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0-4890 CN 21-1148/Q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5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06-01-12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酸沉降影响下水相硫和氮在森林冠层的动态过程
曾梅;曾光明;张龚;蒋益民;张西林
2006, 25(01): 1-6 .
摘要
(
2323
)
PDF
(529KB) (
1295
)
为了阐明大气酸沉降对森林冠层水相硫和氮迁移的影响,在
2001
~
2002
两年期间对韶山森林
的大气降水、穿冠水和地表穿透水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
,
韶山大气降水、穿冠水和地表穿透水的离子是极不平衡的。森林冠层的降水从大气降水到穿冠水再到地表穿透水,其
pH
值呈增加趋势,认为韶山森林植被对酸雨的缓冲作用及对酸性物质的中和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大气降水中
SO
4
2-
和
NO
3
-
的平均最大浓度出现在春季,尤其是春季大气降水
NO
3
-
浓度达到夏季的
3.27
倍,这主要是由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所引起,春季少雨期时浓度升高,夏季多雨期时浓度降低,即稀释效应。韶山地区降水的
SO
4
2-
/ NO
3
-
在
2.66
~
15.53
,因此韶山大气降水中硫酸是主要成分。韶山是旅游景点,每年有超过
100
万人次的游客至此,汽车尾气的排放导致了大气降水中
NO3-
浓度的加重。森林冠层空间
3
个层次中
pH
值与
SO
4
2-
、
NO
3
-
以及
Ca
2+
的回归分析
和数学模拟结果表明,
SO
4
2-
与
pH
值的相互关系最显著,表明
H+
与
SO
4
2-
的来源一致,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
不同土壤水分胁迫下沙漠葳的生长及生物量的分配特征
尉秋实;赵明;李昌龙;李爱德
2006, 25(01): 7-12 .
摘要
(
2334
)
PDF
(626KB) (
1435
)
将从美国西部引进的
2
年生的沙生灌木沙漠葳
(
Chilopsis linearis
)
分别盆栽于含水量不同的土壤中,研究其生长及生物量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水分胁迫严重限制了沙漠葳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使单株叶片数、分枝数和侧根数显著下降,生物量大大降低,其中中度和重度胁迫下沙漠葳的干重分别比轻度胁迫降低
40.9%
和
76.4%
。重度土壤水分胁迫下沙漠葳的单叶干重、单叶面积和单位叶面积干重分别比轻度土壤水分胁迫降低
63.45%
、
47.39%
和
27.23%
,比叶面积和根茎比分别上升
22.28%
和
86%
。随土壤水分胁迫的加重,光合物质的积累从中下部叶片向中上部叶片转移。各构件生物量随土壤水分胁迫的加重而降低,其幅度大小为叶生物量
>
茎生物量
>
主根生物量
>
侧根生物量,反应了沙漠葳对土壤水分胁迫响应的整体行动。
水溶性有机物对水田土壤中水溶性氮磷含量及其利用率的影响
王艮梅;周立祥
2006, 25(01): 13-18 .
摘要
(
2273
)
PDF
(462KB) (
1187
)
采用田间微区试验,研究了施用有机物料对土壤氮磷的变化动态及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生长过程中土壤溶液中水溶性氮(铵态氮、硝态氮)及磷的含量都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且氮、磷含量的变化与施入的化学肥料量以及溶液中
DOC
含量有关;有机物料施用增加了水稻的生物量和对氮、磷的吸收利用;
15
N
示踪显示,与对照的化肥处理相比,施用有机物料处理的微区氮肥利用率及土壤残留率明显增加,同时减少了土壤氮磷的损失。
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大小及周转
邵月红;潘剑君;孙波;李海鹰
2006, 25(01): 19-23 .
摘要
(
2913
)
PDF
(433KB) (
1352
)
对水稻土、旱地潮土和红壤下土壤有机碳库的大小、分解速率和平均驻留时间进行了分析
,
根据有机碳周转时间的不同,可将土壤有机碳库划分为活性碳库、缓效性碳库和惰效性碳库
3
个库
,
其遵循三库一级动力学方程,根据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变化,用此方程在
SAS8.2
软件上拟合出活性碳库、缓效性碳库的大小及其分解速率。结果表明,农田土壤各剖面的活性碳一般占土壤有机碳的
0.6
%~
3.7
%,平均驻留时间为
4
~
45 d
;缓效性碳库一般占土壤有机碳的
37.7
%~
81.2
%,平均驻留时间为
5
~
24
年;利用酸水解测得的惰效性碳一般占土壤有机碳的
17.1
%~
48.1
%。不同水型及不同母质下的水稻土中各碳库变化规律分别为:潴育型水稻土
>
潜育型水稻土
>
淹育型水稻土、第四纪红粘土
>
第三纪红砂岩类。不同水稻土和旱地土壤中,活性碳库变化规律为水稻土
>
旱地,而缓效性碳为旱地土壤
>
水稻土,表明旱地土壤的固碳能力较水田强。
气候变暖对内蒙古羊草草原建群种的影响
周勤;刘钦普;林振山
2006, 25(01): 24-28 .
