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25年 44卷 11期
刊出日期 2025-11-10

目录
技术与方法
研究报告
综合评述
目录
0
44卷11期封面目录
2025 Vol. 44 (11): 0- [摘要] ( 16 ) [HTML 1KB] [ PDF 507KB] ( 13 )
研究报告
3521 周文彬, 张莹莹, 徐俊豪, 黄韵杰, 李永刚, 张元明
荒漠藓类结皮斑块化学计量特征的边缘效应以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荒漠藓类结皮以斑块状镶嵌分布于荒漠地表,在促进地表稳定性、改善土壤养分循环和生物多样性、维持荒漠生态系统稳定性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齿肋赤藓(Syntrichia caninervis)结皮斑块为对象,测定该沙漠4个不同年均降水量下的藓类结皮斑块边缘、中间、中心圈层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藓类结皮斑块内不同圈层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以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荒漠藓类结皮斑块内不同圈层藓类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具有显著差异,不同年均降水量地点不同圈层之间差异性特征不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边缘效应率(r)在不同年均降水量地点之间差异显著;藓类结皮斑块不同圈层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及边缘效应率对荒漠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各不相同。其中,风速极显著(P<0.01)影响荒漠藓类结皮斑块边缘对中心圈层的效应率,相关系数为0.19;年均降水量与日均累积太阳辐射量分别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影响荒漠藓类结皮斑块边缘对中间圈层的效应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17、0.20;而年均最低温度显著影响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边缘效应率。本研究表明,荒漠藓类植物通过聚集式斑块生长调节斑块内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改善其环境适应性,有助于深入理解斑块在藓类植物环境适应性的重要作用,加深对藓类植物生长策略随荒漠环境变化的响应特征理解,为未来气候变化下评估荒漠藓类结皮斑块的空间分布以及荒漠生态系统稳定性提供科学数据。


2025 Vol. 44 (11): 3521-3530 [摘要] ( 29 ) [HTML 1KB] [ PDF 1947KB] ( 48 )
3531 钟元, 郑嘉诚, 贾恒锋, 邱红岩, 吕利新
西藏东部两个主要建群树种径向生长水热响应分异的海拔阈值
同一树种生长对水热因子的响应可能沿海拔梯度发生分异,但这一分异出现的海拔阈值缺乏研究,影响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生长动态预测的准确性。本研究选取西藏东部川西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 rubescens)(阴坡)和大果圆柏(Juniperus tibetica)(阳坡)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树木年轮学方法,分别建立了5条标准化树轮宽度指数年表,并通过Pearson相关等分析方法探讨了树木径向生长对水热因子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川西云杉和大果圆柏径向生长主要受当年4—6月温度和降水影响,随海拔升高,阴坡的川西云杉径向生长与温度由负相关转为正相关,树轮宽度指数与降水的相关性逐渐下降,并由正相关转变为负相关;树木生长与水热因子相关关系发生转变的海拔阈值为4360~4410 m;而阳坡大果圆柏的树轮宽度指数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没有沿海拔梯度发生符号转变。综上,川西云杉径向生长在高海拔受低温限制,在低海拔受水分亏缺限制;大果圆柏径向生长则在所有海拔都受水分亏缺限制。树木径向生长对水热因子的响应表现出显著的海拔阈值效应,这一现象揭示了森林生长动态具有明显的海拔依赖性和生态复杂性。因此,系统检验并精确界定水热转换的海拔阈值对于提升森林动态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2025 Vol. 44 (11): 3531-3539 [摘要] ( 13 ) [HTML 1KB] [ PDF 2510KB] ( 11 )
3540 王瑜, 王坤, 毕银丽, 殷齐琪
矿区压实排土场不同人工林植物群落对接种AMF的响应
本研究探讨了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黑岱沟煤矿的新成压实排土场中,不同人工林植物群落对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响应。试验选择了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和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3种人工林,设置接种和不接种AMF处理,研究其对林下植被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F显著提高了沙棘和紫穗槐人工林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接种AMF处理下的沙棘人工林具有最高的物种丰富度指数(2.3215),而紫穗槐人工林表现出最高的香农多样性指数(1.9079)和均匀度指数(0.7438)。此外,接种AMF显著增加了土壤速效磷含量(从7.2 mg·kg-1增加至12.8 mg·kg-1)和酶活性,其中磷酸酶活性提高了25.4%,脲酶活性提高了18.7%,显著改善了土壤质量。研究表明,沙棘和紫穗槐是适宜在新成压实排土场进行植被重建的先锋植物,而接种AMF在促进植被恢复和提高群落多样性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2025 Vol. 44 (11): 3540-3547 [摘要] ( 16 ) [HTML 1KB] [ PDF 624KB] ( 12 )
3548 牛佳乐, 于澎涛, 魏江生, 刘兵兵, 王语冰, 乌艺恒
六盘山区不同坡向辽东栎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差异
坡向决定着林木立地条件的水热资源分配,进而影响树木生长。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径向生长在坡向上的差异,可为辽东栎天然林的可持续经营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六盘山区秋千架林场的3个不同坡向(阴坡、半阴坡和半阳坡)辽东栎为研究对象,基于树木年轮学方法,采集树芯样本,建立3个坡向的树轮宽度年表和胸高断面积(BAI)序列,分析不同坡向辽东栎径向生长趋势及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研究区在1974—2020年气候趋于暖干化,年均气温在1998年发生显著突变,而年均降雨与年均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未有显著突变点;气温突变后(1998—2020年),不同坡向辽东栎径向生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现象,其中半阳坡衰退程度最严重,年轮宽度指数和BAI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相关分析表明,当年5月气温、当年春季(3—5月)降雨和当年夏季(6—8月)SPEI对辽东栎的生长影响最为显著(P<0.05)。在3个坡向中,当年5月气温与阴坡的负相关性最强,与半阳坡负相关性最弱,而当年春季降雨和当年夏季SPEI与半阳坡正相关性最强,与阴坡正相关性最弱;气温突变前后,树木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分别为春季降雨和夏季干旱胁迫。综上所述,升温导致的干旱胁迫限制了研究区辽东栎径向生长,其中半阳坡辽东栎径向生长降幅最大,对气候因子敏感性最高,生长衰退风险最大。未来在六盘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工作中,应加强对半阳坡辽东栎林的养护管理,以提高森林抵御干旱胁迫的能力,实现长远可持续的森林经营。

