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5卷 第08期    刊出日期:2006-08-10
    研究报告
    高寒草甸退化对短穗兔耳草克隆生长特征的影响
    周华坤;韩发;周立;赵新全;刘伟
    2006, 25(08):  873-879 . 
    摘要 ( 1830 )  
    以调查统计和比较样地法研究了江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对典型匍匐茎植物短穗兔耳草克隆生长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退化草甸的植物群落结构、功能以及土壤特征发生了明显地变化,继而对短穗兔耳草无性系的克隆生长行为和形态特性产生了影响。高寒草甸退化后短穗兔耳草的匍匐茎有所增多,分支强度加大。退化草甸内短穗兔耳草的基株高度小于未退化草甸,根长大于未退化草甸,基株的叶片数目间没有明显差别。退化草甸内短穗兔耳草的分株高度显著小于未退化草甸,分株叶数明显多于未退化草甸,而根长尽管大于未退化草甸,但差异不显著。短穗兔耳草匍匐茎长度在未退化草甸内明显大于退化草甸,匍匐茎茎生叶数和匍匐茎粗度也在未退化草甸大于退化草甸。短穗兔耳草在未退化草甸用于克隆繁殖的能量投资比例高于退化草甸,其中未退化草甸内短穗兔耳草基株的干重比例略低于退化草甸,分株和匍匐茎的干重比例高于退化草甸。高寒草甸退化对短穗兔耳草克隆生长特征的这些影响,是其对高寒草甸退化导致的资源和生境差异的反应,也是对资源利用达到的最合理状态,是一种选择适应的结果。
    石羊河流域气候干湿状况分析及评价
    刘明春
    2006, 25(08):  880-884 . 
    摘要 ( 1887 )  
    分析了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用水区降水的年际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用潜在蒸散、气候干旱指数、蒸降差计算了不同流域段的水分平衡收支情况。结果表明, 20世纪80~90年代降水呈增加趋势,但量较小;春、夏季降水增加,秋、冬季降水减少;潜在蒸散多年平均值为1 026.1 mm,并由上游向下游逐渐增大。20世纪70~90年代潜在蒸散呈增加趋势,平均增加4.1~43.6 mm;季节潜在蒸散大小顺序为夏>春>秋>冬,平均为403.5~521.6 mm;历年气候干旱指数平均为0.002,极值出现在下游的民勤地区,达0.581。20世纪70~90年代,气候干旱指数呈增大趋势,气候变得越来越干燥;年水分亏缺量平均为810.7 mm,表现为水分严重不足。最后,提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建议,以科学应对气候变化,促进流域经济持续发展。
    横断山北部高山区不同生态条件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
    邵宝林;龚国淑;张世熔;余霞;杨丹玲;张洪;刘晓璐
    2006, 25(08):  885-890 . 
    摘要 ( 1728 )  
    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采集了横断山北部高山区35个样点的土样,用稀释平板法对该区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进行分离计数,并分析了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养分、土壤水分、土地利用方式和pH等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该区域3大类土壤微生物数量表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土壤微生物数量在不同区域表现为松林口>雀儿山>折多山;林地微生物比草地丰富,但不及草地微生物均衡。微生物数量与土壤理化因子间的相关分析表明,放线菌数量与pH呈显著正相关,真菌数量与土壤全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
    周先容;陈劲松
    2006, 25(08):  891-894 . 
    摘要 ( 2078 )  
    分形理论为土壤等复杂体系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本文以12个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颗粒组成数据为基础,运用分形模型研究了亚高山针叶林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结果表明,12个川西亚高山针叶林表层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D为2.5209~2.7978。通过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仅与<0.001 mm颗粒含量的相关系数达极显著。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和pH相关性不显著,然而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本研究探讨了利用土壤颗粒粒径分布的分形维数来定量表征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的特征。 
    基于GIS的榆林地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王永军;李团胜
    2006, 25(08):  895-899 . 
