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2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3-07-10
    目录
    目录
    2013, 32(7):  0. 
    摘要 ( 911 )   PDF (483KB) ( 218 )  
    研究报告
    中亚热带主要树种凋落叶在杉木人工林中分解及氮磷释放过程
    仲米财1,2,3,王清奎1,2**,高洪2,于小军2
    2013, 32(7):  1653-1659. 
    摘要 ( 1639 )   PDF (532KB) ( 439 )  
    采用分解网袋法研究了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桤木(Alnus cremastogyne)、木荷(Schima superba)、青冈(Cycloblanopsis glauca)等树种凋落叶在21年生杉木人工林内的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过程。经过13个月的分解实验,4种供试凋落叶以青冈分解最快,质量失重率为33.5%,其次为桤木和木荷,马尾松分解最慢,其质量失重率仅为29.9%。4种凋落叶分解50%和95%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21~26个月和94~112个月。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除桤木凋落叶中氮含量下降外,其他3种凋落叶的氮含量均增加,但凋落叶的C/N均降低;在凋落叶分解的前3个月,凋落物中磷含量快速下降,此后变化很小,C/P呈增加趋势。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马尾松凋落叶对氮素表现为固持作用,而其他3种凋落叶对氮素表现为净释放,4种凋落叶的磷素均表现为净释放。4种供试材料中桤木较适合与杉木混交种植。
    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动态变化
    俞月凤1,2,3,宋同清1,2**,曾馥平1,2,彭晚霞1,2,温远光4,黄承标4,吴庆标4,曾昭霞1,2,于扬1,2,3
    2013, 32(7):  1660-1666. 
    摘要 ( 2009 )   PDF (497KB) ( 410 )  
    根据5个年龄(6、16、23、32和50年生)共15块1000 m2样地的调查资料,利用15株不同年龄和径阶的杉木样木数据,建立以胸径(D)为单变量的生物量回归方程。采用样木回归分析法(乔木层)和样方收获法(灌木层、草本层、地上凋落物)获取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的生物量,并分析了其组成、分配特征及不同林龄生物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林分总生物量除16~23年生因间伐略有下降外均随林龄而增加,6、16、23、32和50年生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分别为62.73、172.51、141.65、192.30、247.32 Mg·hm-2,其中活体植物占95.76%~98.39%;层次分配方面乔木层占绝对优势,为89.77%~96.55%,其随林龄的变化与总生物量一致,其次为地上凋落物,占1.61%~4.24%,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较小,分别占0.01%~4.26%和0.27%~4.07%,分别以6和23年生最大;乔木层器官分配以干所占比例最高,占54.89%~75.97%,根占11.91%~12.66%,均随林龄而增加,枝、叶分别占11.86%~15.19%和4.80%~13.17%,均随林龄而下降;灌木层器官分配除50年生杉木人工林枝相对生物量小于叶,23和50年生杉木人工林根相对生物量大于枝外,其大小顺序为枝>根>叶;草本层分配以6和23年生杉木人工林地上相对生物量最大,其他林龄相反;杉木人工林乔木层各器官、各层次及总生物量具有良好的优化增长模型,其32年生人工林总生物量与其他森林类型相比,处于中上等,是一个光合效率高、固碳潜力大的速生丰产优良造林树种。
     
    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李旭华1,邓永利2,张峰1,2**,董刚1,2,李世广3
    2013, 32(7):  1667-1673. 
    摘要 ( 2112 )   PDF (619KB) ( 377 )  
    在对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进行数量分类的基础上,运用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对保护区内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对森林群落各层片之间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森林群落15个群丛的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能很好地反映各群丛多样性变化规律。(2)各群丛的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总体上呈现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的均匀度最小,大多数森林群落乔木层和灌木层的均匀度比较接近。(3)Patrick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以及Pielou指数和Alatalo指数之间表现极显著差异性(P<0.01)。(4)群丛3(华北落叶松-土庄绣线菊+美蔷薇-东方草莓群丛)灌木层和草本层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643,P<0.05);群丛8(白桦+山杨-灰栒子+美蔷薇-中亚苔草群丛)乔木层和灌木层呈显著负相关(r=-0.458,P<0.05),灌木层和草本层则呈显著正相关(r=0.404,P<0.05);群丛11(白杄-中亚苔草+烟管头草)的乔木层和草本层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949,P<0.05)。
     
    西藏高原云南松生物量模型及碳储量
    杨阳1,2,冉飞1**,王根绪1,朱万泽1,杨燕1,周鹏1,2
    2013, 32(7):  1674-1682. 
    摘要 ( 1830 )   PDF (614KB) ( 362 )  
    云南松林是西藏高原亮针叶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估算其生态系统碳储量不但有助于弄清西藏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现状,而且可为准确估算青藏高原乃至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和固碳速率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以云南松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与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各器官(叶、枝、干、根)与株高、胸径的生物量回归方程,并以此为基础计算了云南松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碳储量。结果表明:(1)用胸径和树高估测单株林木器官生物量的较优模型为指数模型,所建立的生物量回归方程相关性较好(R2>0.90),估计精度较高。(2)在云南松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生态系统中植被总生物量分别为(63.80±9.21)、(134.76±12.69)、(142.91±13.02)、(316.72±42.57) 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49.48±10.32)、(120.57±937)、(124.70±12.92)、(304.76±32.47) t·hm-2,灌草层生物量为(13.09±3.02)、(12.81±2.54)、(11.88±3.12)、(3.47±0.98) t·hm-2,凋落物生物量为(1.23±0.24)、(1.38±0.31)、(0.72±0.11)、(1.13±0.39) t·hm-2。(3)各龄级云南松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分别为(30.67±7.13)、(67.63±19.06)、(71.00±4.15)、(159.32±39.95) t·hm-2,碳储量随林龄增加的变化规律明显,碳汇潜力巨大。
    喀斯特峰丛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P空间变异特征
    唐成1,3,杜虎1,2,宋同清1,2**,彭晚霞1,2,曾馥平1,2,杨钙仁1,3,梁志霞1,3,卢成阳1,3
    2013, 32(7):  1683-1689. 
