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28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09-04-10
    研究报告
    不同海拔梯度糙皮桦和紫果云杉种子的萌发变异
    王桔红;张勇;崔现亮;杜国祯
    2009, 28(04):  589-594 . 
    摘要 ( 4642 )   PDF (323KB) ( 777 )  
    对青藏高原东缘不同海拔梯度糙皮桦(Betula utilis)和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种子经低温贮藏后的萌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1)糙皮桦和紫果云杉种子的萌发率和萌发速率随母体植株海拔的升高而增大;2)来自不同海拔的种群,种子的萌发率和萌发速率随低温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尤其是高海拔生境的糙皮桦种子经过较长时期的低温贮藏后(80或160 d,3 ℃~4 ℃),萌发率达到最大(94%和90%)。说明海拔是造成种群间种子萌发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同时期的低温干燥贮藏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种子的萌发行为,使生长在不同海拔梯度的种群能够通过调节种子的萌发时机降低幼苗建植的死亡风险,保障了物种延续。
    长白山木贼山柰素含量对反射光谱参数的响应
    朱小迪;范秀华;李永慈
    2009, 28(04):  607-612 . 
    摘要 ( 1525 )   PDF (601KB) ( 588 )  
    对长白山地区木贼山柰素含量和反射光谱参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探索了判别木贼药材质量优劣的快捷方法。根据反射光谱曲线(Unispec-Sc光谱分析仪)导出的若干参数,对木贼样品进行聚类分析,采用HPLC法分别测定木贼山柰素的含量,分析了反射光谱参数与山柰素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蓝边面积(SDb)、绿峰反射率(Rg)等参数与山柰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991,-0.982),530~570 nm波段的反射率与山柰素含量亦呈显著的负相关(︱r︱>0.95)。通过比较SDb、Rg,可简捷地判断长白山地区木贼质量的优劣。增强530~570 nm波段的入射光线,可刺激山柰素含量的增加,但需要大田实验进一步验证.
    华南地区八种人工林的土壤物理性质
    曹鹤;薛立;谢腾芳;王相娥;傅静丹;郑卫国
    2009, 28(04):  620-625 . 
    摘要 ( 1646 )   PDF (1162KB) ( 804 )  
    研究了华南地区8种林地的土壤物理性质,根据其土壤特点分为4类。第1类为马占相思林地、黎蒴-加勒比松林地、火力楠-木荷林地、木荷林地和湿地松林地,特点是上层的土壤容重小于中层和下层,毛管孔隙度中等或较小,非毛管孔隙度中等或较大,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为上层大于中层和下层,自然含水量中等或较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或稳定。除了马占相思林地上层外,毛管持水量为中等或较小;第2类为柚木林地,土壤容重较大,且3层土壤的容重相近,毛管孔隙度和毛管持水量较大,非毛管空隙度和自然含水量较小;第3类为落羽杉林地,各层土壤的自然含水量远远大于其他林地。上层和中层的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空隙度中等,毛管持水量大。下层的土壤容重和非毛管空隙度大、毛管空隙度和毛管持水量小。第4类为尾叶桉林地,上层的土壤容重大于中层和下层,毛管孔隙度和毛管持水量较大,非毛管空隙度和自然含水量较小。
    近30年陕北榆阳区植被土壤保持效益动态
    莫宏伟;任志远
    2009, 28(04):  626-631 . 
    摘要 ( 1483 )   PDF (1118KB) ( 653 )  
    以榆阳区气候、地形、土壤及遥感影像资料为依据,运用通用水土流失方程和GIS技术对该区1978—2005年植被的土壤保持价值的时空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978—2005年,榆阳区植被的土壤保持年均总价值增加了280.37×106元,整个期间增幅约为67.6%,其中,1978—1989年和1989—2005年的增幅分别为36.5%和22.8%;位于研究区西北部的风沙草滩区的植被土壤保持价值总量增幅约为东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1.7倍,而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植被平均单位面积土壤保持价值则约为风沙草滩区的46倍;榆阳城区、近郊、远郊的植被平均单位面积土壤保持价值表现为:城区<近郊<远郊,植被土壤保持总价值增幅则体现为:远郊<城区<近郊。
    氮肥和种植密度对紫茎泽兰生长和竞争的影响
    田耀华;冯玉龙;刘潮
    2009, 28(04):  577-588 . 