2025 Vol. 44 (11): 3548-3558 [摘要] ( 14 ) [HTML 1KB] [ PDF 3257KB] ( 10 )
3559 高冠女, 唐星林, 吕惠飞, 王灵玲, 周本智
基于FvCB模型的3种亚热带阔叶树种光合生理生化特性对短期光强变化的响应
为探讨亚热带阔叶树种光适应的生理生态策略,采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和FvCB模型拟合了乌桕(Sapium sebiferum)、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和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在不同光照强度(200、500、800和1100 μmol·m-2·s-1)下的荧光CO2响应曲线(A/Ci),并对其光合生理生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胞间CO2浓度(Ci)<30 Pa时,3种植物叶片净光合速率(A)几乎呈线性增加,而且光照强度越大,A的增幅越大;当Ci>30 Pa时,A增加趋于缓慢,且相同Ci下,A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加。叶片气孔导度(gs)随Ci的增大而减小;相同Ci下,gs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加。当Ci<35 Pa时,光系统II电子传递速率(J)随Ci的增大而显著增加;当Ci>35 Pa时,J均随着Ci增大而趋于平稳。在3个光照强度(500、800和1100 μmol·m-2·s-1)下,初始羧化效率(Φc)均显著大于200 μmol·m-2·s-1光照强度。高光照强度下(>500 μmol·m-2·s-1),3种植物叶片的光合能力(Pnmax)均大于低光照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叶肉导度(gm)呈显著上升趋势,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Rubisco酶最大羧化速率(Vcmax)以及光照条件下的暗呼吸速率(Rd)均不受光照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亚热带阔叶树种乌桕、青冈和苦槠在高光照强度下通过增强gm和光能利用效率提升光合固碳能力,且其光合生理生化特性对光照强度变化响应明显,为亚热带人工林树种选育及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碳汇动态预测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025 Vol. 44 (11): 3559-3568 [摘要] ( 15 ) [HTML 1KB] [ PDF 2393KB] ( 12 )
3569 冯英杰, 赵新宇, 张卫强, 刘佩伶, 黄芳芳, 刘效东
新丰江库区鹿角锥和木荷树干液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探究不同树种树干液流特征及其环境调控机制,对森林可持续性经营和区域林水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新丰江库区常绿阔叶林两种建群树种——鹿角锥(Castanopsis lamontii)和木荷(Schima superba)的树干液流特征进行连续测定,并同步监测林外环境因子,探究两树种树干液流昼夜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鹿角锥的平均日间液流速率和夜间液流速率分别为4.7±0.2和0.20±0.01 cm3·cm-2·h-1;木荷的平均日间液流速率和夜间液流速率分别为3.3±0.1和0.22±0.02 cm3·cm-2·h-1。研究期间,鹿角锥的树干液流总量为236.7 mm,高于木荷的树干液流总量(147.5 mm)。鹿角锥和木荷日间液流量对液流总量的贡献率分别为93.1%和91.9%,夜间液流量的贡献率分别为6.9%和8.1%。相关性分析表明,两树种日间液流量均受到各观测环境因子的显著影响(P<0.01),而夜间液流量对各环境因子的响应有所不同。进一步分析表明,日间大气温度和日间光合有效辐射是影响两树种湿季和干季日间树干液流量的主要因素;对于夜间而言,湿季两树种树干液流量主要影响因子均为日间液流量、夜间大气降雨和夜间饱和水汽压,干季时鹿角锥主控因子为日间液流量、夜间大气温度、夜间大气降雨和夜间饱和水汽压差,木荷则仅与夜间饱和水汽压差和夜间大气降雨有关。因此,为提高林木耗水量测算的准确性,应充分考虑树种夜间树干液流动态及其驱动机制。本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准确估算林分耗水及林水管理提供参考。

2025 Vol. 44 (11): 3569-3577 [摘要] ( 19 ) [HTML 1KB] [ PDF 2651KB] ( 11 )
3578 翟祎笑, 朱朝华, 李欣荣, 缪潆祥, 李善家
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种子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
植物内生菌可以促进植物生长,是生物肥料重要的种质资源。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作为甘肃“十大陇药”地域特色大宗产品,开展其种子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研究对于微生物资源发现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运用微生物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黄芪种子内生细菌群落的多样性,进行FAPROTAX功能预测;采用分离培养纯化技术分离内生细菌,检测其体外植物促生(PGP)特性。结果表明:黄芪种子内生细菌群含2582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TU),隶属于25门277科,第一优势菌门为假单胞菌门(Pseudomonadota,43.84%);该细菌群落的主要功能为化能异氧(29.70%),也存在少量潜在致病菌类群(15.61%);7种培养基分离培养获得9种内生细菌,芽孢杆菌属(Bacillus,93.75%)为优势属;共16株内生细菌中2株产吲哚乙酸(IAA),11株产铁载体,溶磷菌6株,固氮菌15株;黄芪种子内生微生物定殖、并存有多种有益功能菌和潜在致病菌,可为种子内生微生物资源挖掘及科学利用提供依据。

2025 Vol. 44 (11): 3578-3587 [摘要] ( 17 ) [HTML 1KB] [ PDF 2130KB] ( 12 )
3588 薛子静, 张远, 袁博森, 赵兰芳, 万璐, 张喜园, 郭子伊, 史晓宜, 蒲焘, 王世金, 石福习
玉龙雪山植物叶片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海拔的响应
为揭示我国西南高寒冰川区山地生态系统植物养分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对海拔的响应,本研究以玉龙雪山8个海拔(2900、3100、3300、3600、3900、4100、4300和4500 m)3种生活型植物(乔木、灌木和草本)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随海拔梯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植物叶片C、N、P含量均值分别为489.03、16.26、1.65 g·kg-1,C∶N、C∶P和N∶P均值分别为33.39、354.72和10.78;乔木和灌木的C含量显著高于草本,而N、P含量显著低于草本;乔木和灌木的C∶N、C∶P、N∶P均显著高于草本;乔木、灌木和草本N∶P分别为10.70、12.07和8.80;植物叶片C含量、C∶N和C∶P随海拔升高呈显著下降,而叶片N、P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乔木的N、P含量随海拔呈上升趋势,C∶N和C∶P呈下降趋势;灌木的N含量和N∶P随海拔呈上升趋势,C∶N呈下降趋势;草本的N含量、C∶P、N∶P呈下降趋势,P含量、C∶N呈上升趋势。本研究结果表明,海拔对玉龙雪山植物叶片养分含量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有显著影响,植物总体上受到N元素限制。

