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5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06-05-10
    研究报告
    华南丘陵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稻田二氧化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刘惠;赵平;王跃思;林永标;饶兴权
    2006, 25(05):  471-476 . 
    摘要 ( 1975 )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稻田CO2排放进行田间原位测定,探讨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稻田温室气体CO2的排放规律。结果表明,在生长季节中,有植株参与稻田CO2排放速率的日变化形式均为白天出现排放高值,夜间出现排放低值。有植株参与稻田CO2昼夜排放速率平均值都显著高于无植株参与稻田。温度(气温、地表温度、地下5 cm温度)是有植株参与稻田在植株生长期间稻田CO2排放速率昼夜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水稻作物对CO2的排放影响较大,早稻有、无植株参与稻田CO2季节平均排放速率分别为316.29±23.74和101.88±16.83 mg·m-2·h-1。晚稻有、无植株参与稻田CO2季节平均排放速率分为622.40±57.67和179.41±19.51 mg·m-2·h-1。早、晚稻有植株参与稻田的CO2季节平均排放量分别比无植株参与稻田增加了310%和347%。
    黄河流域植被NDVI与温度、降水关系的时空变化
    刘绿柳;肖风劲
    2006, 25(05):  477-481 . 
    摘要 ( 2217 )  
    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是植被生长状态和空间分布的指示因子,区域气候对植被生长起着重要作用,两者具有密切的相互关系。通过对黄河流域NDVI与降水、温度的年际变化趋势及相互关系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发现该流域NDVI与降水、温度相关显著的植被类型以草地、灌木为主,但相关区域的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流域尺度上,NDVI年较差、年均温度、月均温度在1982~1999年呈升高趋势,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NDVI年较差与年降水、年均温度相关不明显(P>0.05);7月NDVI与同期降水、温度相关显著,相关系数分别达0.855、0.943。栅格尺度上,流域内大部分地区NDVI年较差与年均温度相关不显著;与年降水相关显著的区域以正相关为主,分布于上游的草地、灌木区;与夏季降水相关显著的区域面积最大,占13.74×104 km2,分布于上游的灌木和部分草地,其中7月NDVI与同期降水相关性较好,相关区域的面积有9.91×104 km2,分布于中上游干流河道附近的草地、灌木;NDVI年较差与春、夏、秋季的平均温度以正相关为主;4月NDVI与同期温度以正相关为主,分布于兰州上游的草原和灌木,而10月以负相关为主,分布于兰州与宁夏北部石嘴山之间的草地、灌木区。
    浙江丽水太山山地常绿阔叶林的物种多样性
    朱圣潮
    2006, 25(05):  482-486 . 
    摘要 ( 2015 )  
    通过样方调查,应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群落均匀度等指标对分布在浙江丽水太山山地的常绿阔叶林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群落乔木种类较为单一,物种多样性和均匀性在群落不同层次中差别较大,灌木层的物种数量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最大,乔木层次之,草本层最小,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依此递减。根据分布生境,群落结构和种类组成,可将该山地常绿阔叶林分为3个类型(群系),即木荷甜槠林、青冈石栎林和褐叶青冈林。
    卧龙巴郎山川滇高山栎灌丛地上生物量及其模型
    刘兴良;郝晓东;杨冬生;刘世荣;宿以明;蔡小虎;何飞;马钦彦
    2006, 25(05):  487-491 . 
    摘要 ( 2164 )  
    川滇高山栎广泛分布于横断山地区,属于亚高山硬叶栎林,是中国植被非常特殊的类型。采用标准地法和样方收获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5个海拔梯度的川滇高山栎灌丛生物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用地径(D)、树高(H)估测单株林木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均为指数模型和幂函数模型,且以指数模型为最佳,相关系数为0.941~0.988;而用D2H估测单株林木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均为直线和指数模型,以直线模型为最佳,相关系数为0.982~0.996;川滇高山栎灌丛总生物量为3.3891×104 kg·hm-2,各层生物量排序为川滇高山栎层>枯枝落叶层>伴生灌木层>苔藓层>草本层,其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百分率分别为77.92%、17.64%、2.14%、1.23%和1.07%;川滇高山栎种群平均总生物量为2.6408×104 kg·hm-2,各器官生物量大小排序为根>干>枝>叶>皮,其生物量占种群总生物量的百分率分别为31.03%、29.85%、18.54%、18.54%和6.91%。
    濒危植物毛柄小勾儿茶生存群落的数量分类
    胡理乐;闫伯前2,3,5;朱教君;刘胜利;江明喜
    2006, 25(05):  492-496 . 