摘要
(
2887
)
PDF
(466KB) (
7498
)
通过对锡林郭勒盟锡林河流域羊草草原地区1981~1994年14年的温度观测和植被调查数据的逐年滑动平均处理,分析该地区气候和植被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内蒙古羊草草原地区的气温在研究期内具有高低温变化不对称的特点,表现为全年最低温升高明显,最高温和平均温升高不明显。羊草草原的建群种羊草和大针茅对气温变化有不同的响应,最优建群种羊草的重要值和地上初级生产力随着最低温的升高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次优建群种大针茅的重要值和地上初级生产力由于种间互补作用而略有升高。可以认为,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大针茅有可能代替羊草,成为群落的最优建群种,使得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在研究与模拟羊草草原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时,研究不同温度因子和年温度不同时段的变化特征,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关系,有助于认识单个种群和整个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机理。
某污灌区重金属与两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趋势评价
孙立波; 郭观林
2,3
; 周启星; 刘睿
1,4
; 张兰英
2006, 25(01): 29-33 .
摘要
(
2558
)
PDF
(435KB) (
1154
)
对某污灌区的土壤剖面进行采样分析,利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中金属元素Cr、As、Hg、Cd、Cu、Pb、Ni、Zn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BHC、DDT含量有上升趋势,80%以上的表层土壤样品污染物含量超过土壤底层,85%以上的土壤样品污染物含量明显超过当地土壤的自然背景值。通过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残留模型预测,两种有机污染物和元素Cr、As、Hg、Cd、Cu会在土壤中累积,持续的污水灌溉可能使在土壤中累积的这些污染物进入地下水或食物链,对环境健康造成危害。
城市工业区园林绿地滞尘效应的研究——以武汉钢铁公司厂区绿地为例
陈芳; 周志翔; 郭尔祥; 叶贞清
2006, 25(01): 34-38 .
摘要
(
2120
)
PDF
(502KB) (
1265
)
在测定武钢工业区园林植物滞尘能力的基础上,结合绿地实地调查和武钢工业区园林绿地GIS,比较分析了园林绿地不同植物种类和层片类型的滞尘能力,并定量研究了武钢厂区园林绿地的滞尘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园林植物的滞尘能力有较大差异,这主要与不同植物的叶表面特性、树冠结构、枝叶密集程度等差异有关。不同层片类型滞尘能力依次为落叶阔叶灌木>常绿阔叶灌木>绿篱>常绿阔叶乔木>落叶阔叶乔木>针叶乔木>草本。武钢厂区园林绿地的日滞尘量是951 t,年总滞尘量为3 08998 t。其中常绿阔叶乔木层片年滞尘量最大,达99168 t,落叶阔叶灌木层片最小,只有00181 t。由于园林绿地的滞尘量取决于所构成植物的滞尘能力及其叶面积绿量,因此,选择滞尘能力强的植物,并以乔灌草不同生活型植物进行合理配置,是提高园林绿地滞尘效应的有效途径。
1990~1999年安徽省生态足迹的动态测度与分析
张红霞; 苏勤; 章锦河; 王群
2006, 25(01): 39-44 .
摘要
(
6199
)
PDF
(570KB) (
1129
)
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对安徽省1990~1999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序列的测度,将安徽省资源利用的动态特征融入到生态足迹模型中,在此基础上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结果表明,1999年安徽省生态足迹在省和国家尺度上都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而在全球尺度上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 1990~1999年,安徽省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GDP持续增长,万元GDP的生态足迹一直呈现下降趋势。总体上,安徽省1990~1999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安徽省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可选途径。
以玉米为原料的味精产业污染排放分析及治理研究
王国贤; 周启星
2,3
; 刘睿
2,4,5
; 刘卫国; 王志嘉; 陈宝林
2006, 25(01): 45-49 .
