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30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1-01-08
    研究报告
    背角无齿蚌基因组(GT)n微卫星DNA特征
    汪桂玲,苏 翔,李家乐,白志毅
    2011, 30(01):  1-6. 
    摘要 ( 1884 )   PDF (611KB) ( 1053 )  
    利用磁珠富集法筛选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的微卫星分子标记,采用Sau3A1酶对完整DNA进行酶切,以生物素标记的(GT)15寡核苷酸探针从酶切片段中筛选微卫星序列。洗脱的杂交片段克隆到PGEM-T载体上构建富集微卫星基因组文库后,通过菌液PCR筛选检测出阳性克隆进行测序。结果表明:在筛选的180个阳性菌落中,得到37条非冗余序列包含有重复次数不少于5次的微卫星位点,富集效率为20.6%,核心重复序列主要为两碱基重复,占所有微卫星序列的86.4%,其中完美型占32.0%,非完美型占10.0%,复合型占8.0%,非完美与复合型共存的占50.0%;其中完美类型微卫星最大的重复次数为65次;在37条非冗余序列中,共有30条微卫星重复序列两端有侧翼序列能够进行引物设计,经过筛选,11对引物扩增清晰的多态性条带,可用于无齿蚌遗传分析。
    鳄蜥的两性异形
    何 南,武正军,蔡凤金,王振兴,于 海,黄乘明
    2011, 30(01):  7-11. 
    摘要 ( 2393 )   PDF (501KB) ( 737 )  
    通过比较鳄蜥的体型与头部大小等特征的差异,研究了鳄蜥的两性异形情况。结果表明:性成熟鳄蜥个体体色差异显著,成年雄性头胸部腹面呈鲜红色或浅蓝色,而雌性为浅黄色或淡红色;成年雄性头部显著大于成年雌性(头长(HL),P<0.001;头宽(HW), P<0.001),成年雌性腹部长(AL)显著大于成年雄性(P=0.018);而成年雄性和成年雌性的体长(SVL)以及尾长(TL)差异不显著(SVL,P=0.193;TL,P=0.22);亚成体头长随体长的增长速率显著大于成年雌性(P=0.021),而亚成体头宽与成年雌性头宽差异不显著(P=0.545);亚成体头部与成年雄性头部呈同速增长(HL,P=0.252;HW,P=0.441)。特定SVL时,亚成体头宽显著大于成年雌性头宽(P<0.001);亚成体头长显著大于成年雄性头长(P<0.001),但亚成体头宽与成年雄性头宽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鳄蜥存在局部两性异形。
    DDTs和HCHs在珠江口南部海域管角螺的组织分布及生物转化
    田 磊,张大文,黄小平
    2011, 30(01):  12-17. 
    摘要 ( 1969 )   PDF (558KB) ( 601 )  
    通过测定珠江口海域典型腹足类管角螺(Hemifusus tuba)各组织器官中DDTs和HCHs的含量,研究了管角螺体内DDTs和HCHs的组织分布和生物转化规律。结果表明:管角螺肠中DDTs和HCHs含量远高于其他器官,表明其肠壁对有机氯农药有一定的屏蔽作用;性腺中检出较高浓度的DDTs和HCHs,表明性腺是DDTs和HCHs重要的累积器官;各组织器官中的(DDE+DDD)/p,p′′-DDT比值(3.20~7.53)均高于沉积物(1.23),说明管角螺具有较强的降解DDT能力;腮中这一比值高于其他各器官,表明腮可能是管角螺排泄DDTs的潜在器官;β-HCH是HCHs各器官中的主要存在形式(63.88%~88.99%),表明生物体可以高效地将α-HCH降解为β-HCH;管角螺肌肉组织中DDTs和HCHs的含量虽未超过WHO规定的食用安全标准,但有机氯农药沿食物链放大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需重点关注。
    凉山山系林麝夏季利用生境特征
    杨 萃,马 光,孟秀祥,徐宏发
    2011, 30(01):  18-23. 
