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0-4890 CN 21-1148/Q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29卷 第09期 刊出日期:2010-09-08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环境因素对短命植物抱茎独行菜抽薹开花节律的影响
袁军文,黄代红,徐栋生,赵娟,陈莎莎,兰海燕,张富春
2010, 29(09): 1679-1684.
摘要
(
1773
)
PDF
(2518KB) (
726
)
以新疆十字花科典型早春短命植物抱茎独行菜(
Lepidium perfoliatum
L.)为材料,分别在不同环境、不同土壤基质及不同春化时间下栽培,以探讨环境因素对抱茎独行菜抽薹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抱茎独行菜种子在蛭石∶珍珠岩(3∶1)中的出苗率显著高于营养土和自然生境土壤,基质对抱茎独行菜植株是否抽薹无显著影响,但影响其抽薹的早晚及结实特性;人工4 ℃春化对3种不同栽培环境中于阳台生长植株的抽薹有明显促进作用,而对培养室及户外环境中栽培植株是否抽薹无显著影响;抱茎独行菜抽薹开花对光照和温度的响应最明显,光照时间由短变长与苗期一定时间的低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促使抱茎独行菜抽薹开花的关键因素。
内蒙古鄂尔多斯黄土丘陵沟壑区茭蒿种群结构及群落特征
刘芳,杨劼,宋炳煜,赵利清,呼格吉勒图
2010, 29(09): 1685-1690.
摘要
(
1396
)
PDF
(561KB) (
649
)
对内蒙古鄂尔多斯黄土丘陵区不同生境中茭蒿种群结构和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茭蒿在条件恶劣的阳坡形成单优群落,种群稳定,在条件相对较好的阴坡与硬质早熟禾、假苇拂子茅共建形成群落,是一个增长型种群,而在条件优越的梁顶则是一个群落的伴生种;茭蒿在阴坡具有最大扩散范围的同时,其种群内个体间也产生了密度效应,阳坡种群扩散较阴坡差一些,梁顶植株基本呈现独立分布状态;表明茭蒿对资源重新分配后的黄土丘陵沟谷生境具有独特适应性,使得茭蒿成为黄土丘陵沟谷的专性“沟谷植物”。
民勤梭梭人工林天然更新的生态条件
陈芳,纪永福,张锦春,丁峰,刘有军,刘虎俊,王芳琳
2010, 29(09): 1691-1695.
摘要
(
1661
)
PDF
(428KB) (
996
)
针对民勤绿洲梭梭人工林天然更新不良现状,从群落天然更新的必要条件出发,通过对种子萌发、幼苗存活与生长所需生态条件的对比研究,对民勤梭梭人工林天然更新生态条件与限制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民勤多年(1971—2002年)平均降水量为116 mm,是适宜梭梭生长的区域,但降雨的季节变化却影响到梭梭天然更新的进行;梭梭的更新与所处的立地类型关系密切,不同立地条件下梭梭人工林植株生长、母株结实状况和土壤水分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立地类型是影响梭梭人工林更新的另一影响因素。
不同年龄三倍体毛白杨纸浆林生长期间细根变化规律
宋曰钦,翟明普,贾黎明,李广德
2010, 29(09): 1696-1702.
摘要
(
1802
)
PDF
(498KB) (
741
)
以3、5、6及7年生三倍体毛白杨纸浆林为对象,于2008年研究生长期(4—11月)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和细根表面积的月动态变化和垂直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或细根表面积在4—11月均表现为单峰曲线,其中细根生物量的峰值出现在8月,而根长密度和细根表面积的峰值出现在9月;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及细根表面积的平均值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3、5、6及7年生的三倍体毛白杨细根生物量分别为658.3、750.6、1048.1和1115.0 kg·hm
-2
,相应地根长密度分别为12.490×10
3
、9.983×10
3
、9.227×10
3
和5.921×10
3
m·m
-3
,细根表面积分别为12.17、18.68、22.23和25.28 m
2
·m
-3
;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及细根表面积的垂直分布表现为表层化,随年龄的增加表层细根增多,其中细根生物量的46.36%~51.12%、根长密度的62.77%~75.33%、细根表面积的61.74%~64.16%均分布在0~10 cm土层。
追施氮肥当年与翌年对桉树生长及各部位氮贮量的影响
宇万太,周桦,徐永刚,马强,陈进宁,陈桂金,黄世芳,李松海
2010, 29(09): 1703-1708.