    摘要 ( 2078 )  
    采用陕西省1982和1998年2期土地利用图(1∶500 000)截取榆林地区的部分,借助相关地形图和野外实地调查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 3.2和ArcInfo 7.1,对其景观分类进行处理与分析。结果表明,1982~1998年,草地和林地的面积显著增加,沙地的面积减少最大。破碎化程度仍然较为严重,景观形状趋于复杂,多样性和均匀度有所降低,但幅度不大,其中灌溉水田、旱地、园地、林地、水体、盐碱地、沙地、裸土岩地主要向草地转变;水浇地、草地主要向旱地转变;居民地的增加主要来自旱地;工矿用地的主要增加来自盐碱地。
    地形因子对森林景观格局多尺度效应分析
    郭泺;夏北成;刘蔚秋
    2006, 25(08):  900-904 . 
    摘要 ( 4916 )  
    以TM影像和野外调查为数据源,3S技术为研究手段,分析了泰山的森林景观结构动态变化以及景观格局沿高程的分异。选择相对高差较大的区域设计了8个地形方位,采用3种由连续样方组成的辐射状样带,在遥感影像上进行信息采集,研究地形对森林景观格局的多尺度效应,分析了不同地形因子对森林景观分异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景观尺度上,地形方位、海拔、山地类型是影响森林景观镶嵌格局的控制因素,坡向、坡度是重要因素,坡形、坡位是不明显因素。以TM影像为信息源,从森林景观分异和梯度分析上,首先要考虑海拔坡向指数、坡形坡位指数和海拔,并立足于地形方位。地形主要因子间存在着稳定的显著正相关,为森林分异多尺度格局提供了较强的综合解释能力。
    太湖典型菜地土壤氮磷向水体径流输出与生态草带拦截控制
    李国栋;胡正义;杨林章;王彩绒;林 天;金 峰
    2006, 25(08):  905-910 . 
    摘要 ( 1853 )  
    农业面源氮磷输出是导致太湖流域地表水富营养化主要原因之一,查明该地区农田土壤地表径流氮磷向水体迁移形态与通量,并实施径流控制,对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蔬菜地是太湖流域重要的农业种植方式。通过设置野外径流小区,观测了春夏季蔬菜地土壤氮磷径流输出,并探讨了生态拦截草带对径流中不同形态氮磷拦截效果。结果表明,2004年10月25日至2005年8月17日,菜地土壤氮磷径流输出总量分别为3 010.9和695.0 g·hm-2;其中颗粒态为主,分别占64%和75%。可溶态氮中,NH4+-N为主,占50%,可溶态磷中H2PO4-为主,占87%。生态拦截草带对径流氮和磷拦截效率分别为42%~91%,30%~92%。生态草带对颗粒态氮磷拦截效率大于可溶态。拦截草带可有效地控制蔬菜地土壤氮、磷通过径流向水体迁移。
    开垦对海北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李月梅;曹广民;王跃思
    2006, 25(08):  911-915 . 
    摘要 ( 1828 )  
    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地区,选择高寒草甸开垦后形成的农田(种植春油菜)作为研究对象,开垦年限分别为0、10、20和30年,利用土壤有机碳密度分组法,对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及不同组分(轻组有机碳LFOC,重组有机碳HFOC)含量及随开垦年限变化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寒草甸开垦后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变化主要发生在0~10 cm土层,LFOC下降最快,其次为HFOC和SOC,至30年时分别下降了4863%、4397%、3764%。而0~40 cm土体内,SOC、LFOC和HFOC亦呈下降趋势,开垦30年,它们的下降速率分别为785.77、16.79和460.29 kg C·hm-2·yr-1。开垦将大大降低高寒草甸作为碳汇的功能,土壤碳库的总贮量由143 516.94 kg C·hm-2·yr-1下降至114 298.34 kg C·hm-2·yr-1,使其逆转为碳源。
    湘西舞水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环境状况分析
    阳柏苏;廖中建;欧阳志云;何平
    2006, 25(08):  916-920 . 