    摘要 ( 1994 )   PDF (451KB) ( 533 )  
    采用样线法对位于四川凉山山系的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夏季利用生境特征进行了调查,并对利用生境样地(n=44)和非利用样地(n=209)的生境变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大风顶保护区的林麝夏季利用生境的郁闭度(32.4%±1.9%)、灌木盖度(27.1%±2.4%)及竹子盖度(40.8%±3.0%)均显著小于对照样地(郁闭度,50.5%±1.0%;灌木盖度,39.7%±1.2%;竹子盖度,59.1%±1.0%)(P<0.01),其海拔(2762.16 m±12.63 m)也显著低于非利用样地(2777.80 m±11.21 m, P<0.05),而对照样地的基底岩石面积(1.5%±0.4%)显著少于利用样地(18.3%±1.6%),此外,凉山林麝夏季喜好利用位于中坡位(72.7%)的45°以上的坡地(36.4%),对平坡有回避趋向。主成分分析表明,对凉山林麝生境选择起重要作用的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74%,第1主成分为植被因子(由竹子高度、植被类型和灌木盖度构成),林麝夏季选择针阔混交林(11.4%)和针叶林(88.6%)中的具有一定灌木盖度(27.1%±2.4%)和竹子高度(1.76 m±0.08 m)的生境;第2主成分为地形因子(由海拔和坡度构成),林麝夏季选择一定海拔的坡地生境;第3主成分为水热因子(由水源和坡向构成),选择选择距离水源较近的东南坡生境为栖息地;第4主成分为生境基底(由倒木树桩密度和竹子盖度构成),选择具有一定倒木树桩和竹子盖度的生境。
    内蒙古典型草原家畜粪中的粪金龟子群落特征
    刘新民
    2011, 30(01):  24-29. 
    摘要 ( 2237 )   PDF (423KB) ( 770 )  
    2008年6月—2009年9月,在内蒙古典型草原放牧区,分析了马、牛和羊鲜粪中粪金龟子的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功能群和取食偏好。共捕获粪金龟子7805头,隶属于3科4属32种,优势种为符号蜉金龟(Aphodius comma)、游荡蜉金龟(Aphodius erraticus)和泥蜉金龟(Aphodius sordecens),分别占总捕获量的42.62%、13.26%和11.64%。在3种家畜粪中分布有滚粪球型、掘洞型和粪居型3个粪金龟子功能群,其中粪居型粪金龟子的种数和个体数均最高;粪金龟子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在马粪中最高,Shannon指数在牛粪中最高,均匀度则在羊粪中最高。内蒙古典型草原分布的粪金龟子在3种家畜粪之间具有明显的取食选择性和活动偏好,大多数粪金龟子偏好在马粪和牛粪中取食和活动;鲜马粪块体积较大、含水量适中、有较多未消化纤维和易干燥等特征,为粪居型蜉金龟提供了适宜的、短时的取食场所;牛粪有含水量高、失水慢、不易破碎等特征,则成为大多数掘洞型粪金龟子较长时的栖息小生境。显然,粪金龟子的取食和活动偏好与家畜粪的特征和可利用性有密切关系,同时,也与粪金龟子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有关。
    桃园生草对桃树上主要害虫及天敌生态位的影响
    万年峰,季香云,蒋杰贤,淡家贵
    2011, 30(01):  30-39. 
    摘要 ( 2470 )   PDF (564KB) ( 786 )  
    调查了种植白三叶草桃园(生草区)与不种草桃园(对照区)桃树上主要害虫及天敌数量,并对其生态位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生草区桃树害虫的水平生态位、垂直生态位和时间生态位宽度最大的分别是桃红颈天牛(0.999)、茶翅蝽(0.964)和茶翅蝽(0.795),而对照区其值分别是0.918、0.792和0.632;生草区桃树天敌的水平生态位、垂直生态位和时间生态位宽度最大的都是蜘蛛,分别为0.996、0.983和0.932,而在对照区其值分别是0.900、0.800和0.818;生草区桃树害虫的三维生态位宽度依次为茶翅蝽>叶蝉>蜡蝉>桃蚜>桃潜叶蛾>桃蛀螟>桃红颈天牛>梨小食心虫>桑白蚧,而对照区为桃蚜>叶蝉>茶翅蝽>桃红颈天牛>梨小食心虫>蜡蝉>桑白蚧>桃潜叶蛾>桃蛀螟;生草区桃树天敌的三维生态位宽度为蜘蛛>小花蝽>草蛉>寄生蜂>瓢虫>食蚜蝇,而对照区为蜘蛛>草蛉>瓢虫>寄生蜂>小花蝽>食蚜蝇;对照区小花蝽、瓢虫、食蚜蝇、寄生蜂均有推迟活动迹象;生草区小花蝽与害虫的三维生态位重叠值都比相应的对照区大,天敌与害虫在时间上的同步性和空间上的同域性总体优于对照区。
    辽宁东部地区飞航蜘蛛的群落组成及特征
    郑 国,李学军,王淑贤,陈 强,许 彪,邢 星
    2011, 30(01):  40-44. 