    摘要 ( 1852 )   PDF (1498KB) ( 804 )  
    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是我国西南热带亚热带地区危害最严重的外来入侵植物之一。本研究在野外设置不同氮肥供给水平和种植密度下的紫茎泽兰、拔毒散(Sida szechuensis)、伏生臂形草(Brachiaria decumbens)和非洲狗尾草(Setaria anceps)的单种和紫茎泽兰与其他3种植物混种的人工群落,从植被-土壤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紫茎泽兰的入侵机制。结果表明:单种时4种受试植物均表现了对氮营养的响应,随氮肥水平的升高,根冠比降低,比叶面积升高;通过比较总生物量增幅,氮响应能力非洲狗尾草>伏生臂形草>紫茎泽兰>拔毒散。混种时受试植物与紫茎泽兰的生物量比和株高也表明非洲狗尾草的竞争能力>伏生臂形草>紫茎泽兰>拔毒散;与拔毒散混种的紫茎泽兰以及与 紫茎泽兰混种的伏生臂形草和非洲狗尾草的种内竞争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导致种间竞争能力下降,在高种植密度下对混种物种的抑制作用减弱。紫茎泽兰在氮响应能力、竞争能力和表型可塑性方面均强于本地种,可能与其入侵机制有关;牧草的氮响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强于紫茎泽兰,其中非洲狗尾草又强于伏生臂形草,可能更适宜于入侵地的替代控制。
    14种常绿木本植物活枝叶在防火期的易燃性比较
    李世友;马爱丽;王少名;张桥蓉;刘文胜;马长乐
    2009, 28(04):  601-606 . 
    摘要 ( 2049 )   PDF (274KB) ( 686 )  
    为综合比较植物的易燃性,用自行设计的试验装置对元江栲(Castanopsis orthacantha)等14种昆明地区主要常绿木本植物的活枝叶进行了9次燃烧试验。在测定和分析样品含水率、引燃时间、有焰燃烧时间、试验过程中烟气温度和质量变化等基础上,提出了易燃性参数,即单位质量可燃物在有焰燃烧阶段相对于无样品对照试验的烟气净积温与引燃时间之比。根据该参数计算了14种植物9次燃烧试验的易燃性参数,并对树种进行了易燃性综合排序,即炮仗花杜鹃>元江栲>光叶石栎>云南含笑>滇青冈>云南野山茶>小白花杜鹃>矮杨梅>米饭花>云南樟>厚皮香>大白花杜鹃>岗柃>野八角,分析了造成不同种植物活枝叶易燃性差异的原因。
    人为干扰对风水林群落树种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吕浩荣;刘颂颂;叶永昌;朱剑云;莫罗坚;陈红跃
    2009, 28(04):  613-619 . 
    摘要 ( 2033 )   PDF (290KB) ( 1002 )  
    研究了人为干扰对东莞市大岭山镇风水林群落树种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多响应置换过程(MRPP)分析结果表明,风水林树种组成在轻度干扰与中度干扰(P=0.023,A=0.216)、重度干扰间(P=0.045,A=0.226)存在显著差异,而中度干扰和重度干扰间则不存在显著差异(P=0.124,A=0.148)。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大,轻度干扰、中度干扰和重度干扰下林木胸径和树高随之减小。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Margalef指数和Pielou指数一致呈现出中度干扰>重度干扰>轻度干扰的格局,与中度干扰假说相符合。轻度干扰、中度干扰和重度干扰下Whittaker β多样性分别为0.501、0.647和0.889,较好地反映了3个风水林在不同人为干扰强度下的生境异质性.
    嘉陵江小三峡硅藻群落结构及水环境
    陈锋;邓洪平;王明书;刘长坤
    2009, 28(04):  648-652 . 
    摘要 ( 1834 )   PDF (405KB) ( 737 )  
    为了研究嘉陵江小三峡硅藻群落结构及水质状况,按枯水期(2006年11月—2007年3月)、平水期(2007年4—6月)和丰水期(2007年7—9月)分别采集6个样点的硅藻样品,分析其物种组成、细胞密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及硅藻商等,并结合理化指标对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嘉陵江小三峡共有硅藻78种(含变种和变型),隶属2纲、10科、20属;硅藻细胞密度为0.53×104~3.58×104 ind·L-1,总平均1.55×104 ind·L-1;多样性指数值(H′)为1.62~2.96,总平均2.33;均匀度指数值(E)为0.28~0.56,总平均0.42;嘉陵江小三峡水质总体上属β-中污水体,沙溪、北温泉水质较好,属微污水体,碚石、牛石沱水质次之,为β-中污水体,盐井、毛背沱水质最差,为α-中污水体。
    铜对水培紫云英的毒性
    倪才英;曾珩;简敏菲;朱笃
    2009, 28(04):  653-659 . 