    摘要 ( 1901 )   PDF (1819KB) ( 351 )  
    基于网格点(5 m×5 m)采样法采集土壤样品,利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喀斯特峰丛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火烧迹地、刈割地、草地、封育地)下表层(0~20 cm)土壤氮、磷的空间变异特性。结果表明:研究区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全氮(TN)、全磷(TP)、速效氮(AN)、速效磷(AP)均为中等程度变异,含量分别为5.40~6.26 g·kg-1、1.24~1.44 g·kg-1、365.87~507.32 mg·kg-1、3.91~8.04 mg·kg-1,封育地、火烧迹地土壤质量优于草地和刈割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中火烧AN、火烧AP、刈割AN、封育TN的半方差函数最佳拟合模型为球状模型,火烧TN、刈割TN、刈割AP最佳拟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其他指标的最佳拟合模型均为高斯模型。刈割TP、火烧TP、草地TP、刈割TN、火烧AP、草地AP、封育TP表现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其他土壤养分表现为中等的空间自相关。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TN与AN、TP与AP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火烧、刈割处理TN和AN呈凹形分布,TP和AP呈单峰分布特征,中下坡含量最高,往两端含量逐渐降低;草地TN、AN、TP、AP 4种养分含量均随着坡位的升高而降低;封育样地中4种养分呈类似凹形分布,中间含量低,两端略微升高。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改变了喀斯特峰丛坡地土壤养分质量,造成了土壤养分空间格局的变化,因此,在地形破碎、土层浅薄的喀斯特地区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时,应采取合理土地利用方式,进行保护和适度开发,提高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土壤质量。
    氮磷添加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
    赵阳,张驰,赵竑绯,徐小牛**
    2013, 32(7):  1690-1697. 
    摘要 ( 1829 )   PDF (749KB) ( 265 )  
    设计了2种处理(即氮添加,100 kg N·hm-2·a-1;氮磷添加,100 kg N·hm-2·a-1 + 50 kg P·hm-2·a-1),研究了氮磷添加对亚热带北部常绿阔叶林土壤无机氮和氮素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0~10 cm和10~20 cm土层无机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年平均值分别为:对照7.27和6.80 mg·kg-1、氮添加13.94和8.92 mg·kg-1、氮磷添加11.20和7.13 mg·kg-1,其中铵态氮分别占90.66%和91.15%、65.78%和72.85%、84.64%和85.08%。不同处理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净氨化、净硝化和净氮矿化速率具有相似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即夏季氮素净转化速率最高,冬季氮素净转化速率最低,春季和秋季氮素净转化速率有一定差异,但不显著。研究表明,养分添加使土壤年平均净氮矿化速率下降,氮添加使土壤硝化速率下降,氨化速率上升;而氮磷添加使硝化速率上升,氨化速率下降。养分添加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氮动态影响效应尚需长期定位观测。
     
    亚热带不同稻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的剖面分布特征
    盛浩1,周萍2,袁红1,廖超林1,黄运湘1,周清1,张杨珠1**
    2013, 32(7):  1698-1702. 
    摘要 ( 1861 )   PDF (557KB) ( 295 )  
    通过选取亚热带5种不同母质发育的稻田土壤(黄泥田I、黄泥田II、麻砂泥、红黄泥、河沙泥),按土壤发生层次采集剖面样品,研究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剖面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有机碳(SOC)的关系,并探讨DOC的剖面迁移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稻田土壤剖面DOC含量介于13.61~90.34 mg·kg-1,以耕作层(A/A-a和A-p)最高,平均达到69.40 mg·kg-1,耕作层以下相对较低。除河沙泥外,其余4种稻田土壤剖面DOC含量并未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而是在渗育层(P)及以下的某些土层(如We/W2层、C层)出现DOC含量较上一层次升高的现象。这可能与稻田土壤剖面特殊的DOC淋溶和淀积、生物降解、矿物相吸附和氧化还原状况有关。DOC/SOC的比例介于0.21%~1.31%,以耕作层土壤最低,表下层土壤相对较高,反映稻田表下层土壤SOC的活性较耕作层明显增强,在人为干扰(如翻耕)下,表下层土壤SOC可能更容易损失。相关分析表明,DOC与SOC呈显著正相关,剖面SOC含量对DOC的剖面分布具有决定作用。从维持土壤质量和固碳减排的角度看,应针对不同类型稻田土壤采取不同的耕作和管理措施。
    不同水肥条件下黄河三角洲盐土的N2O排放速率
    张金凤1,2**,李增嘉3
    2013, 32(7):  1703-1709. 
    摘要 ( 1628 )   PDF (685KB) ( 402 )  
    用室内培养法测定了不同水肥处理下的盐土N2O排放速率。未加氮肥时,从中盐土(ECe = 6.4 mS·cm-1)到极盐土(ECe=126.5 mS·cm-1),在各水分条件下(50% WHC,80% WHC和4 cm深水面),盐土排放N2O的速率都非常低,经常在检测限以下。添加硝酸铵 (0.4 mg N·g-1soil)后,沙质中盐土排放速率在50% WHC时为41.0 μg N2O·kg-1soil
    ·d-1,在4 cm深水面时为364.6 μg N2O·kg-1soil·d-1,与以往类似处理的非盐土相当。沙质重盐土和极盐土排放速率分别为中盐土的43%~65%和23%~48%。相反,壤质盐土排放速率极低(0.91~37.1 μg N2O·kg-1 soil·d-1)。盐土高的N2O生产潜力及对氮和质地的强烈依赖性表明盐影响N2O排放主要来源于碳、氮供给限制,而较少受微生物因素的直接影响。
    不同植被被覆下温性草原土壤养分分异特征
    李以康1,2,张法伟1,林丽1,杜岩功1,曹广民1,郭小伟1,2,周国英1,韩发1**
    2013, 32(7):  1710-1716. 
    摘要 ( 1709 )   PDF (565KB) ( 327 )  
    以青海湖区4种不同植被被覆下温性草原为对象,研究在自然及放牧因素影响下土壤异质性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速效养分(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表层土壤含量最高,随土层加深含量逐渐降低。紫花针茅退化样地各层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普遍低于其他3个样地,恢复时间较长的样地(早熟禾样地)和有外来物质输入的样地(赖草样地)含量较高。全量养分表现不同,全氮含量表现出分层现象,退化和恢复时间短样地(紫花针茅退化样地、垂穗披碱草样地)表层(0~10 cm)和第二层(10~20 cm)全氮含量高,下层含量迅速降低;早熟禾样地和赖草样地各层全氮含量都较高;全磷含量随土层降低没有出现显著差异(P>0.05),紫花针茅退化样地0~40 cm土层全磷含量都显著低于其他样地(P<0.05),其全钾和有机质含量也普遍低于其他样地;有机质与全量养分、速效养分均呈现极显著相关(P<0.01)。随土层加深土壤容重增高,退化使土壤pH值升高。退化温性草原在恢复6 a后土壤基本得到恢复,人类扰动和自然因素都影响到土壤养分状况。
    土壤有机碳和外源添加碳对水稻土土体呼吸的影响
    张蕾,尹力初**,易亚男,高德才,付薇薇
    2013, 32(7):  1717-1722. 
