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孔涛, 刘紫薇, 沈海鸥, 王振宇, 王东丽, 孙溥璠, 王翼翔. 辽西北沙地苹果大豆间作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量分布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21, 40(2): 340-351. |
[2] |
伊文博, 王顶, 李欢, 何澍然, 赵平, 龙光强. 施氮和间作对土壤团聚体钾素分配及作物钾吸收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21, 40(2): 392-401. |
[3] |
苏旭, 栾策, 吴奇, 姜展博, 祝晓妍, 王丽学. 生物炭对玉米/大豆、玉米/花生间作系统土壤水肥热及产量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21, 40(1): 115-122. |
[4] |
伏云珍, 马琨, 崔慧珍, 李光文. 间作作物种间相互作用对马铃薯根际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21, 40(1): 131-139. |
[5] |
魏嘉禾, 陈斌.
基于根系分泌物研究混合型邻群环境对小麦幼苗亲缘识别的调控作用
[J]. 生态学杂志, 2020, 39(8): 2610-2615. |
[6] |
何如, 张双羽, 杨彩红, 王立. 绿洲灌区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20, 39(11): 3890-3902. |
[7] |
马志良,赵文强.
植物群落向土壤有机碳输入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研究进展
[J]. 生态学杂志, 2020, 39(1): 270-281. |
[8] |
易艳灵,吴丽英,杨倩,任永胜,刘海,李贤伟,范川.
柏木根系分泌物对盆栽香椿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19, 38(7): 2080-2086. |
[9] |
倪惠菁,苏文会,范少辉,曾宪礼,金艺.
养分输入方式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研究进展
[J]. 生态学杂志, 2019, 38(3): 863-872. |
[10] |
孙于卜,毕华兴,段航旗,彭瑞东,王晶晶.
苹果-大豆间作系统细根分布变异及地下竞争
[J]. 生态学杂志, 2019, 38(2): 459-466. |
[11] |
郑亚强,杜广祖,李亦菲,陈斌,李正跃,肖关丽.
间作甘蔗对玉米根际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18, 37(7): 2013-2019. |
[12] |
朱启林,向蕊,汤利,龙光强.
间作条件下施氮量对马铃薯光合特性的调控作用
[J]. 生态学杂志, 2018, 37(5): 1391-1397. |
[13] |
杨玉珍,张志浩,李娟.
不同间作模式下油用牡丹‘凤丹’光合特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J]. 生态学杂志, 2018, 37(10): 2905-2912. |
[14] |
白伟,孙占祥*,郑家明,杜桂娟,蔡倩,冯良山,杨宁.
东北风沙半干旱区仁用杏作物间作对作物产量和土地生产力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17, 36(9): 2521-2528. |
[15] |
孙燕1,2,杨建峰1,2,董云萍1,2*,林兴军1,2,闫林1,2,黄丽芳1,2,王晓阳1,2,陈鹏1.
咖啡根系分泌物对嫁接后植株生长及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17, 36(5): 1310-1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