    摘要 ( 1648 )   PDF (349KB) ( 653 )  
    研究了水培条件下不同铜水平(CK、5、10、15、20、25 μmol·L-1)对豆科植物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根、茎、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5 μmol·L-1铜对紫云英根、茎、叶和根瘤生长均有促进作用,地下部(根)、地上部(茎叶)生物量显著增加,株高增加,根瘤呈粉色、多为复瘤、聚生,单瘤比对照大;当铜水平达10 μmol·L-1时,地下部根的生物量增加依然达到显著水平(P<0.05),株高较对照增加,但地上部生物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根伸长受抑制,根长显著缩短;当铜水平达15 μmol·L-1时,紫云英植株开始表现受害症状,根色转褐,叶片转黄,根瘤着生数量、根和地上部干质量以及分枝数均显著减少(P<0.05)。当铜水平提高到20 mmol·L-1以上时,紫云英株高显著变矮,根长、根鲜质量和干质量、分枝数、株高/根长、地上部鲜质量和干质量也均随着铜水平提高而显著减少或降低。通过光镜和投射电镜观察,发现紫云英污染叶变厚,其原因是叶片细胞膨大和栅栏组织增厚;叶片转黄与叶绿体遭破坏有关;根系部分皮层细胞死亡可能影响根系吸水和植株水分运输,导致植株含水率降低。
    施钙对超级杂交稻抗倒性的影响
    邓文;青先国;蒲熙;王思哲;龚浩如
    2009, 28(04):  632-637 . 
    摘要 ( 2045 )   PDF (874KB) ( 612 )  
    在3种不同施钙水平下,研究了超级杂交稻品种“准两优527”、“两优293”生育后期的抗倒伏能力、抗倒形态及生理性状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施钙(特别是中、高量)对提高“准两优527”生育后期的抗倒伏能力作用明显,但不利于降低“两优293”成熟期的倒伏指数;超级杂交稻的抗倒伏能力品种间差异明显;“准两优527”、“两优293”生育后期的倒伏指数明显上升,但倒伏敏感期不同;单株抗折力、表观倒伏率、株高、单株生物量、茎鞘干质量、茎鞘物质输出率与倒伏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
    嫁接对茄子连作土壤生物活性及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尹玉玲;周宝利;李云鹏;王茹华
    2009, 28(04):  638-642 . 
    摘要 ( 1897 )   PDF (161KB) ( 774 )  
    研究了嫁接茄根系分泌物对黄萎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嫁接对茄子根际土壤黄萎菌数量、酶活性和微生物种群数量影响及嫁接正重茬土壤水提液对茄子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4~5 d,嫁接茄根系分泌物显著抑制了黄萎菌菌落生长;嫁接茄土壤黄萎菌数量在不同时期均显著低于对照;总体上,嫁接茄根际脱氢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较对照有所增强;嫁接还表现出根际微生物总量、细菌、放线菌数量增加,真菌数量减少,细菌数比真菌数和放线菌数比真菌数增加;嫁接茄正重茬土壤水提液表现出促进茄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根长除外),重茬自根茄土壤水提液抑制了茄子发芽和幼苗生长。
    收割对穗花狐尾藻生长的影响
    左进城;苗凤萍;王爱云;赵爱芬;王仲礼;吴振斌
    2009, 28(04):  643-647 . 
    摘要 ( 1539 )   PDF (285KB) ( 642 )  
    在水深为24 cm的桶中,以6、12和18 cm等3个收割强度对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进行了连续4次收割实验,研究了收割强度、收割频次及收割季节对穗花狐尾藻生长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8月下旬第1次收割18 cm后,植物在41 d恢复,但产生分枝较少,影响了植物的无性繁殖;9月下旬之前,前2次收割6 cm或12 cm后,穗花狐尾藻在55 d恢复,并能产生较多的分枝,而且条枝总长有明显的增加,表明穗花狐尾藻的无性繁殖没有受到抑制;10月初第2次收割18 cm,或11月下旬前第3次收割6或12 cm后,植物均能安全越冬,恢复时间至少4个月以上;各次收割后,穗花狐尾藻的新生枝条主要从切割处萌发(至少40%以上),其次是从基部萌发(0~41.3%);随着收割次数增加,干质量的相对增长率下降,而根冠比增加。
    重茬地黄土壤酚酸的动态积累及其对地黄生长的影响
    吴宗伟;王明道;刘新育;陈红歌;贾新成
    2009, 28(04):  660-664 . 
