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27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08-02-10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物种多度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关系
    王绪高;郝占庆;叶吉;张健;李步杭;姚晓琳
    2008, 27(02):  145-150 . 
    摘要 ( 2021 )   PDF (382KB) ( 1034 )  
    应用随机分布多度模型和聚集分布多度模型,探讨不同研究尺度下物种多度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关系。结果表明,预测的物种多度不仅受物种分布面积大小的影响,还受其聚集程度的影响。物种多度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关系存在着明显的尺度效应,即随着研究尺度的增加,无论是随机分布多度模型还是聚集分布多度模型,通过物种空间分布格局来预测物种多度的准确度都在下降。聚集分布多度模型预测物种多度的结果要好于随机分布多度模型,这表明该区大多数物种是聚集分布的。由于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不同,不同物种多度的预测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也不同。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模型预测的准确性,进一步考虑不同物种的生活史特性是必要的。
    差巴嘎蒿灌丛土壤和根系含水量对降雨的响应
    赵玮;张铜会;刘新平;王少昆;罗亚勇
    2008, 27(02):  151-156 . 
    摘要 ( 1788 )   PDF (554KB) ( 850 )  
    以科尔沁沙地半固定沙丘灌木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为对象,用土钻取样法和壕沟法研究了2006年生长季降雨后差巴嘎蒿周围土壤和根系含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并计算了该灌丛的水量平衡。结果表明:该灌丛在降雨后对水分有暂时存储作用;降雨结束后,灌丛主干的茎流作用使得灌丛中心位置的土壤含水量高于灌丛丛幅垂直投影1/4和3/4处的土壤含水量;雨后6 h灌丛根系含水量与灌丛中心位置的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0.89,P<0.01);灌丛根系含水量在雨后126 h内出现胁迫脉冲间歇反应。水量平衡计算表明,灌丛边缘外1 m处土壤蒸散量高于灌丛覆盖区的蒸散量,灌丛覆盖可降低土壤水分蒸散速率。
    濒危灌木长叶红砂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张颖娟1,2;王玉山
    2008, 27(02):  157-161 . 
    摘要 ( 1756 )   PDF (228KB) ( 972 )  
    应用RAPD分子标记对濒危灌木长叶红砂(Reaumuria trigyna)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应用18条随机引物对长叶红砂5个种群的95个个体进行扩增,检测到118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05个。结果表明:长叶红砂种群的多态位点比率(P)为88.98%,显示出长叶红砂种群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Shannon多样性指数(0.4966)、Nei基因多样性指数(0.3303)和基因分化系数(Gst=0.1425)的分析结果显示,长叶红砂种群遗传变异大多存在于种群内,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占14.25%。聚类分析表明, 长叶红砂种群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无直接相关关系。遗传多样性水平与物种特性和所处不同群落有关, 濒危植物并不一定表现为遗传变异水平的降低。
    氮、硫肥与灌浆后期高温胁迫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张洪华;贺明荣;刘永环;李飞;吴翠平;张宾;王晓英
    2008, 27(02):  162-166 . 
    摘要 ( 1841 )   PDF (890KB) ( 1005 )  
    灌浆期高温胁迫通常导致小麦籽粒产量降低、品质变差。为了探索有效缓解高温胁迫不利影响的有效措施,在大田条件下,以济麦20为试验材料,运用后期高温棚增温的方法,研究了氮、硫肥与灌浆后期高温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处理后小麦千粒质量、籽粒产量显著降低(19.7%~28.3%),蛋白质含量升高,蛋白质组分中不溶性谷蛋白含量下降,可溶性谷蛋白含量上升,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缩短;氮肥追施比例由50%增加到70%,非高温处理的籽粒产量无显著变化,不溶性谷蛋白质含量和谷蛋白聚合指数(不溶性谷蛋白含量/可溶性谷蛋白含量)升高,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延长;高温处理的千粒质量和籽粒产量因氮肥追施比例提高而提高(2.07%~3.58%),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缩短;不论高温处理还是非高温处理,与追施硫肥相比,硫肥基施提高籽粒产量、谷蛋白聚合指数,延长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为了有效缓解灌将后期高温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不利影响,硫肥基施、氮肥施用基追比50%∶50%是较为适宜的施肥模式。
    西双版纳石灰山季雨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
    戚剑飞;唐建维
    2008, 27(02):  167-177 . 