摘要
(
1796
)
PDF
(437KB) (
560
)
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方法,研究了追施氮肥当年与翌年对桉树各部位生物量和氮贮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追施氮肥翌年桉树生物量增加幅度显著高于当年,说明氮肥对于提高桉树生物量具有一定累积作用,追肥的增产效果明显;追施氮肥也使全树氮贮量在2007年与2008年分别提高30.2%和73.5%;与2007年相比,2008年对照处理桉树生物量增加35.9%,追施氮肥处理生物量提高1倍以上,而对照处理树木体内氮贮量降低13.1%,追氮处理提高15.7%;这主要是由于3龄桉树树叶生物量的明显降低,对照与追施氮肥处理树叶中氮贮量分别降低46.5%和36.9%,其也是桉树中氮贮量降低最显著的部位。
桂西北喀斯特坡地典型生境不同植物叶片的碳同位素差异
谭巍,陈洪松,王克林,聂云鹏,邓彭艳
2010, 29(09): 1709-1714.
摘要
(
2057
)
PDF
(524KB) (
721
)
通过测定7种典型植物的叶片δ
13
C值,比较了桂西北喀斯特坡地连片裸露石丛及其临近浅薄土层处植物叶片δ
13
C值及其季节性差异。结果表明:旱季(2008年11月、2009年3月)植物叶片δ
13
C值显著高于雨季(2009年7月)(
P
<0.05);旱季和雨季菜豆树、铁线莲、黄荆的δ
13
C值无显著差异(
P
>0.05),而盐肤木、红背山麻杆、蕨、肾蕨旱季显著高于雨季(
P
<0.05);季节性降雨差异对乔木类菜豆树、藤本类的铁线莲以及根系较深灌木叶片δ
13
C值的影响较小,而对浅根系草本植物、浅根灌木影响较大;旱季和雨季2种生境下菜豆树叶片δ
13
C值差异均不大,旱季和雨季连片裸岩生境的红背山麻杆和黄荆叶片δ
13
C值与临近浅薄土层生境值的差异虽不显著(
P
>0.05),但差异大于菜豆树,说明生境条件的差异对这2种灌木叶片δ
13
C值的影响较大。
放牧对贝加尔针茅草原植被根系分布和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
范国艳,张静妮,张永生,李刚,王琦,杨殿林
2010, 29(09): 1715-1721.
摘要
(
1686
)
PDF
(525KB) (
887
)
以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放牧对植被根系分布特征的影响及其与土壤理化性状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放牧导致植被根系分布发生显著变化;0~10 cm土
层根系生物量占0~40 cm根系总生物量的65.9%~82.6%,直径≥2 mm根系和直径<1 mm的根系对放牧影响较为敏感;植被根系分布与土壤容重、含水量、全氮、全磷、有机碳含量以及阳离子交换量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放牧主要通过改变土壤理化特征影响不同径级根系生物量的分布,同时各径级根系分布特征对土壤理化性状有一定的反馈作用。
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磷酸酶活性
舒世燕,王克林,张伟,何寻阳,刘淑娟,韦国富
2010, 29(09): 1722-1728.
