响及其改良
    石彦琴,陈源泉,隋 鹏,聂紫瑾,高旺盛
    2010, 29(10):  2057-2064. 
    摘要 ( 1544 )   PDF (537KB) ( 760 )  
    土壤紧实是影响农田土壤质量和作物生长的关键障碍因子之一,是当前土壤功能及农田生态健康研究领域的重点。本文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土壤紧实的发生原因、影响因素、改良措施的研究进展。除农业机械以外,耕作制度和水肥管理对紧实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此外,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会随时空而变化。在综合分析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就目前土壤紧实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今后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从分子方面探讨抗紧实作物的遗传机理;2)田间可视化评价结合模型研究紧实下土壤作物的变化过程;3)深入探讨土壤紧实的改良措施,为今后农田健康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森林自然度评价研究进展
    吴银莲,李景中,杨玉萍,周志翔
    2010, 29(10):  2065-2071. 
    摘要 ( 1199 )   PDF (476KB) ( 963 )  
    森林自然度是描述森林状态和确定景观保护价值的重要指标,广泛应用于近自然林业经营和植被恢复与重建。本文在分析森林自然度概念、森林自然度评价类型与方法的基础上,认为森林自然度概念应从森林的自然状况与人类干扰两方面结合起来考虑,森林自然度评价应在潜自然植被参照系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定性描述与定量表达相结合的方法。林分尺度的自然度评价已形成了较一致的评价方法体系,但应针对不同的植被类型统一制定各植被类型自然度评价的指标选取与赋值标准、权重确定方法和等级划分与命名标准。景观和区域尺度的森林自然度评价对于森林的保护与管理可能更客观和实用,应进一步加强不同组成要素的自然度属性、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
    研究简报
    小黄鱼育幼期吕泗渔场的饵料浮游动物特征
    张海景,徐兆礼
    2010, 29(10):  2072-2076. 
    摘要 ( 1517 )   PDF (548KB) ( 823 )  
    根据2008年6月在吕泗渔场(31.90°N—32.10°N、121.70°E—121.95°E)海域生态环境调查资料,分析了该区饵料浮游动物种类分布、优势种、数量分布、多样性等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共出现饵料浮游动物31种(不含浮游幼体和腔肠动物),种类数和丰度均以桡足类占据优势;该区总生物量均值为845.54 mg·m-3,其中大潮时为895.58 mg·m-3,分布趋势为北部高于南部,小潮时为795.49 mg·m-3,分布趋势为中部较高;6月吕泗渔场饵料浮游动物优势种分别是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长轴螺(Peraclis reticulata)、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大潮时真刺唇角水蚤和中华哲水蚤优势度最高均为0.19,小潮时真刺唇角水蚤优势度最高为0.40;在吕泗渔场,6月饵料浮游动物生物量较高,优势种数较多,反映出该渔场小黄鱼饵料环境的稳定性,为小黄鱼幼体生长提供了良好的饵料条件。
    镉胁迫对金银花叶片含水量及微量元素吸收积累的影响
    刘周莉,陈 玮,何兴元
    2010, 29(10):  2077-2080. 
    摘要 ( 4093 )   PDF (508KB) ( 659 )  
    采用土培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镉(Cd)胁迫下金银花的叶片含水量和体内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叶片含水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100和200 mg·kg-1Cd处理下,叶片含水量分别为70.4%和65.3%,与对照相比虽有所降低,但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从整体上看,Cd胁迫促进了根中Fe含量增加,而Mn、Cu和Zn含量均有所下降;与对照相比,叶中Cu含量降低,Fe、Mn和Zn含量均在低浓度Cd处理下增加,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方法与技术
    干湿交替运行对地下渗滤系统脱氮效果的影响
    李英华,李海波,孙铁珩,王 鑫
    2010, 29(10):  2081-2085. 
    摘要 ( 1193 )   PDF (492KB) ( 865 )  
    利用室内模拟系统,在进水铵氮(NH4+-N)浓度30~37.5 mg·L-1、水力负荷0.08 m3·m-2·d-1的条件下,考察了干湿交替运行对污水地下渗滤系统脱氮效果的影响,分析了干湿比对基质理化性质、脱氮微生物数量以及基质氧化还原电位(ORP)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渗透率和硝化细菌的数量随干湿比的增加而增加,反硝化细菌的数量则随干湿比的增加而减少,比容积和氨化细菌的数量受干湿比的影响较小,各深度基质层ORP均随干湿交替运行而高低起伏。推荐地下渗滤系统启动期的干湿比3∶1,启动周期为20 d;稳定运行期干湿比1∶1,NH4+-N及TN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86.9%和79.1%,同时,有机污染物去除效果好,出水水质满足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标准(GB/T 18921—2002)。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溪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汪兴中,蔡庆华,李凤清,段树桂
    2010, 29(10):  2086-2090. 
    摘要 ( 1414 )   PDF (496KB) ( 877 )  
    2007年7月—2008年5月,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丹江口水库若干入库溪流的河流水文、河流形态、河岸带、水体理化和底栖生物进行调查并应用河流健康综合评价指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位于上游的溪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较好,而位于城镇下游的溪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较差,主要体现在河流形态的改变、底栖藻类自养指数升高和底栖动物多样性减小。提出维持丹江口入库溪流生态系统健康的建议,除了对上游地区要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外,更要对中游地区受破坏的河流形态进行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