    摘要 ( 3832 )   PDF (374KB) ( 993 )  
    通过3块2 500 m2样地的调查资料,采用相对生长法(乔木层)和样方收获法(灌木层、草本层),研究西双版纳石灰山季雨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建立了石灰山季雨林优势种尖叶闭花木、缅桐、轮叶戟、短棒柄花、油朴及林分2~5、5~20和>20 cm等3种不同径级的生物量回归方程。结果表明,西双版纳石灰山季雨林的总生物量为 (319.158 ± 79.740) t·hm-2。其中,活体植物的贡献达96.32%,粗死木质残体和地上凋落物的总量占3.68%。乔木层生物量占活体植物的96.80%,木质藤本占2.68%,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分别为0.39%和0.12%。乔木层生物量的器官分配以茎为最高(63.72%)、根为18.82%、枝为15.63%,叶的比例仅为1.84%。乔木层生物量的径级分配主要集中于中等径级(20≤D≤40 cm)和大径级(D>40 cm)中,并集中分配于少量优势树种内。石灰山季雨林的生物量处于该地区的较低水平,其叶面积指数为7.697 ± 1.419。
    珍稀植物十齿花群落乔木优势种群种间联结性
    林长松;李玉英;左经会;廖雯
    2008, 27(02):  178-184 . 
    摘要 ( 1901 )   PDF (455KB) ( 1016 )  
    采用2×2列联表,通过X2检验和W检验,分析了贵州六盘水市玉舍国家级森林公园十齿花群落20个主要乔木种群的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20个乔木种群在抽样面积分别为50、100和250 m2 3种取样水平上均表现为显著的正关联,但取样面积为100 m2,比50 m2和250 m2更为合适。结合联结系数(AC)和种间共同出现百分率(PC)等指标对其种间联结性的程度测度显示:各项指标对十齿花群落主要乔木种群之间联结性关系总体上反映了大致相同的结果,但不同的测定方法可以相互弥补由于单一方法分析的不足;十齿花种群与其它乔木种群之间的联结性较显著,而且多数为正联结。种间正联结性越强,其对环境要求越接近,生态位重叠值越大。
    莲花山主要森林群落空间格局的分形特征
    韩庆杰;孙学刚;刘秀生;杨龙;刘晓娟;张星利;王德君
    2008, 27(02):  185-191 . 
    摘要 ( 1886 )   PDF (470KB) ( 902 )  
    应用信息维数对莲花山主要森林群落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森林群落的格局强度尺度变化程度由高至低的次序为:岷江冷杉-糙皮桦-白桦群落(Q4)1.84>云杉紫果云杉-糙皮桦群落(Q2)1.53>岷江冷杉群落(Q3)1.14>紫果云杉-云杉-岷江冷杉群落(Q7)1.10>华山松群落(Q5)0.99>岷江冷杉人工林(Q1)0.82>辽东栎群落(Q6)0.45;群落格局信息维数的差异反映了更新状况的差异,揭示出群落个体分布的非均匀性状况。综合3种分形维数,确定各亚高山寒温性森林群落生长与更新状况的次序为Q4>Q2>Q3>Q7>Q5>Q1>Q6。各群落总体平均记盒维数为1.76,关联维数为1.71,信息维数为1.12;各森林群落生长状况较好,个体聚集程度较低,更新状况一般。分形维数谱将不同森林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明确区分开来。
    luxAB基因标记的K2116L菌株在棉花根际中的定殖
    齐飞飞;夏觅真;唐欣昀;甘旭华;常慧萍;祝凌云;曹媛媛
    2008, 27(02):  192-196 . 