摘要
(
1710
)
PDF
(588KB) (
721
)
以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为试验对象,研究了4个不同植被演替阶段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磷酸酶活性随演替阶段和土层深度变化显著;随坡位变化不显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磷酸酶活性表现为原生林>次生林≈乔灌林>草地;磷酸酶活性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各层次之间差异显著。相关分析表明: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pH值、粉砂、砂粒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土壤全钾、容重、粘粒含量呈负相关。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演替阶段和裸岩率对土壤磷酸酶活性影响很大;坡位、坡度和坡向也有一定影响。
沙漠生境白沙蒿(
Artemisia sphaerocephala
)根围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
山宝琴,姜在民
2010, 29(09): 1729-1735.
摘要
(
1613
)
PDF
(2040KB) (
690
)
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沙坡头地区设立样地,于2007年4、7和10月从白沙蒿(
Artemisia sphaerocephala
)根围0~10、10~20、20~30、30~40和40~50 cm土层采集土样,分离其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 AM)真菌并测定相关土壤因子,研究了白沙蒿根围AM真菌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AM真菌在白沙蒿根系菌丝定殖率达90.5%,其根围AM真菌孢子密度平均5.4 ind·g
-1
土,随季节变化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并与土壤微环境显著相关;共分离鉴定出5属21种AM真菌,白沙蒿根围优势菌种为光壁无梗囊霉(
Acaulospora laevis
),7月AM真菌物种丰富度最大;AM真菌孢子密度与土壤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AM真菌种的丰富度与土壤速效磷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温度和孢子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菌丝定殖率呈显著正相关。分析表明,白沙蒿与AM真菌有良好的共生关系,AM真菌增强了白沙蒿对恶劣沙生环境的抵抗力,有助于维护荒漠土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转基因大豆对根际固氮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赖欣,张永生,赵帅,李刚,杨殿林
2010, 29(09): 1736-1742.
摘要
(
1596
)
PDF
(1204KB) (
800
)
为了研究种植转基因大豆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对固氮细菌的影响,应用PCR-DGGE技术分析种植不同大豆处理下土壤细菌固氮酶
nifH
基因的分子多样性。结果表明:低GC含量的厚壁菌门出现在DGGE图谱的上部,而且受生育时期影响比较明显;绿菌门相对保守,不受生育时期和种植品种的影响;在测序得到的46个结果中,共计28个属于变形菌门,占60.8%,广泛分布于DGGE胶的各个部位,大部分较稳定,不受种植品种或者采样时间的影响。相对于不同生育时期对根际土壤固氮细菌的影响,种植转基因大豆、亲本非转基因大豆和普通大豆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表明种植转基因大豆对土壤固氮细菌没有明显的影响。
西溪湿地封闭水塘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贾兴焕,吴明,邵学新,蒋科毅
2010, 29(09): 1743-1748.
摘要
(
2108
)
PDF
(815KB) (
729
)
以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区域,于2009年9月对该区域费家塘生态保育区内31个池塘水体浮游植物进行研究,并结合环境因子,探讨其空间分异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观察到浮游植物124种,隶属7门(绿藻门、蓝藻门、硅藻门、隐藻门、裸藻门、甲藻门和金藻门),61属;物种数上,绿藻门最多,蓝藻门和隐藻门的物种数虽少,但数量上却占优势;基于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利用双向指示物种分析(TWIN
SPAN)将31个样点分为4组,各组样点在除趋势对应分析(DCA)第一轴上得到较好的分化,说明研究区域浮游植物群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硝态氮、磷酸盐、透明度、色度、高锰酸盐等是影响区域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水肥耦合对玉米籽粒全氮含量的影响
曲威,刘作新,张法升,亢振军,沈业杰
2010, 29(09): 1749-1753.