摘要
(
2263
)
PDF
(422KB) (
1263
)
以内蒙古通辽某公司年2.0×10.5 t玉米为原料进行味精生产为例,对其污染排放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味精生产容易导致水污染的发生,其中以发酵提取阶段排放的污水污染最为严重,其悬浮物(SS)、化学耗氧量(COD
Cr
)和生化需氧量(BOD
5
)分别依次达3.0×10
3
、2.5×10
4
和1.2×10
4
mg·L
-1
;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粉尘、恶臭污染物硫化氢(H2S)以及热风炉产生的烟尘和二氧化硫SO
2
,尤其是H
2
S的污染浓度高达7.0×10
4
mg·m
-3
。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主要是淀粉沉渣、纤维渣、麸质、细渣、胚芽渣和碎玉米渣等。通过对污水处理和大气污染治理的系统控制以及对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研究,结果表明,以玉米为原料的味精产业污染排放能够达到国家的相关标准。
基于QuickBird卫星影像的贵港市城市景观格局分析
孙娟;蓝崇钰;夏汉平;辛琨
2006, 25(01): 50-54 .
摘要
(
2255
)
PDF
(415KB) (
1177
)
以QuickBird卫星影像解译的贵港市城市建成区景观类型图为基础,选取合适的格局指数对该区域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整个景观区为一个较典型的居住、公共市政和工业用地城市景观镶嵌体;整个景观的多样性指数和景观破碎度比自然景观高5.1%~64.7%;各种不同类型城市景观的斑块面积及形状复杂程度和破碎度差异明显。
广东石门台自然保护区山顶矮林优势种群分布格局及动态
尹爱国;苏志尧;李彩红
2006, 25(01): 55-59 .
摘要
(
2466
)
PDF
(443KB) (
1121
)
运用方差/均值比率法、
χ
2
检验、负二项参数及聚集强度的一些指数研究了山顶矮林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和动态,采用大小级代替年龄级分析,发现疏齿木荷、五列木、红锥、木荷和密花树均呈集群分布,其聚集强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密花树、疏齿木荷、木荷、红锥和五列木。格局动态分析表明,幼苗至幼树,五列木、木荷、密花树、红锥和疏齿木荷均呈集群分布,密花树种群表现为聚集,而其它种群均呈扩散趋势;五列木、木荷和密花树的大树缺失,五列木和木荷的小树和中树均呈集群分布,密花树的小树呈集群分布,中树呈均匀分布;红锥的小树、中树和大树均呈集群分布,种群呈聚集趋势;而疏齿木荷的小树、中树均呈集群分布,大树呈随机分布。
专论与综述
南京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
王平;马立平;李开
2006, 25(01): 60-63 .
摘要
(
2546
)
PDF
(405KB) (
1111
)
以南京市城市环境为例,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主体、重点,确定与城市生态环境相关的评价指标,通过评价指标的层次化处理,建立城市生态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阐述了该指标体系的作用和意义。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计算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值,根据综合评价值的大小划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等级。统计结果显示,评价结果与南京市生态环境的实际状况基本相符,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在总体上呈逐步改善的趋势,环境污染状况明显改善,但是自然环境在逐渐恶化,主要是自然灾害的影响。本研究对开展我国城市环境生态化水平的评价以及生态城市的创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辽宁省重化工业地区公众的环境意识调查与评价
李培军;王治江;巩宗强;李献唐;孙英;胡增志;胡涛
2006, 25(01): 64-69 .
摘要
(
2025
)
PDF
(496KB) (
971
)
公众环境意识对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要影响。辽宁省中部重化工业区公众环境意识水平的调查对象为5个城市的居民、决策者、教师、学生、企业职工与农民,主要调查内容包括公众对环境质量变化的评价、对所居住社区环境的满意程度、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类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原因、造成地区环境质量差异的原因、对环境保护的认知程度及国家未来的发展目标等。调查表明,78.7%的公众认为环境质量同5年前相比明显好转;但65.3%的公众认为居住社区环境一般,公众对于环保经费的使用排序为垃圾处理>植树造林>建污水处理厂>改善空气质量。总体来看,多数公众缺乏必要的环境保护知识,对水体、食品污染的严重性普遍认识不足;居民环保意识差对环境质量改善具有明显制约作用;公众对环境意识宣传具有很强要求。本调查结果可为研究辽宁地区的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政府部门制定各种环保政策法规提供依据。
废黄河三角洲生态修复设想
陈洪全;张忍顺
2006, 25(01): 70-73 .
摘要
(
1959
)
PDF
(390KB) (
1111
)
生态系统退化导致生态系统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的物品和服务功能下降,从而阻碍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本文以废黄河三角洲为例,分析了废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退化的自然和人为应力以及生态系统的退化过程。针对废黄河三角洲生态现状,提出了生态修复的目标及措施,采取自然恢复和人工干预的手段,加强水生生态系统修复和生物多样性的提高,实现区域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述评
刘红;王慧;张兴卫
2006, 25(01): 74-78 .