    摘要 ( 1895 )   PDF (502KB) ( 1138 )  
    应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CA)与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对濒危植物毛柄小勾儿茶(Berchemiella wilsonii var.pubipetiolata) 69块样地进行了排序与分类,共划分9个群落类型。结果表明,毛柄小勾儿茶生境特异性高。毛柄小勾儿茶在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青冈栎(Quercus glauca)针阔混交林、杂木林和青榨槭(Acer davidii)+大果山胡椒(Lindera praecox)林中生长较好。这4个群落林下层优势种具有相似性:草本层的优势种中均有求米草(Oplismenus undulatifolius),常有三脉紫菀(Aster ageratoides);灌木层优势种常有大果山胡椒。毛柄小勾儿茶分布于海拔500~900 m的低山区,多分布于湿润、排水良好的沟谷边,生境坡向多为阴坡。
    吉林西部农牧互动及其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李晓燕;王宗明;张树文
    2006, 25(05):  497-502 . 
    摘要 ( 1783 )  
    吉林西部近年来农牧变化频繁,研究其农牧互动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可以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维持生态功能的可持续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从土地面积、类型及重心变化三方面对吉林西部1954~2000年近50年的农牧用地互动进行了分析,并扩展现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方法,对研究区耕地、草地变化中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954~2000年,吉林西部耕地增加了3.96×105 hm2,草地减少了9.07×105 hm2,草地耕地转换频繁,互动比例有所增大;两种用地类型总体重心西移,且变化方向相反。由于耕地单位面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低,这种变化导致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整体下降。由农牧业用地变化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降低了1.22×108$,其中由低覆盖度草地退化引起的价值降低量占到了71.78%。表明虽然半荒草地的生态服务价值单价不高,但大面积半荒草地的开垦和破坏仍然会对区域总体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缺硫对脐橙叶片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陈屏昭;王磊
    2006, 25(05):  503-506 . 
    摘要 ( 2108 )  
    采用营养液培养的方法,对缺硫脐橙叶片的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缺硫情况下,脐橙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光呼吸速率(Pr)、光合色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初始荧光(Fo)、光化学效率(Fv/Fm)、最大荧光(Fm)和电子传递速率(ETR)显著下降,而光呼吸/光合比(Pr/Pn)显著升高。缺硫脐橙植株的光合能力降低,可能是叶绿体发育不全或特性功能蛋白含量不足所致。
    稻草覆盖对红壤丘陵茶园的生态调控效应
    肖润林;彭晚霞;宋同清;王久荣;夏艳王君;汤宇
    2006, 25(05):  507-511 . 
    摘要 ( 2064 )  
    在红壤丘陵区幼龄茶园通过连续4年稻草覆盖的大田试验,研究了稻草覆盖对茶园的生态综合调控效应。结果表明,稻草覆盖改良了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了茶树生长时期(3~10月)的土壤水分含量,特别是土壤表层(0~20 cm)的水分含量;缓冲了茶园土壤温度变化;抑制了茶园杂草的生长;增加了蜘蛛等天敌的数量,有效地控制了假眼小绿叶蝉和茶蚜虫等害虫数量,但茶尺蠖显著增加;有利于蚯蚓的生长,改善了茶园生态环境。
    水稻温敏核不育系植株温度特征及应用研究
    胡凝;吕川根;邹江石;夏士健;姚克敏
    2006, 25(05):  512-516 . 
    摘要 ( 1839 )  
    针对温度波动是两系杂交稻安全制种的制约瓶颈,进行了以水层灌溉和湿润灌溉为处理的分期播种试验。试验表明,20 cm高度的温度对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的指示作用更为可靠。对两种处理下不育系的茎温(20 cm)、叶温(40 cm)和冠层内气温(20 cm、40 cm)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深水灌溉后,水层是稻田主要的热源,主要以长波辐射和对流方式导热,稻株比空气升温慢、增幅小,而且灌溉增温的有效高度在40 cm左右。水层灌溉后,日最高气温有TQ40>TQ20>TJ20>TY40,体现了太阳辐射对冠层特征面的重要影响;日最低气温有TQ20>TJ20>TY40>TQ40,体现了水层热源对冠层特征面的重要影响。由于育性敏感层温度与灌溉水温、150 cm气温、20 cm相对湿度、200 cm风速密切相关,建立了可供实用的20 cm茎温与气温的统计模型。
    紫外辐射对菜豆不同叶位叶片光合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李雪梅;何兴元;张利红;王兰兰;陈强
    2006, 25(05):  517-520 . 