摘要
(
1355
)
PDF
(1037KB) (
801
)
采用四因素五水平(1/2实施)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选取灌水、施氮肥、施磷肥和秸秆覆盖四因素作为试验因素,在辽西半干旱区褐土农田进行了水肥耦合效应长期定位试验。按照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统计分析方法建立回归模型,分析了水肥耦合对玉米籽粒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肥单因子对籽粒全氮的含量有较明显的影响,影响顺序为施氮>秸秆覆盖>施磷>灌水;当灌水量为700 m
3
·hm
-2
、施氮量为180 kg·hm
-2
、施磷量为120 kg·hm
-2
和秸秆覆盖量为7500 kg·hm
-2
时,它们每个因素对玉米籽粒全氮含量的影响都集中11.7 g·kg
-1
,此时籽粒蛋白质含量为73 g·kg
-1
,产量为12000 kg·hm
-2
,表明该处理组合下,玉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最佳,推荐生产上以此进行施肥。
浙江百山祖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季节动态
严莹,李恺,方燕
2010, 29(09): 1754-1767.
摘要
(
2036
)
PDF
(486KB) (
754
)
2008—2009年,在浙江百山祖自然保护区沿5个不同的海拔梯度进行土壤动物调查,共获得土壤动物2409只,隶属3门7纲18目,优势类群为弹尾目和蜱螨目。对土壤动物群落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Margalef指数、Shannon指数和Pielou指数总体呈降低趋势;从季节动态来看,5个海拔土壤动物群落总体变化趋势为Margalef指数夏季最高,秋冬缓慢降低,春季最低;Shannon指数从春季开始缓慢增高,到秋季达到最大值, 随后下降,总趋势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Pielou指数与Shannon指数的变化一致,Simpson指数则与Shannon指数的变化相反。
黄河三角洲南部潮间带沉积环境对底栖叶绿素a分布特征的影响
姚晓,山口一岩,邹立,高会旺,郭新宇
2010, 29(09): 1762-1769.
摘要
(
1573
)
PDF
(1075KB) (
814
)
2007年9月、2008年4月和2008年7月,在东营黄河三角洲南部潮间带进行了表层沉积物叶绿素a含量和粒径组成调查。结果表明:1)近岸区域叶绿素a含量由北向南逐渐增高,秋季和夏季叶绿素a含量分别为0.426~4.749 μg·g
-1
(平均值为1.591 μg·g
-1
)和0.307~5.195 μg·g
-1
(平均值为1.832 μg·g
-1
),由潮上线到潮下线呈下降趋势;春季叶绿素a含量为0.623~8.734 μg·g
-1
(平均值为2.542 μg·g
-1
),由潮上线到潮下线呈上升趋势;2) 沉积物类型较为单一,由粉砂、砂质粉砂和粉砂质砂组成,中值粒径变化范围为0.025~0.081 mm(平均中值粒径为0.045 mm),由潮上线到潮下线逐渐增大;3) 2007年9月叶绿素a分布主要受沉积物粒度的影响,与细颗粒物质含量、中值粒径的大小及各粒径沉积物含量极显著性相关(
P
<0.01);2007年9月与2008年7月叶绿素a含量与细颗粒物质含量呈正比关系,在砂质底质中含量较低,在粘土质底质中含量较高;4) 底栖叶绿素a与高程呈负相关,表明松软、平整、稳定的沉积物表面有利于底栖微型藻类的生长和繁衍。
西双版纳地区小型哺乳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变动
仝磊,路纪琪
2010, 29(09): 1770-1776.
摘要
(
4169
)
PDF
(548KB) (
633
)
2008年10月—2009年6月,选择云南西双版纳地区7个不同类型生境,分别在旱季、雾凉季和雨季,采用铗夜法对小型哺乳动物群落展开调查。共布2100铗日,捕得小型哺乳动物3科10种127只,其中啮齿目(Rodentia)鼠科(Muridae)8种,食虫目(Instectivora)鼩鼱科(Soricidae)和猬科(Erinaceidae)各1种,平均捕获率为6%。社鼠(
Niviventer confucianus
)是该地区小型哺乳动物群落中的优势种,其捕获率在季节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P
=0.023),在生境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P
>0.05)。在所调查的7个生境中,以生境最原始的热带雨林中的小型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1.91);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物种均匀度最高(0.95);热带季节性湿润林物种优势度最高(0.94)。人工橡胶林中未捕获到小型哺乳动物。3个季节中以旱季捕获小型哺乳动物数量最多。对不同生境内群落相似性指数进行聚类分析,6个生境在相似性指数0.21处全部聚合在一起。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境中小型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的丰富度与人类干扰程度有关,在人类干扰越小的生境中,小型哺乳动物种类越丰富,生物多样性指数越高;人为干扰频繁的生境物种多样性较低。
微囊藻毒素-LR在罗非鱼(
Oreochromis niloticus
)体内的动态分布
陈家长,张美娜,胡庚东,瞿建宏,孟顺龙,范立民
2010, 29(09): 1777-1781.