    摘要 ( 2052 )  
    通过遥感分析,对舞水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主要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舞水河流域1986~2000年林地面积增加了12.69%, >25°的坡旱地减少了1.13×104 hm2;耕地面积增加了16.31%,草地面积减少了98.10%;整个流域水土流失年增加速率为1.79%,中度侵蚀面积增幅高达77.75%;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净增加2.50%,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增加了1.37倍。针对上述问题,应加强灌木林地的保护和林下植被的恢复;控制水体和大气污染,重点加强煤烟型污染企业的整治;开展非点源污染控制,从小流域尺度对非点源污染进行综合整治。
    科尔沁沙地东南部地区主要植物叶片性状及其相互关系
    刘金环;曾德慧;Don Koo Lee
    2006, 25(08):  921-925 . 
    摘要 ( 2107 )  
    选取科尔沁沙地东南部地区23种主要植物,将其划分成草本、灌木和乔木3种生长型,并分别测定其叶片鲜重(FW)、干重(DW)、叶干物质含量(DMC)、面积(AR)、比叶面积(SLA)和厚度(TH)等6项叶片性状因子。结果表明,草本植物的叶片性状比灌木和乔木变异大;平均SLA草本≥灌木≥乔木,DMC和DW反之,而TH则没有明显的变化。方差分析发现,除DW和TH外,SLA和DMC在不同生长型中的变化显著,并且SLA与DMC呈显著负相关,说明SLA和DMC是在植物资源利用分类轴上划分植物种类的最佳变量。对于厚度,还需进一步进行研究。
    长江口崇明东滩湿地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
    王爱萍;杨守业;周琪
    2006, 25(08):  926-930 . 
    摘要 ( 2067 )  
    研究了崇明东滩湿地低(S1)、中(S2)、高(S3)潮滩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沉积物吸磷过程主要发生在前24 h内,随后近于达到平衡状态。沉积物对PO43--P的平均吸附速率在0~0.5 h内最大,均超过了140 mg·kg-1·h-1;快速吸附过程主要发生在前11 h,前11 h的平均快速吸附速率表现为S1>S3>S2,且沉积物中细颗粒成分越多,沉积物对PO43--P的平均快速吸附速率越大。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根据Langmuir方程计算,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容量均>200 mg·kg-1,同时沉积物对PO43--P的吸附容量也表现为S1>S3>S2。原因可能同S1中细颗粒成分、有机碳和常量金属元素(Al、Ca、Fe、Mg)的百分含量较多而S2中细颗粒成分、有机碳和常量金属元素的百分含量较少有关。温度和pH值也影响沉积物对PO43--P的吸附作用。
    三江平原典型小叶章湿地土壤氨挥发特征及影响因素
    孙志高;刘景双;王金达;秦胜金
    2006, 25(08):  931-937 . 
    摘要 ( 2135 )  
    采用通气法对三江平原典型草甸小叶章湿地和沼泽化草甸小叶章湿地土壤的氨挥发进行了原位测定,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二者的氨挥发速率在生长季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7月中旬前出现两次挥发高峰和一次低值,之后整体呈严格单调下降趋势,后者的氨挥发速率较高,平均为前者的1.35±0.53倍;二者累计氨挥发量的变化趋势也基本一致,7月中旬前增加迅速,且值比较接近;之后增加缓慢,但其值发生明显分异,表现为后者大于前者;生长季内,典型草甸小叶章湿地土壤的氨挥发总量为6.35 kg N·hm-2,而沼泽化草甸小叶章湿地则为6.87 kg N·hm-2,二者之比为1∶1.08;氮素物质基础不是影响二者氨挥发过程的重要限制因素,大气温度及其所引起的其它温度波动是影响氨挥发速率变化的重要因素;降水及土壤水分波动与散失是引起氨挥发速率局部波动的重要原因;土壤pH和质地是导致氨挥发速率普遍较低的根本原因;而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则是引起二者氨挥发速率和氨挥发量变化及差异的主要原因。
    城市高架桥荫光照特性与绿化的合理布局
    王雪莹;辛雅芬;宋坤;达良俊
    2006, 25(08):  938-943 . 