    摘要 ( 1921 )   PDF (1207KB) ( 847 )  
    为了探究酚酸物质与地黄连作障碍之间的关系,检测了重茬地黄土壤中阿魏酸、香草酸、香草醛和对羟基苯甲酸等4种酚酸物质的积累量,并通过水培条件下添加酚酸,研究了4种酚酸对地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阿魏酸、香草酸和香草醛含量在地黄生长期表现为持续增加,而对羟基苯甲酸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外加阿魏酸(8 μg·ml-1)、香草酸(0.8 μg·ml-1)、香草醛(1.2 μg·ml-1)和对羟基苯甲酸(3.0 μg·ml-1)对水培地黄根长、根质量、全株鲜质量和株高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酚酸处理使地黄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除对羟基苯甲酸外差异性极显著;经过酚酸处理的地黄幼苗SOD和POD活性为先升高后下降,丙二醛含量升高,其中阿魏酸的处理使根中酶活性降至最低,根部腐烂死亡。推测4种酚酸可能是造成地黄化感作用的物质。
    滦河中游干流底栖动物种类及分布
    王琳;甘泓;傅小城;王芳
    2009, 28(04):  671-676 . 
    摘要 ( 1620 )   PDF (377KB) ( 1083 )  
    2007年10月对华北地区的重要河流——滦河干流中游段的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河流底栖动物种类较为丰富,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7种,其中优势种有5种;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5.4 g·m-2,平均密度为1128 个·m-2;蜉蝣目有1种在各采样点均出现,说明滦河中游干流水质较好;下游段动物多度、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指数值都较小,上游段相应均较大,底栖生物分布与具体生境条件密切相关,下游段人为扰动使得生境质量较差,不利于底栖动物生存繁殖。
    Cu胁迫对狭叶香蒲体内元素吸收分配的影响
    赵艳;徐迎春;吴晓丽;王习习;杨淑琴
    2009, 28(04):  665-670 . 
    摘要 ( 1910 )   PDF (360KB) ( 579 )  
    采用水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Cu2+胁迫下狭叶香蒲(Typha angustifolia)体内Cu及其他元素吸收分配的变化。结果表明:狭叶香蒲地上部和根系累积的Cu量均随Cu2+浓度升高显著增加;在同一浓度Cu2+胁迫下,根中Cu的累积量明显高于地上部。根系同一组织中的Cu百分含量随Cu2+浓度的升高均显著增加;同一Cu2+浓度下,根系各组织中Cu含量均表现为:中柱>皮层>表皮。低浓度(1和5 mg·L-1)Cu2+对地上部及根中Ca、Mg含量及地上部Mn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但高浓度(80和100 mg·L-1)Cu2+可促进植株对Ca的吸收,显著降低对Mg﹑Mn和Zn的吸收。较高浓度(55~100 mg·L-1)Cu2+胁迫后,根系各组织对Ca的吸收增加,对Zn的吸收降低;55~80 mg·L-1 Cu2+胁迫下根系不同组织对Cl和K的吸收增加,但高浓度(100 mg·L-1)Cu2+胁迫下则显著降低。根系累积的Ca、Zn和K主要分配到中柱中,Cl主要分配到皮层中.
    菜粉蝶蛹体型大小对蝶蛹金小蜂后代数量、性比及体型大小的影响
    张晓岚;孟玲;李保平
    2009, 28(04):  677-680 . 
    摘要 ( 4350 )   PDF (398KB) ( 714 )  
    为检验“寄主体型大小-质量假说”,采取饥饿方法处理菜粉蝶(Pieris rapae)高龄幼虫,以获得体型大小(用体质量表示)差异大于同一自然地理种群内个体间差异的寄主蛹,然后供聚寄生蜂-蝶蛹金小蜂(Pteromalus puparum)寄生,观察寄生蜂在不同大小寄主蛹内的后代数量、性比以及体型大小。结果表明,蝶蛹金小蜂1次攻击产出的后代蜂数随寄主蛹体质量增加而显著增多,蛹中平均出蜂314.97头·g-1。蝶蛹金小蜂后代的雌性比例随寄主蛹质量的增大而显著提高,后代雌蜂和雄蜂的体型大小(后足胫节长度)均随寄主蛹质量的增大而显著增大。可见,蝶蛹金小蜂母蜂能够根据寄主蛹质量来调整后代数量和性比,以使后代适应度最大化。最后,就蝶蛹金小蜂产卵策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甘薯天蛾的交配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蒋智林;文礼章;李有志;李正跃
    2009, 28(04):  688-691 . 
