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姗姗,石福习,徐佳文,吴盼盼,毛瑢.
大兴安岭泥炭地不同菌根类型木本植物叶片凋落物分解及其温度敏感性差异
[J]. 生态学杂志, 2020, 39(5): 1417-1725. |
[2] |
胡海清,罗斯生,罗碧珍,魏书精,王振师.
林火干扰对广东省桉树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20, 39(4): 1067-1074. |
[3] |
马志良,赵文强.
植物群落向土壤有机碳输入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研究进展
[J]. 生态学杂志, 2020, 39(1): 270-281. |
[4] |
赵学鹏,白学平,李俊霞,王丽丽,张先亮,陆旭,陈振举.
气候变暖背景下不同海拔长白落叶松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J]. 生态学杂志, 2019, 38(3): 637-647. |
[5] |
刘仁,张宇飞,金志芳,毛瑢,张扬,李晓东,陈伏生.
温度调控外源氮添加对毛竹细根分解及其养分释放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19, 38(12): 3617-3625. |
[6] |
吕金莹,闫超,贾天宇,王芳媛,孙洪超,董守坤,龚振平.
松嫩平原活动积温变化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19, 38(11): 3349-3356. |
[7] |
姚玉璧,杨金虎,肖国举,雷俊,牛海洋,张秀云.
气候变暖对西北雨养农业及农业生态影响研究进展
[J]. 生态学杂志, 2018, 37(7): 2170-2179. |
[8] |
张艳静1,2,于瑞德1,2*,郑宏伟1,2,甘淼1,2,杨美琳1,石冰冰1,2 .
天山东西部雪岭云杉径向生长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差异
[J]. 生态学杂志, 2017, 36(8): 2149-2159. |
[9] |
刘焕军1,盛磊1,于胜男1,赵慧颖2,高永刚2,秦乐乐1,王翔1,张新乐1*.
基于气候分区与遥感技术的大兴安岭湿地信息提取
[J]. 生态学杂志, 2017, 36(7): 2068-2076. |
[10] |
马丽1,徐满厚1*,翟大彤2,贾燕燕1.
高寒草甸植被-土壤系统对气候变暖响应的研究进展
[J]. 生态学杂志, 2017, 36(6): 1708-1717. |
[11] |
温泉沛1,2,周月华1,霍治国2,3*,李兰1,吴立4,张蕾5.
气候变暖背景下东南地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变化
[J]. 生态学杂志, 2017, 36(2): 483-490. |
[12] |
王冰1,边玉明1,张秋良1*,代海燕2.
近45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不同等级降水变化特征
[J]. 生态学杂志, 2017, 36(11): 3235-3242. |
[13] |
谢字希1,胡海清1,杨曦光2,孙龙1*.
基于实测光谱的大兴安岭地区典型森林枯落物含水率估测模型
[J]. 生态学杂志, 2017, 36(11): 3321-3328. |
[14] |
李顺1,2,吴志伟1*,梁宇1,贺红士3,4.
大兴安岭林火发生的时空聚集性特征
[J]. 生态学杂志, 2017, 36(1): 198-204. |
[15] |
王维玮,张淑萍*.
全球变暖引起的物候不匹配及生物的适应机制
[J]. 生态学杂志, 2016, 35(3): 808-8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