摘要
(
1513
)
PDF
(494KB) (
920
)
应用腹腔注射染毒法,研究不同作用时间下微囊藻毒素-LR(MC-LR)在罗非鱼各组织器官的动态分布。结果表明:除罗非鱼肌肉中MC-LR含量低于检出限(用ND表示未检出)外,罗非鱼肝脏、血清、胆囊、鳃、肠道都有MC-LR检出;且各组织器官MC-LR残留量的分布有明显的区别,其中以肝脏中残留量的平均值为最高,其变化区间为0.902~4.938 mg·kg
-1
,血清、胆囊、鳃、肠道的MC-LR残留量变化区间分别为ND~0.390 mg·L
-1
、ND~0.236 mg·kg
-1
、0.0134~0.0369 mg·kg
-1
、0.007~0.016 mg·kg
-1
;染毒后84 h,罗非鱼肝脏、鳃、血清、胆囊中的MC-LR残留量都显著降低,且血清和胆囊中的MC-LR含量低于检出限,表明罗非鱼对MC-LR具有很强的解毒机能;染毒后36 h,胆囊和肝脏中的MC-LR残留量骤然下降,由此推测胆囊和肝脏可能是罗非鱼对MC-LR的主要解毒器官;试验期间,肌肉中MC-LR含量始终低于检出限,表明低剂量的MC摄入不会在罗非鱼肌肉中造成明显的残留。
不同CO
2
浓度条件下灰飞虱体内RSV的定量检测
王爽,朱橙,封亚青,张燕,梁国华,杨益众
2010, 29(09): 1782-1787.
摘要
(
1926
)
PDF
(516KB) (
2468
)
灰飞虱的群体带毒率及体内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的准确检测是预测水稻条纹叶枯病在CO
2
浓度升高背景下能否大发生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本研究应用qualified RT-PCR(qRT-PCR)测定不同CO
2
浓度条件下灰飞虱体内的RSV含量。结果表明:在试验的3个CO
2
浓度梯度(370、470和570 μl·L
-1
)下,470 μl·L
-1
的CO
2
浓度最适合RSV在灰飞虱体内的增殖,此方法与现已普遍应用的酶联免疫检测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 assay, ELISA)和斑点免疫结合检测法(dot immunobinding assay,DIBA)相比,具有快速、灵敏和特异性强的优点,且不需制备抗血清,适于普及应用。
洛阳市城区雪松(
Cedrus deodara
)松针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异性
田耀武,刘志彦,韩黎阳,杨国海
2010, 29(09): 1788-1793.
摘要
(
1586
)
PDF
(626KB) (
742
)
通过对雪松(
Cedrus deodara
)松针Pb、Cu、Zn、Cd等4种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分析洛阳市大气重金属污染空间分布状况。从洛阳市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风景区等4类采样点,分10~15年生雪松松针(YS),10~15年生雪松地面落针(YD),20~30年生雪松松针(LS),20~30年生雪松落针(LD)等4种类型,采集雪松松针,测定其Pb、Cu、Zn、Cd等4种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洛阳城区雪松松针Pb、Cu、Zn、Cd平均含量为1.606、3.385、18.151和0.198 mg·kg
-1
;松针类型间Cu和Zn含量差异显著,Pb和Cd含量差异不显著;采样点Pb、Cu和Zn含量差异显著,工业区>居民区>风景区,Cd含量差异不显著;采样点间雪松松针Pb、Cu、Zn含量变化主要受工业生产污染大气排放量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其含量值客观地反映出各采样点大气重金属污染状况,雪松可作为城市环境大气重金属污染的指示植物。
蒸腾作用及根系特征对不同品种油菜吸收镉的影响
高茜蕾,郑瑞伦,李花粉
2010, 29(09): 1794-1798.