    摘要 ( 1809 )   PDF (562KB) ( 376 )  
    土体呼吸输出碳来源于土壤固有有机碳和外源添加碳,而以往关于不同施肥措施对水稻土碳排放的研究少有区分碳的来源。本试验利用一个长达30年的水稻土定位试验,在保证原有定位试验继续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变更部分施肥处理,得到继续施用高量有机肥(HOM)、施用常量有机肥30年后改施高量有机肥(NH)、继续施用常量有机肥(NOM)、施用化肥30年后改施常量有机肥(C-N)、施用高量有机肥30年后改施化肥(H-C)、施用常量有机肥30年后改施化肥(N-C)、继续施用化肥(CF)等7种施肥处理。通过观测早稻生长期间原有施肥和改施肥处理土体CO2排放通量(FCO2),研究不同后续施肥对水稻土FCO2的影响,以期探讨土壤原始有机碳和外源添加碳对土壤FCO2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不同施肥处理土体CO2平均排放通量(FCO2)分别为85.34、69.10、51.27、49.15、14.89、12.92和11.59 mg C·m-2·h-1;对施用无机肥料和常量有机肥料的土体而言,土壤本身有机碳含量对〖AKF-〗CO2无显著影响,但对施用高量有机肥的土体而言,土壤本身的高有机碳含量会增强〖AKF-〗CO2;CO2排放通量(Y)与添加外源碳量(x)之间符合指数方程:Y=13.33e1.719x(R2=0.967,n=21),施入的外源有机碳对土体FCO2产生极显著影响;当季外源添加碳以CO2-C矿化分解释放的碳占其总碳量的14%左右,且该分解率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物料添加量的影响较小。
     
    基于能值分析的黑龙江垦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
    傅世枞1,王大庆2,张洋1,王江丽3,赵伟1,唐哲卿2,张莉1,王宏燕1**
    2013, 32(7):  1723-1729. 
    摘要 ( 1723 )   PDF (574KB) ( 289 )  
    运用能值理论与分析方法,采用净能值产出率、环境负荷率、能值密度、人均能值用量、能值产投比及可持续性指数、系统稳定性指数及优势度指数等重要能值指标,对黑龙江垦区2002—2011年间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结构作了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垦区各项指标都维持在较高水平,工业辅助能投入大幅增加,农业生态系统的产能不断提高,垦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职工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但由此也产生了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下降、种植结构不合理和能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亟待解决。
     
     
    宁蒙引黄灌区农田排水沟渠水质特征
    胡宜刚1,吴攀2,3,赵洋1,张志山1**,徐冰鑫1,3
    2013, 32(7):  1730-1738. 
    摘要 ( 1508 )   PDF (1081KB) ( 331 )  
    黄河上游农业面源污染正在变成影响黄河水质的主要污染源,威胁到下游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安全利用。通过对宁蒙引黄灌区排水沟渠土壤和水质的调查,发现宁蒙灌区排水的pH、TN、TDS和NO3--N分别受不同排水沟渠、排水沟渠级别及二者互作的影响。内蒙古九排干排水的TDS和NO3--N浓度受排水时间影响显著,TN、TP、NH4+-N和COD浓度主要受排水时间、沟道级别及二者互相的影响。宁蒙灌区沟底底泥中的全盐含量明显低于边坡,而TN和TC平均是边坡土壤的1.2倍。内蒙古河套灌区沟底底泥中TN、TP和TC的增加比例是宁夏灌区的1.6、3.8和6.3倍。内蒙古河套灌区农田排水水质明显差于同期(8月)的宁夏灵武灌区,其TDS、TN、TP、NH4+-N和COD浓度是宁夏灵武灌区的3.2、2.5、28、10.0和1.5倍。宁蒙引黄灌区农田排水污染以氮含量超标为主,尤其以农沟和干沟为主,而磷浓度较低,基本不造成污染。内蒙古引黄灌区各主要排水时期,以8月农沟排水中氮超标和干沟排水中氮和磷污染程度最高。
    基于i-Tree模型的青岛市南区行道树组成及生态效益分析
    张玉阳1,周春玲1**,董运斋2,王远森1
    2013, 32(7):  1739-1747. 
    摘要 ( 2242 )   PDF (582KB) ( 402 )  
    本文运用i-Tree模型对青岛市南区的行道树组成体系进行分析,统计并量化了2012年青岛市市南区内行道树截留雨水、CO2吸收和固碳、改善空气质量、节能等生态效益的经济价值。结果表明:市南区主要道路有行道树43种,共计12322株,其中悬铃木、银杏等10种主要树种占整个行道树树木总数的84.4%;行道树胸径径阶分布主要以中(DBH为15~30 cm)、小(DBH<15 cm)胸径为主,分别占53.54%、29.06%;行道树总体健康状况良好,健康树木占总数的97.4%;市南区行道树年生态效益价值2303.2万元,单株行道树加权平均效益为1869元。本研究可为城市行道树种植规划提供参考。
    崇明东滩围垦区草本植物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
    杨洁1,2,余华光1,2,徐凤洁1,2,马明睿1,2,由文辉1,2**
    2013, 32(7):  1748-1755. 
    摘要 ( 1562 )   PDF (688KB) ( 441 )  
    研究围垦区植物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变化,可为认识和保护围垦区生物多样性提供依据。通过对崇明东滩不同围垦年限围垦区内草本植物群落的调查,研究了围垦区内草本植物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在演替过程中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共出现草本植物49种,分属20科45属,菊科和禾本科合计约占全部种数的45%;2)草本植物群落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3)草本植物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随围垦年限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围垦年限50 a左右时达到最大值,随后出现小幅下降;4)随着围垦年限的增加,群落间的相异性指数和Cody指数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围垦年限20~40 a时,群落变化较为剧烈;5)电导率(盐度)是影响多样性指数的主要土壤因子。
    山西稀有濒危植物脱皮榆种内和种间竞争
    王晓霞,张钦弟**,毕润成,白玉芳
    2013, 32(7):  1756-1761. 