摘要
(
2130
)
PDF
(504KB) (
1103
)
生态安全评价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也是建立生态安全预警系统及进行环境管理的基础。首先介绍了与生态安全评价相关的几个概念:生态风险评价、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及生态承载力分析,进而对当前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了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包括数学模型法、生态模型法、景观生态学法及数字地面模型法;最后,提出在评价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3个方向,静态的现状评价转向动态的预测和预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与基础理论相结合。
顽拗型种子的生物学特性及种子顽拗性的进化
杨期和;尹小娟;叶万辉;宋松泉;殷寿华
2006, 25(01): 79-86 .
摘要
(
2447
)
PDF
(840KB) (
1012
)
综述了顽拗型种子的形态、大小、含水量、植物分类、植物生态方面的一般特性,分析了顽拗型种子对环境的生态适应性,并讨论了种子顽拗性的可能进化模式,进而指出顽拗型种子生理生态学研究的意义和应用前景。顽拗型种子一般千粒重和体积较大,含水量较高,萌发迅速且多无休眠特性;产生顽拗性种子的植物分布很广,与其系统分类地位无关,但多起源于湿润的生境;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表明种子顽拗性是原始性状或是衍生性状,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更深入的研究,尤其是种子生理学和生态学家的合作研究。
营养物及水位变化对湿地植物的影响
徐治国;何岩;闫百兴;任慧敏
2006, 25(01): 87-92 .
摘要
(
2675
)
PDF
(677KB) (
1205
)
营养物质是重要的湿地环境控制因子,过量的陆源营养物质和污染物的输入,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尤其对湿地植物系统的影响尤为明显。湿地生境中的营养物质决定了植物生长以及植物群落优势种及其丰富性,营养物大量富集对湿地植物初级生产力、生物量及其分配以及物种多样性都产生明显影响。水是湿地系统的基本生态因子和主要控制因素,水位变化对湿地结构和特征具有明显的雕塑作用,湿地水分条件和水位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湿地植物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群落演替。本文同时分析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对营养物和水位变化的响应,并对未来研究发展提出几点看法。
石油污染土壤植物-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蔺昕;李培军;台培东;巩宗强;张海荣
2006, 25(01): 93-100 .
摘要
(
2500
)
PDF
(877KB) (
915
)
依据国内外近10年来有关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研究的成果,综合阐述了石油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及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方法研究,重点讨论植物-微生物联合作用,主要包括植物根际微生物、根分泌物以及菌根对石油污染物降解的影响,提出了污染土壤原位修复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研究简报
饥饿和再喂食对泥鳅生化组成的影响
吴立新;蔡勋;陈炜
2006, 25(01): 101-104 .
摘要
(
1942
)
PDF
(324KB) (
1200
)
研究了泥鳅(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在18±0.5 ℃下,饥饿20 d和恢复喂食8 d的生化组成变化。结果表明,在饥饿初期,泥鳅鱼体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均明显地下降,饥饿15 d后,脂肪的降低量减少并趋于稳定,而蛋白质的含量则进一步显著降低。这表明在饥饿过程中,泥鳅首先动用机体的脂肪和蛋白质提供能源,饥饿至一定程度后则主要利用蛋白质。恢复喂食后这两种物质的含量均迅速回升,其中恢复喂食5 d后,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均达到初始水平。水分和灰分在饥饿过程中呈上升趋势,恢复后便开始下降;饥饿20 d后,鱼体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基本保持不变,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有一定的增加和降低,另外n-3系列脂肪酸含量升高,而n-6系列脂肪酸几乎不变。
珠三角桃树摘叶期和气象因子对桃花应节盛花的影响
杜尧东;丘振中;王广伦;黄光民
2006, 25(01): 105-107 .
摘要
(
2107
)
PDF
(282KB) (
1102
)
根据不同摘叶期、桃花盛花期观测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研究了摘叶和气象因子对桃花应节盛花的影响。结果表明,摘叶期和盛花期的关系以分段线性方程拟合效果最佳,12月12日以前,线性方程的斜率为0.7594,12月12日以后,线性方程近似水平。11月中旬至盛花期平均气温、花前50 d总日照时数是桃花盛花期出现迟早的关键气象因子。它们与摘叶期至盛花期天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2和-0.45,经检验,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桃花适宜摘叶期预测模型。样本回代检验79.2%的样本误差在2 d以内,2004年试报效果也较好。
新技术与新方法
植被过滤带的定量计算方法
李怀恩;张亚平;蔡明;王清华;李越
2006, 25(01): 108-112 .
摘要
(
1954
)
PDF
(425KB) (
998
)
植被过滤带(VFS)因其能有效地滞缓径流、沉降泥沙、控制非点源污染,在美国已作为重要的最佳管理措施(BMP)得到应用。本文在简述国外植被过滤带设计方面的有关研究和应用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3种典型的过滤带带宽的计算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比较与讨论。最后,指出了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