    摘要 ( 2131 )  
    选取上海东西、南北走向高架桥各3段,分4个季度测定高架桥荫绿化带的光照分布状况及日变化动态,结合光合光子通量及植物光补偿点、需光度等指标,分析了高架桥荫光照的特殊性。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高架桥荫绿化带的光照分布及其日变化动态并不相同,同一高架桥荫光照也有明显差异,这主要与道路上方高架桥数量、高架桥高度、桥面与桥荫绿化带宽度差异以及天气情况有密切关系。高架桥荫绿化带光照分布的不均匀,使其存在植物生长的“死区”以及“强光伤害”区。因此,针对高架桥荫绿化带的光照分布特征进行合理布局是改善桥荫植物生长不良的有效途径。
    铅与对二氯苯复合污染对小麦和大白菜种子发芽及幼苗期生长的毒性
    晁雷;周启星;崔爽;陈苏;孙铁珩
    2006, 25(08):  944-949 . 
    摘要 ( 1992 )  
    在草甸棕壤条件下,测定了铅(Pb2+)与对二氯苯(PDB)的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小麦和大白菜种子发芽率、幼苗生物量(鲜重、干重)、芽伸长抑制率和根伸长抑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外源污染物的敏感顺序为根伸长抑制率>芽伸长抑制率>幼苗鲜重>发芽率和幼苗干重。Pb2+与PDB复合污染的条件下,Pb2+的浓度为500 mg·kg-1时,Pb2+与PDB处于协同效应。Pb2+的浓度为2 000 mg·kg-1时,Pb与PDB联合毒性比较复杂。但不论对于小麦还是大白菜,Pb与PDB的联合作用更多的是依靠Pb2+的作用而不是PDB的作用。
    四平地区六种优势蝗虫精巢发育的动态变化
    郝锡联;赵卓;周革;任炳忠
    2006, 25(08):  950-953 . 
    摘要 ( 2106 )  
    在吉林省四平地区对6种优势蝗虫进行野外罩养,从成虫出现到死亡期间,对蝗虫精巢发育动态变化进行解剖学测量、统计分析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蝗虫成虫刚出现时精巢发育水平较高,精巢长度显著增长但宽度增长差异不显著,随着虫体发育精巢体积达到峰值后出现下降趋势。不同种蝗虫精巢发育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成虫出现时其精巢发育水平依次为长翅素木蝗>黄胫小车蝗>绿牧草蝗>素色异爪蝗>条纹异爪蝗>异翅负蝗,并且各蝗虫类群精巢发育的体积动态变化各不相同,体现出各蝗虫类群精巢生理功能的强弱。组织学观察显示,蝗虫发育不同时期精巢内以不同类型的精母细胞为主,精巢体积增长是精母细胞增长和成熟精子积累的结果,精巢体积下降为交配活动导致的大量精子外排以及其生理机能减退所至。
    黄河三角洲丹顶鹤秋冬季生境选择机制
    舒莹;胡远满;冷文芳;朱书玉;单凯
    2006, 25(08):  954-958 . 
    摘要 ( 2213 )  
    影响水禽生境选择要素可分为水、食物、隐蔽物和干扰4类,对其划分等级标准,确定采样点的生境类型。在研究区内分秋冬两季调查丹顶鹤(迁徙期和越冬期)生境选择机制的差异;在不同时期按区域的特点和丹顶鹤的生活习性分别选择样点;经过实地野外调查后再利用方差分析和频数对丹顶鹤生境选择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迁徙期影响丹顶鹤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是干扰,最适生境为远离人类干扰、有浅水域分布的、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地区;越冬期影响丹顶鹤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是食物,最喜欢选择人类干扰相对较小的、有水域分布的、动物性食物占主导地位的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地区栖息。
    马铁菊头蝠不同状态下回声定位声波分析
    孙克萍;冯江;金龙如2,3;刘颖;吴磊;李振新
    2006, 25(08):  959-962 . 