    摘要 ( 1638 )   PDF (235KB) ( 809 )  
    采用三亲本杂交法将发光酶luxAB基因转移进棉花根际促生菌芽胞杆菌K2116菌株中,获得标记菌株K2116L。标记菌株连续传代15次均未发生质粒丢失现象,表明标记菌株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K2116L菌株的生长及其释钾能力未受到标记质粒的影响。K2116L菌株在灭菌和非灭菌的黄褐土、黄潮土和红壤3种土壤中均能长期存活;在灭菌土壤中的数量稍高于非灭菌土壤;在3种土壤中的数量依次为:黄褐土>黄潮土>红壤;在不同土壤中,K2116L菌株具有与土著菌株进行空间和营养竞争的能力。采用根盒试验追踪标记菌株在棉花根部的定殖动态,棉花播种12 d时标记菌株在0~2、2~4 cm深度根际土壤定殖密度达到最大;18 d 时在4 cm以下的深度达到最高水平。棉花播种18 d时标记菌株在所有深度的根表均达到最高定殖水平,0~2 cm根段定殖密度为1.76×106 cfu·g-1,8 cm以下根段达到1.6×105 cfu·g-1。补充营养后,根际和根表标记的菌株数量均有明显上升。试验数据显示,随着根的生长标记菌株不断向根尖方向扩散。
    潜流人工湿地在城市污水三级处理中的应用
    付国楷;周琪;杨殿海
    2008, 27(02):  197-201 . 
    摘要 ( 1878 )   PDF (807KB) ( 935 )  
    采用页岩/钢渣强化潜流人工湿地作为城市污水处理厂三级处理工艺。结果表明:在平均水力负荷为0.32 m·d-1的条件下,当进水有机物(CODcr)、总氮(TN)、总磷(TP)平均浓度为33.9、15.1和1.57 mg·L-1时,出水CODcr平均浓度为13.6 mg·L-1,去除率为60%,面积速率常数KA值为0.3 m·d-1,温度对CODcr的去除影响不明显;出水TN浓度在5.4~14.3 mg·L-1之间波动,KA值为0.09 ~0.31 m·d-1,去除率受温度的影响较大,随着进水硝态氮比例的提高和运行时间的延长,湿地对TN的去除效率有上升趋势;稳定阶段出水TP浓度为0.6 mg·L-1,去除率为50%,KA为0.26 m·d-1,温度对TP去除影响不大。
    牛组织重金属含量与饲养环境的相关性
    蔡秋;龙梅立;刘杰;朱明;周庆珍;邓一德;李颖;田应君
    2008, 27(02):  202-207 . 
    摘要 ( 2043 )   PDF (210KB) ( 818 )  
    通过选择不同污染程度的区域进行取样,分析了贵州地区不同污染水平下牛组织中重金属(Cu、Zn、Pb、Cd)的含量和与饲养环境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贵州不同污染水平下牛组织中的Cu、Zn基本符合国家食品卫生要求,Pb只有污染地区的肝脏和肾脏超过限量标准,Cd污染较严重,除非污染区肝脏外,牛肾脏和肝脏中Cd的平均含量均超过国家肉类制品卫生限量标准,但肌肉组织符合卫生标准;牛组织重金属元素含量与饲养环境中的土壤、饲料和饮用水源的重金属含量和污染程度密切相关,尤其是肾脏组织,其相关系数r>0.78。饲料向牛组织的重金属迁移系数,随饲料元素含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其中Cd的迁移系数最大,Pb的迁移系数最低;必需元素和有害元素在不同组织中的比值,随污染程度的增加而降低。肾脏的Cu/Cd和Zn/Cd值比其它组织低得多,Cd主要在肾脏中蓄积,Cu主要在肝脏组织蓄积,Zn主要在肌肉和肝脏,Pb主要在肾脏和肝脏。
    甘肃小陇山桃花沟森林公园土壤纤毛虫的群落特征
    马正学;申海香;宁应之;王娟;马尚盛
    2008, 27(02):  208-212 . 
    摘要 ( 1773 )   PDF (201KB) ( 892 )  
    2004年8月—2007年3月,用活体观察和固定染色方法对桃花沟森林公园及符家滩土壤纤毛虫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桃花沟森林公园的土壤中共鉴定出纤毛虫75种,隶属于3纲11目29科40属,其中桃花沟景区的土壤纤毛虫有43种,普渡峡景区有51种;受人为干扰较为严重的符家滩土壤中有纤毛虫28种;在桃花沟森林公园土壤纤毛虫群落中,下毛目、肾形目和前口目为其优势类群;齿脊肾形虫、长圆膜袋虫、皮速体虫、活泼状似片尾虫为其优势种;桃花沟景区、普渡峡景区和符家滩的土壤纤毛虫Gleason-Margalef物种多样性指数分别为4.61、5.64、3.28;桃花沟景区与普渡峡景区土壤纤毛虫的群落Jaccard相似系数为0.25,桃花沟景区、普渡峡景区与符家滩土壤纤毛虫的群落Jaccard相似系数分别为0.22、0.18。表明自然环境与受人为干扰的环境中土壤纤毛虫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有显著差异。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对底质的选择
    顾孝连;庄平;章龙珍;张涛;石小涛;赵峰;刘健
    2008, 27(02):  213-217 . 