摘要
(
1784
)
PDF
(475KB) (
725
)
采用营养液培养试验研究了12个油菜品种地上部的镉含量、蒸腾速率和根系形态特征(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并对不同品种油菜地上部镉含量与蒸腾速率和根系形态特征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油菜对镉的吸收累积有显著差异,油菜地上部镉含量以鲜质量计为1.8~4.4 mg·kg
-1
,相差1.5倍,同时不同品种油菜的蒸腾速率与根系形态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蒸腾速率和根表面积、根体积均与不同油菜品种地上部镉浓度、吸镉总量呈显著正相关(
P
<0.01),根长只与油菜吸镉总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高的蒸腾强度和发达的根系均能促进油菜地上部镉的累积量。
沿海中小城市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以慈溪市为例
孟宪磊,李俊祥,李铖,李蓉,沈兴华,陈方敏
2010, 29(09): 1799-1805.
摘要
(
1605
)
PDF
(2175KB) (
787
)
中小城市对城市化的贡献同等甚至超过大城市,但中小城市的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利用Landsat-TM/ETM和中巴资源卫星(CBERS)影像分析了慈溪1997—2007年快速城市化阶段土地利用变化,并用马尔科夫模型对2010—2020年的土地利用做初步预测。结果表明:慈溪的城市化导致城镇用地增加,农田和自然景观减少,马尔科夫模型预测显示这种状况还将继续;随着城市化加速,自然土地利用类型处于高度动态之中,沿海滩涂的围垦导致慈溪国土总面积在不断增加以满足城市化用地需求;政府决策及其鼓励下的加速工业化、城镇和农村建设城市化、农业发展市场化是慈溪市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快速转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综述与专论
鲢鳙控藻排泄物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曾庆飞,谷孝鸿,毛志刚,周露洪,高华梅
2010, 29(09): 1806-1811.
摘要
(
4841
)
PDF
(594KB) (
1145
)
利用鲢鳙控藻非经典生物操纵来控制蓝藻水华至今还存在分歧,主要集中在可能引起水体浮游生物个体小型化和微型藻类生物量激增等生态问题。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其中排泄物的影响不容忽视。根据国内外文献,综述了鲢鳙控藻排泄物的物质组成、未消化藻类的生长和光合活性以及消化部分在养殖水体中的迁移转化和对水体营养盐的直接贡献。由于养殖水体营养物质来源和生物转化过程的错综复杂性,往往很难用传统的方法来界定排泄物来源的氮对生态系统群落结构与功能改变的贡献及其传递过程。针对目前研究现状,建议借助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和同位素示踪技术,从鱼类排泄物的角度评价鲢鳙控藻的生态后效及各自影响程度的差异,为非经典生物操纵的机理探讨和可行性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植物芽库的研究进展
邓正苗,陈心胜,谢永宏
2010, 29(09): 1812-1819.
摘要
(
1556
)
PDF
(517KB) (
1058
)
芽库即所有潜在的能进行营养繁殖的芽的集合。芽库和种子库一同构成了植物的繁殖库,在植被的维持和更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根据最新研究进展,从以下几方面归纳了芽库的研究概况:1)芽库与种子库的区别与联系;2)芽库的分类;3)环境因子对芽库建成和动态的影响;4)模型(如矩阵模型、三角函数、马尔可夫(Markov)模型等)在芽库研究中的应用;5)芽库与地上植被的关系。将来应加强不同生态系统的芽库研究、芽库和种子库对地上植被更新的相对贡献以及芽库在植被恢复和重建中的应用。
森林凋落物对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
羊留冬,杨燕,王根绪,郭剑英
2010, 29(09): 1820-1826.