    摘要 ( 1916 )   PDF (196KB) ( 681 )  
    了解甘薯天蛾的交配行为习性是人工大量繁殖甘薯天蛾的关键之一。在室内条件下,采用行为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系统观察了甘薯天蛾的交配行为习性,对不同雌雄性比、空间环境和光照周期下甘薯天蛾的交配行为规律和交配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薯天蛾在羽化后第2天开始交配,在第2天交配率最高,达到53.9%,随后交配率逐步降低;雌蛾只交配1次。在一天中,成虫交配时间发生在22:00—5:00,高峰期在22:00—24:00和3:00—5:00。雌雄性比、光照周期和空间环境对甘薯天蛾的交配成功率具有明显的影响,在全黑暗和全光照条件下不会发生交配行为,表明其交配行为发生需要一定光照和暗期的刺激;当雌雄性比为1∶1时交配率最高,为54.7%,在其他性比条件下甘薯天蛾的交配率明显降低;在空间规格为1.20 m×0.60 m×0.35 m和2.00 m×2.00 m×2.00 m时能够顺利交配,其交配成功率>62.0%。在人工繁殖甘薯天蛾的生产过程中,建议单对放养,采取适当的交配空间和应用自然光照周期营造条件将取得较好的交配产卵效果。
    全人工繁殖西伯利亚鲟仔稚鱼发育的异速生长
    庄平;宋超;章龙珍;张涛;黄晓荣;王斌
    2009, 28(04):  681-687 . 
    摘要 ( 1953 )   PDF (1025KB) ( 777 )  
    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是中国主要的淡水养殖对象之一,目前已经实现了苗种的全人工繁殖,为了改善西伯利亚鲟苗种培育技术,采用Image-Pro Plus 5.1软件显微拍照并对仔稚鱼的可量性状进行测量和数据处理,研究了全人工繁殖西伯利亚鲟仔稚鱼(0~53日龄)发育的异速生长及器官优先发育在早期生存和环境适应性上的意义。结果表明:在9、28、37日龄时分别出现3个全长生长拐点。因此,全长的生长可以分为4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0.83、0.79、2.68和1.71 mm·d-1,其中第3个阶段的生长率明显高于其他阶段;体质量的增长可以用Gaussion方程进行拟合,相关系数R2=0.99;全长(FL)与体质量(BW)的关系为BW=0.2×10-5(FL)2.72,为负异速生长;在早期发育过程中,仔鱼的许多关键器官的大小均存在异速生长现象,眼径在3~4日龄时,最先达到生长拐点,这意味着眼部是优先发育的,使其在出膜后就能有效地躲避敌害;口宽在17~18日龄时出现拐点,此时随着感觉器官和各鳍的不断完善,主动摄食能力不断加强;胸鳍、背鳍、臀鳍的长度也分别在16~17、13~14、21~22日龄时出现生长拐点,标志着其游泳能力已比较完善,可以有效地躲避敌害和获得食物,为其早期的生存提供了保障。在育苗生产实践中,可以根据生长和发育的阶段性和优先性,适时地和针对性地创造必要的生长发育条件,保证其重要器官得到优先发育,提高早期的成活率。
    白洋淀湿地磷酸酶活性及其影响因素
    聂大刚;王亮;尹澄清;王为东
    2009, 28(04):  698-703 . 
    摘要 ( 1527 )   PDF (614KB) ( 807 )  
    测定了白洋淀湿地岸边带土壤磷酸酶活性,分析了水位波动、温度变化、营养底物等主要湿地环境因子对其的影响,以揭示湿地生物净化作用机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得出,湿地岸边带土壤磷酸酶与水位和温度的关联分别为0.633和0.619,表明土壤磷酸酶活性受季节水位波动和温度变化影响显著;方差分析表明,土壤碳、氮、磷营养物质含量较高地区的磷酸酶活性季节波动较大,反映了湿地中含磷酸酯有机物降解受营养底物驱动;通过对主要环境因子和磷酸酶活性进行主成分回归分析,建立了表征湿地土壤磷酸酶活性的线性回归分析模型,从而根据主要湿地环境因子对湿地生物净化能力进行推断和评估。
    不同多疣壁虎种群繁殖特征的比较
    朱灵君;胡凌君;张永普;沈建伟;杜卫国
    2009, 28(04):  692-697 . 