    摘要 ( 2165 )   PDF (500KB) ( 583 )  
    为了解辽宁东部地区飞航蜘蛛的群落组成及特点,于2009年5—9月,采用吸虫塔对辽宁岫岩地区的飞航蜘蛛进行了调查。共采集蜘蛛标本549头,隶属于14科。对飞航蜘蛛的群落组成、时间动态、体型大小、发育阶段及性别比例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宁东部地区飞航蜘蛛多样性丰富,皿蛛(58.29%)和园蛛科(11.84%)是该地区飞航蜘蛛的优势类群;在成熟蜘蛛个体中,皿蛛科(74.02%)和肖蛸蛛科(11.02%)占有较大比例。蜘蛛飞航行为贯穿于整个调查时期,方差分析表明,8月上旬—9月上旬飞航蜘蛛的个体数量显著高于其他时期。飞航蜘蛛体型均<8 mm,体长<3 mm的达91.44%。χ2检验显示,飞航的幼蛛个体数量显著高于成蛛;而成蛛中,雄性个体数量显著高于雌性。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短命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空间分异
    刘忠权,刘 彤,张 荣,陈辉煌
    2011, 30(01):  45-52. 
    摘要 ( 2269 )   PDF (2403KB) ( 912 )  
    短命植物是早春多雨、夏季干热环境而形成的特殊植物类型,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是短命植物集中分布区,对保持沙漠稳定、防风固沙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对短命植物群落多样性、生态功能以及空间分布等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方法,调查分析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35个样点3.86×104 m2的短命植物多样性特征。共发现93个物种,分属于24个科,74属,其中藜科(Chenopodiaceae)、菊科(Compositae)、十字花科(Cruciferae)和豆科(Leguminosae)为优势科,分别占主要物种总数的19.35%、17.20%、11.83%和9.68%。从生活型来看,短命植物占5376%,长营养期草本占2258%,乔灌类占16.13%。从重要值上看,乔灌类占30.93%,短命植物占45.73%。短命植物的空间分异明显,在经向方面,短命植物物种数和重要值随着经度增加(由西向东)明显增加,长营养期草本和乔灌类的重要值则减小。在纬向方面,短命植物物种数和重要值随着纬度的增加(由南向北)而减小,长营养期草本和乔灌类的重要值增加,物种数变化不明显。去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发现,坡位、经纬度、年降水量和3—5月降水量对物种分布产生影响。采用双向指示种方法,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短命植物分为7个群落。总结认为,随着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降水的增加,短命植物物种数和重要值将逐渐增大,但建群种白梭梭密度将逐渐减少。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银杏天然种群生命表
    李 玲,张光富,王 锐,孙 国,赵明水
    2011, 30(01):  53-58. 
    摘要 ( 5225 )   PDF (541KB) ( 852 )  
    以种群生命表和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法和分段匀滑技术,编制浙江天目山自然保护区银杏天然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其死亡率曲线、消失率曲线、存活曲线和生存函数曲线,分析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银杏种群结构存在波动性,趋于DeeveyⅡ型,其成年阶段的个体较丰富;银杏种群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出现2个高峰,均在第Ⅵ龄级和第Ⅺ龄级阶段出现第一和第二峰值;银杏种群的生存率单调下降,累计死亡率单调上升,生存率下降趋势前期高于后期,累计死亡率则相反;由生存函数曲线看出,天目山银杏种群具有前期薄弱、中期稳定和后期衰退的特点。
    山东省典型地表覆被NDVI时间序列谐波分析
    梁守真,邢前国,施 平,周 迪
    2011, 30(01):  59-65. 