    摘要 ( 1957 )   PDF (638KB) ( 252 )  
    通过对山西太岳山一块100 m×100 m样地中128株脱皮榆对象木及1093株竞争木的调查,运用Hegyi的单木竞争指数计算分析了脱皮榆的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结果表明:(1)脱皮榆种群所受到的竞争强度随着对象木胸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小;(2)调查样地内尽管其他物种种类较多,但数量较少,与脱皮榆种间竞争相对较弱,脱皮榆种内与种间竞争关系的顺序为:脱皮榆-脱皮榆>千金榆-脱皮榆>五角枫-脱皮榆>茶条槭-脱皮榆>其他树种-脱皮榆;(3)竞争强度和对象木胸径的关系服从幂函数关系,当脱皮榆胸径在25 cm以上时,竞争强度变化不大,所得的预测模型能很好地预测脱皮榆种内种间竞争强度。
     
    新疆濒危野生樱桃李的种群结构与动态
    刘影1,张相锋1,赵玉1**,甘宇平2
    2013, 32(7):  1762-1769. 
    摘要 ( 1826 )   PDF (630KB) ( 315 )  
    为了解野生樱桃李种群结构和种群生态现状,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变化”的方法,对新疆天然分布区内的野生樱桃李不同种群的径级结构、冠幅结构及株高结构进行了分析,运用静态生命表描述了野生樱桃李种群年龄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樱桃李天然种群的株高和冠幅结构呈现为一定的衰退趋势,冠幅在总体呈现为近乎对数型的衰减趋势;种群的径级结构趋于稳定型,但种群结构表现出较强的波动性,种群衰退风险较高;同时,不同样地种群因所处微环境等的差异,在径级、株高和冠幅结构上表现出一定差异。野生樱桃李种群的存活曲线接近于B1型(台阶型),说明幼龄的死亡率较高,且不同生活史时期的死亡率差异较大。新疆的野生樱桃李天然种群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亟待补充低龄级的个体,并减少对成年树的砍伐破坏,从而为种群的保育和恢复提供保障。
     
    华南荷木林冠层气孔导度对水汽压亏缺的响应
    曹庆平1,2,赵平1**,倪广艳1,朱丽薇1,牛俊峰1,曾小平1
    2013, 32(7):  1770-1779. 
    摘要 ( 2534 )   PDF (1385KB) ( 400 )  
    冠层气孔导度(Gs)是量化气孔在冠层尺度水平上表现的参数,能够表征森林冠层表面水汽和能量交换的动态。本研究利用Granier树干液流测定系统,连续监测华南地区荷木林的树干液流,通过尺度转换和扩展获得冠层蒸腾速率,结合微气象观测值,以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Gs,并比较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Gs对水汽压亏缺的响应。结果显示,Gs与气孔气体交换方法实测的叶片气孔导度(gs)日变化相似,单位转换数值大小与实测gs数量级一致。Gs对水汽压亏缺的响应在干季和湿季有明显差别:(1)在土壤水分充足的湿季(土壤含水量θ>33%),Gs对水汽压亏缺的响应更敏感(偏相关系数-0.316),而在干季(θ<23%)则对光合有效辐射的响应更敏感(偏相关系数0.885)。(2)荷木林冠层-大气脱耦联系数(Ω)在湿季接近1,干季则较湿季小,说明湿季叶片的界面层较厚,水汽压亏缺对Gs影响较小,而光合有效辐射是控制Gs的主要环境因子。
    外源水杨酸对酸雨胁迫后龙眼幼苗生理特性恢复的影响
    刘建福**,王明元,王奇志,唐源江,杨晨,钟书淳,朱爱军
    2013, 32(7):  1780-1786. 
    摘要 ( 1779 )   PDF (600KB) ( 325 )  
    以龙眼幼苗为材料,研究酸雨胁迫(pH 3.0)后不同浓度外源水杨酸(0、0.1、0.5、1.0和2.0 mmol·L-1)对龙眼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酸雨胁迫后龙眼幼苗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叶绿素、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下降,丙二醛含量升高,龙眼幼苗显示出毒害效应。0.1~1.0 mmol·L-1外源水杨酸显著提高龙眼幼苗叶绿素、可溶性糖和蛋白质的含量,增强SOD、POD和CAT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减少幼苗所受氧化伤害的程度;其中0.5 mmol·L-1水杨酸处理效果最好,叶绿素、可溶性糖和蛋白质的含量分别比单独酸雨胁迫处理植株增加了62%、105%和177%,SOD、POD和CAT活性分别提高144%、440%和132%,丙二醛含量降低了35%;而2.0 mmol·L-1水杨酸却起到相反的作用。可见,低浓度水杨酸(0.1~1.0 mmol·L-1)能通过刺激龙眼抗氧化酶活性,减轻氧化胁迫,缓解酸雨胁迫后的毒害作用,而高浓度水杨酸(2.0 mmol·L-1)对龙眼幼苗的缓解作用下降。
    多年生黑麦草抗氧化酶和植物络合素对Cd2+胁迫的应答
    刘俊祥,许新桥,钱永强,巨关升,韩蕾,孙振元**
    2013, 32(7):  1787-1793. 