2025 Vol. 44 (11): 3588-3597 [摘要] ( 14 ) [HTML 1KB] [ PDF 1715KB] ( 15 )
3598 严跃党, 谢秀婷, 戴利利, 程霞, 刘英超
不同硝铵态氮配比下间作驱动作物竞争稳定性的效应分析
为明确不同硝铵态氮配比条件下间作对作物稳定性的影响,本研究以小麦(Tricum aestivum)和蚕豆(Vicia faba)间作为对象,通过盆栽试验,采用硝铵态氮不同配比即单施硝态氮(N1)、硝态氮∶铵态氮=1∶3(N2)、硝态氮∶铵态氮=2∶2(N3)、硝态氮∶铵态氮=3∶1(N4)、单施铵态氮(N5)处理,测定单、间作条件下作物生物量,分析间作作物增产率(OY)、小麦对蚕豆种间竞争力(AWF)、相对作用强度(RII)、种间相容性(RYT)、生产力稳定性。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增加了小麦生物量,N2条件下,间作小麦生物量提高86.0%(P<0.05);不同硝铵态氮配比条件下,AWF均大于0,RYT大于1,N2处理时,AWF与RYT达到最大值;与单作相比,N1、N2和N3处理条件下,间作小麦和蚕豆的时间稳定性差异显著;而N1、N2处理下,间作小麦和蚕豆结构稳定性差异显著;小麦RII和AWF与间作体系地上部生物量时间稳定性呈正相关,而蚕豆RII与间作体系时间稳定性呈负相关。综上,间作作物既有竞争关系又促进生产力稳定性,N2处理下效果最明显。

2025 Vol. 44 (11): 3598-3605 [摘要] ( 15 ) [HTML 1KB] [ PDF 1497KB] ( 21 )
3606 刘红江, 郭智, 张岳芳, 孙国峰, 张丽萍, 周炜, 盛婧
养鸭密度对稻鸭共作水稻产量及氮磷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通过不同鸭子放养密度对比试验,研究稻鸭共作对水稻产量及氮磷吸收利用的影响,为稻鸭共作生产实践提供理论参考。大田试验以水稻品种南粳46为供试材料,设置常规对照(CK),以及每1 hm2放养0(D0)、75(D1)、150(D2)、225(D3)和300(D4)只鸭子等6个处理,分析了水稻产量、生物产量、氮素和磷素吸收利用等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与常规对照相比较,稻鸭共作处理水稻产量降低显著,主要原因是其有效穗数显著减少;适当增加鸭子的放养密度使水稻产量呈增加的趋势,D3处理水稻产量最高。(2)稻鸭共作使水稻生物产量降低显著,适当增加鸭子放养密度能提高水稻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D3处理水稻产量较高是其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提高共同作用的结果。(3)稻鸭共作显著降低水稻植株含氮率和吸氮量,随着鸭子放养密度的增加,水稻植株含氮率和吸氮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稻鸭共作能够显著提高水稻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籽粒生产效率。(4)稻鸭共作显著提高水稻植株含磷率,较高的鸭子放养密度能够显著提高水稻植株吸磷量;稻鸭共作显著降低水稻磷素干物质和籽粒生产效率。(5)稻鸭共作虽然会增加生产成本,但其通过增加产值,提高了经济效益,较高的养鸭密度能够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综上,稻鸭共作,每1 hm2放养225只鸭子的处理(D3)水稻产量、生物产量以及氮磷吸收量相对较高,且能够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2025 Vol. 44 (11): 3606-3612 [摘要] ( 10 ) [HTML 1KB] [ PDF 690KB] ( 8 )
3613 黄紫岳, 王园园, 马守田, 刘战东, 高阳, 张俊鹏
种植品种与密度互作对玉米根系形态的影响
为明晰不同品种与密度组配对夏玉米根系生长的调控效应,本研究于2022—2023年夏玉米生育期开展田间试验,以不同熟期品种“郑单958”和“迪卡517”为试验材料,设置低密度(6万株·hm-2)、中密度(7.5万株·hm-2)和高密度(9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研究品种与密度互作对玉米根系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下,“迪卡517”的根重密度、根长密度和平均直径较“郑单958”分别提高3.7%~39.5%、2.1%~19.9%、2.0%~24.5%;与低密度相比,中、高密度种植条件下玉米根重密度和平均直径分别降低4.2%~40.4%和2.7%~25.8%,根长密度增加3.2%~15.2%;品种、密度、年份以及品种与密度互作对夏玉米根重密度、根长密度和平均直径均产生显著或极显著影响;由根系构型学参数(β值)可知,“郑单958”和“迪卡517”的根系纵向生长会随种植密度的提高而加深。研究结果对于玉米品种选择和种植密度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2025 Vol. 44 (11): 3613-3619 [摘要] ( 18 ) [HTML 1KB] [ PDF 3025KB] ( 13 )
3620 张佳睿, 莫晓燕, 宋炜, 李菲, 马超, 郝立华, 郑云普, 刘亮
大气CO2浓度倍增和CdCl2胁迫对玉米生长及光合性能的影响
为深入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玉米对大气CO2浓度升高和土壤镉污染的生理生态响应,本研究以“郑单958”玉米品种为试材,利用可精准控制CO2浓度的环境生长室,采用裂区实验方法探讨了不同CO2浓度和CdCl2胁迫对玉米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含量、植株生物量、MDA含量及相关抗氧化酶活性的交互影响。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导致轻度和重度CdCl2胁迫下玉米的净光合速率(Pn)分别提高24%(P<0.001)和6%(P<0.05),但却降低了叶片的蒸腾速率(P<0.001)和气孔导度(P<0.001),从而导致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提高(P<0.001);轻度CdCl2胁迫显著提高了环境CO2浓度下的叶片生物量(P<0.001),但CO2浓度升高却降低根系生物量(P<0.05)和茎秆生物量(P<0.001);轻度与中度CdCl2胁迫导致不同CO2浓度下叶片MDA含量增多,同时POD活性上升,但CO2浓度升高却减少了MDA含量并导致POD活性下降;CO2浓度和CdCl2胁迫对叶片的Pn产生了显著的交互影响(P=0.002),大气CO2浓度升高可以提高轻度与中度CdCl2胁迫下玉米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且同时导致MDA含量的降低,从而增强植株抵抗CdCl2胁迫的能力。