    摘要 ( 2117 )   PDF (964KB) ( 866 )  
    NDVI时间序列的谐波分析可描述不同地表覆被的季节变化。本文运用谐波分析法对山东省一年的MDOIS NDVI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提取了该地区几种典型地表覆被的谐波特征。结果表明:利用谐波分析生成的前几个谐波分量就可重建原始时间序列,且重建的时间序列剖面为平滑曲线,因此谐波分析不仅可减少数据量,并可去除噪声的影响;不同地表覆被有不同的谐波特征特征参数(谐波余项、振幅和相位);各谐波分量的特征参数和植被季节动态变化有关,谐波分析结果可用于植被分类和植被动态变化研究。
    采伐木对森林碳储量的影响
    叶雨静,于大炮,王 玥,周旺明,丁 宏,王庆伟,王绍先,代力民
    2011, 30(01):  66-71. 
    摘要 ( 2547 )   PDF (592KB) ( 1033 )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有关林业管理对森林碳库的影响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日益关注。目前国内大多数文献都将森林采伐木碳库视为当年排放,而实际上采伐木能长时间储存碳。本文根据利用方式和采伐习惯,将采伐木按使用方式分为:1)DBH≤6 cm为采伐剩余物置于林内;2)DBH>6 cm为实木产品和纸制产品。以长白山林区典型地带性植被阔叶红松林为对象,通过调查采伐前后乔木组成的变化,根据采伐木碳库实际排放情况,研究了采伐前后森林碳储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留于林内采伐剩余物为1.1 t C·hm-2,排放速度由大变小,全部排放时间80年;实木产品碳储量为20.56 t C·hm-2,前80年累计排放20.07 t C·hm-2(97.71%);纸制产品为3.63 t C·hm-2,前7年累计排放3.45 t C·hm-2(95.13%)。若将采伐木碳库视为当年排放,则碳库采伐后20年才能达到采伐前的水平;而考虑采伐木碳库实际排放速率,碳库储量则一直大于采伐前水平。因此,将采伐木碳库实际排放列入考虑,有利于合理估算我国森林碳储量,对正确评价我国森林碳汇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盐胁迫对翅碱蓬生长和渗透调节物质浓度的影响
    李 悦陈忠林,王 杰,徐苏南,侯 伟
    2011, 30(01):  72-76. 
    摘要 ( 2432 )   PDF (523KB) ( 946 )  
    盐胁迫环境抑制植物的生长,不同的盐分浓度对植物的抑制伤害存在差异。本文探讨了翅碱蓬(Suaeda heteroptera Kitagawa)对盐生环境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研究其在不同盐浓度下,株高、根长、鲜重、干重等生长指标以及相对含水量、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盐分对翅碱蓬幼苗的抑制作用随盐浓度增加而加剧,低盐胁迫环境下,幼苗地上部分和根系的鲜重、干重和含水量均与对照没有显著性差异,但高盐环境严重影响翅碱蓬幼苗的生长,而且对地上部分的抑制作用大于根部;当盐浓度低于200 mmol·L-1时,盐分浓度与翅碱蓬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而盐分浓度高于300 mmol·L-1时与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呈负相关。
    松嫩平原草甸三种植物叶片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N、P浓度的关系
    丁 凡,廉培勇,曾德慧
    2011, 30(01):  77-81. 
    摘要 ( 2387 )   PDF (650KB) ( 1130 )  
    测定了松嫩平原草甸3种主要植物羊草(Leymus chinensis)、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和尖叶胡枝子(Lespedeza hedysaroides)叶片全氮、全磷浓度,并分析了它们与土壤全氮、全磷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植物叶片全氮浓度种间差异显著(P<0.05),而全磷浓度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3种植物叶片全氮浓度与土壤全氮浓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而叶片氮磷比与土壤全磷浓度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明同一地区,不同植物叶片全氮浓度差异较大,而全磷浓度差异较小;与叶片全氮、全磷浓度相比,叶片氮磷比受土壤养分的影响更显著;另外,该地区羊草和尖叶胡枝子生长受到磷限制,可考虑适当施用磷肥。
    施用污泥对小白菜生长及其迁转重金属的影响
    于瑞莲,徐加庆,胡恭任,胡可旺
    2011, 30(01):  82-86. 