    摘要 ( 1972 )  
    以菜豆为实验材料,用紫外辐射处理,测定植物各叶位叶片的生理活性。结果表明,紫外辐射条件下,叶片的光合、蒸腾速率先升高,随后迅速降低,辐射处理3 h对光合作用的抑制程度随叶位升高而增加;第1叶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随辐射处理略有增加,而第2、3叶的则先升高随后降低;辐射处理使叶绿素含量先降低随后有所增加,但明显增加叶片丙二醛(MDA)含量;紫外辐射处理后,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先升高随后降低,紫外辐射3 h第1叶POD活性比对照降低26.9%,辐射使第1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略有升高,但明显降低第2、3叶的SOD活性。
    海水胁迫对向日葵苗期生长及矿质营养吸收特性的影响
    寇伟锋;刘兆普;郑宏伟
    2006, 25(05):  521-525 . 
    摘要 ( 1767 )  
    采用砂培法,研究了海水胁迫对向日葵幼苗生长及矿质营养吸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水胁迫下,向日葵幼苗株高、茎粗、干物重明显降低。幼苗根茎叶中Cl-,茎和叶中Mg2+、叶中Na+和Ca2+含量随海水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根茎叶中K+、全氮和全磷含量随海水浓度升高而降低,但在10%和20%海水胁迫下,向日葵体内Na+、Cl-主要集中于根和茎中,叶中较少。海水胁迫下,向日葵幼苗各部位K+ / Na+始终是叶部最高,根部最低,且根茎叶中SK,Na值均大于1。因此,低浓度海水胁迫下向日葵幼苗对Na+ 和Cl-的截流作用、海水胁迫下幼苗根部对K+强的选择性吸收以及K+向地上部的选择性运输是向日葵具有一定耐盐性的主要原因。
    塔里木河上游土地利用变化中的生态价值损益分析
    贡璐;吕光辉;丁建丽;刘新春;潘晓玲
    2006, 25(05):  526-530 . 
    摘要 ( 1689 )  
    利用1990和2000年2期TM影像,对塔里木河上游典型绿洲的土地利用面积变化进行了研究,在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通过货币化生态服务功能,揭示塔里木河上游典型绿洲生态价值的变化。研究表明,1990~2000 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农田、居民点、盐碱地大面积增加,草地、林地、水域、湿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10年间研究区生态价值为负增长,减少了1.055×109 元,由于土地利用变化而造成的生态价值损失巨大,而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3.652×109 元。不顾生态环境的损失,盲目追求经济的增长,最终无法实现经济与社会的最大效益。评估区域生态价值,并将其纳入区域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意义重大。
    紫胶虫的有效性比
    陈又清;王绍云
    2006, 25(05):  531-534 . 
    摘要 ( 1674 )  
    利用前人调查数据及近年研究结果,比较分析了几种紫胶虫的有效性比。结果表明,在同一种寄主植物上,相同的世代,不同年份间,田紫胶虫有效性比出现差异;相同年份、相同世代,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田紫胶虫和紫胶蚧有效性比出现差异;在相同的寄主植物上,田紫胶虫和信德紫胶虫在一年中的2个不同世代的有效性比存在差异;对于同一种寄主植物,在相同年份的同一个世代,紫胶蚧和信德紫胶虫有效性比出现一定差异;在相同年份的同一个世代,不同种胶在相同寄主植物上,田紫胶虫的有效性比出现变化。环境温湿度和寄主植物的结构、营养和生长速度等对紫胶虫的有效性比可能产生影响。紫胶虫性比偏斜的机制可能同时遵循局域交配竞争和局域资源竞争。
    镉对中国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
    黄敏毅;张育辉
    2006, 25(05):  535-540 . 
    摘要 ( 4566 )  
    将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蝌蚪分别暴露于加Cd2+的自来水和去离子水中,统计得出24、48、72和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全致死浓度(LC100)、零致死浓度(LC0)和安全浓度(SC)。结果表明,随着Cd2+浓度的升高和染Cd2+时间的延长,蝌蚪的死亡率增高,Cd2+加入去离子水中对蝌蚪的毒性比在自来水中更强。另外,将26~27期林蛙蝌蚪饲养在含Cd2+ 0.05、0.1、0.2和0.4 mg·L-1的自来水中直至完全变态,通过对完全变态所需时间、平均体重和长度增长率的测定,研究在SC以下Cd2+对林蛙蝌蚪胚后发育的影响。随着Cd2+浓度的升高,蝌蚪的平均体重和长度的增长率降低,完全变态所需时间增长。说明Cd2+污染在SC以下仍可抑制中国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延缓变态。
    八种水生植物对重金属富集能力的比较研究
    黄永杰;刘登义;王友保;王兴明;李晶
    2006, 25(05):  541-545 . 