    摘要 ( 1767 )   PDF (970KB) ( 298 )  
    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5 mg·L-1 Cd2+胁迫下,Cd在多年生黑麦草中的积累和Cd2+对多年生黑麦草抗氧化酶活性和植物络合素等巯基化合物浓度的影响。将具有3片展开叶的多年生黑麦草实生苗转至1/2霍格兰营养液中培养2周后,对其进行5 mg·L-1 Cd2+处理,分别在处理后的0、0.25、1、3、6 d取样测定根系和叶片的Cd浓度、抗氧化酶活性和植物络合素等巯基化合物的浓度。结果表明,Cd2+处理多年生黑麦草6 d后,根系中Cd浓度达到2.59 mg·g-1,叶片中Cd浓度达到0.24 mg·g-1,根中Cd向叶片的转运系数为0.093,叶中Cd的富集系数为48,多年生黑麦草属Cd高积累植物,具备在植物修复上应用的前景。Cd2+胁迫下,多年生黑麦草根叶中丙二醛(MDA)含量无显著变化,根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无显著变化,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对Cd2+敏感,处理后6 d活性较0 d显著下降67.19%。Cd2+处理1 d内,叶中SOD、APX、CAT活性显著降低。Cd2+处理后3 d,叶中的抗氧化酶系统对叶中Cd浓度的升高做出了正反馈,SOD、APX、CAT的活性分别较处理后1 d显著上升了14.19%、76.82%、99.26%,Cd2+处理时间延长至6 d,SOD活性较处理后3 d显著下降了18.58%,APX、CAT活性无显著变化。Cd2+处理后6 d,多年生黑麦草根中半胱氨酸(Cys)、谷胱甘肽(GSH)、植物络合素2(PC2)、植物络合素3(PC3)、植物络合素4(PC4)、植物络合素5(PC5)和植物络合素6(PC6)浓度分别较处理0 d提高了2.19、1.57、2.06、16.08、5.73、6.03和4.31倍,叶中Cys、GSH、PC2、PC3和PC4浓度分别较处理0 d提高了0.69、3.21、1.64、5.73和0.27倍。根中PC3巯基比例最大,叶中GSH的巯基比例最大,二者是根、叶中巯基存在的主要形式。随着Cd2+处理时间的延长,根系和叶片中各巯基化合物的总巯基浓度显著升高,根系和叶片中植物络合素总巯基浓度与Cd浓度显著正相关。多年生黑麦草通过植物络合素等巯基化合物的快速合成降低了根叶中自由Cd2+的比例,保护了根叶中抗氧化酶的活性,间接维持了活性氧代谢的平衡。
     
    一氧化氮在微波预处理提高小麦幼苗抗镉胁迫中的作用
    邱宗波**,张曼曼,郭君丽,雷梦云
    2013, 32(7):  1794-1799. 
    摘要 ( 1595 )   PDF (542KB) ( 366 )  
    为了探讨一氧化氮在微波预处理提高小麦抗镉胁迫中的作用,利用微波(126 mW·cm-2)辐照小麦种子10 s,待其长至一叶一心时,用150 μmol·L-1 CdCl2胁迫其幼苗,并通过添加一氧化氮专一清除剂cPTIO(0.5%,w/v),研究一氧化氮对微波预处理小麦幼苗脂质过氧化、抗氧化酶活性、光合色素含量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预处理可使镉胁迫的小麦幼苗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一氧化氮、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和株高、根长、地上部干重、根干重显著增加(P<0.05);经过适当剂量微波辐照镉胁迫小麦幼苗再加外源cPTIO处理能有效逆转微波对镉胁迫小麦幼苗的防护作用。说明微波对镉胁迫损伤小麦幼苗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主要是通过NO起作用。
    土壤埋藏深度和埋藏时间对辽东栎种子萌发的影响
    周立彪1,兴富1**,张嫱1,仇智虎2,李静1
    2013, 32(7):  1800-1806. 
    摘要 ( 1883 )   PDF (588KB) ( 453 )  
    以采自宁夏六盘山区的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种子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土壤埋藏深度(0、30和50 cm)和埋藏时间(2、4、6、8、10和12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以探索辽东栎种子的安全贮藏条件和长期贮藏潜力,为辽东栎的种苗繁育和退化辽东栎灌丛及次生林的恢复实践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尽管土壤埋藏处理前期(2周)种子萌发受到抑制,但随着埋藏时间的延长,萌发率提高,萌发速率加快,且萌发指数和活力指数均呈波动性增大趋势,埋藏12周后,30和50 cm埋深处理种子的萌发率分别为90.1%和96.8%。种子霉烂率表现为随埋藏深度的增加而提高的趋势,且各埋深处理种子的霉烂率随埋藏时间的延长而提高。种子埋藏2周后,开始出现自动萌发现象;埋藏12周后,30和50 cm埋深处理种子的自动萌发率分别为24.5%和43.0%。

     
    不同贮藏方式对河西走廊四种茄科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王桔红1,3,陈文2**,马瑞君1
    2013, 32(7):  1807-1812. 
    摘要 ( 1697 )   PDF (599KB) ( 262 )  
    种子扩散后的贮藏条件对其萌发有着重要影响。本文探讨了4种贮藏条件(室温、冬季枯落物表层、枯落物覆盖、冬季浅层覆土)对河西走廊4种茄科植物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r)、黄果枸杞(L. barbarum var. auranticarpum)、红果龙葵(Solanum alatum)和曼陀罗(Darura stramonium)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冬季浅层覆土(1 cm)和枯落物覆盖的黑果枸杞种子萌发率(96.5%和75.5%)和黄果枸杞种子萌发率(65.3%、53.6%)显著提高,萌发速率加快;未萌发的黑果枸杞和黄果枸杞种子保持较高活性;黑果枸杞种子经冬季枯落物表层和室温存放后萌发率为57.5%,未萌发种子活性丢失率较高(47.5%和31%);黄果枸杞种子经枯落物表层存放后,萌发率为39.3%,未萌发种子部分活性丢失(38%);经各种贮藏后的红果龙葵种子萌发率均较高(>90%),曼陀罗种子萌发率极低(<10%),种子保持较高活性(50.5%~81.5%)。黑果枸杞和黄果枸杞种子萌发对贮藏条件具有一致性的响应,即经过冬季浅层覆土和枯落物覆盖后萌发率均显著提高、萌发速率加快、萌发历程缩短,说明冬季的湿冷环境能够打破黑果枸杞和黄果枸杞种子休眠,并保持种子活性;而冬季干燥寒冷环境可使部分种子失活,不利于种群的建植和自然更新。种子萌发对湿冷的需求反映了温带植物繁衍种族的自然机制,保证了幼苗存活和建植的最大化。
    高温胁迫下苋菜的叶绿素荧光特性
    陈梅,唐运来**
    2013, 32(7):  1813-1818. 