    摘要 ( 2185 )   PDF (561KB) ( 689 )  
    采用盆栽方式,以厦门市筼筜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作为有机肥种植小白菜,探讨污泥施用对小白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及重金属在小白菜-土壤间的迁移转化和积累情况。结果表明:污泥中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丰富,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适宜的污泥施用量可促进小白菜的生长,污泥用量为5%时,小白菜长势最好,生物量最大;污泥用量超过15%,小白菜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小白菜根系分泌物能固定和积累根际土中的重金属,同时又限制它们向机体内输送,小白菜对所研究的9种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系数均小于1.0;污泥用量5%盆栽小白菜体内Cd、As、Ni、Pb、Cr、Cu、Zn的含量均未超过国家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种植小白菜后根际土中Cd、Cr的残渣态向有效态转化,Zn、Cu的可氧化态向弱酸溶态转化,Mn、Pb的可还原态向可氧化态转化,Ni的有效态略向残渣态转化。
    RISA、DGGE和2D-PAGE技术对大豆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分析的比较
    李 刚,赵建宁,文都日乐,杨殿林
    2011, 30(01):  87-92. 
    摘要 ( 2199 )   PDF (556KB) ( 651 )  
    采用基于PCR扩增的核糖体间隔区分析(RISA)、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双向电泳(2D-PAGE)3种分子生态学技术对大豆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比对分析。结果表明:2D-PAGE技术得到的土壤细菌多样性(基因点)最丰富,其次为DGGE技术(基因片段),RISA技术(基因片段)最低。RISA技术得到的条带数最少,但结果稳定性较高,并且实验操作比较简单;DGGE技术得到的条带数较多,具有较高的精度,但误差来源也最多;2D-PAGE技术作为一种新颖的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其他2种技术分辨率低的缺点,能够获得丰富的土壤细菌多样性信息,在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与前2种技术相比,其操作比较复杂,条件要求相对比较严格。尽管存在不足,2D-PAGE技术在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领域中已显示出潜在的优势。
    五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枳实生苗耐锌污染的影响
    杨 慧,肖家欣,杨安娜,申 燕,张绍铃,安 静,吴雪俊
    2011, 30(01):  93-97. 
    摘要 ( 2279 )   PDF (518KB) ( 633 )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丛枝菌根(AM)真菌Glomus versiforme(G.v)、G. mosseae(G.m)、G. intraradices(G.i)、G. aggregatum(G.a)G.etunicatum(G.e)在锌污染条件下枳实生苗的菌根侵染、生长、叶片和根系锌、磷含量及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锌污染基质中接种G.i、G.eG.m显著提高了枳苗的生物量,菌根侵染率与菌根依赖性均以G.i接种处理最高,G.e处理次之,而G.v接种处理最低。AM真菌显著降低了枳地上部锌含量,促进了根部锌的积累(G.a处理除外),其中以G.i处理的地上部/根系锌转运系数最小,G.e处理次之,而G.v处理最大;AM真菌显著提高了枳根部磷含量,其中接种G.i还显著增加了枳地上部磷含量。接种G.iG.e显著降低了枳叶片MDA含量,显著提高了枳根部CAT活性及脯氨酸含量,根部POD活性与不接种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可见,锌污染条件下接种G.i最有利于提高枳对锌污染的耐受性,G.e处理效果次之,而G.v接种处理的效果相对较弱。
    转Bt基因玉米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邹雨坤,张静妮,杨殿林,陈秀蓉
    2011, 30(01):  98-105. 
    摘要 ( 2277 )   PDF (1350KB) ( 900 )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及扩增产物序列分析方法研究了转Bt基因玉米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系统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与其非转基因亲本根际共有的土壤细菌分别隶属于变形菌门、疣微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芽单胞菌门和酸杆菌门。其中,变形菌门为主要优势类群,占43.5%。不同生育时期转基因玉米与其非转基因亲本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相似度高,差异条带少。土壤细菌16S rDNA DGGE图谱的数字化结果与土壤养分指标的典范对应分析显示,转基因玉米与其非转基因亲本根际土壤中全氮、全磷和速效氮的含量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密切相关。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与非转基因亲本根际土壤速效养分和细菌群落组成相似性高。综上所述,种植转Bt基因玉米1年对玉米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无明显影响。
    长白山北坡森林土壤汞的含量和形态分布
    邢登华,梁成华,王少锋,贾永锋
    2011, 30(01):  106-111. 
