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林立文,邓羽松,杨钙仁,许振欣,刘德杨,魏国余,黄智刚.
南亚热带不同林分土壤颗粒分形与水分物理特征
[J]. 生态学杂志, 2020, 39(4): 1141-1152. |
[2] |
李仁杰, 杨立琼, 庄杰, 石亚楠, 陈希娟. 有机质和团聚体对双酚A迁移行为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20, 39(12): 4148-4156. |
[3] |
朱源山,王义东,郭长城,尚云涛,薛冬梅,李军,王中良.
天津盐碱化沼泽湿地开垦对土壤团聚体有机与无机碳含量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20, 39(1): 206-216. |
[4] |
宋莉群,王义东,李冬初,张会民,娄翼来,窦渤凯,尚云涛,王中良.
长期退耕对红壤团聚体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19, 38(6): 1707-1715. |
[5] |
叶思源,陈展,曹吉鑫,尚鹤.
模拟酸雨和接种外生菌根真菌对马尾松土壤养分、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19, 38(4): 1141-1148. |
[6] |
张倩,韩贵琳,柳满,阳昆桦,刘强.
贵州普定喀斯特关键带土壤磷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J]. 生态学杂志, 2019, 38(2): 321-328. |
[7] |
孟鹏,张柏习,王曼.
科尔沁沙地赤松和樟子松根系生物量分配与构型特征
[J]. 生态学杂志, 2018, 37(10): 2935-2941. |
[8] |
赵睿宇1,李正才1*,王斌1,葛晓改1,戴云喜2,赵志霞1,张雨洁1.
毛竹林地表稻草覆盖后翻耕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17, 36(8): 2118-2126. |
[9] |
刘志强1,高吉喜1,2*,田美荣2,栗忠飞2,王亚萍1,童明坤1.
生态修复区植物群落土壤粒径的分维特征
[J]. 生态学杂志, 2017, 36(2): 303-308. |
[10] |
郭鑫炜1,2,李志远1,2,秦胜金1,2,周永斌1,2,魏亚伟1,2*.
林农复合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分配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17, 36(11): 3036-3042. |
[11] |
杨宁1,2,邹冬生2*,付美云1,杨满元1,林仲桂1.
紫色土丘陵坡地恢复中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J]. 生态学杂志, 2016, 35(9): 2361-2368. |
[12] |
战丽莉1,2,许艳丽1**,张兴义1,潘凤娟1,裴希超3,刘振宇4.
耕作方式对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12, 31(09): 2371-2377. |
[13] |
孙 建;刘 苗;李立军;刘景辉;KENNETH Dean Sayre.
不同耕作方式对内蒙古旱作农田土壤侵蚀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10, 29(03): 485-490. |
[14] |
孙建;刘苗;李立军;刘景辉;KENNETH Dean Sayre.
不同耕作方式对内蒙古旱作农田土壤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10, 29(02): 295-302. |
[15] |
孙建;刘苗;李立军;刘景辉;KENNETH Dean Sayre.
不同耕作方式对内蒙古旱作农田土壤微生物量和作物指标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09, 28(11): 2279-22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