2025 Vol. 44 (11): 3620-3628 [摘要] ( 10 ) [HTML 1KB] [ PDF 2684KB] ( 8 )
3629 陈祥瑜, 张巍巍, 王晨辉, 赵志芳, 胡恩柱
施用硅灰石粉对大豆生理特征和元素吸收的影响
为探究施用硅灰石对大豆光合作用及抗性生理的影响,并明确硅酸盐风化产物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吸收与分配规律,本文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硅灰石粉对大豆不同时期的光合参数、生理指标及生长末期植株Ca和Si等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硅灰石显著提高了幼苗期(V2)和盛花期(R2)大豆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同时降低了水分利用效率;在V2时期,处理组大豆叶片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42%,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显著下降;在鼓粒期(R6),铁离子还原力FRAP值和总酚含量分别较对照组显著提高38%和9.5%;此外,施用硅灰石显著提高了V2和R6时期大豆叶片叶绿素a含量,分别增加23%和54%;处理组大豆的茎、叶生物量,总生物量以及冠根比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同时,施用硅灰石显著提升了大豆根、叶、荚中的Ca浓度(分别增加71%、20%和22%),以及茎和荚中的Si含量(分别增加52%和25%)。综上,施用硅灰石能够促进大豆光合作用、抗氧化能力及Ca和Si的吸收分配,对大豆生长具有积极作用。

2025 Vol. 44 (11): 3629-3635 [摘要] ( 13 ) [HTML 1KB] [ PDF 1612KB] ( 10 )
3636 孙嘉琦, 张晨, 董艳蕾, 方淑梅, 王庆燕, 姜海鹏, 梁喜龙
叶面喷施胺鲜酯对镉胁迫下苗期绿豆生长的正向调控作用
镉作为生态毒性最强的重金属污染物之一,严重抑制作物生长发育。本研究以“绿丰2号”和“绿丰5号”绿豆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结合叶面喷施方式,研究了叶面喷施胺鲜酯(DA-6)对100 μmol·L-1镉胁迫下苗期绿豆形态建成、光合色素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及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动态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叶面喷施DA-6可有效提高两品种光合色素含量,增加可溶性糖含量,提升抗氧化酶活性,“绿丰2号”的POD和CAT活性最高分别提升35%和197%,“绿丰5号”的POD和CAT活性最高分别提升204%和378%,但两品种的SOD活性主要表现为下降趋势;叶面喷施DA6改善谷胱甘肽代谢(P<0.05),其中“绿丰2号”GSH含量增加30%、GSSG显著降低78%、GSH/GSSG扩大458%,“绿丰5号”GSH含量提升53%、GSSG显著降低84%、GSH/GSSG升高617%。DA-6可通过协同作用,激活POD-CAT抗氧化系统、重建谷胱甘肽氧化还原平衡系统,提升光合色素含量,显著缓解镉胁迫对苗期绿豆生长的抑制效应,具体表现为“绿丰2号”和“绿丰5号”的茎粗最高分别增加59%与51%,总干物质量最高分别增加107%和78%。这些结果为利用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缓解作物镉胁迫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2025 Vol. 44 (11): 3636-3645 [摘要] ( 14 ) [HTML 1KB] [ PDF 5242KB] ( 17 )
3646 贾志荣, 薛旭鹏, 范建忠, 叶俊成, 高歌, 葛晓改, 李正才
生物炭配施肥对杉木林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探明不同生物炭配施肥条件下森林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群落变化,对研究森林土壤碳循环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杉木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K,不施加任何物料)、单施生物炭(B)、生物炭配施氮肥(BN)、生物炭配施磷肥(BP)、生物质炭配施氮肥和磷肥(BNP)共5个处理。经过一个生长季监测不同土层(0~10、10~20、20~40和40~60 cm)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探究不同施肥条件下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杉木林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有显著影响;在0~10 cm土层,与对照组相比,B、BP和BNP处理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25.3%和14.9%、20.5%和13.5%、23.8%和14.9%;BP处理微生物量氮(MBN)显著高于其他处理;10~20 cm,BP处理SOC含量和BN处理微生物量碳(MBC)显著低于CK。20~40 cm,各处理MBN显著低于CK,BNP处理微生物量磷(MBP)显著高于B处理;40~60 cm,各处理有效磷(AP)含量显著低于CK,BP处理MBP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此外,BNP处理放线菌相对丰度在20~40 cm和40~60 cm土层有显著增加;SOC在塑造微生物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生物炭添加提供了更多的碳源,提高微生物生物量并调节了微生物群落结构。本研究为杉木人工林土壤碳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 Vol. 44 (11): 3646-3655 [摘要] ( 16 ) [HTML 1KB] [ PDF 3120KB] ( 15 )
3656 宋雪, 王辉, 姚希诺, 杨晓生, 昝启杰
化学防除薇甘菊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为了揭示化学防除薇甘菊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研究了25%滴酸·氨氯吡、24%滴酸·二氯吡和70%甲嘧磺隆对薇甘菊的防除效果及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5%滴酸·氨氯吡和24%滴酸·二氯吡对薇甘菊的杀灭率为100%,其防除效果均明显高于70%甲嘧磺隆;25%滴酸·氨氯吡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有显著促进作用,24%滴酸·二氯吡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明显差异;喷药14、21和49 d,25%滴酸·氨氯吡对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显著高于70%甲嘧磺隆;25%滴酸·氨氯吡和24%滴酸·二氯吡对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都表现为“促进—抑制”作用,70%甲嘧磺隆对土壤磷酸酶活性没有影响;喷药14 d,25%滴酸·氨氯吡对土壤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24%滴酸·二氯吡和70%甲嘧磺隆;24%滴酸·二氯吡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表现为“促进—抑制”作用,25%滴酸·氨氯吡和70%甲嘧磺隆对土壤脲酶活性影响不明显;喷药14 d,25%滴酸·氨氯吡对土壤脲酶活性明显低于24%滴酸·二氯吡。土壤酶活性可以作为表征化学防除薇甘菊后土壤污染的指标。