    摘要 ( 2256 )   PDF (647KB) ( 627 )  
    分别于2009年4月和9月对长白山北坡的土壤样品进行了采集,研究北方森林地区不同海拔土壤样品中的总汞和甲基汞的分布情况。长白山土壤THg和MeHg含量分别为0.08~0.73 mg·kg-1和0.05~0.56 μg·kg-1,库存量分别为97 kg·km-2和128 g·km-2,高于吉林省背景值,MeHg的最高含量一般出现在0~10 cm的土壤中。土壤中的汞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差异和空间差异,长白山森林中Hg的主要来源于大气干湿沉降的气态汞。
    浑河太子河流域景观变化及其驱动力
    朱君君,胡远满,刘 淼,姚 欣,郗凤明.陈宏伟
    2011, 30(01):  112-118. 
    摘要 ( 2209 )   PDF (2604KB) ( 770 )  
    利用GIS、RS技术、景观生态学方法和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了浑河太子河流域1988—2004年景观变化及驱动力。结果表明:浑河太子河流域的主要景观类型为林地、灌木林、旱地和水田,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在研究时间内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旱地、水田面积减少,而有林地、水域、农村居民点和城镇的面积增加,灌木林面积变化不大;在景观水平上,研究区内景观异质性在增加,破碎化越来越大,景观中斑块的空间连接性下降,优势度在减少,景观类型向多样化和均匀化方向发展;研究区内不同景观类型变化的主导驱动力各不相同,社会因子在景观变化中有一定的作用,但生物物理因子及部分邻域因子在景观变化中所起的作用仍不能忽视。
    浑河流域水体污染的季节性变化及来源
    张鸿龄,孙丽娜,罗 庆,李卉颖,陈丽芳
    2011, 30(01):  119-125. 
    摘要 ( 2357 )   PDF (732KB) ( 851 )  
    2009年枯水期(4月)、丰水期(8月)和平水期(11月)对浑河流域水体进行采样,分析了一个水文年内水体污染变化特征及水体污染的来源。结果表明:浑河流域水体下游(七间房-于家房)NH4+-N污染较重,水质属于Ⅴ类甚至劣Ⅴ类(>1.5 mg·L-1),大部分监测断面枯水期NH4+-N浓度较高;水体中总磷含量较低(均值为0.16 mg·L-1),除北杂木、阿及堡、章党河口和于台,其他监测断面平水期(0.03~0.26 mg·L-1)和丰水期(0~0.25 mg·L-1)水体中磷浓度低于枯水期(0.13~0.28 mg·L-1),表明浑河水体氮磷受点源污染影响较大;重金属Cu、Zn、Cd、Pb浓度在浑河水体中均较低,分别为0.68~21.81、43.33~129、0.26~1.21和0~0.28 μg·L-1,水体未受到此类重金属的污染。总体来看,浑河水体受市区和沿岸城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点源污染较重。因此,开展浑河水质治理应主抓点源排放,特别是造成局部断面污染加重的偷排漏排源点。
    北方玉米秸秆与猪粪混合厌氧发酵条件
    庞小平,牛明芬,王赛月,刘知远
    2011, 30(01):  126-130. 
    摘要 ( 2024 )   PDF (631KB) ( 668 )  
    为了提高中国北方地区秸秆厌氧发酵产气效果,将秸秆与猪粪混合来进行厌氧发酵研究。在接种物量为20%、总固体发酵物浓度控制为10%的条件下,分别研究了温度(25 ℃、35 ℃)、玉米秸秆与猪粪质量比(1∶1、1.5∶1、2∶1)、秸秆粒径(<1 cm、1~3 cm、5~10 cm)对玉米秸秆与猪粪混合厌氧发酵产气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35 ℃下,玉米秸秆与猪粪质量比为1.5∶1、秸秆粒径在1~3 cm时发酵的产气效果最好,此参数可作为北方农村玉米秸秆与猪粪厌氧发酵推荐参数使用。
    长白山地区生长季降水不均匀性特征
    王纪军,关德新,金昌杰,王安志,吴家兵,袁凤辉
    2011, 30(01):  131-137. 
