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杂志 ›› 2025, Vol. 44 ›› Issue (3): 848-856.doi: 10.13292/j.1000-4890.202503.047
王莎莎,蓝家程*,祁雪,王俊贤,龙启霞,黄明芝,刘磊,岳坤前
WANG Shasha, LAN Jiacheng*, QI Xue, WANG Junxian, LONG Qixia, HUANG Mingzhi, LIU Lei, YUE Kunqian
摘要: 土壤微生物是评价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有效性的重要指标。然而,受许多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对植被恢复的响应仍存在不确定性。土壤理化性质作为影响细菌生存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否可以直接用于推断与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地利用改变相关的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仍然不清楚。本研究采集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石漠化地区花椒林和次生林以及对照耕地0~10 cm表层土壤样本。通过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造林对土壤性质以及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探究造林后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所有样品中土壤的主要优势菌门为酸杆菌(Acidobacteriota)、放线菌(Actinobacteriota)、变形菌(Proteobacteria)、绿弯菌(Chloroflexi)。造林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组成丰度,但并未显著改变α多样性。耕地转为花椒林和次生林后,酸杆菌和放线菌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变形菌丰度显著降低,绿弯菌丰度在花椒林中最高。造林降低了显著富集细菌数量并改变了富集细菌类别。冗余分析表明,土壤pH、交换态钙、有机碳、含水量、容重及土壤粉砂含量共同影响细菌群落结构,其中交换态钙的影响程度最高。这些结果表明,造林后,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类群之间潜在的相互作用可能共同影响喀斯特峡谷地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