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1995年 第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5-10-25
    研究论文
    几种木本植物的N2O释放与某些生理活动的关系
    杨思河, 陈冠雄, 林继惠, 吴杰, 马越强
    1995, 6(4):  337-340. 
    摘要 ( 1435 )   PDF (299KB) ( 386 )  
    使用带有开放气路的气体交换测定系统,同步测定了几种针、阔叶树种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气孔导度。结果表明,低光下树木针叶或叶片释放N2O的速率与光合速率无显着相关。伴随根、茎、叶的呼吸,检测到有N2O吸收现象,其通量与温度及呼吸强度呈正相关。气孔导度明显影响N2O的通量,表明气孔可能是木本植物释放N2O的主要途径。
    不同施肥杨树主要营养元素内外循环比较研究 Ⅰ.施肥对杨树生物量及落叶前后N内外循环的影响
    宇万太, 陈欣, 张璐, 殷秀岩, 沈善敏
    1995, 6(4):  341-345. 
    摘要 ( 1549 )   PDF (294KB) ( 556 )  
    施肥对杨树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而根的增长尤其显着。不论施肥与否叶均是生长中杨树N的重要贮存库,并且落叶前将其所含N的63%左右迁移至干枝根的皮层和木材中。施肥可使杨树N的总循环量增加46%,并且可改变N的循环结构。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肥可使杨树N外循环通量占总循环通量的比率由36.7%增加至44.7%.
    不同施肥杨树主要营养元素内外循环比较研究 Ⅱ.施肥对落叶前后杨树叶片营养元素浓度及贮量的影响
    陈欣, 宇万太, 张璐, 殷秀岩, 沈善敏
    1995, 6(4):  346-348. 
    摘要 ( 1659 )   PDF (243KB) ( 542 )  
    杨树叶片在凋落前将大量有机质输入干、枝、根中,在不同处理中,不施肥输出的比例大于施肥。施P并不导致杨树对P的奢侈吸收。施肥可使杨树主要营养元素的外循环通量高于不施肥。不施肥杨树叶片在凋落前P、K的输出率比施肥高约10%.
    茶树蒸腾特性的研究
    陶汉之, 周良骝, 方一平, 程茱萸, 周建军
    1995, 6(4):  349-354. 
    摘要 ( 1718 )   PDF (452KB) ( 442 )  
    茶树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因品种、叶位不同而异。抗旱性强的品种具有低的气孔导度;鱼叶的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接近或高于真叶。茶树叶片蒸腾速率夏、秋季最高,春季次之,冬季最低。在晴天,茶树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日变化呈单峰型,以中午前后最高;其日变化与光量子通量密度、叶温、蒸汽压亏缺等因子显着相关;光量子通量密度对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影响较明显。
    二色补血草叶片泌盐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陆静梅, 李建东, 胡阿林, 历锡亮
    1995, 6(4):  355-358. 
    摘要 ( 1756 )   PDF (451KB) ( 685 )  
    对二色补血草(Limonium bicolor)盐腺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二色补血草叶下表皮具有花型盐腺,这些盐腺是由基细胞和帽细胞构成。植物体靠盐腺的泌盐孔和基细胞破碎释盐,表明二色补血草具有演化较高级的双重泌盐结构,是二色补血草能在盐碱地生长而不受盐害的主要原因。
    羊草草原土壤动物特征的研究
    郭继勋, 祝廷成
    1995, 6(4):  359-362. 
    摘要 ( 1386 )   PDF (245KB) ( 434 )  
    对东北羊草草原土壤动物特征的研究表明i,土壤动物共有4门6纲14目。其水平分布规律是杂类草群落>羊草群落>拂子茅群落>榆树疏林>碱茅群落>碱蓬群落。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趋势相似,最大值均出现在8月份。随着土层的加深其数量逐渐减少,0-10cm上层中土壤动物数量约占总数的50%以上。
    腐殖酸对小麦抗旱性的生理效应
    程扶玖, 杨道麒, 吴庆生
    1995, 6(4):  363-367. 
    摘要 ( 2353 )   PDF (419KB) ( 473 )  
    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喷施腐殖酸钠(HA)、黄腐酸钠(FA)可降低土壤水分损耗,提高小麦叶片持水能力,叶片细胞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明显提高,丙二醛(MDA)含量和电解质渗出率明显降低,可减缓叶绿素降解,增强光合速率和光合产物积累,延缓植株衰老,小麦抗旱性增强,千粒重增加。
    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的协同作用对尿素氮转化和N2O排放的影响
    陈利军, 史奕, 李荣华, 胡连生, 周礼恺
    1995, 6(4):  368-372. 
    摘要 ( 1572 )   PDF (376KB) ( 610 )  
    根据培养试验,论述了脲酶抑制剂氢醌和硝化抑制剂双氰胺和碳化钙的不同组合在土壤正常水分和渍水的条件下对于土中尿素的水解及其释出的氨的吸附、氧化和挥发以及N2O生成的影响。文章指出,配合使用氢醌和双氰胺既能延缓土中尿素的水解并使水解后释出的氨在土中得以更多和更长时间的保持,还能减少土中硝酸盐的累积、氨挥发的损失及N2O的生成。这表明在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很好利用这一作用,将有益于提高尿素肥效和减少其N损失与环境污染。
    长白山北坡不同土壤N2O和CH4排放的初步研究
    徐慧, 陈冠雄, 马成新
    1995, 6(4):  373-377. 