    摘要 ( 1954 )   PDF (287KB) ( 912 )  
    采用单因子实验方法,研究了中华鲟幼鱼对沙(直径<0.2 cm)、小砾石(直径1~2 cm)、中砾石(直径4~5 cm)、大砾石(直径13~15 cm) 4种底质类型的选择。结果表明:单尾鱼实验时,中华鲟幼鱼(体长283.0 mm±18.6 mm,体质量86.2 g±17.8 g,n=30)在4种底质中的时间百分比分别为沙51.50%±21.20%、小砾石20.27%±9.70%、中砾石18.03%±6.17%、大砾石10.20%±11.20%,幼鱼在沙底质中时间明显长于其它3种底质,且差异极显著(P<0.01);多尾鱼实验时,中华鲟幼鱼(体长278.0 mm±14.3 mm,体质量79.2 g±19.6 g,n=30)在4种底质中的数量百分比分别为沙46.25%±8.06%、小砾石19.38%±7.72%、中砾石18.75%±7.19%、大砾石15.63%±8.92%,幼鱼在沙质底质中的数量明显高于其它3种底质,且差异极显著(P<0.01);多尾鱼实验中,活动鱼(在水层中游动,不贴底)在4种底质中的数量无显著差异(P>0.05);非活动鱼(贴底游动或静止)在沙底质中的数量显著高于其它3种底质(P<0.01)。单尾鱼(从时间角度)和多尾鱼(从数量角度)实验均表明,中华鲟幼鱼明显选择沙底质。
    新疆蝗虫发生的大气环流背景及长期预测
    杨洪升;季荣;王婷
    2008, 27(02):  218-222 . 
    摘要 ( 1963 )   PDF (604KB) ( 974 )  
    对1952—2005年新疆蝗虫的发生面积与大气环流74项特征指标值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新疆蝗虫发生与大气环流密切相关;筛选确定了北非副热带高压、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冷空气、亚洲纬向环流指数、印缅槽等与蝗虫发生面积相关的关键指标。其中,北非副热带高压对新疆蝗虫发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4—6月的降雨量,从而影响蝗卵孵化、蝗蝻的发育及蝗虫的发生。将筛选出的39个大气环流特征因子作为预报因子,通过逐步回归,得出拟合较好的4个预测模型。研究结果为蝗灾的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游客密度对动物园中黇鹿行为的影响
    吕慎金;杨林;李文斌;杨燕;殷宝法;李世平;刘宇庆;魏万红
    2008, 27(02):  223-228 . 
    摘要 ( 1872 )   PDF (303KB) ( 788 )  
    2006年9月20日—10月10日,以江苏省扬州市茱萸湾公园半散放黇鹿为研究对象,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研究了不同游客密度条件下黇鹿日行为时间分配,并探讨了游客密度对黇鹿日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游客高峰期与低峰期,雄性取食、观望行为,雌性观望以及幼鹿取食、观望和修饰行为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游客低峰期,雄性与雌性取食、反刍、卧息行为,雄性与幼鹿观望、其它行为,雌性与幼鹿取食、卧息、观望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游客高峰期,雄性与雌性取食、卧息,雌性与幼鹿取食、卧息、观望及移动行为均差异极显著(P<0.01),雄性和幼鹿观望行为差异显著(P<0.05)。不同游客密度条件下游客活动对黇鹿的取食、观望具有显著影响,当游客密度达到6人·min-1以上时,雄性观望行为显著增加,当达到16人·min-1以上时,雄性取食行为差异极显著(P<0.01),此时雌性和幼鹿观望行为差异亦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因此,在旅游管理中,应将游客密度限制在16人·min-1以下,以减少对黇鹿日活动影响。
    基于景观结构的城乡交错带生态风险分析
    荆玉平;张树文;李颖
    2008, 27(02):  229-234 . 