    摘要 ( 1838 )   PDF (371KB) ( 746 )  
    对浙江地区3个多疣壁虎(Gekko japonicus)种群的个体大小、繁殖生活史特征进行了测定。在24 ℃、28 ℃和31 ℃条件下,孵化多疣壁虎卵,并测定其孵化期和幼体特征。结果表明:多疣壁虎成体存在显著种群间变异和两性差异,即衢州和温州个体大于杭州个体,雌体大于雄体;卵平均质量和窝卵重无显著种群间差异,但杭州壁虎的相对窝卵重显著大于衢州和温州个体;孵化温度能显著影响孵化期及幼体的尾长和头宽,但不影响幼体体长、体质量及运动能力;孵化温度效应不存在种群间差异。本研究揭示了疣壁虎个体大小、繁殖输出以及卵孵化特征的微地理变异。
    三种内生真菌对茅苍术组培苗的生长及主要挥发油成分的影响
    张波;戴传超;方芳;陈佳昕
    2009, 28(04):  704-709 . 
    摘要 ( 1435 )   PDF (417KB) ( 851 )  
    采用3种内生真菌与茅苍术组培苗共培养技术,研究了内生真菌对茅苍术组培苗生长及其主要挥发油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4周后,接内生真菌小菌核菌(AL3)的植株平均单株根数最多,比对照多92.7%(P<0.01),并极显著地提高了平均单株根系干质量,比对照高62.9%(P<0.01);而接种内生真菌小克银汉霉(AL4)和孔球孢霉(AL12)对茅苍术组培苗的生长影响不显著;AL3、AL4和AL12极显著提高了茅苍术叶片PAL酶活力,分别比对照提高了5.8、8.0和11.1倍(P<0.01);AL3处理组的POD(过氧化物酶)、CAT(过氧化氢酶)和SOD(超氧化物歧化酶)3种酶活性与对照相似;而AL4处理组的3种酶活性分别比对照降低了9.1%、37.1%和9.7%,AL12处理组的3种酶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0.4%、21.2%和9.6%;AL3、AL4和AL12都对茅苍术叶片总多酚含量有极显著影响,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79.8%、86.2%和84.1%(P<0.01);接3种内生真菌都改变了挥发油中4种主要活性成分苍术酮、苍术醇、β-桉叶醇及苍术素的相对百分含量。
    新疆十红滩砂岩型铀矿床中微生物多样性
    耿海波;安丽平;郭英;陈力;刘洁
    2009, 28(04):  710-714 . 
    摘要 ( 4607 )   PDF (206KB) ( 801 )  
    微生物在矿床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新疆十红滩铀矿床不同亚带容矿层中的微生物进行了分离、鉴定、计数。结果表明:容岩矿石中存在不同种类的好氧和厌氧微生物,其分布随地质特征的变化呈现明显的规律性,氧化带微生物种类和数量较多,好氧的铁细菌为其中的优势菌群;氧化-还原过渡带好氧菌与厌氧菌共存,但好氧菌种类有所减少;还原带中主要的微生物类群为厌氧的硫酸盐还原菌。研究结果对于指导铀矿的开采技术、铀污染治理等有重要意义。
    基于LIS/OTD格点数据的中国东北地区雷击火时空分布
    赵俊卉;亢新刚;郭广猛;董斌;周梅
    2009, 28(04):  715-720 . 
    摘要 ( 1752 )   PDF (617KB) ( 728 )  
    东北是中国雷击火发生最频繁的地区,因此有必要研究该地区的闪电活动规律。本文根据美国NASA提供的LIS/OTD v2.2格点资料,并结合雷击火的时空分布,用东北地区的气象资料、DEM数据和植被数据,分析了雷击火发生的原因。结果表明,从空间上来看,闪电在呼伦贝尔盟和黑河地区活动频繁,而雷击火在大兴安岭、呼伦贝尔盟和黑河地区分布较多;从时间上来看,闪电7月最集中,而雷击火6月最多。可见,闪电与雷击火在空间分布上大致一致,大兴安岭闪电活动不多,但雷击火频繁发生,可能的主要原因是地形起伏大、受大气环流影响容易形成干暴雷、易燃物分布广泛;闪电与雷击火在时间分布上有明显差别,可能的主要原因是7月较6月降水多、相对湿度大、风速小,不容易着火。
    长江三角洲四城市城镇化过程景观动态变化格局比较
    全泉;田光进;王健
    2009, 28(04):  721-727 . 