    摘要 ( 1587 )   PDF (369KB) ( 383 )  
    用箱法技术原位测定了长白山北坡不同土壤(苔原土、生草森林土、棕色针叶林土和暗棕色森林土)6-8月间的N2O和CH4排放。结果表明,这些土壤既是N2O的源,又同时是CH4的汇。N2O通量变化于6.17-12.33μg·m-2·h-3之间(平均9.37μg·m-2·h-1),CH4通量为-85.63—7.58μg·m-2·h-1(平均-41.45μg·m-3·h-1),并观察到在N2O排放和CH4吸收之间有着相互消长关系。实验室培养实验表明,最大反硝化作用活性存在于土壤上层(0-6cm);不同土壤的反硝化作用活性明显不同。山地暗棕色森林土的CH4吸收作用也主要发生在土壤的上层(0-12cm).
    稻田CH4和N2O的排放及养萍和施肥的影响
    陈冠雄, 黄国宏, 黄斌, 吴杰, 于克伟, 徐慧, 薛晓华, 王正平
    1995, 6(4):  378-382. 
    摘要 ( 1381 )   PDF (301KB) ( 573 )  
    用箱法对我国东北稻田CH4和N2O排放进行观测研究表明,东北稻田的CH4排放通量比南方稻田小,平均日排放通量和生长季节排放总量分别为0.07和7.4g·m-2.稻田淹水期几乎没有N2O的净排放,但在非淹水期内却有大量N2O排放(平均通量59μgN2O·m-2·h-1).稻田养萍和施肥明显促进CH4和N2O排放。稻田CH4和N2O排放之间存在消长关系。制定稻田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措施时应充分注意这一关系。
    东北典型旱作农田N2O和CH4排放通量研究
    黄国宏, 陈冠雄, 吴杰, 黄斌, 于克伟
    1995, 6(4):  383-386. 
    摘要 ( 1672 )   PDF (262KB) ( 461 )  
    应用封闭式箱法技术测定了玉米、大豆田中N2O和CH4全年的通量变化。指出N2O排放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明显的日变化。大量的N2O排放发生在作物生长季节中。在冰雪溶化期和收割作物后也有一定量的N2O从土壤中排放。此外,实验结果也指出,玉米和大豆田作为大气CH4源或汇的作用不明显。
    几种旱地农作物在农田N2O释放中的作用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于克伟, 陈冠雄, 杨思河, 吴杰, 黄斌, 黄国宏, 徐慧
    1995, 6(4):  387-391. 
    摘要 ( 1410 )   PDF (415KB) ( 524 )  
    用封闭箱法原位观测几种旱田N2O的排放通量,并与裸地N2O通量比较,评价植物在农田N2O释放中的作用。田间观测与室内模拟实验结合,考察环境因子对N2O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d内大豆田N2O通量有两个释放高峰,而菠菜田和春小麦田只有1个释放高峰。种植大豆较大地提高了农田N2O的排放通量。农田裸地为一较弱的N2O释放源,且在1年的一定时期内表现为大气N2O的汇。光照变化对植物N2O通量影响很大,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植物释放N2O的通量较高。
    有机物料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土的根际效应 Ⅱ.盐分效应
    吴龙华, 张素君, 张岫岚
    1995, 6(4):  392-396. 
    摘要 ( 1396 )   PDF (430KB) ( 470 )  
    采用根际袋法研究腐熟有机物料对滨海盐土水稻淹水层及土壤的盐分和植株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排水条件下,施用有机物料使淹水层盐分上升,土壤盐分也高于对照,但其根际富集程度降低;植株K吸收增强,Na则明显下降,Ca、Mg含量略增,但变化没有1价元素明显。
    外源痕量Zn进入土壤迁移转化的过程
    邹邦基, 李书鼎, 朱玺
    1995, 6(4):  397-400. 
    摘要 ( 1506 )   PDF (348KB) ( 437 )  
    采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法和分级提取相结合的技术,研究了外源痕量Zn(65Zn)进入土壤迁移转化的过程。发现褐土中的65Zn在初始阶段其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最多,残余态最少;2周后碳酸盐结合态也大量转化为结晶氧化铁结合态和残余态;4个月后氧化锰结合态和结晶氧化铁结合态明显向残余态转化;6个月后仍有大量存在于较易变动的碳酸盐结合态和非结晶氧化铁结合态中。
    外源65Zn进入土壤后的扩散及存在形态
    李书鼎, 邹邦基, 朱玺
    1995, 6(4):  401-405. 