    摘要 ( 2382 )   PDF (559KB) ( 393 )  
    为了探明高温胁迫对苋菜(Amaranthus tricolor L.)光合过程的影响,用不同温度(25、30、35、40、45 ℃)处理苋菜植株1 h后,随即测定了其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和快速光响应曲线特征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40 ℃以上高温胁迫下,苋菜叶片的光系统Ⅱ(PSⅡ)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下降;最大荧光(Fm)、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Yield)、光化学淬灭系数(qP)也均有所下降;而初始荧光(Fo)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在40 ℃以上高温胁迫下显著上升。叶绿素荧光快速光响应曲线测定结果表明,初始斜率α、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max和半饱和光强Ik在40 ℃以上高温胁迫下有所下降。研究表明,40 ℃以上高温胁迫对苋菜的光能的吸收、转换、光合电子传递和强光耐受能力等均有一定的影响。
     
    环境和基因型对刺参幼参表型变异和生长的影响
    崔慎坤,常亚青**,宋坚,程龙
    2013, 32(7):  1819-1824. 
    摘要 ( 1752 )   PDF (467KB) ( 361 )  
    将6个刺参幼参全同胞家系置于E1(高密度,自然光周期)、E2(低密度,全黑暗)和E3(低密度,自然光周期)3种不同环境下养殖60 d,通过建立模型分析环境、基因型及环境与基因型互作对刺参幼参成活率、生长性状的特定生长率和变异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基因型及其互作对刺参幼参成活率无显著性影响(P>0.05);环境对刺参幼参体长和体重的特定生长率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对其变异系数无显著性影响;基因型对刺参幼参体长和体重的特定生长率、体长变异系数有极显著性影响,对刺参幼参体重变异系数有显著性影响(P<0.05);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刺参幼参体长和体重的特定生长率、变异系数均无显著性影响,因此实验室育种过程中可忽略家系与环境(光周期和密度)互作的影响;E3环境下有利于刺参幼参的生长,其体长和体重的平均特定生长率可达0.03%和1.58%。本研究为刺参家系育种和建立刺参健康养殖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两种植绥螨的同类相残和集团内捕食作用
    彭勇强,孟瑞霞**,张东旭,张鹏飞,韩玉花
    2013, 32(7):  1825-1831. 
    摘要 ( 1664 )   PDF (713KB) ( 320 )  
    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和黄瓜新小绥螨(N. cucumeris)是两种多食性植绥螨,主要捕食叶螨和蓟马等,目前在我国广泛应用于农业生物防治中。本文研究了这两种植绥螨种内的同类相残(cannibalism)和种间的集团内捕食作用(intraguild predation)以及相互之间的攻击强度,以明确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合理构建天敌组合及评估生物防治的作用提供依据。结果显示:两种植绥螨对同种或异种幼螨的捕食量最大,其次是若螨,而对卵的捕食量极低。两种植绥螨对异种幼螨或若螨的捕食量均极显著高于对同种幼螨或若螨的捕食量。可见,无其他猎物存在情况下,两种植绥螨同时发生时更倾向于发生种间的集团内捕食。而巴氏新小绥螨对异种幼螨或若螨的捕食量均高于黄瓜新小绥螨对异种幼螨或若螨的捕食量,并且巴氏新小绥螨和黄瓜新小绥螨相比,巴氏新小绥螨对异种幼螨的攻击性更强,因此当这两种植绥螨发生集团内捕食时,巴氏新小绥螨是潜在的集团内捕食者,而黄瓜新小绥螨是潜在的集团内猎物。
    食细菌线虫对热或铜胁迫下土壤功能稳定性的影响
    冯运,朱冬,刘满强,陈小云**,李辉信,胡锋
    2013, 32(7):  1832-1837. 
    摘要 ( 1587 )   PDF (573KB) ( 192 )  
    在室内模拟重金属铜的持续胁迫或者短期加热(18 h,40 ℃)的瞬时胁迫条件下,以大麦叶粉短期分解过程代表土壤功能,研究了土壤食细菌线虫对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抗性和恢复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未施加任何胁迫对照处理中和铜胁迫条件下,食细菌线虫在一定程度上有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的趋势。在施加铜胁迫后第15天,接种食细菌线虫导致土壤基础呼吸显著增加,并且接种食细菌线虫处理的土壤功能抗性显著高于未接种线虫处理。而在热胁迫条件下,接种食细菌线虫对土壤基础呼吸和土壤微生物活性没有显著影响,且接种食细菌线虫处理的土壤功能抗性低于未接种线虫处理。在两种胁迫条件下,接种食细菌线虫反而降低了土壤功能的恢复力。
    内蒙古武川县农田退耕还草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明凡渤1,门丽娜2,刘新民1**
    2013, 32(7):  1838-1843. 
    摘要 ( 1582 )   PDF (499KB) ( 253 )  
    2006年5—9月,以50 mL土壤环刀采集土样,以干、湿漏斗法分离湿生和干生中小型土壤动物,分析了内蒙古武川县农田退耕后不同还草管理措施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为退耕还草措施的评价提供依据。试验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19845只,隶属于6门8纲8类。优势类群为线虫和线蚓,占总捕获量的比例分别为81.37%和15.68%。与农田比较,不同退耕还草管理方式均导致线虫个体数显著提高(P<0.05),并以退耕后种植菊芋+蒿属植物提高最为突出,线蚓、螨类和弹尾类个体数提高不显著;退耕后,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垂直分布形式无显著变化,但种植紫花苜蓿导致螨类垂直分布的表聚性升高。结果表明:本研究地区所采取的几种农田退耕还草管理措施均对线虫数量的恢复有益;在退耕还草地的管理中,应该注意地表凋落物的保存和积累,以促进螨类和弹尾类数量的恢复。
     
    摄食水平和投喂频率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及生化成分的影响
    李滑滑,吴立新**,姜志强,阿荣,陈炜,李洪宇,董益益
    2013, 32(7):  1844-1849. 
    摘要 ( 1542 )   PDF (414KB) ( 257 )  
    以大菱鲆幼鱼(7.56±0.03 g)为试验对象,在水温17~19 ℃下,设计了4个摄食水平梯度(1.0%、1.5%、20%和饱食)和3个投喂频率梯度(1、2和3次·d-1),探讨了不同摄食水平和投喂频率对其生长及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摄食水平的升高,大菱鲆幼鱼的终末体重、相对增重率和摄食率显著升高(P<0.05);特定生长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呈线性升高;湿重、干重、蛋白质和能量转化效率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摄食水平对鱼体的体成分和组间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不同投喂频率下,终末体重、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及转化效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在2次·d-1时取得最大值;投喂频率对鱼体的体成分和组间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
     
    世界自然遗产预选地施秉鱼类物种组成
    刘赟,侯秀发,周江**
    2013, 32(7):  1850-1856. 
