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杂志 ›› 2024, Vol. 43 ›› Issue (7): 2001-2009.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7.019
刘露1,2,3,赵文强1,梁婷1,2,夏瑞雪1,2,刘庆1*
LIU Lu1,2,3, ZHAO Wenqiang1, LIANG Ting1,2, XIA Ruixue1,2, LIU Qing1*
摘要: 种子萌发和初生幼苗生长存活对于植物能否成功定居至关重要,其常受到生物、非生物环境的影响。植物-土壤反馈是植物通过有机质周转、根际效应等影响土壤性质,而土壤性质的变化反过来影响该物种或其他物种的生长、定居以及植物群落组成的一种新的研究概念,对理解物种定居、植被恢复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西南亚高山森林恢复演替早期常见4种草本优势种为对象,采用室内盆栽实验,从植物-土壤反馈角度探究植物在不同演替阶段土壤中的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特征,为科学指导恢复初期群落物种搭配、提高草地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小花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种子发芽率在自土中显著高于波伐早熟禾(Poa poophagorum)土壤,可能与该物种对土壤硝态氮的较高的利用率和伯克氏菌科细菌相对丰度较大有关。波伐早熟禾幼苗和溚草(Koeleria macrantha)幼苗在小花草玉梅、莓叶委陵菜(Potentilla fragarioides)土壤中的生长为负反馈,小花草玉梅、莓叶委陵菜土壤中存在较多的被孢霉科真菌,可通过加速凋落物分解、调节根际细菌群落来促进植物生长。溚草、小花草玉梅、莓叶委陵菜幼苗在波伐早熟禾调节土壤中的生长均为负反馈,土壤有机碳、硝态氮可间接调控细菌、真菌群落从而对幼苗生物量产生促进作用。结果显示,草本幼苗比种子更容易出现负反馈,土壤有机碳、有效氮和土壤微生物能直接或间接调控草本植物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