    摘要 ( 2032 )   PDF (453KB) ( 924 )  
    以长春市净月开发区为例,基于2005年SPOT 5卫星遥感影像获取的土地利用信息,根据景观结构和土地利用特征,构造综合性生态风险指数;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对生态风险指数进行空间化,并对生态风险指数采样结果进行半变异函数分析和空间插值分析,研究生态风险空间分布特征和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均匀性,形成了中间低、四周高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与DEM数据叠加分析,表明生态风险指数与研究区的高程有一定的相关性,高程越低,生态风险强度越高,300 m以下区域中,高风险区域约占整个研究区高生态风险总面积的96%;生态风险的高值区主要位于研究区的西侧,长双公路与长伊公路之间,该区域地势较低,经济较为活跃,是开发区建设的重点区域,也是急需采取保护性措施的重点区域。
    CLUE-S模型在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盛晟;刘茂松;徐驰;郁文;陈虹
    2008, 27(02):  235-239 . 
    摘要 ( 1771 )   PDF (249KB) ( 1331 )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型是研究区域景观动态并解释其驱动机制的重要技术手段。应用CLUE-S模型,在Landsat TM影像等相关数据支持下,对南京地区1998—2006年土地利用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受地形因素影响最大,人均GDP与城镇用地和农业用地的分布呈显著相关,城乡主干道对土地利用变化的贡献显著大于省级及以上道路;海拔较高区域林地的发生比率较高,而地形低平区域农田、城建用地的发生比率较高。经检验,在300 m空间分辨率水平,对南京地区2003年、2006年土地利用状况模拟的精度分别达到了85.7%和84.1%;而通过将研究区分成若干子区,分别修正模型参数并重新模拟,准确率提高到89.7%和88.3%,分区赋值法有效地提高了模拟精度。研究表明,CLUE-S模型对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也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对指导城市规划、分析景观动态的驱动机制有重要参考价值。
    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价值的时空变化
    李晶;任志远
    2008, 27(02):  240-244 . 
    摘要 ( 4565 )   PDF (227KB) ( 929 )  
    在GIS支持下,采用水量平衡法、容量折算法等计算了生态系统涵养水源的物质量,采用成本核算、市场价格法等计算了涵养水源的价值量。结果表明: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涵养水源量及其价值在1978—2000年总体呈先增加再减少的趋势,其中,1978—1990年生态系统总涵养水源数量从15.98×109 t·a-1增加到19.19×109 t·a-1,总涵养水源价值从10.71×109元·a-1增加到12.86×109元·a-1,年均递增率为1.39%;1990—2000年生态系统总涵养水源数量从19.19×109 t·a-1减少到17.96×109 t·a-1,总涵养水源价值从12.86×109元·a-1减少到12.03×109元·a-1,年均递减率为0.68%。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涵养水源量及涵养水源价值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呈现南北高、中部低的趋势。
    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能值评估
    刘浩;王青;李广军;宋阳;李连德
    2008, 27(02):  245-249 . 
    摘要 ( 1746 )   PDF (172KB) ( 935 )  
    运用能值分析方法,从能值流量、能值经济、生态环境、综合指数4个方面评价了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结果表明:辽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通过采取推行清洁生产,构建工业生态产业链和循环网络,开展物流、能流的梯级利用和城市污水处理、中水回用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措施,降低了万元GDP耗能、万元GDP废水排放、万元GDP废固排放,但经济快速增长主要是大量消耗了不可更新资源,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不断下降。增加输入能值利用效率,加强保护和开发可更新资源的能力,合理利用不可更新资源,逐步提升循环利用水平,是全面提高辽宁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濒危物种保护中的应用
    王绍先;王飞;刘成柏;杨志勇;陈霞
    2008, 27(02):  250-256 . 
    摘要 ( 4131 )   PDF (387KB) ( 1151 )  
    近20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涌现出一批高效、可靠的DNA分子标记技术。本文论述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微卫星DNA、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等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技术特点;同时,介绍了DNA分子标记在濒危物种种群遗传学研究、致危因素分析及保护策略的制定等保护生物学方面的应用。
    鹅喉羚生态生物学研究现状
    徐文轩;乔建芳;刘伟;杨维康
    2008, 27(02):  257-262 . 
