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5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06-02-10
    研究报告
    石羊河下游荒漠植物区系及其植被特征
    刘虎俊;王继和;常兆丰;马全林;杨自辉;詹科杰
    2006, 25(02):  113-118 . 
    摘要 ( 2441 )   PDF (573KB) ( 1212 )  
    石羊河下游位于干草原向荒漠过渡区域,有天然种子植物23个科,73个属, 123个种,不仅有典型的戈壁荒漠成分,也渗入一些草原化荒漠植物种类。其荒漠植被特征更明显,群落层片结构简单,群丛建群种的74.4%是灌木和半灌木,构成了灌木、半灌木旱生群落;1年生草本植物随季节性降雨可形成“灌草丛”,成为荒漠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植物地理区系成分上,温带成分属占优势,其中地中海至中亚分布型及其变型最多,其次为北温带分布及其变型。整个区域内植物的分布集中在生境较适宜的区域,空间结构的成群性高,但在小区域内植物种的分布则较单一。植被可划分为4个植被型,5个植被亚型,13个群系组,23个群系,38个群丛。地域性植被以绿洲为中心,成环状分布,可分为3个带。
    秦岭华山松群落数量分类研究
    兰国玉;雷瑞德;安锋;陈伟;赵永华
    2006, 25(02):  119-124 . 
    摘要 ( 2249 )   PDF (500KB) ( 1451 )  
    以秦岭华山松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取样和随机取样相结合的方法在秦岭林区取400 m2的样地36块。运用植被排表分析法和Ward最小距离聚类的方法将秦岭华山松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秦岭华山松群落可以分为5个群丛组7个群丛:华山松+美丽胡枝子+荩草群丛;华山松+美丽胡枝子+毛叶轴脉蕨群丛;华山松+蔷薇+崖棕群丛;华山松+短梗胡枝子+深绿蒿群丛;华山松+陕西绣线菊+香青群丛;华山松+陕西绣线菊+光蹄盖蕨群丛;华山松+蛇梅群丛。同时针对不同群丛的特点提出合理化的经营和管理措施。
    转抗盐基因中天杨新品种扦插育苗耐盐试验
    尹建道;张洪岭;王淑英;孙仲序;王立霞;杨进军
    2006, 25(02):  125-128 . 
    摘要 ( 2571 )   PDF (404KB) ( 1145 )  
    利用滨海盐碱土配制营养基质,采用盆栽扦插的方法,对转抗盐基因(mtl-D基因)中天杨新品种的耐盐能力、生长表现和根系发育状况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盐量的增加,插穗存活率降低,生长量减少,仅2 g·kg-1盐度试验组生长正常,叶色浓绿,存活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4 g·kg-1以上盐度试验组均因盐害而陆续枯死;土壤盐害首先作用于皮部侧根,表现为新生皮部根褐变坏死,导致枝叶发黄、萎蔫,并逐渐干枯死亡;扦插育苗前期,转基因中天杨与对照的耐盐能力和生长表现并无明显差别,其原因可能与插穗中外源基因的表达过程有关。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延边林区可持续发展评价
    胡小飞;代力民;陈伏生;谷会岩
    2006, 25(02):  129-134 . 
    摘要 ( 2363 )   PDF (544KB) ( 1134 )  
    生态足迹是评价可持续发展状况和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以统计年鉴和林业年鉴为主要数据来源,对延边林区1996~2002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人均生态足迹逐年下降,人均生态承载力波动较小,而人均生态盈余逐年增长。人均万元GDP生态足迹逐年递减,同西部地区相当,而明显高于东部。人均林地生态足迹变化平稳,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前后林地生产足迹和林地出口足迹的平均值分别降低了0.341和0.327hm2·人-1,降幅分别为46.32%和54.94%。延边区域和林业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有助于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但同林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依靠科技,提高单位面积林地产量和资源利用率,合理经营和管理森林生态系统是今后的工作重点。
    西安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研究
    秦耀民;刘康;王永军
    2006, 25(02):  135-139 . 