    摘要 ( 2077 )   PDF (620KB) ( 382 )  
    通过对贵州省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预选地施秉县的鱼类物种组成进行调查,共采集到鱼类46种,隶属于7目15科39属,其中鲤形目(Cypriniformes)有28种,占本次调查的61%。在物种组成上,土著鱼类是该区域河流的主体,有40种,占87%;外来鱼类有6种,约占13%。其中外来入侵物种有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oaniah)属于人工放养;从人工养殖地逃逸到野外的鱼类有4种,分别为草鱼(Ctenop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和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冶金区节肢动物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及营养级关系
    郑冬梅**,孙丽娜,李卉颖,李昕馨
    2013, 32(7):  1857-1861. 
    摘要 ( 1655 )   PDF (500KB) ( 321 )  
    通过测定辽宁省葫芦岛锌厂不同生境植物和主要消费者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研究冶金区不同消费者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及不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节肢动物δ13C、δ15N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2.61‰~-29.63‰、1.73‰~9.94‰,变化幅度较大。研究区植物以C3植物居多,导致不同群落生境动物δ13C值较低;螳螂、蜘蛛δ15N比值高于其他动物;通过营养级模型计算可知不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蝗虫、蚱蜢等草食性动物形成第二营养级,即初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包括蜘蛛、螳螂,为次级消费者。
    青海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富集特征及其来源
    朱阳春1,2,陈学民2**,伏小勇2
    2013, 32(7):  1862-1869. 
    摘要 ( 1761 )   PDF (832KB) ( 298 )  
    针对青海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测定了湖区11个采样点99个样本表层(0~20 cm)沉积物中重金属Zn、Cu、Pb、Ni、Cr和Fe的含量,采用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重金属富集状况,并运用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对重金属来源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旅游区采样点151码头(1#)和江西沟码头(4#)的Zn和Cu元素及布哈河(5#)Cr为轻度污染,其他样点未受重金属污染,所有样点潜在生态危害均为轻微程度,以旅游区码头的潜在生态危害综合评价最高;沉积物中Cr、Fe和TOC存在显著相关性,且在因子1(内源因子)中占绝对负荷,其来源主要与沉积母质有关。此外,入湖河流也带入一定量的Cr元素;Pb和Zn与其他元素相关性较差,分别反映因子2(农业生产活动因子)和因子3(旅游交通排放因子)的迁移转化规律,其来源与人类活动有关;表层沉积物中Cu的积累与内源因子、农业和旅游排放因子均有关;Ni的分布特征主要受内源因子和旅游交通排放因子的影响。本研究表明,青海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危害较轻,其来源除内源因子外,还与湖区农业活动及旅游交通排放等人为因素有关。
    三峡库区蓄水初期大宁河鱼类重金属污染特征
    余杨1,2,王雨春1,2,周怀东1,2**,高博1,2,赵高峰1,2
    2013, 32(7):  1870-1876. 
    摘要 ( 2078 )   PDF (632KB) ( 272 )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不同水域的水体状态存在差异。为揭示三峡库区中不同水体环境条件对鱼类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以大宁河河口(巫山)和回水区(大昌)分别代表库区中的河流型和湖泊型水体,在两地分别采集了11种鱼类,利用稳定同位素分析了两地鱼类食物来源和营养等级,并测定鱼类样本中的Cr、Cd、As、Pb、Ni、Cu和Zn 7种重金属含量。结果显示,大昌鱼类的稳定同位素δ13C值范围(-28.8‰~-22.5‰)宽于巫山鱼类的δ13C值范围(-26.2‰~-23.1‰),但大昌鱼类的δ15N值普遍负于巫山鱼类。两地鱼体重金属含量除As外均处于较低水平。两地的中上层鱼类体内重金属含量无明显区别,但大昌的底层鱼类体内重金属含量显著高于采自巫山的底层鱼类含量,与沉积物的较多接触可能是该地区底层鱼类部分重金属水平显著升高的重要原因。
    1960—2011年陕西省年内降水分配非均匀性特征及预测
    刘文莉,张明军**,王圣杰,汪宝龙,李效收,马雪宁
    2013, 32(7):  1877-1887. 
    摘要 ( 1435 )   PDF (5265KB) ( 431 )  
    根据陕西省19个气象站点1960—2011年逐日降水资料,利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气候趋势系数、M-K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相关分析、合成分析和R/S分析等方法对陕西省年内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变化特征及其未来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0—2011年,陕西省年内降水集中度为0.44~0.66,总的分布特征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年内降水集中期变化于18.32~22.37旬,地域差异较小;年内降水集中度呈增加趋势,而年内降水集中期呈提前趋势,且二者的变化趋势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年内降水集中度在1974年发生减小突变,而年内降水集中期在1962年发生推后突变;年内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变化并没有一个固定周期,而是大、中、小多种周期尺度相互嵌套,具有较强的时频局部特征;年降水量与年内降水集中度在全省表现出一致的正相关,而与年内降水集中期除在陕北的横山呈微弱的负相关外,在其他地区均呈正相关;多水年与少水年降水集中度的空间分布均呈南北高、中间低的特征,而多水年和少水年的降水集中期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年内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未来变化趋势将与过去52年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
     
    森林采伐方式对森林景观的影响模拟——以大兴安岭呼中林区为例
    陈宏伟,胡远满**,常禹,布仁仓,李月辉,刘淼,熊在平
    2013, 32(7):  1888-1895. 
    摘要 ( 1653 )   PDF (1364KB) ( 214 )  
    干扰对森林景观变化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传统的定位观测很难探究大空间尺度上干扰对森林景观的长期影响,模型模拟是目前常用的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空间直观景观模型(LANDIS),模拟大兴安岭呼中林区在无采伐、皆伐、渐伐和择伐共4种预案下300年内森林景观的长期动态变化。选取落叶松和白桦为典型代表,以平均斑块面积、物种面积比例、聚集度以及年龄结构为指标,探讨不同采伐方式对森林景观的长期影响。结果表明:采伐降低了落叶松的面积比例,提高了白桦的面积比例,不同采伐方式之间差异不明显;采伐降低了落叶松的聚集度,提高了白桦的聚集度,皆伐预案高于其他预案;采伐在模拟前期降低了落叶松的平均斑块面积,提高了白桦的平均斑块面积;采伐提高了落叶松和白桦的中幼龄林比例,皆伐预案下白桦中幼龄林面积增加最明显。采伐使森林生态景观破碎化,皆伐预案下森林景观破碎化最为严重。建议,在采伐强度相同的条件下,尽量采用择伐方式,降低森林采伐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而促进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发展。
    基于产量的海南省香蕉寒害风险分析与区划
    蔡大鑫1**,王春乙1,张京红2,刘少军2
    2013, 32(7):  1896-1902. 