    摘要 ( 1973 )   PDF (565KB) ( 625 )  
    利用长白山地区13个台站1960—2007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降水集中度和降水集中期的概念,提出降水集中时段的指标,并应用这些指标分析了该地区生长季降水特征。结果表明:历年降水集中度平均为0.31,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降水集中度准10年周期波动比较明显;从降水集中度的站间差异看,具有明显的空间非均一性;历年降水集中期平均为84.6 d(7月24日),年际、年代际变化比较明显,历年的均方差为9.7 d,变差系数为11.5%;从站间差异看,降水集中期具有明显的空间非均一性,历年站间降水集中期的均方差的平均为10.9 d。
    综述与专论
    植物功能型研究方法在生态系统模型中的应用
    朱玉洁,杨霏云,赵俊芳,刘峻杉
    2011, 30(01):  138-144. 
    摘要 ( 2467 )   PDF (487KB) ( 972 )  
    植物功能型(PFTs)是研究不同时空尺度上植被与全球变化之间关系的新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生态学模型研究领域。本文介绍了植物功能型的概念由来以及与生活型(life form)、功能团(guild)、生物群区(biome)的区别和联系,总结了植物功能型的5种常见的划分标准,并将近半个世纪以来植物功能型研究方法在生态模型中的应用归纳为3种情况:1)在早期的区域或全球尺度的统计模型中的应用;2)在机理性经典模型中的应用;3)在以测试不同功能型划分标准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为目的的模型中的应用。旨在促进生态系统模型尺度上推过程中遇到的植物类群合并问题的解决。
    附生植物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生物指示作用
    宋 亮,刘文耀
    2011, 30(01):  145-154. 
    摘要 ( 5417 )   PDF (594KB) ( 856 )  
    附生植物是一类生活在其他植物体上但不从宿主载体吸收营养和水分的特殊植物,其特有的形态结构和生态习性导致了它们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研究附生植物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生物指示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概述了附生植物对大气组成变化、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盖方式转变等全球变化事件的响应及其生物指示作用的研究动态和进展,并总结了常用的研究方法。提出,在以后的研究中,要结合新仪器的研发与应用,开展规范、定量的野外控制实验和模拟研究,通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长期、系统的监测,建立起有效的数据库,发展有关附生植物对全球变化响应及其指示作用的量化指标以及相应的模型,探讨利用附生植物来监测气候变化的早期识别方法和技术。
    湿地植物对泥沙淤积的适应
    潘 瑛,谢永宏,陈心胜,李 峰
    2011, 30(01):  155-161. 
    摘要 ( 2103 )   PDF (523KB) ( 833 )  
    泥沙淤积是湿地常见自然现象,常造成土壤容重、水含量和金属元素含量增加,而使土壤有机质、通气性及温度降低等,深刻影响着湿地植物生存、生长及植被演化。在长期适应进化过程中,适应者演化出一套有效的适应策略,克服了泥沙淤积的负面影响甚至依赖泥沙淤积完成生命周期,而不适应者则被驱离出湿地环境。主要适应策略包括:1)生活史对策,如产生大质量种子、休眠或无性繁殖增强等;2)形态学对策,如叶、茎或间隔子伸长、分枝角度缩小、分蘖增加、根冠比减少或产生气生根等;3)生理对策,如光合速率、CO2交换速率或植物激素含量升高等。在今后的研究中,泥沙淤积对种子休眠和植物生长促进的机理及植物生理变化特点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应加强解剖学上的研究。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的理论内涵、方法及应用
    刘 凯;张 健,杨万勤,吴福忠,刘 洋
    2011, 30(01):  162-169. 