    摘要 ( 1708 )  
    在自建网室(9 m×4 m×4 m)内驯养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利用超声波探测仪录制蝙蝠不同状态下回声定位声波,声波录制与红外摄像保持同步。结果表明,马铁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为调频(FM)/恒频(CF)/调频(FM)型;在蝙蝠接近猎物过程中,声脉冲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显著变短,下调FM(即tFM)组分变得愈为显著,捕捉猎物瞬间,产生捕食蜂鸣;飞行与悬挂状态相比,声脉冲重复率、主频率、声脉冲时间、声脉冲间隔和能率环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基于道路廊道的辽宁省旅游景区(点)空间格局分析
    李月辉;冯秀;周锐;胡志斌
    2006, 25(08):  963-968 . 
    摘要 ( 1849 )   PDF (601KB) ( 1043 )  
    在分析辽宁省内旅游景(区)点和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的基础上,以双休日出游游程为服务距离,基于公路交通网络创建各主要城市的旅游区域和各旅游景区(点)的服务区域,揭示辽宁省内旅游景区(点)和人口之间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旅游景区(点)空间格局以一个旅游重点发展区域和一条滨海廊道热线为特征,重点发展“金三角区”由沈阳、大连、丹东3个重要城市节点和贯穿9个主要城市的3条旅游黄金廊道构成;辽西旅游廊道热线由盘锦和葫芦岛为主体的滨海廊道构成;辽宁省的14个地级市市区,特别是中部城市群成为省内旅游客源的主体;城市旅游域内景区(点)较多的城市也集中于金三角廊道;人口分布和旅游景区(点)的空间分布重心基本吻合。省内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200 km的服务区总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2.5%,各服务区面积1.00×106~7.00×106 hm2,其中4处可为千万以上人口服务。各服务区所覆盖的城市数、总人口数和城市人口数,与该风景区在道路网络中的位置及其与周围城市的空间分布密切相关,省内各景区(点)的服务范围及服务人口数量均已达一定规模。
    专论与综述
    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水坝对其影响
    肖建红;施国庆;毛春梅;邢贞相
    2006, 25(08):  969-973 . 
    摘要 ( 5205 )  
    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河流生态系统与河流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包括河流生态系统产品与河流生态系统服务两个方面。文中分析了河流生态系统的15项服务功能,其中包括供水、水产品生产、内陆航运、水力发电、休闲娱乐和文化美学等6项河流生态系统产品与调蓄洪水、河流输送、蓄积水分、土壤持留、净化环境、固定CO2、养分循环、提供生境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9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同时又分析了修建水坝对这此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使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正常发挥,是水坝建设决策中应考虑的必要因素。
    厦门海湾生态系统退化的影响因素及生态修复意义
    余兴光;郑森林2,3;卢昌义
    2006, 25(08):  974-977 . 
    摘要 ( 4622 )  
    以厦门海湾生态服务功能逆向演变的历史过程为例,对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适当的围堤填海,过度的海洋资源开发,污染防治工程措施滞后于快速发展的区域开发,是造成海湾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受损生态系统在长期的生态恢复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证明生态系统资源的经济价值,进一步认识到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污染土壤中苯并(a)芘的微生物降解途径研究进展
    臧淑艳;李培军;张英;王娟;许华夏
    2006, 25(08):  978-982 . 
    摘要 ( 1757 )  
    苯并(a)芘(BaP)是一种具有强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多环芳烃(PAHs)。为了修复BaP污染的土壤,探索其降解途径是很重要的。为此,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污染土壤中苯并(a)芘的微生物降解情况,对不同真菌、细菌降解苯并(a)芘的能力、代谢途径、共代谢底物以及环境影响因素进行了介绍和比较,提出了苯并(a)芘中间代谢产物的累积及其环境毒性方面的研究是修复苯并(a)芘污染土壤的重要方向。
    外来植物的入侵机制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马晔;沈珍瑶
    2006, 25(08):  983-988 . 