2025 Vol. 44 (11): 3656-3661 [摘要] ( 12 ) [HTML 1KB] [ PDF 1147KB] ( 7 )
3662 张帅, 陈乃玉, 贾秀红, 槐豪奇
城市化对不同林型土壤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土壤酶活性及化学计量特征是表征微生物代谢与土壤养分供应平衡状态的重要指标。然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酶化学计量特征及微生物养分限制差异尚不明确。本文以武汉市城区(龟山、喻家山和狮子山)和郊区(九峰山、青龙山和九真山)的针叶林(马尾松纯林Pinus massoniana)、阔叶林(樟树林Cinnamomum camphora或栎类林)及针阔混交林为对象,分析土壤酶化学计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养分限制情况。结果表明:β-1,4-葡萄糖苷酶(BG)、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整体呈现城区>郊区,阔叶林土壤BG、ACP活性显著高于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所有林分土壤酶向量角度(VA)均>45°,表明微生物普遍受磷(P)限制,但郊区限制程度更高;冗余分析显示,土壤有效养分(AN和AP)、C∶N和MBN是驱动酶化学计量变异的主控因子。总之,城市化通过改变森林土壤养分有效性和微生物量来调控微生物代谢和酶化学计量变化,进而影响土壤养分循环。建议未来城市森林管理中可通过适当增加乡土阔叶树种以优化林分结构,适量增施肥料以减缓郊区森林土壤P限制,从而促进城市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2025 Vol. 44 (11): 3662-3672 [摘要] ( 15 ) [HTML 1KB] [ PDF 2501KB] ( 9 )
3673 许换林, 徐文琦, 牟京龙, 吴念, 刘素美, 林贤彪
干旱年份下长江口水域颗粒有机碳、氮、磷的分布特征及来源
2022年是长江流域水文极端干旱的一年。研究干旱水文条件下长江口颗粒态生源要素的分布特征及来源对理解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起到重要补充作用。本文基于10—11月(秋季)长江口水域颗粒有机碳、氮、磷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干旱条件下长江口水体中颗粒有机碳、氮、磷的空间分布及其主要调控因素。同时,结合颗粒态碳稳定同位素数据,利用两端元混合模型定量估算了长江口水域河流输入有机质和海洋自生有机质对颗粒有机质来源的贡献。结果表明:颗粒有机碳、氮、磷浓度沿盐度梯度呈现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且分别与悬浮颗粒物(SPM)和温盐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这指示了长江口水域SPM的动态变化和咸淡水混合过程是颗粒态碳、氮、磷空间分布的重要调控因素。而颗粒有机碳、氮、磷浓度相对于理论稀释线发生明显正偏移的区域出现在口门区和近岸水域的底层,对应SPM和叶绿素a的高值区,这表明沉积物再悬浮和生物过程对其起到添加作用。此外,相对于颗粒有机碳和颗粒态氮,沉积物再悬浮对颗粒态磷呈现更强的添加作用,使得颗粒有机碳和颗粒态氮分别与颗粒有机磷的比值偏离Redfield比值。两端元混合模型显示,从口门到近岸再到远岸,河流输入有机质占比逐渐下降,海洋自生有机质占比逐渐升高,且近岸海洋自生有机质占比大于河流输入有机质占比。本研究结果为认识长江口水域颗粒有机碳、氮、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极端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了新的视角。

2025 Vol. 44 (11): 3673-3682 [摘要] ( 20 ) [HTML 1KB] [ PDF 3981KB] ( 10 )
3683 林俊良, 田义超, 张亚丽, 白小梅, 张强, 陶进, 杨芸珍
北部湾茅岭江河口土壤粒径分布特征
土壤粒径分布是土壤物理性质的基本参数,是影响红树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北部湾茅岭江河口的无瓣海桑、桐花树、茳芏盐沼、光滩为对象,分析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粒径组成、垂直水平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类型包括砂质粉砂和粉砂;无瓣海桑和光滩土壤平均粒径Φ值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桐花树和茳芏土壤平均粒径Φ值先减小后增大。无瓣海桑土壤从上游到下游砂含量减少,粉砂和黏土含量增加;整个研究区二级潮沟向海、向陆方向砂含量增加,黏土、粉砂含量减少;河口红树林土壤粒度组成受海岸带类型、径流输入、输沙量及底栖动物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为研究红树林土壤碳汇及海岸带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2025 Vol. 44 (11): 3683-3693 [摘要] ( 12 ) [HTML 1KB] [ PDF 3742KB] ( 9 )
3694 白广坤, 孔范龙, 李志才, 李玲玉
中国天然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及对大气二次污染物生成的影响
为探讨目前我国天然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s)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本研究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土地覆盖数据集,应用气象模式WRF和天然源排放模式MEGANv3.2对2020年我国BVOCs排放进行模拟,并使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法和气溶胶生成系数法量化了BVOCs排放对臭氧(O3)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2020年我国BVOCs排放总量为29.16 Tg,其中,异戊二烯、单萜烯、倍半萜烯和其他VOCs(OVOCs)分别占BVOCs年排放总量的27.54%、22.29%、3.16%和47.05%;时间分布上,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BVOCs排放分别占总排放量的17.49%、63.68%、16.12%、2.71%;空间分布上,BVOCs排放总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的趋势,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和湖南省的BVOCs排放量最高,占全国排放总量的11.08%、8.06%和8.02%;2020年我国BVOCs排放的O3生成潜势(OFP)和SOA生成潜势(SOAP)总量分别为175.17和2.60 Tg,异戊二烯是OFP的主要来源,占OFP总量的48.63%;单萜烯是SOAP的主要贡献源,占SOAP总量的74.90%。

2025 Vol. 44 (11): 3694-3703 [摘要] ( 14 ) [HTML 1KB] [ PDF 1873KB] ( 11 )
3704 杨志国, 雷蕾, 肖文涛, 张思玉
不同来源聚乙烯微塑料的光老化过程
光老化是环境中微塑料(MPs)的重要转化过程。然而,目前对生活中常用商品塑料MPs的光老化过程所知甚少。本研究以纯聚乙烯(PE)聚合物(PEs)、塑料袋(PEb)和农用地膜(PEm)为例,通过机械破碎制备商用塑料来源的MPs,探讨其光老化过程中物理化学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光照时间增加,PE MPs的表面首先出现即将剥落的碎片,随后粗糙的表面逐渐转变为光滑表面;光照后,MPs的结晶度增加了6.1%~12.14%;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果显示:C-O含量增加0.08~0.125、-OH含量增加0.016~0.098、羰基指数增加0.06~0.153、共轭酮增加0.005~0.081,表明MPs有不同程度的光老化:PEs>PEb>PEm。PE MPs的光老化主要由原始发色团光吸收导致键断裂,并发生光氧化反应,最终形成酮、羧酸、酯等氧化产物;添加剂的存在导致3种MPs光老化过程中重要的中间产物-氢过氧化物产物的浓度不同,从而造成光老化速率的差异。本研究揭示了不同来源PE MPs的光老化过程的差异,为评价其生态风险提供重要信息。