    摘要 ( 1796 )   PDF (227KB) ( 1035 )  
    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又名长尾黄羊,是生活于亚欧大陆荒漠、半荒漠地区重要的有蹄类动物。IUCN将其列为易危种(VU级),中国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近几十年来,由于放牧干扰、过度的捕猎以及盗猎等多种原因导致其栖息地不断恶化,分布区日益缩小,世界范围内鹅喉羚野外种群数量锐减。为有效保护该物种,国内外学者针对鹅喉羚生态生物学开展了大量研究。本文从形态与分类学、种群生态学、栖息地选择、季节性迁移、觅食生态、生理学、繁殖生态、濒危原因与保护对策等方面对鹅喉羚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同时,对鹅喉羚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四溴双酚-A的代谢转化与生态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李亚宁;周启星
    2008, 27(02):  263-268 . 
    摘要 ( 1614 )   PDF (293KB) ( 1725 )  
    四溴双酚-A (TBBPA)是全球产量最大、使用最广泛的溴化阻燃剂,主要应用于印刷线路板及ABS、HIPS等多种材料的阻燃。随着它的大量使用,引起了大气、水体、沉积物和土壤等环境介质及相关生态系统的严重污染。本文综合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对其降解性能、代谢转化以及生态毒理效应3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TBBPA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以推进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
    小区生活污水处理模式的研究进展
    李晓东;孙铁珩;李海波;马铮铮;胡筱敏
    2008, 27(02):  269-272 . 
    摘要 ( 1692 )   PDF (138KB) ( 1125 )  
    分析了小区生活污水处理模式的现状,指出了集中式处理模式和分散式处理模式的不足。依据人工湿地、地下渗滤为主的土地生态处理技术的特点,提出小区污水处理采取土地生态处理模式的构想。通过分析污水土地生态处理技术的特征及其运行局限性,建议土地生态处理技术应重视强化预处理,采取低进水污染物浓度,高水力负荷的运行方式。
    北京市门头沟区生态修复模式探讨
    黄锦楼;欧金明;王如松;阳文锐
    2008, 27(02):  273-277 . 
    摘要 ( 4656 )   PDF (270KB) ( 945 )  
    以往的生态修复侧重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强调通过各种技术和手段,将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原生生态系统的状态。目前,生态修复趋向于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和建设人工生态系统并举的做法。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共轭生态修复,一方面要恢复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另一方面营建和保育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生态服务功能。本文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对比研究了生态修复的3种模式:基于现实能力的渐进式生态修复、基于政府主导的强势生态修复和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共轭生态修复3种模式。情景分析表明,共轭生态修复能以较低的社会经济成本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铅、锌胁迫对栝楼幼苗生长及抗逆生理因子的影响
    李珊;程舟;杨晓伶;朱云国;王锐斐
    2008, 27(02):  278-281 . 
    摘要 ( 1451 )   PDF (298KB) ( 936 )  
    通过室内盆栽实验,研究了Pb、Zn胁迫对药用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幼苗生长及抗逆生理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Pb、Zn胁迫可使栝楼生物量降低、植株矮化、黄斑叶片数量增多,Pb对栝楼幼苗生长的影响大于Zn。随着Pb浓度的升高,光合色素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Zn浓度对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不大;紫外吸收物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等保护酶系活性随Pb、Zn浓度的提高而增大;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随Pb、Zn浓度的提高而下降。研究表明,栝楼幼苗对Pb、Zn胁迫具有一定的耐受力,但高浓度Pb、Zn对幼苗生长及抗逆生理因子具有较显著的抑制作用。在种植栝楼时应充分考虑土壤条件,确保植株健康、正常生长。
    东灵山辽东栎虫损种子调查
    马杰;阎文杰;李庆芬;孙儒泳;刘定震
    2008, 27(02):  282-285 . 
    摘要 ( 1533 )   PDF (217KB) ( 786 )  
    2000年8月底至9月底,在北京东灵山地区小龙门林场对2块辽东栎样地中虫损种子下落动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2块样地辽东栎种子产量分别高达119.15和91.23颗·m-2,而2块样地虫损种子较多,分别为49.23和33.38个·m-2,所占种子库比例分别为36.93%和25.96%;1999年研究发现(阎文杰,2000),2样地辽东栎种子产量为13.09和7.24颗·m-2,其中虫损种子产量为10.87和5.90颗·m-2,虫损率高达82.22%和75.43%。2年的观察结果均证实虫损种子在种子雨早期迅速下落,且低产年份的虫损种子在种子库中的比例显著高于高产年份。高比例的虫损种子可能是导致辽东栎实生苗更新率低的重要因素。
    广州市犬蝠对栖息地的选择
    张伟;周善义;朱光剑;陈启敏;黄健荣;张礼标
    2008, 27(02):  286-289 . 