    摘要 ( 4922 )  
    外来植物入侵已成为严重威胁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全球性问题,预防优于治理,对外来植物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可有效地防御和降低入侵风险。本文基于生态风险评价理论,通过对外来植物入侵特性和过程的分析,探讨了外来植物入侵生态风险的评价方法。将评价程序分为风险源分析、风险受体评价、暴露与危害评价、风险综合评价和风险管理对策5部分,初步建立了风险源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度量生态损失和生态风险的指标和公式,进而得出外来植物入侵综合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
    北美水禽管理计划(NAWMP)及其对中国湿地生态环境建设的启示
    张丹桔;宫渊波;李贤伟
    2006, 25(08):  989-993 . 
    摘要 ( 1884 )  
    保护水禽栖息的湿地已成为全球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本文阐述了北美水禽管理计划(NAWMP)的形成条件、遵循原则和设计理念,总结其该计划在共同管理、联合攻坚、资金积累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并以PPJV草原沼泽保护合作项目为例分析了其在国际合作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分析了中国水禽栖息地的湿地生态系统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应借鉴北美水禽管理计划的设计理念和成功经验,在湿地保护区共管、当地政府和当地社区参与及国际合作等方面需不断完善,并对中国湿地监测体系的建立、湿地开发方案的制定、对群众的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赞比亚的人类发展与环境挑战
    Enock Sakala;Rodgers Mwanza;陆志波
    2006, 25(08):  994-997 . 
    摘要 ( 1716 )  
    由于赞比亚社会经济及人民生活水平较低,赞比亚人民为了生存,不得不依靠掠夺性地开发自然生态系统和破坏环境来获得资源。赞比亚有60%以上的人民是农村居民,直接靠自然环境资源维持生存,对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种人类对环境的压力包括森林的毁坏,农田覆土的不断流失,土壤侵蚀以及气候的多变性造成的周期性干旱等。而人口的快速增长,当地社会经济的长期疲软以及大气、水、土地资源的污染更是给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本文受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限制,部分结论尚未定量化,但其反映的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却是客观存在的。
    研究简报
    北京市春季天气状况对针叶树叶面颗粒物附着密度的影响
    王蕾;哈斯;刘连友;高尚玉
    2006, 25(08):  998-1002 . 
    摘要 ( 2001 )  
    对北京市侧柏、圆柏、油松和云杉冲洗与未冲洗植株春季1个月内叶面颗粒物附着密度进行了观测,并对照逐日气象数据和测试树种叶表面微形态,分析了天气状况对叶面颗粒物附着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降雨、大风、沙尘等天气状况交替出现导致叶面颗粒物附着密度随之变化,大多数时间低于冬季。测试树种叶面部分颗粒物附着牢固,不能被中等强度15 mm降雨冲掉。5~6级大风不会使叶面颗粒物附着密度减少。与本地扬尘相比,外来入侵沙尘可使叶面颗粒物附着密度较大增加。侧柏和圆柏叶表面密集脊状突起间的沟槽可深藏许多颗粒物,且颗粒物固着牢固,不易被降雨和大风去除。油松叶表面光滑、粘性大,易于小颗粒物的附着,但颗粒物容量较低,附着不牢固。云杉气孔周围较宽凹槽利于牢固滞留较大颗粒物,能有效捕获粒径较大的外来沙尘。
    技术与方法
    基于熵权法的草原生态安全评价-以甘肃牧区为例
    贾艳红;赵军;南忠仁;赵传燕;王胜利
    2006, 25(08):  1003-1008 . 
    摘要 ( 2395 )  
    在生态安全评价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框架模型指导下,以甘肃牧区为例,将熵权法与综合评价法有机结合,进行了甘肃牧区草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根据该方法得到的草原生态安全评价结论与区域实际相吻合,证明该方法在草原生态安全评价及相关研究领域的应用是科学、可行的。研究中采用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从根本上克服了很多评价指标没有统一标准的问题,减少了人为主观性对评价过程的干扰,从而更客观地反映了各评价指标对区域草原生态安全状况的贡献率,为区域生态安全定量化评价提供了新的手段和研究方法,在定量化评价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