2025 Vol. 44 (11): 3704-3712 [摘要] ( 15 ) [HTML 1KB] [ PDF 3567KB] ( 8 )
3713 王昌东, 王春晖, 纪滨玲, 孔范龙, 石嘉鑫, 张娜, 王森
低氮胁迫下石油烃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特性
为解决低氮胁迫下石油烃降解菌效率低的问题,本研究利用无氮和含氮液体培养基从东营某地石油污染土壤和含油污泥中筛选并分离出4株细菌。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序列分析,4株细菌分别为W(威尼斯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venetianus)、B(农霉菌,Agromyces sp.)、G(侵袭短杆菌,Brevibacillus invocatus)和T(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GC-MS结果显示:4种菌株均具有较高的固氮酶活性(224.41~324.63 nmol·mL-1·h-1);与含氮条件相比,无氮条件下菌株B和T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略有增加,而菌株W和G的降解率虽然有所降低,但仍明显高于菌株B和T;无氮条件下,“W+T”、“G+T”和“W+B+G+T”组合对石油烃的降解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B+T”组合仍能保持接近60%。液体培养基中降解产物结果表明:菌株W可将长碳链烷烃(C22~C40)降解为短链烷烃(C14~C19),菌株B对短碳链烷烃(C10~C21)的降解效果最优,而菌株G和T对石油烃组分(C10~C40)都有着较好的降解效果。实际土壤修复实验结果表明:“W+B+G+T”组合对石油烃的平均降解率(56.9%)远高于单个菌株(≤32.1%);与对照组相比,添加菌株的各处理组中与石油烃降解相关的微生物相对丰度升高,其中,添加菌株W的处理组和添加“W+B+G+T”的处理组中Acinetobacter venetianus(菌株W)的相对丰度分别提高了21.23%和2.58%,并且这两个处理组中Agromyces sp.(菌株B)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菌株T)的相对丰度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2025 Vol. 44 (11): 3713-3723 [摘要] ( 10 ) [HTML 1KB] [ PDF 7381KB] ( 3 )
3724 马孟婷, 王以诚, 黄晓军
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的西安市公园绿地空间格局及降温效应
公园绿地是缓解城市热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厘清公园绿地空间格局的降温效应对于优化城市生态网络、精细化管理城市绿色资源至关重要。以西安市主城区18个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对绿地空间格局进行量化,从点状、线状、面状格局来分析绿地内部空间格局对绿地平均地表温度、降温距离、降温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温度与支线、孤岛、桥接区正相关,与核心区负相关;降温距离与核心区正相关,与支线负相关;降温强度则与核心区正相关,与桥接区、支线、孤岛负相关,可通过合理控制桥接区、边缘区、环道区等占比,同时兼顾格局比例及分布情况来优化相应的降温效果。而对地表温度、降温强度、降温距离贡献度最大的均为核心区,同时其他空间格局之间的交互作用也均对降温效应产生影响,可通过在绿地格局较为分散的区域增大核心绿地规模,合理构建连接不同核心区的桥接区域,充分利用边缘效应创造环道区,延伸支线并整合孤岛来最大化绿地的整体生态效益和降温效应。

2025 Vol. 44 (11): 3724-3734 [摘要] ( 15 ) [HTML 1KB] [ PDF 4952KB] ( 6 )
3735 孙昊忠, 王铭, 王国栋, 张涛, 袁煜淞, 赵美玲, 孟敬慈
2000—2020年辽河三角洲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驱动力
基于2000—2020年辽河三角洲Landsat影像、年均温、GDP等数据,运用趋势分析、地理探测器模型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本研究揭示了辽河三角洲地区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辽河三角洲整体植被覆盖度较高,2000—2020年NDVI呈波动上升趋势,上升率为0.028·10 a-1;区域高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低植被覆盖和中低植被覆盖面积减少,区域内大部分面积NDVI大于0.6,植被覆盖度整体较好,空间分布特点为东部、南部高,中西部低,以高和中高植被覆盖区为主;2000—2020年辽河三角洲NDVI由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因子共同影响;土地利用类型、人口密度、GDP和年降水量为主要影响因子,坡度、坡向和植被类型为间接影响因子;土地利用类型对NDVI变化的解释力为40%以上,其次为人口密度和GDP(10%以上);各因子在影响植被NDVI的过程中并非彼此独立,而是存在交互作用;交互作用使得年均温和海拔等影响较小的单因子增强了对植被NDVI的影响。

2025 Vol. 44 (11): 3735-3745 [摘要] ( 18 ) [HTML 1KB] [ PDF 3397KB] ( 6 )
3746 徐月萍, 刘晔, 李宏庆, 刚爽, 薛冰, 任婉侠
生态脆弱区辽西北彰武县农户家庭环境经济代谢分析
开展生态脆弱区农户环境经济代谢研究对于乡村精准治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我国典型生态脆弱区和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辽西北地区,其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与农牧民生计提升对东北地区乡村振兴至关重要。本文以辽西北地区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彰武县北部7个乡镇为研究区,采用问卷调研与半结构式访谈等方法,基于家庭尺度环境经济代谢框架,对该地区以碳排放和水资源消耗为核心表征的典型农户家庭环境经济代谢活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辽西北北部地区乡村户均水资源消耗量和用水强度分别为14105 m3和0.14 m3·元-1,户均碳排放量和碳强度分别为36.72 t CO2·a-1和0.31 kg CO2·元-1,人均碳排放量达9.90 t CO2·a-1;以种植、养殖和种养结合为主的家庭水资源消耗量、碳排放量及其强度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种植主导型家庭水资源消耗量和用水强度均最高,养殖主导型家庭碳排放量最高,而种养结合型碳排放强度最大,但三种类型家庭环境经济代谢特征均表现为“高耗水高碳排”;家庭生计模式不同是造成环境经济代谢水平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养殖主导型家庭单位收入环境经济代谢效率相对较佳。未来应采取更加切实可行的策略加快引导辽西北地区乡村向低碳、绿色、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转型,以实现乡村振兴。