    摘要 ( 1942 )   PDF (842KB) ( 831 )  
    以1990、1995和2000年三期Landsat-TM/ETM+遥感影像解译的江苏省土地利用图为数据源,运用GIS的缓冲区分析和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对南京、苏州、无锡和常州4市10年来的城市扩张规律和动态格局变化模式进行了定量研究,并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进行比较。结果表明:4市在1990—2000年的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既有相似的发展规律又各自表现出不同的特点。10年间,4市城市用地面积都不断增加,但前5年增长规模和速度远大于后5年;1990—1995年,4市城市扩张以城市中心建成区不断外扩,摊大饼发展模式为主,而1996—2000年城市扩张则以城乡交错带新增城市用地斑块为主。南京最活跃的地带是距城市中心3~6 km地区;无锡的活跃带从距城市中心9~12 km处内移到6~9 km处;常州城市形态结构简单化最为明显;苏州景观破碎化趋势在1996—2000年间加剧。
    流域单元景观格局与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关系
    唐艳凌;章光新
    2009, 28(04):  740-746 . 
    摘要 ( 1782 )   PDF (303KB) ( 841 )  
    农业非点源污染日益成为影响地表环境的主要污染方式之一,正确理解景观格局和农业非点源污染过程的关系是进一步认识农业非点源污染发生机制的关键。本文应用去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方法(DCCA)对石头口门水库控制流域13个流域单元的景观格局与农业非点源污染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DCCA排序前2轴分别与森林比率、植被指数、景观聚集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耕地及居民建设用地比率显著相关,累计解释了景观格局与农业非点源污染关系的92%,证明此方法对研究目标具有较高显示度。各流域单元农业非点源污染养分径流输出特征沿景观因子梯度具有明显空间变异。
    生态型厂区绿地景观格局及其优化配置
    李铖;陶育忠;沈兴华;孟宪磊;陈方敏;李蓉;李俊祥
    2009, 28(04):  728-733 . 
    摘要 ( 1959 )   PDF (2405KB) ( 853 )  
    合理的绿地景观格局和群落配置是城市绿地系统发挥其生态效应的基础,也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对生态型工业(厂)区的绿地系统则尤为重要。本文在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对宝钢厂区12个功能区的绿地景观格局和群落配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宝钢厂区的绿地以乔-灌、乔-灌-草和灌-草3种复合配置类型为优势景观类型,但部分功能区的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隔离距离较大,影响其生态效益的发挥。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增加绿地斑块面积、设置绿地景观廊道增加景观的连接度、改进单一群落配置为复合配置、增加群落乡土树种比例以及提高三维绿量的景观格局优化措施。
    上海市崇明岛区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分异
    陈乐天;王开运;邹春静;张桂莲;巩晋楠;葛振鸣
    2009, 28(04):  734-739 . 
    摘要 ( 1713 )   PDF (1734KB) ( 1021 )  
    以生态岛建设为政策前提,建立了崇明岛区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个总目标、3个分目标和41个具体指标。根据崇明岛区1998—2004年统计年鉴与2005—2006年实际调查数据,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AHP)法确定权重,运用状态空间模型评价历年生态承载力,利用GIS空间插值对数据进行了空间量化与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异分析。结果表明:崇明岛区生态承载力总体处于可载水平,从3个分目标层看,环境纳污能力与资源供给能力较好,但人类支持能力较差;崇明岛区各功能区生态承载状况有明显差异,可根据各分区实际承载情况,发展不同特色产业。
    综述与专论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植被影响研究综述
    于海英;许建初
    2009, 28(04):  747-754 . 
    摘要 ( 2466 )   PDF (372KB) ( 2367 )  
    总结了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温度和降水对青藏高原植被时空变化的影响。在这40年里高原的温度和降水都呈增加趋势,但年际和季节变化以及地域性差异较大。受温度和降水的影响,植被变化的时空差异也较大。从植被覆盖角度看,中部和西北部植被趋于退化,而东南部植被状况在改善。同时,植被返青期和黄枯期发生变化;部分地区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改变;垂直和水平植被带推移;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总体呈现增加趋势的同时,一些地区的生物量有所下降;土壤碳库也随之发生相应改变;由于冻融和沙漠化,部分区域植被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出现恶化。最后,建议在未来的研究中将定点观测和长期监测、微观和宏观结合起来,加强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综合研究。
    面源污染物输出系数模型的研究进展
    薛利红;杨林章
    2009, 28(04):  755-761 . 