    摘要 ( 1937 )   PDF (2078KB) ( 307 )  
    根据海南省1990—2010年的香蕉产量数据,采用线性滑动平均、回归分析、信息扩散等方法,建立了香蕉理论收获面积模型,实现了寒害与其他气象灾害减产率的分离,构建了香蕉产量寒害危险性评价模型,结合地区间种植规模的差异,开展了海南省香蕉产量寒害风险区划。结果表明:海南省香蕉产量寒害危险性较高的区域主要存在于北部、中部和西部,其中儋州的危险等级为全岛最高,南部、东南部和西南部的危险性较低;种植规模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的沿海市县;风险以低级别为主,五指山的风险最高,澄迈、海口和昌江略低,东部沿海地区和南部三亚的风险最低,基本不受寒害影响。
    基于地形因子的三峡库区腹地耕地演变——以草堂溪流域为例
    王永艳1,2,李阳兵1,2**,甘彩红1,2,李源1
    2013, 32(7):  1903-1911. 
    摘要 ( 1475 )   PDF (3942KB) ( 293 )  
    以1990、2000、2004和2007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和1∶5万的DEM数据为数据源,利用ArcGIS 9.3空间分析功能和Fragstas 3.3景观格局分析功能对库区腹地耕地演变进行了研究。首先建立草堂溪流域耕地数据库以及高程、坡度和地形位指数图,然后将高程、坡度和地形位梯度分别与耕地数据进行图层运算,提取坡耕地的面积,探讨不同地形下耕地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耕地在各地形因素上的分布表现为15°~35°坡度带、500~1000 m高程级别、东南坡及南坡以及中高地形上。1990—2007年,研究区耕地在面积和空间格局上均发生很大的变化,随地形梯度的增大,4个时期耕地分布面积随地形位指数的增大表现为先升后降;聚集度减少特别显著的主要集中在第4(1.2~1.5)和5(1.5~2.0)两个地形梯度带,即中高地形位的耕地之间聚集程度降低,破碎程度加剧,生态环境好转。
    综述与专论
    孑遗落叶阔叶树种微地形空间分异格局及共存机制研究概述
    商侃侃1,2,达良俊2,3**
    2013, 32(7):  1912-1919. 
    摘要 ( 1700 )   PDF (542KB) ( 437 )  
    漫长历史时期的气候条件对生物多样性的现代分布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分析以孑遗植物为优势种群落的分布格局、种群更新类型与适应策略,可揭示气候变化下孑遗植物的残存机制。本文以孑遗植物的群落生态学研究为视角,在综述孑遗落叶阔叶树种的定义、分布与生境特征、种间关系、种群更新与群落维持、植物性状与生境响应的基础上,提出在区域孑遗植物多样性研究中,应从微地形植被关系入手,应用微地形单元的分类体系与手法,以微地形单元上斑块状植物群落为对象,分析其生境特征、种群结构、群落动态以及植物性状,揭示微地形梯度孑遗植物群落的分异格局,阐明区域内多种孑遗落叶阔叶树种的共存机制;结合植物群落谱系结构分析,进一步阐明孑遗植物群落的残存机制,有助于丰富我国亚热带山地植物多样性研究及保护生态学理论。
    中国作物低温冷害监测与模拟预报研究进展
    檀艳静1,张佳华1,2**,姚凤梅3,Vijendra BOKEN4
    2013, 32(7):  1920-1927. 
    摘要 ( 1896 )   PDF (523KB) ( 280 )  
    低温冷害是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重要灾害之一,气候变化使中国特别是东北地区的低温冷害时有发生,东北中部冷害每8年发生一次,开展作物低温冷害研究对于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从冷害形成机理上可以分为延迟型冷害、障碍型冷害及混合型冷害3类,其冷害指标主要针对不同作物有所差别。基于站点的冷害监测小尺度,GIS等新技术提供的精确温度指标可进行区域监测。遥感技术通过监测下垫面温度(LST)和植被指数(如NDVI)可监测障碍型冷害。基于数理统计、气候模式和作物模型耦合、天气预报的发育期和产量预报的低温冷害预报方法已得到应用。作物模型可依据作物发育进程和产量损失等对冷害损失评估,同时与遥感信息等结合可进行区域灾害评估。最后讨论了中国低温冷害监测和预报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旱雀麦(Bromus tectorum L.)入侵机制的研究进展
    刘耀斌1,2,张元明1**,Liliya DIMEYEVA3
    2013, 32(7):  1928-1936. 
    摘要 ( 2228 )   PDF (563KB) ( 482 )  
    旱雀麦(Bromus tectorum)在世界上广泛分布,但在北美却是一种入侵能力较强的物种,对当地的植物群落结构组成和生态系统功能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从旱雀麦的生境和扩散路径、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其与新栖息地土著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新栖息地的环境变化对旱雀麦的影响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关于旱雀麦入侵机制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影响旱雀麦入侵的因素是多样的,阐明旱雀麦的入侵机制对于推动生态学的理论发展和控制旱雀麦的大规模入侵具有重要意义。
     
    赤泥在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杨俊兴1,陈世宝2,郭庆军1**
    2013, 32(7):  1937-1944. 
    摘要 ( 2088 )   PDF (497KB) ( 358 )  
    尽管赤泥在重金属污染环境修复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赤泥给污染环境修复带来突破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风险。目前,在赤泥的重金属环境修复研究中,针对赤泥的修复效果和修复过程研究较多,而对赤泥的钝化机理研究不够深入,赤泥修复的环境安全风险评价才刚起步。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赤泥修复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指出了赤泥在今后的重金属污染治理中应加强的方向:一是深入赤泥对重金属钝化机制的研究;二是探索有效的赤泥安全评价方法;三是联合赤泥修复和生物修复技术(植物和微生物)对重金属和有机物复合污染进行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