2025 Vol. 44 (11): 3746-3755 [摘要] ( 16 ) [HTML 1KB] [ PDF 4288KB] ( 4 )
3756 段媛媛, 吴彤, 王妮, 孙小丹, 拜燕萍, 郭正刚
高原鼠兔裸斑恢复过程中植被生产力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植被生产力和土壤理化性质是决定草地结构和功能的基础。本研究将高原鼠兔干扰区分为植被覆盖区、高原鼠兔新裸斑、旧裸斑和废弃裸斑四部分,采用时空替代法探究在高原鼠兔裸斑恢复过程中,草地不同植物功能类群地上生物量、植被总地上地下生物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以及土壤退化情况。结果表明: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地上生物量在植被覆盖区最高,杂类草和豆科植物地上生物量以及植被总地上地下生物量在植被覆盖区和废弃裸斑较高;土壤含水量、容重、全氮、全磷、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和pH在植被覆盖区、新裸斑、旧裸斑和废弃裸斑没有显著差异,但土壤全碳和有机碳在新裸斑存在最低值,在植被覆盖区、旧裸斑和废弃裸斑没有显著差异,土壤全钾在废弃裸斑存在最低值,在植被覆盖区、新裸斑和旧裸斑没有显著差异。土壤退化指数随着高原鼠兔裸斑的恢复,先从新裸斑(-8.01%)上升至旧裸斑(-3.41%),然后下降至废弃裸斑(-4.1%)。建议在修复高原鼠兔新裸斑和旧裸斑时应该进行各类群植物的综合补播,但在废弃裸斑处应该着重进行禾本科植物的补播以及钾肥的施用。

2025 Vol. 44 (11): 3756-3763 [摘要] ( 15 ) [HTML 1KB] [ PDF 1334KB] ( 2 )
3764 王俊辉, 阮述超, 李树枫, 王永杰, 王紫彤, 韩泠姝, 赵欣涛, 赵冲, 常亚青, 丁君
融冰期刺参三种不同网箱养殖模式的环境微生物分析
为探究不同网箱养殖类型在融冰时期的环境菌群特征,本研究以辽宁大连地区普兰店传统池塘网箱、瓦房店透水池塘网箱以及庄河外海网箱为对象,对三种网箱养殖类型的环境因子进行检测,并利用16S rRNA测序技术,开展融冰期三种不同网箱模式下的网箱附着物和网箱水体菌群结构与功能研究。结果表明:融冰期刺参三种网箱养殖模式中的水样和附着物样品的优势菌群主要隶属于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ot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普兰店传统池塘网箱养殖环境中的特异性菌群为浮霉菌门(Planctomycetot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瓦房店透水池塘网箱养殖环境中的特异性菌群为髌骨菌门(Patescibacteria);庄河外海网箱中的特异性菌群主要归属于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ota);KEGG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网箱养殖类型的环境菌群代谢通路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主要表现在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以及脂类代谢;不同网箱养殖类型的环境菌群结构与功能在融冰时期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融冰期刺参的病害防治以及网箱养殖环境菌群调控提供理论参考。

2025 Vol. 44 (11): 3764-3771 [摘要] ( 11 ) [HTML 1KB] [ PDF 3129KB] ( 3 )
综合评述
3772 马秋莹, 朱士英, 姜海波, 史凤雪, 杨渊婷, 何春光
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研究进展
维持和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内容,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评价是这项工作的基础。湿地作为全球三大自然生态系统之一,具有充足的水资源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可以揭示区域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为有效保护湿地,促进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总结了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内涵,探讨了不同评价方法的特点,值得关注的是生态遥感方法在评价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的明显优势,归纳了不同类型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的研究进展及主要影响因素:沼泽湿地中,湿地面积和生物多样性是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原因;湖泊湿地中,水资源和水系连通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到关键作用;滨海湿地中,气候变化是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未来关于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研究,应根据不同湿地生态系统类型构建相应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指标体系并不断探索创新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方法,深入开展环境因素对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定量研究,为我国全面贯彻实施湿地保护法,推动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2025 Vol. 44 (11): 3772-3780 [摘要] ( 13 ) [HTML 1KB] [ PDF 571KB] ( 6 )
3781 顾亚宁, 周鲁宏, 林德宝, 蒋佳雯, 郑勇
菌根真菌对森林土壤呼吸组分的影响
菌根真菌能够与大多数陆地植物形成互利共生体,影响凋落物分解和土壤碳循环,调节土壤呼吸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本文阐释了丛枝菌根(AM)和外生菌根(EM)对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影响及关键生物学机制;比较了AM和EM两种菌根类型森林土壤呼吸组分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提出了本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和研究展望:(1)目前菌根呼吸对土壤呼吸的贡献已受到广泛关注,据报道贡献率在2%~48%,在不同实验中变异较大,且当前的观测数据仍非常匮乏;(2)菌根真菌与自由微生物的关系是影响土壤呼吸的关键机制,但野外验证较少,后续研究中可依托大型试验平台进行探究;(3)不同菌根类型调控土壤呼吸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是当前的研究热点,需要将菌根对土壤碳过程的调控纳入地球系统模型中。

2025 Vol. 44 (11): 3781-3788 [摘要] ( 11 ) [HTML 1KB] [ PDF 533KB] ( 3 )
3789 钟玉君, 梁小龙, 王永峰, 朱冬, 廖汉鹏, 谢柠桧, 张颖, 贾永锋
植物根际噬菌体生态研究进展
噬菌体通过自身的复制和裂解作用显著影响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的丰度、种群组成和功能,在调控微食物网结构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相比于其他环境,土壤中噬菌体的数量更为庞大,功能可能更为重要。随着研究进展,土壤噬菌体的生态功能愈发得到关注,但土壤噬菌体对植物-微生物互作和根际微生物群落形成的关键作用及机制依然不清。本文综述了植物根际噬菌体生态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根际噬菌体的存在状态以及与微生物群落和环境因素间的关系,探讨了土壤噬菌体影响植物-微生物互作和根际微生物群落形成过程的作用机制,并对未来根际噬菌体生态研究的发展方向及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在贡献进行展望。