    摘要 ( 1970 )   PDF (396KB) ( 1428 )  
    通过调查,将西安市片状绿地按种植结构分为乔灌草、乔草、灌草、乔木、灌木和草坪6种类型,并定点定时测定绿地中心和对照点的光强、湿度、温度、噪音、空气中细菌数。结果表明,在片状绿地中,除草坪外,其他绿地均具有一定的遮荫效应,不同结构绿地遮荫效应依次为灌木>乔灌草>乔草>灌草>乔木>草坪;各绿地也有明显的降温效应,降温效应依次为乔灌草>乔木>灌木>乔草>灌草>草坪;各绿地还有一定的增湿效应,增湿效应依次为乔草>乔灌草>乔木>灌木>灌草>草坪;各绿地也具有降噪效应,降噪效应依次为乔灌草>乔草>乔木>灌草>灌木>草坪;各绿地在灭菌方面也有明显的作用,灭菌效应依次为乔灌草>乔草>乔木>灌草>灌木>草坪。相同种植结构的绿地中复层结构绿地的生态效益均大于单层结构的绿地。最后,根据以上结论提出了提高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措施。
    红壤稻田生态系统有机物料循环对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
    周卫军;王凯荣;郝金菊;刘鑫
    2006, 25(02):  140-144 . 
    摘要 ( 1971 )   PDF (429KB) ( 1112 )  
    通过对12年田间定位试验数据的分析,研究了红壤稻田生态系统有机物料循环再利用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贡献及其对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壤稻田生态系统有机物料循环再利用可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改善腐殖质组分和改良有机质品质。红壤稻田生态系统内有机物料循环再利用,土壤有机碳的年增速率最大可达到0.37 g·kg-1;12年间易氧化有机碳最大增量达到3.8 g·kg-1,胡敏酸和富里酸最大增量分别达到3.06和1.63 g·kg-1。预测结果显示,有机物料循环再利用红壤稻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50年内可提高8.3~18.9 g·kg-1,增长率达到62.0%~140.7%。
    专论与综述
    栽培稻种子含氮量的基因型差异
    程建峰;戴廷波;刘宜柏;曹卫星
    2006, 25(02):  145-148 . 
    摘要 ( 4491 )   PDF (358KB) ( 986 )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421个常规籼稻、63个常规粳稻和82个籼型杂交稻品种种子含氮量的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栽培稻种子含氮量变幅在0.85%~2.55%,平均为1.39%。种子平均含氮量最高的是籼型杂交稻,高达1.46%,显著高于常规粳稻(1.39%)和常规籼稻(1.37%)。不同类型的栽培稻种子含氮量呈正态分布,但频数分布最高的区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以50%品种的种子含氮量(累积百分数从25%~75%)为依据,常规籼稻、常规粳稻、籼型杂交稻分别集中在1.21%~1.52%、1.21%~1.51%、1.36%~1.53%。LSR测验表明,籼型杂交稻极差显著小于常规籼稻和常规粳稻,但常规粳稻与常规籼稻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即籼型杂交稻种子含氮量比常规籼稻和常规粳稻的分布更加集中。不同类型栽培稻内的种子含氮量极差较大,可分为若干组,且各组间达极显著差异。
    研究报告
    不同水分条件下氮素供应对小麦植株氮代谢及籽粒蛋白质积累的影响
    范雪梅;姜东;戴廷波;荆奇;曹卫星
    2006, 25(02):  149-154 . 
    摘要 ( 2002 )   PDF (513KB) ( 1223 )  
    土壤水分逆境是限制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重要生态因子,明确土壤水分逆境下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生理机制及调优技术途径,对于深化小麦品质生理生态研究和指导小麦调优栽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在防雨池栽条件下,设置渍水、干旱和对照3个水分处理,每个水分处理下再设置120和240 kg·hm-2两个施氮水平,研究了花后渍水和干旱逆境下氮素对两个籽粒蛋白质含量不同的小麦品种植株氮代谢和籽粒蛋白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水分处理相比,花后干旱和渍水均降低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片总氮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干旱处理提高了茎鞘总氮与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籽粒蛋白质含量,而渍水处理则使其降低。水分逆境下增施氮肥提高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片与茎鞘总氮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籽粒游离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花后干旱和渍水均显著降低了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增施氮肥提高适宜水分和水分亏缺条件下小麦籽粒产量,但不利于渍水下小麦产量的提高。这说明,花后渍水和干旱逆境下施用氮肥对小麦植株氮代谢和籽粒蛋白质积累有明显的调节效应。
    土壤中铁锰的形态分布及其有效性研究
    地里拜尔·苏里坦;艾尼瓦尔·买买提;蔺娟
    2006, 25(02):  155-160 . 