    摘要 ( 2485 )  
    通过野外采样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了芜湖市四褐山工业区附近水域中Cu、Pb、Cd、Zn和Mn 5种重金属的含量及其在8种水生植物体内的积累特性。结果表明,工业区水体污染严重,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分别为标准值的9、10.1、400、3和438倍;8种水生植物的重金属积累量均较大,其中以水鳖根、茎叶的Cu、Pb、Cd、Zn含量最高,分别为水体中重金属浓度的9.12和2.59倍、33.41和5倍、0.8和0.3倍、26.9和9.1倍,明显高于其它7种水生植物;8种水生植物不同器官对Cu、Pb、Zn的富集系数均>1,富集能力较强。其中,香蒲对Pb、Cd的吸收能力表现为茎叶>根。结果表明,在Cu、Pb和Zn等重金属复合污染水域的植物治理中,浮萍、香蒲、水鳖、中华慈姑、芦苇、空心莲子草等植物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
    抚顺市工业废水生物毒性评价
    孙晓怡;王毓军;巩宗强;李培军;来永斌
    2006, 25(05):  546-549 . 
    摘要 ( 1889 )  
    潜在毒性效应指数(PEEP)综合了多种生物测试及生态毒性测试结果,是一种新的评价和比较工业废水潜在毒性的指标,是理化分析评价法的一个重要补充。用蚕豆微核试验、发光细菌急性毒性试验、鱼类急性毒性试验逐一单项分析评价了抚顺市10家典型企业11个排水口废水的生物毒性。结果表明,抚顺工业废水大部分处于中度污染,农药厂、啤酒厂废水的毒性较高,而且这些企业的污水量相对少,迫切需要治理。并采用PEEP综合分析了废水的生物毒性程度,根据控制排放标准规定,PEEP>6时,要对企业排放废水实施控制措施。抚顺市10家典型污染企业废水PEEP均大于6,说明这10家企业都需要进一步控制废水排放及污染问题。
    专论与综述
    植物、土壤及土壤管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王光华;金剑;徐美娜;刘晓冰
    2006, 25(05):  550-556 . 
    摘要 ( 1999 )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研究是近年来土壤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有关植物、土壤类型以及土壤管理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最新研究结果,指出植物的作用因植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植物种类、同种植物不同的基因型,甚至同一植物不同根的区域而异;而土壤的作用与土壤质地和有机质含量等因素有关;植物和土壤类型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上的作用存在互作关系。不同的土壤管理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大,长期连作、大量的外援化学物质的应用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而施用有机肥、免耕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有利于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
    动物对松属植物种子的传播作用研究进展
    鲁长虎
    2006, 25(05):  557-562 . 
    摘要 ( 5097 )  
    松属植物约110种,根据种子传播方式可分为风传播松和动物传播松。风传播松占绝大多数,种子多具有适应风力的翅。动物传播松大约23种,都具有大、可食用、无翅或短翅的种子,无法借助风力传播。动物传播松的分布生境多为贫瘠的山地,而且多位于高海拔地区。目前已知9种松树的动物传播种类,其余14种可推测为动物传播。动物传播者包括鸦科鸟类和啮齿类动物,动物将获得的种子分散贮藏,未被重取的种子可能萌发,完成传播。动物传播是定向传播,微生境多适合种子萌发。啮齿类的传播距离可达数10 m,而鸦科鸟类的传播距离可达数公里。动物传播的松树会出现树丛和多树干现象,一般由同一贮点内贮藏的多粒种子萌发造成的。动物贮藏的种子大部分被重取,称传播后取食。一些具有大种子的风传播松在种子落地后,啮齿类和鸟类会再次埋藏而形成二次传播,可看做是一个单独的传播类型,即风-动物传播松。动物传播者与依赖传播松树之间可看作是互利共生关系。
    植被冠层尺度生理生态模型的研究进展
    张弥;关德新;吴家兵;施婷婷;金昌杰;韩士杰
    2006, 25(05):  563-571 . 