2025 Vol. 44 (11): 3789-3800 [摘要] ( 11 ) [HTML 1KB] [ PDF 657KB] ( 3 )
3801 张青岚, 李雪洁, 曾祥峰, 王少锋, 李伟明, 贾永锋
微生物氢气循环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氢气(H2)是自然环境重要的电子与能量载体。环境中存在丰富的产氢以及耗氢微生物,微生物的产氢以及耗氢过程构成了微生物的氢气循环过程。H2在微生物种群内以及种群间进行流通,驱动多种微生物过程,与其他元素如碳(C)、氮(N)、硫(S)等元素循环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综述系统介绍了微生物源H2的产生者与消耗者,分析了H2在微生物群落间的循环过程以及氢气循环机理。基于此,从多方面阐明了氢气循环的生态环境效应,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思路与重点方向,对理解微生物氢气循环组成、过程及认识H2的生态环境效应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2025 Vol. 44 (11): 3801-3814 [摘要] ( 9 ) [HTML 1KB] [ PDF 3347KB] ( 3 )
3815 刘彤, 杨立琼, 石亚楠, 陈希娟
我国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综合分析
污染场地修复是我国土壤保护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其中土壤修复技术的选择和应用至关重要。从各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土壤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上总结出土壤污染修复的三个阶段,即物理修复阶段、多技术联合修复阶段、源头控制加技术修复阶段,并从土壤污染认识的程度、土壤修复技术的使用、法律法规等方面做了相关论述;对物理、化学、生物等常规的修复技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对不同污染物的修复效果进行了探究;介绍了联合修复技术的优缺点及其在不同污染场地中的应用效果;综合分析了新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存在状况,探明了各种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及其产生的危害,探究了新污染物对土壤修复的影响,总结了去除土壤中新污染物的修复技术;对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思考。

2025 Vol. 44 (11): 3815-3829 [摘要] ( 15 ) [HTML 1KB] [ PDF 721KB] ( 3 )
技术与方法
3830 孟飞, 钱鑫彤, 田浩
黄河流域改进遥感生态指数的多模型对比分析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复杂且脆弱,传统的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模型无法全面考虑该区域的地形起伏和荒漠化特征,导致其在流域生态状况监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更准确评估流域生态状况,本文以RSEI模型为基础,基于GEE(Google Earth Engine)构建引入坡度(SLOPE)的SRSEI、引入荒漠化指数(DI)的DRSEI和集成所有因子的CRSEI模型,并评估引入指标的具体效用及各模型的监测效果。结果表明:集成不同组合生态因子信息后,SRSEI、DRSEI和CRSEI平均相关度均高于0.73;DI对CRSEI和DRSEI的负面影响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89和-0.9;在区域A中,CRSEI的熵值最高,为2.02,区域B中,DRSEI和CRSEI的熵值均为2.07,区域C中,CRSEI的熵值为1.91,表明SLOPE和DI的引入提升了模型对生态纹理的表达能力,进一步增强了模型在黄河流域生态质量监测中的适用性,为该区域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支撑。

2025 Vol. 44 (11): 3830-3840 [摘要] ( 13 ) [HTML 1KB] [ PDF 4292KB] ( 3 )
3841 王笑笑, 赵华甫, 钱家乘, 冯喆, 李潇, 刘洪秀, 李嘉劲
基于PSR模型的东北三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探究其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演变特征与提升路径,对于实现区域耕地生态保护和粮食供需平衡、耕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PSR(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构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分析框架,利用超效率松弛变量测度模型(Super-SBM)估算2000—2020年东北三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变化;并运用随机森林模型与分段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提出未来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改进的方向和政策建议。结果表明:东北三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从2000年的0.462提高到2020年的0.636,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以低效率为主;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空间分异明显,呈现“东高西地,北高南低”的特征;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灌溉指数、气温和降水量是影响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主要压力因素,且存在阈值效应。建议政府要针对效率水平高低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调控与适应主要压力因子,助推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提高。

2025 Vol. 44 (11): 3841-3851 [摘要] ( 15 ) [HTML 1KB] [ PDF 3467KB] ( 6 )
3852 王恒恒, 王佳蓉, 侯嘉烨, 常文静, 王兆一, 何杰
基于SA-RSEI模型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
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明晰其生态环境发展趋势和驱动因素对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2000—2021年MODIS影像,使用沙度指数和盐渍化指数构建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SA-RSEI),结合Sen+Mann-Kendall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格局及变化趋势,并利用地理探测器量化遥感生态因子和自然社会因子对SA-RSEI时空分异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1年西北地区SA-RSEI呈现上升趋势,2000—2005年和2015—2019年涨幅较大,分别为15.95%和23.94%;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以差和较差为主,常年占区域总面积70%以上,优良区域集中于东部和南部区域,呈现“东好西差”的空间格局;2000—2021年间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明显改善和轻微改善区域分别为32.01%和38.65%,生态环境质量呈现退化区域的面积较小,明显退化区域主要集中于伊犁河谷两侧和关中平原地区;驱动因子中,沙度指数和降水对SA-RSEI有最强解释力,以土地利用类型和人口密度为代表的社会因子对SA-RSEI影响力逐年增强,不同因子的交互作用对SA-RSEI的解释力强于单因子探测结果。研究结果可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参考。

2025 Vol. 44 (11): 3852-3863 [摘要] ( 14 ) [HTML 1KB] [ PDF 4355KB] ( 4 )
3864 陈东东, 栗晓玮, 张璐阳, 雷智雯, 王鑫, 唐余学, 张建平
西南地区水稻生育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时空演变特征
利用西南地区351个站点43年的逐日气象数据,以水稻生育期(抽穗灌浆和灌浆成熟期)为研究时段,通过日最高气温和标准化前期降水蒸散指数识别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分析了西南地区水稻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80—2022年西南地区水稻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发生站次比呈显著增加趋势;发生日数和发生频率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均表现为西南低、东北高的特征,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南部、中部、东北部和重庆大部地区;从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发生日数倾向率来看,西南大部区域为增加趋势,仅云南河口地区在灌浆成熟期出现了减少。研究结果阐述了日尺度的水稻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时空变化规律,对实际生产有指导意义。

2025 Vol. 44 (11): 3864-3872 [摘要] ( 10 ) [HTML 1KB] [ PDF 4468KB]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