摘要
(
2185
)
PDF
(530KB) (
971
)
森林更新是森林生态系统维持自身稳定的重要环节,其早期阶段(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同时显著地受到森林凋落物的影响。对这种影响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森林更新动态和群落演替方向。本文简要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森林凋落物研究动态,从森林凋落物影响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物理作用机制(凋落物对种子与幼苗产生的物理障碍与机械损伤,微环境的温度、湿度以及光照条件的变化等)、生物化学作用机制(产生化感物质、降解释放营养物质)以及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间接对其产生影响等3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综述,并且就气候变化与森林凋落物的协同作用通过多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对树木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产生影响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这一领域未来研究趋势和需要加以重视的问题。
森林凋落物的微生物分解
严海元,辜夕容,申鸿
2010, 29(09): 1827-1835.
摘要
(
1895
)
PDF
(534KB) (
1682
)
森林凋落物的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微生物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系统介绍了森林凋落物微生物分解的过程及其生态学意义,并从参与凋落物分解的微生物多样性、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微生物数量动态及群落演替、影响微生物分解的因素及微生物分解酶学等方面综述了森林凋落物的微生物分解研究概况,探讨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功能基因在反硝化菌群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方芳,陈少华
2010, 29(09): 1836-1845.
摘要
(
4138
)
PDF
(587KB) (
1454
)
具有反硝化功能的微生物分布非常广泛,与系统分化无关,因此16S rRNA不适合分析环境中的反硝化群落。目前,利用功能基因分析环境样品中的反硝化群落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反硝化过程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比较了环境样品中反硝化菌群落结构的分子生物学手段,简述了目前环境样品中反硝化菌群落研究的主要内容,并探讨了该领域研究的不足及展望。虽然到目前为止,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还未建立,但反硝化菌群落的研究必将为应用反硝化菌解决环境问题提供基础数据。
植物化感抑藻的作用机理
张彬,郭劲松,方芳,赵丽,李哲
2010, 29(09): 1846-1851.
摘要
(
4241
)
PDF
(470KB) (
1090
)
对植物化感物质抑藻机理,即化感物质影响藻细胞的光合作用、破坏细胞膜、改变细胞酶活性、影响细胞超微结构及基因表达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评述。研究表明,化感物质主要通过降低叶绿素a含量,破坏光合系统Ⅱ,使细胞膜结构裂解,酶活性改变,抗氧化系统破坏,细胞膜内超微结构受损,基因表达异常等几个方面来抑制藻细胞的分裂或直接杀死藻细胞,从而减少藻细胞数量,抑制藻类的生长。未来应该从更微观角度,即基因表达、分子和遗传机制等方面对化感抑藻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开发安全、高效的抑藻化感物质提供理论基础。
纳米材料在污染水体和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刘蕊,周启星,马奇英
2010, 29(09): 1852-1859.
摘要
(
1633
)
PDF
(585KB) (
1075
)
纳米材料由于其特有的理化性质,如强的吸附性能、高的催化效率,不仅克服了传统污染水体和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不足,而且表现出更高的修复效率。因此,利用纳米材料对污染环境进行修复已成为当今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对纳米Fe
0
、表面修饰的纳米材料、纳米螯合剂等纳米材料近几年在污染水体和污染土壤修复中的进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且对其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应用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研究简报
岩溶洼地石漠化景观格局
张盼盼,胡远满,肖笃宁,李秀珍,殷洁
2010, 29(09): 1860-1865.