    摘要 ( 2336 )   PDF (554KB) ( 1094 )  
    以乌鲁木齐雅马里克山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对土壤铁、锰各种化学形态进行浸提。研究了土壤中有效铁、锰和土壤的理化性质与土壤铁、锰形态之间的关系,及对铁、锰在土壤中存在形态的影响;并通过盆栽试验对铁、锰的植物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铁主要以残渣态为主,占全铁的92.3%,其它形态含量均小于全量的8%。土壤锰主要是以铁锰氧化态和残渣态为主,分别占全锰的 49%和41.6%,其它形态含量均小于全量的10%。用二级出水灌溉处理可增加铁、锰的有效性,原污水灌溉不利于铁、锰的供应,土壤缺铁、锰的现象可通过施加一定量的铁盐和锰盐而得以改善。相关分析还表明,土壤的理化性质与铁锰形态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供试土壤的pH值、CaCO3含量、有机质及阳离子交换态等对土壤铁、锰的有效性影响较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铁的氧化物结合态对植物最为有效,锰的有机结合态对植物有效性贡献最大。
    浙江天童山鼠类对栲树种子的捕食和扩散
    张天澍;李恺;王群;蔡永立2,3;杨坤;陈立侨
    2006, 25(02):  161-165 . 
    摘要 ( 2141 )   PDF (481KB) ( 1068 )  
    在浙江天童山国家森林公园,研究了鼠类在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和灌丛几种生境内对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种子的捕食和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和针毛鼠(N.fulvescens)是栲树种子的主要捕食者。种子在刚布下后的几天内消失的最快,随后其日消失率便逐渐降低,在不同生境中,其日消失率也有所不同,在灌丛中日消失率最高(7.54%),其次是马尾松林(7.29%),而常绿阔叶林中3条样带的日消失率较低。在损失的种子中,各种种子命运所占比例在样带中存在着差异,灌丛中失踪的种子比例最高,占97.77%,而样带2的则最低,只占891%。这与不同样带中的植被组成密切相关。同时,鼠类对栲树种子扩散的距离比较近,观察到的最远扩散距离为12.7 m。
    不同海拔缓步动物群落结构的比较
    刘莹;李晓晨
    2006, 25(02):  166-169 . 
    摘要 ( 2216 )   PDF (363KB) ( 1173 )  
    为研究海拔对缓步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对地处秦岭北坡的南五台山缓步动物群落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调查设置3个样区、45个样方,共采集缓步动物919个,个体密度平均81689个·m-2,隶属缓步动物门2纲2目3科7属11种。其中Macrobiotus hufelandiM.harmsworthi共占总采量的92.93%,为优势类群。采用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信息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修正的Hill指数来计算各生境缓步动物群落结构特点。研究表明,海拔对缓步动物群落结构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海拔的下降其物种的个体数量、群落优势类群的数量和优势物种数都呈下降趋势;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为中海拔地区>低海拔地区>高海拔地区,而群落优势度的变化趋势完全相反;不同海拔样区的群落相似性较低。
    南充金腰燕、家燕繁殖生态比较及易卵易雏实验
    田丽;周材权;胡锦矗
    2006, 25(02):  170-174 . 
    摘要 ( 1961 )   PDF (447KB) ( 1033 )  
    2004年3~10月对四川南充地区家燕、金腰燕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比较了其繁殖生态习性及雏鸟的生长特性,进行了家燕、金腰燕之间的易卵易雏实验。结果表明,家燕于2月中旬迁入南充,9月中旬开始迁离;金腰燕迁来较家燕晚,2月底~3月初迁入,9月中旬迁离。家燕于4月初产卵;金腰燕在4月上旬产卵。金腰燕卵的各项量衡度均较家燕的大,出壳时金腰燕雏鸟体重也比家燕雏鸟稍重。金腰燕雏鸟的体长、翅长、尾长、外部器官及体重的增长较家燕的快。而易卵、易雏的金腰燕雏鸟增长曲线则在金腰燕和家燕的雏鸟之间。易卵易雏的实验表明,在孵卵和育雏过程中,金腰燕与家燕之间彼此互换卵可以接受,易换雏鸟也可以接受。
    亲鱼密度、透明度和基质对马那瓜丽体鱼繁殖的影响
    王春;林小涛
    2006, 25(02):  175-179 . 