    摘要 ( 1973 )  
    随着人们对植物生命活动各个过程研究的不断深入,以植物生理过程、物理过程为基础的各种生理生态学模型逐渐发展起来,而植被冠层尺度生理生态学过程模型已成为生态系统模型的核心之一。目前植被冠层尺度的大叶模型、多层模型、二叶模型以其成熟的理论基础及对植被冠层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较为成功的模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个模型都以光合作用-气孔导度-蒸腾作用耦合模型为基础,但又具有各自的特点。本文对3种模型的结构及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对其进行了比较,简要介绍了目前植被冠层尺度生理生态学模型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状况。
    紫外线-B辐射对植物DNA及蛋白质的影响
    罗丽琼;陈宗瑜;古今;訾先能
    2006, 25(05):  572-576 . 
    摘要 ( 2136 )  
    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衰减,导致太阳辐射中的紫外辐射量有明显的增加,其中UV-B辐射对植物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分子生态学理论认为,UV-B辐射对植物造成的损伤,首先伤害植物的生物大分子,即进行光化学修饰。本文就臭氧衰减对生态环境和植物的影响途径进行了讨论,重点论述了UV-B辐射对植物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和DNA的损伤修复途径。并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植物对UV-B辐射的抗性机理和DNA修复技术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湿地中的植物入侵及湿地植物的入侵性
    李洪远;孟伟庆
    2006, 25(05):  577-580 . 
    摘要 ( 2126 )  
    湿地享有“自然之肾”之称,但湿地生态系统正在受到严重的破坏,植物入侵已经成为干扰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同时湿地植物具有高度的入侵性,湿地和植物入侵都是现代生态学的研究热点。本文总结分析了湿地容易受到入侵的6种主要原因,包括湿地生境类型多样,分布广泛;湿地位置与植物扩散路线相关性;干扰;富营养化;湿地的脆弱性;外来种缺少天敌等。归纳了21种全球性主要湿地入侵植物种及其生态习性,并对湿地植物具有高度入侵性的共同特点以及解释湿地入侵现象的5种假说:天敌逃避说、宽耐受性假说、有效利用说、杂种优势说和异株克生说等作了综述分析。
    蚯蚓在环境安全研究中的应用
    梁继东;周启星2,3;孙福红
    2006, 25(05):  581-586 . 
    摘要 ( 1839 )  
    蚯蚓在环境污染的生态毒理学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这是蚯蚓在环境安全研究中应用的基础。本文概述了蚯蚓生态毒理诊断的一些试验方法,包括急性毒性试验法、田间生态毒性试验法、污染环境的生物检测法和微观生物指标检测法。在这基础上,就蚯蚓的环境安全生态指示研究进展进行了剖析与展望。还从蚯蚓处理生活垃圾与农业有机废弃物以及污水的蚯蚓过滤处理等应用方面,论述了蚯蚓在污染环境解毒过程中的重要生态作用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技术与方法
    基于3S技术的公路生态景观评价系统研究
    曹军;张怡卓;于慧伶
    2006, 25(05):  587-590 . 
    摘要 ( 4573 )  
    公路建设与其周边生态景观存在不和谐的问题,公路生态景观的评价分析、恢复与建设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课题。针对景观评价问题,本文提出了运用3S(remote sensing、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技术构建生态景观评价系统,并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公路生态景观进行评价。该评价方法将公路生态景观分解为3个层次,经过矩阵一致性检验的判断确定了评价要素的权重,该权重与生态景观要素得分运算后得到生态景观评价结果。运用该系统对全桂公路进行了生态景观评价测试,结果表明,评价与专家组在当地调查情况基本一致,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及系统设计的可行性。
    基于辐射传输模型的叶绿素含量定量反演
    施润和;庄大方;牛铮;王汶
    2006, 25(05):  591-595 . 
    摘要 ( 2267 )  
    利用基于叶片内部辐射传输机制的PROSPECT模型模拟大量不同生化含量和叶肉结构的叶片光谱,研究利用高光谱植被指数定量反演叶绿素含量的可行性和精度,并比较各指数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结果显示,各指数在对叶绿素的敏感性方面相差不大,除三角植被指数(TVI)外,其它指数均随叶绿素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叶片水分含量的差异对各指数的影响很小,干物质次之,叶肉结构影响最大。在抵抗干物质影响和叶肉结构影响方面,结构无关色素指数(SIPI)明显优于其它四种指数,吸收中心波深归一化后的面积指数(ABNC)次之。通过使用叶片光学模型的模拟光谱来研究叶绿素含量变化的光谱响应及其影响因素和反演策略,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普适性。研究结果与实际观测相吻合,方法简单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