    摘要 ( 1827 )   PDF (216KB) ( 893 )  
    2006年9月—2007年3月,在广州市区对犬蝠(Cynopterus sphinx angulatus)的分布和栖息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发现犬蝠栖巢45个,有犬蝠栖息的26个;犬蝠对栖息植物的选择具有专一性,主要利用景观树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的叶片建造栖巢,其栖息地跟人类活动区域高度重合。捕获的18个栖群中5个栖群为全捕,13个栖群有部分个体未捕获;其中17个栖群中包括有雄性个体,占群体总数的94%;5个全捕栖群中,2个为一雄多雌,一个为一雄一雌群体,一个为独栖雄性,另一个为多个雄性的“单身汉群体”。
    气候因子小网格化技术在湖南烟草种植区划中的应用
    陆魁东;黄晚华;肖汉乾;张超;谢佰承
    2008, 27(02):  290-294 . 
    摘要 ( 1922 )   PDF (2232KB) ( 1168 )  
    采用500 m×500 m的小网格插值,推算了湖南省烟叶生长期内主要气候因子的小网格地域分布。参考第三次中国烟草种植区划指标,结合湖南烟草叶生长期内的气候资源及气象灾害特征,经过专家评分,选取了大田期降水量、大田期日照时数、成熟期降水量及成熟期连续5 d最高气温≥35 ℃高温热害4个气候因子作为烟草种植区划指标。利用等级划分法和GIS小网格技术,进行了湖南省烟草气候生态适宜性区划。然后,将土地资〖JP2〗源信息叠加到气候区划上,得到了既能满足气候需求又有耕地的实际可种植区域。区划结果表明,洞庭湖区为不适宜区,湘西、湘中、湘南的绝大部分地方的耕地均可种植烟叶,最适宜区主要集中在湖南的西部,其中怀化中南部和邵阳西南部是烟叶发展的最具潜力的区域。
    滴滴涕对太湖经济鱼类危害的生态风险
    赵肖;张娅兰;李适宇
    2008, 27(02):  295-299 . 
    摘要 ( 2109 )   PDF (302KB) ( 955 )  
    选取滴滴涕(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 DDT)作为太湖持久性有机氯污染的代表性污染物,以大银鱼、陈氏短吻银鱼和刀鲚为研究对象,建立太湖主要经济鱼类食物网模型,并结合DDT的生物化学特性以及蒙特卡罗(Monte Carlo)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应用食物网模型研究DDT在食物网主要经济鱼类中的迁移分布特性,分析由此导致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大银鱼DDT累积量为0~0.329 mg·kg-1,平均值为0.039 mg·kg-1;陈氏短吻银鱼DDT累积量为0~0.188 mg·kg-1,平均值为0.022 mg·kg-1;刀鲚DDT累积量为0~0.575 mg·kg-1,平均值为0.067 mg·kg-1;以脂溶性为代表的污染物累积性质是太湖经济鱼类富集DDT的主要控制因素;生态风险总体状况为:刀鲚>大银鱼>陈氏短吻银鱼。
    湖南省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发展探析
    许振宇;贺建林;刘望保
    2008, 27(02):  300-304 . 
    摘要 ( 1370 )   PDF (653KB) ( 830 )  
    从系统论视角出发,剖析了湖南省生态经济系统内部诸要素及其结构特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定量评价模型,对区域系统的耦合状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6年湖南省综合支撑能力呈对数型上升,而综合消耗水平呈指数型上升,二者演化速度具有非同步性,耦合度呈快速上升趋势,年均增长4.89度;从2008年起将进入过度开发时期,虽然湖南省资源较丰富,但远未具备过度开发型的物质条件;湖南省进入过度开发时期的原因是,在经济增长方式仍然非常落后和产业结构未得到有效调整的情况下,一味突出出口导向型经济,从而导致综合消耗水平发展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