    摘要 ( 2033 )   PDF (462KB) ( 1150 )  
    从繁殖行为学的角度研究了亲鱼密度、池水透明度、基质对马那瓜丽体鱼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亲鱼密度越大,产卵率、受精率和孵化率越低。当亲鱼密度>4 RP·m-2(RP为繁殖组)时,几乎不见马那瓜丽体鱼产卵;透明度对受精率和孵化率的影响比对产卵率的影响要大。透明度越大,产卵巢间的最小距离越大;基质明显影响马那瓜丽体鱼的产卵效果。其喜欢在经过40~60目筛的砂粒上产卵,而且平均产卵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达到90%、87.78%和79.44%。在棕榈皮上未见产卵,而在粗糙的瓷片上可见产卵,但其平均产卵率、受精率和孵化率明显下降,而且变动范围较大。
    长春市不同土地利用生境土壤弹尾虫群落结构特征
    吴东辉;张柏;陈鹏
    2006, 25(02):  180-184 . 
    摘要 ( 2231 )   PDF (412KB) ( 1158 )  
    对长春市郊区天然次生林、农田、防护林和市区公园绿地等典型土地利用生境进行土壤弹尾虫调查,研究土地利用差异对土壤弹尾虫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春市土地利用差异对弹尾虫群落结构特征影响明显,地表凋落物移除和耕作活动是影响弹尾虫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因素,地表凋落物移除显著减少弹尾虫的个体数量和群落多样性,耕作活动影响弹尾虫个体数量在土体中的垂直分布;地表植物群落类型对土壤弹尾虫群落结构特征也有一定影响。
    紫外吸收剂抑制阿维菌素光解及对小菜蛾防治的增效作用
    刘学涛;刘峰;慕卫;魏光;李燕平
    2006, 25(02):  185-188 . 
    摘要 ( 2133 )   PDF (328KB) ( 1180 )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紫外吸收剂在一定紫外光强度(420 lx,254 nm)下对阿维菌素光解速率的影响,同时测定了其与阿维菌素混用对小菜蛾的毒力和田间防效。结果表明,加入紫外吸收剂UV-73和UV-75后,可以显著地提高阿维菌素的光稳定性,光解4 h,阿维菌素的分解率分别降低76.74%和77.46%;光解8h,阿维菌素的分解率分别降低37.92%和47.09%;光解16 h,阿维菌素的分解率分别降低33.55%和48.55%;光解24 h,阿维菌素的分解率分别降低23.57%和42.09%。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紫外光下加入紫外吸收剂UV-73和UV-75后,阿维菌素对小菜蛾的增效比值分别为1.59和1.74。田间药效结果也表明,与紫外吸收剂混用的阿维菌素对小菜蛾的防效明显高于单用。
    新疆柽柳林地昆虫群落取食功能团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孟玲;李保平
    2006, 25(02):  189-193 . 
    摘要 ( 2054 )   PDF (442KB) ( 1089 )  
    用网捕和手捕法对不同季节新疆北部大小不同的阜康和呼图壁柽柳林地昆虫和螨进行了采集调查,采到标本52 066头,隶属11个目、50科、近100种。 根据营养级和取食方式归类出捕食者、寄生者、剥食者、吸食者、食花和种籽者、造瘿者和游历者等取食功能团。连续分布的阜康林地的总物种数多于孤立斑块的呼图壁林地,其中53种为两林地共有种。两林地各取食功能团物种数在群落中的比例基本相同,剥食、吸食和捕食性昆虫等取食功能团各约占群落总物种数的1/5以上。吸食和造瘿昆虫(螨)等个体数量在各时期均高于其他取食功能团,其次是剥食性的昆虫。在任一季节占昆虫群落总个体数量25%以上的物种有柽柳瘤瘿螨、柽柳白盾蚧、毛尾柽瘿蚊等,占5%~10%的物种有斯氏伞锥象、埃及柽麦蛾和柽柳条叶甲等。阜康林地昆虫群落的均匀度(J)和多样性(H′)等指数在季节前期和中期均高于呼图壁林地,但在后期则低于呼图壁林地,其优势度指数均低于呼图壁林地。
    专论与综述
    红河流域的外来入侵植物
    徐成东;董晓东;陆树刚
    2006, 25(02):  194-200 . 
    摘要 ( 2145 )   PDF (578KB) ( 1008 )  
    红河流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植物区系起源古老,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多样。本文论述了红河流域外来入侵植物的现状,列举了73种红河流域外来入侵物的种类,对危害比较严重的紫茎泽兰、飞机草、马樱丹、肿柄菊、凤眼莲和空心莲子草6种植物作了具体介绍。对外来入侵植物的控制对策,入侵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以及路域生态系统管理等几方面作了论述。结果表明,减少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恢复本地植被是防止外来入侵植物入侵的有效途径。
    苔藓植物与环境重金属污染监测
    安丽;曹同;俞鹰浩
    2006, 25(02):  201-206 . 