    摘要 ( 4687 )   PDF (492KB) ( 834 )  
    讨论了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的理论内涵、修复方法的优化组合及其应用案例。将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的目标拓展为:目标污染物降低到可接受程度、土壤生态毒理性降低到可接受程度、部分恢复或全部恢复土壤的生态服务功能。归纳出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的5个特点、5个原则。初步提出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方法优化组合的原则。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方法优化组合表现出以植物、微生物为中心,具有同步组合和阶段组合两种组合方式的特点。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的实际案例中,修复表现出以下流程:本底调查→改善基础环境→生物修复→效果评价。目前,虽然各方法或措施间的优化组合是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研究的重点,但对于优化组合方式中各要素间的作用机理等内容的研究还应进一步加强。此外,促进研究向实际应用的转化也是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必然要面临的问题。进一步充实、完善污染生态修复的理论内涵,建立起污染生态修复的理论框架,应是目前的首要任务。
    方法与技术
    汶川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以崇州市为例
    曹伟超,陶和平,刘斌涛,孔 博,孙玉莲
    2011, 30(01):  170-176. 
    摘要 ( 2134 )   PDF (1769KB) ( 782 )  
    汶川地震引发大量次生地质灾害。为识别不同区域发生次生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采用面积加权灾害点密度(HCA)作为指标,分析多种地质灾害诱发因子与灾害程度的对应关系,应用因子分析法实现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并划分为5个危险性等级。结果表明:基本安全区占总面积的53.61%,多分布于东部平原地区;低危险区多分布于中部丘陵地区;中度危险区和亚高危险区面积较大,分别占总面积的19.58%和16.22%,均分布于山区和高断裂带密度区;高危险区面积为37.82 km2,占总面积的3.5%,极易发生(次生)地质灾害,应重点关注;最后,与传统灾害点密度(HC)方法进行对比,基于HCA的结果精度得到显著提高。
    黑河上游山区土壤非饱和导水率测定及其估算——以排露沟流域为例
    唐振兴,何志斌,刘 鹄
    2011, 30(01):  177-182. 
    摘要 ( 1994 )   PDF (581KB) ( 711 )  
    黑河上游山区土壤水分表现为非饱和特征,准确估算该区域表层土壤非饱和导水率(K10)可提高山区生态水文模型的可靠性。本研究野外测定了黑河上游排露沟流域的K10,并利用土壤传递函数(PTFs)以土壤机械组成、容重及土壤平均粒径作为分析因子进行模拟估算,结果表明:排露沟流域森林、草地、退耕裸地的K10均值分别为(0.21±0.20)、(0.20±0.16)、(0.93±0.63) cm·h-1,其空间变异性森林>草地>退耕裸地;K10对土壤机械组成及容重等土壤因子表现敏感,导致不同区域的土壤传递函数估算模型的形式与预测效果差异显著,因此,应用已有PTFs估算模型时需要对其进行可适性检验。本文推导了排露沟K10的土壤传递函数估算模型,判定系数R2=0.76,检验结果样本误差比几何平均数(GMER)为1.77,故在黑河上游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基于能值分析的合肥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动态评价
    李 恒,黄民生,姚 玲,陈诗吉
    2011, 30(01):  183-188. 
    摘要 ( 2387 )   PDF (567KB) ( 807 )  
    随着城市化和城市环境问题的日趋突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成为近年来生态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运用能值分析方法,采用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和服务功能维持4个要素,构建了评价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能值指标——城市健康能值改良指标,并用于合肥市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然后将评价结果与天津、芜湖、上海、宁波、福州等6座国内城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004—2008年合肥市的健康程度呈现下降趋势,合肥市的城市健康改良指数高于上海、宁波、包头和天津,低于芜湖、福州;因此,合肥今后还要着重从降低环境胁迫入手,改进城市的组织结构和恢复力与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城市的健康水平。
    研究简报
    季节变化对锐齿栎种子扩散的影响
    常 罡,邰发道
    2011, 30(01):  189-192. 
    摘要 ( 2028 )   PDF (448KB) ( 653 )  
    季节变化是影响鼠类扩散植物种子的一个主要环境因素。2008年9—11月(秋季)和2009年3—4月(春季)分别在秦岭南坡的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调查了森林鼠类对锐齿栎种子的扩散,并与种子大小年假说的预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春季锐齿栎种子的扩散速度比秋季快,平均扩散距离(取食距离和贮藏距离)也比秋季远,该结果与种子大小年假说的预测相反;春季锐齿栎种子的贮藏率比秋季低,该结果与种子大小年假说的预测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