摘要
(
1547
)
PDF
(3762KB) (
707
)
喀斯特石漠化是中国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的一种生态地质灾害,已成为当今生态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借助于Erdas 9.1和ArcGIS 9.0等软件,以存在较多岩溶洼地的贵州省普定县为例,对岩溶洼地地区的石漠化景观格局进行研究,并同其他非洼地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区的石漠化景观格局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上来看,普定县岩溶洼地地区的石漠化程度较轻,石漠化斑块多呈离散分布;非洼地地区的石漠化程度较强,以大斑块的形式呈团聚状分布;岩溶洼地地区以中度及其以下水平的石漠化为石漠化土地的主体,大体上呈现出石漠化强度越高、其斑块更为破碎的趋势;通过两类岩溶地貌类型区之间的对比分析,发现洼地地区的石漠化程度低于非洼地地区;但普定县岩溶洼地的石漠化水平高于贵州省全省和安顺地区,说明研究区岩溶洼地地区的石漠化形势较为严峻,亟待解决。
方法与技术
基于最小费用距离模型的东北虎核心栖息地确定与空缺分析
曲艺,栾晓峰
2010, 29(09): 1866-1874.
摘要
(
1870
)
PDF
(1522KB) (
1149
)
东北虎(
Panthera tigris altaica
)是世界珍稀濒危物种之一。近年来,栖息地破碎化、猎物密度降低和人类的猎杀使得野生东北虎的数量急剧下降。在中国,野生东北虎仅分布于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东部山区,数量不到20只。本文以最小费用距离模型作为系统框架,综合植被类型、地形、人类影响等因素,确定了黑龙江东部山区的东北虎核心栖息地分布,并通过与现有保护区分布的比较,提出目前东北虎的保护空缺。结果表明,东北虎潜在核心栖息地总面积9576.37 km
2
,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12.36%,主要分布在老爷岭东部和北部、完达山东北部、张广才岭以南、太平岭北部几个区域,然而,潜在核心栖息地完全没有被保护,就东北虎的长期生存与进化而言,在研究区域内建立合理有效的保护区网络具有重大意义。
四川省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库信息系统
王庆改,赵晓宏,赵越,丁峰,邢可佳,李时蓓
2010, 29(09): 1875-1880.
摘要
(
2216
)
PDF
(4711KB) (
1150
)
生物多样性本底信息是开展生物多样性评价的基础,现有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分布比较分散,不同的数据掌握在不同的部门,没有得到很好整合。同时,由于缺乏物种分布的空间信息,生物多样性数据很难满足环境影响评价中生物多样性评价的需求,生物多样性评价一般只限于简单的定性分析。为了促使生物多样性评价工作能更深入的开展,切实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资源,以四川省(重点以甘孜州)为研究案例,整合了现有的生物多样性数据资源,主要包括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数据、甘孜州水生和陆生生物多样性数据、四川省环境敏感区数据以及生物多样性现场调查数据等,建立了四川省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库,同时通过数据库开发和网络开发,建立了数据库信息系统,实现了生物多样性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查询检索、数据显示等功能。
城市绿地空气负离子评价方法——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
潘剑彬,董丽
2010, 29(09): 1881-1886.
摘要
(
1864
)
PDF
(2844KB) (
714
)
城市绿地空气负离子能够对居民健康起到重要作用。城市绿地区域不同于自然森林环境或城市工业区,故直观、科学、准确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分级和评价方法对于研究城市绿地的空气负离子水平至关重要。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为例,应用空气质量指数评价法和森林空气离子指数评价法,分析了公园空气负离子浓度,结果表明,公园内不同环境样点的负离子浓度和空气清洁度因群落结构、群落类型以及植被郁闭度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比分析2种评价结果,认为森林空气离子评价指数法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不同地点间的负离子浓度差异并便于公众理解,更适用于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代表的城市绿地的负离子浓度分级及空气清洁度评价。分析结果还表明,与森林空气离子评价指数法相对应的负离子浓度分级标准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对此标准进行了局部修正,使其更加适宜于分析和评估城市绿地的负离子浓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