    摘要 ( 2342 )   PDF (643KB) ( 1003 )  
    苔藓植物是公认的最为敏感的大气污染指示植物之一,它具有灵敏、精确和直接等特点,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监测环境重金属污染研究领域。本文从苔藓植物监测重金属污染系统的原理、特点、影响因素、生态学及化学监测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此项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展望,以期促进国内深入开展苔藓植物对环境重金属污染的生物指示、监测研究工作。
    苏南快速城市化地区景观生态优化调控研究
    李杨帆;朱晓东;潘涛
    2006, 25(02):  207-211 . 
    摘要 ( 2139 )   PDF (458KB) ( 1049 )  
    城市化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要求。以苏锡常为代表的快速城市化苏南板块正在导致原有的城乡景观发生快速的变化(优化与恶化并存)。基于城市景观生态调控方法,通过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整体共生的理念)、城市景观生态工程(循环再生的理念)和城市景观生态管理(竞争自生的理念),提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景观生态优化调控的构想。以苏南地区的常州市武进区为例,从其地理环境背景及景观演化出发,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生态优化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将城镇整合成以中心城区斑块为核心的向外辐射的4个城镇景观生态发展斑块,即5大斑块平衡组团的景观格局,协调各行政区域的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典型景观生态片区建设以淹城保护区斑块为核心,以氵鬲湖太湖斑块和绿色空间基底景观生态建设为主体,依托“二纵三横”的生态廊道网络,形成整个武进富有韵律的生态网架,从区域整体上改善、优化城乡景观生态,有效避免景观破碎与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研究进展
    宗文君;蒋德明;阿拉木萨
    2006, 25(02):  212-217 . 
    摘要 ( 2070 )   PDF (581KB) ( 1093 )  
    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人造资本是支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资本,与后两者对比而言,自然资本及由其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缺乏完善的经济价值评估系统。近年来,在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家的共同关注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研究已经取得较好的进展。本文从能量学和经济学两个方面介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通过对研究案例的分析和总结,提出生态服务价值评估在方法和技术上的几个改进方面,主要包括生态服务单价的生物量订正法、空间尺度问题的转换、条件价值评估法的改进以及动态模拟模型的应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还存在某些问题有待今后发展的理论和方法来改进和完善。
    植物吸收在人工湿地去除氮、磷中的贡献
    尹炜;李培军;裘巧俊;宋志文;席俊秀
    2006, 25(02):  218-221 . 
    摘要 ( 2146 )   PDF (389KB) ( 1041 )  
    探讨了植物在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中的作用,并分析了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环境因素,结合实例分析了湿地植物吸收氮磷在不同生长期的变化和其在去除氮磷营养物中的贡献,认为通过秋冬季的植物收割去除的氮磷量比较低,植物可以作为冬季保温材料而不收割,提出通过组合技术来改善人工湿地氮磷去除能力的思路。
    研究简报
    宁夏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研究
    杜茜;沈海亮;王季槐
    2006, 25(02):  222-224 . 
    摘要 ( 2529 )   PDF (301KB) ( 1094 )  
    采用样方法对宁夏荒漠草原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对群落结构、功能群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生产力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群落生产力除受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外,也受物种本身特征和环境资源的影响。在荒漠草原中功能群盖度与群落初级生产力无显著的相关关系。功能群内物种多样性、物种数和个体数量上呈现一定的互为消长关系。
    新技术与新方法
    广东省香蕉与荔枝寒害致灾因子和综合气候指标研究
    杜尧东;李春梅;毛慧琴
    2006, 25(02):  225-230 . 
    摘要 ( 1756 )   PDF (431KB) ( 1059 )  
    根据广东86个站点1951~2004年的气候资料、1955~2004年的寒害灾情资料以及已有的成果,对香蕉、荔枝寒害的致灾因子和寒害综合气候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香蕉、荔枝寒害的临界温度可以定为5.0 ℃,其致灾因子包括寒害的极端最低气温、最大降温幅度、持续日数和有害积寒,它们之间相关性明显。利用主成分分析对4个致灾因子进行综合简化,得到了一个物理意义清晰,且方差占总方差大部分的寒害综合气候指标。采用广州4个致灾因子的权重计算了全省86个站点历年的寒害综合气候指标。寒害综合气候指标数值的大小与香蕉、荔枝单产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可以用来分析香蕉、荔枝寒害的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