    摘要 ( 2060 )   PDF (239KB) ( 1650 )  
    面源污染的量化研究对水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经典的输出系数模型法以其结构简单、应用方便、输入数据容易获取等特点在农业面源污染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本研究介绍了输出系数模型法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估算中的应用,概括了输出系数的获取途径及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取值,并指出尺度效应问题、输出系数模型与水文模型的耦合将是输出系数模型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周婷;蒙吉军
    2009, 28(04):  762-767 . 
    摘要 ( 1782 )   PDF (178KB) ( 1193 )  
    生态风险评价是近十几年逐渐兴起并得到发展的一个研究领域,区域生态风险评价作为生态风险评价的组成部分,由于其空间异质性和评价过程的复杂性,而成为了研究的难点与热点。本文综述了生态风险评价和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方法和实践研究的进展,总结了具有代表性的生态风险评价概念模型框架和步骤以及物理、数学和计算机模拟等评价方法;归纳了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模型、PETAR方法以及相对风险评价模型等;介绍了针对多样化的风险源、风险受体和评价数据源类型的不同而进行的实践案例研究。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评价阈值确定、暴露和危害分析、定量表征、不确定性处理等方面的问题,提出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定量化方法与技术以及风险效应表征等。
    研究简报
    大气质量评价的生物学指标模式初探
    刘启明;邱美容;张金丽;黄宁;黄志勇
    2009, 28(04):  771-775 . 
    摘要 ( 1826 )   PDF (173KB) ( 689 )  
    植物对SO2气体的敏感性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综合性状,常用于定性描述大气环境质量状况。通过在密闭的培养瓶中一次性通入不同体积浓度的SO2气体,以不同浓度SO2胁迫下的不同类型植物为例,观察其在不同时间的外观伤害症状和细胞膜透性。结果表明:不同植物对SO2的敏感性不同;低浓度长时间和高浓度短时间的症状基本相同;植物细胞膜透性数据即电导率直接反映植物受损程度。综合植物外观症状指标与生理生化指标并赋予不同权重值,建立了相对定量化的大气质量生物学指标评价模式,以定量判断SO2气体对植物的伤害,为应用植物监测和评价大气环境质量提供了依据。
    梨园不同尺度耗水量对比研究
    孙慧珍;李海朝
    2009, 28(04):  768-770 . 
    摘要 ( 1389 )   PDF (125KB) ( 640 )  
    通过热脉冲法实时监测不同径级梨树树干液流速度,经尺度转换得到梨园液流量,与CIRAS-1红外气体分析仪测定叶片不同时期蒸腾速率经叶面积转换得到梨园蒸腾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叶片、单株计算的梨园耗水量分别为523.51和498.05 mm,二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干径是由单株计算梨园耗水量的最佳转换因子。
    技术与方法
    棉铃虫发生趋势的气象等级预报方法
    薛晓萍;陈艳春;李鸿怡
    2009, 28(04):  776-780 . 
    摘要 ( 1480 )   PDF (183KB) ( 736 )  
    通过分析山东省各代棉铃虫历年实际发生情况和其对应的气象条件,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棉铃虫发生发展具有影响的气象因子进行筛选,确定各影响因子的影响权重系数,并划分与棉铃虫发生等级相对应的气象因子影响等级域值,由此,构建了棉铃虫发生趋势的气象等级预报模型,为棉铃虫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报告
    云南西部地区地带性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
    冯建孟;徐成东
    2009, 28(04):  595-600 . 
    摘要 ( 1899 )   PDF (453KB) ( 938 )  
    利用样方数据和文献资料,探讨了云南西部地区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在纬度梯度上,从南到北,物种密度呈递减趋势;在海拔梯度上,从高海拔到低海拔,物种密度呈递增趋势;在经度梯度上,从东到西,物种密度呈递减格局。总体上,在群落尺度上,南部地区物种密度较高;北部地区,即滇西北地区物种密度相对较低,这可能与研究区域内热量和水分条件的空间分异有关,但热量因子可能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海拔梯度上的物种变化速率远高于经度梯度和纬度梯度,这可能与海拔梯度上热量条件的变化速率远高于其他地理梯度有关。区域尺度上单位面积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格局与群落尺度明显不同,这可能源于群落尺度上单位面积的物种多样性主要受制于能量水平;但在区域尺度上,单位面积的物种多样性可能与区域内的生境异质性有关。表明“尺度效应”在塑造物种多样性地理分布格局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