    摘要 ( 1471 )   PDF (379KB) ( 318 )  
    利用65Zn示踪和化学连续分级技术研究了外源Zn在褐土中的存在形态。结果表明交换态Zn(EX-Zn)和碳酸盐结合态Zn(CARB-Zn)含量约占土壤总Zn量的67-72%.Zn投加量增加,土壤Zn的强度因数增大。反之,Zn的矿物形态增高。土壤水分4%和100%时,土壤中Zn的扩散系数D分别是7.9×10-8和6.6×10-6cm2·s-1.土壤水分含量在30%和70%时,Zn在施入点的平均停留时间分别是9d和4d.Zn的扩散程度(σ2)也随之从0增大到0.371.
    用水生开花植物作指示植物的生物测定法──水和土壤水溶液中西玛津的测定
    区自清, 任丽萍, 贾良清, 张海荣, 常士俊, 孙铁珩
    1995, 6(4):  406-410. 
    摘要 ( 1549 )   PDF (429KB) ( 403 )  
    建立了一个简单、快速、灵敏的,用水生开花植物作指示植物的生物测定法,可用于水和土壤溶液中有效态光合作用抑制型除草剂(西玛津)的测定。该方法是根据西玛津对植物光合作用氧释放的影响,用氧电极直接测定溶液中溶解氧来计算西玛津的含量。作用10min即可测定,西玛津的最低检出浓度可达0.02mg·L-1.五刺金鱼藻、比毛莨和泽泻更适于作指示植物。其平均口收率为96-100%,与C18柱提取/HPLC法的平均回收率(98-100%)非常接近,测定结果几乎完全一致。
    高温胁迫对根瘤菌Tn5在土壤中的存活及其表型表达的影响
    蔺继尚, 崔明学, 靳素英, 李宁, 李明祺, 赵巍, 张晓东
    1995, 6(4):  411-416. 
    摘要 ( 1574 )   PDF (2663KB) ( 324 )  
    研究了3株弗氏中华根瘤菌(Rhizobiumfredii)Tns突变株于适宜温度和高温胁迫两种条件下在土壤中的存活和Tns表型的表达。在适宜温度(28℃)条件下的灭菌和未灭菌土壤中的存活研究表明生物因素抑制了突变株和野生型的生长。但野生型和突变株的存活种群密度之间无显着差异(P=0.01).在高温胁迫(40℃)条件下,土壤中野生型和突变株的种群密度迅速下降,其中部分ON-2和ON-3细胞丢失了Tns表型,说明部分细菌的Tn5表型在高温胁迫条件下不能表达。
    土壤-植物系统中多环芳烃和重金属的行为研究
    宋玉芳, 孙铁珩, 张丽珊, A. Yediler, G. Lorinci, A. Kettrup
    1995, 6(4):  417-422. 
    摘要 ( 1483 )   PDF (498KB) ( 654 )  
    对土壤中多环芳烃和重金属的行为研究表明,与对照相比,0-20cm以上表土层存在多环芳烃和重金属积累,20cm以下土层未发现积累;与春、秋两次采样结果相比,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含量有所下降,表明土壤微生物对多环芳烃有一定降解作用,且其降解程度与土壤-植物系统的生态结构有关。菲在地下水中检出浓度较高,表明这一污染物有向下迁移的可能性。此外,柳树对土壤中重金属Cd的积累有明显的削减与净化作用。本研究表明,严格限制污水中多环芳烃和重金属的污染负荷以及设计合理的生态结构是避免多环芳烃和重金属在土壤中积累的关键。
    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在土壤上的吸附
    何耀武, 区自清, 孙铁珩, Ayfer Yediler
    1995, 6(4):  423-427. 
    摘要 ( 1839 )   PDF (352KB) ( 681 )  
    研究了几种多环芳烃化合物在土壤上的吸附行为。通过一个连续投药-取样试验装置,在没有任何其它有机试剂干扰的情况下,测定了荧蒽与菲在土壤上的吸附量。研究表明,这两种多环芳烃化合物在土壤上的吸附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之间呈显着相关。对多环芳烃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及理化特性,如辛醇-水分配系数、溶解度等参数与LogKoc关系的研究发现多环芳烃化合物的LogKoc与化合物的水溶性、辛酸-水分配系数以及分子结构中的苯环数线性相关。
    石油烃降解物对Cd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影响的研究
    熊先哲, 何勇田, 张学询, 宋胜焕, 吴铁铮, 李滢
    1995, 6(4):  428-432. 
    摘要 ( 1361 )   PDF (365KB) ( 368 )  
    研究棕榈酸、儿茶酚和香草酸对土壤中Cd行为的影响表明,土壤中儿茶酚对水稻的毒害浓度为100mg·kg-1,而香草酸则为500mg·kg-1.当土壤中儿茶酚为5000mg·kg-1时,水稻籽实中Cd浓度降到0.008mg·kg-1,土壤淋溶液中Cd浓度降为0.005mg·L-1,3种有机物均能增加土壤中有机结合态Cd的比例,5000mg·kg-1的儿茶酚处理,土壤中有机质结合态Cd占总Cd的48.71%.
    重金属复合污染对大豆生长的影响及其综合评价研究
    余国营, 吴燕玉, 王新
    1995, 6(4):  433-439. 
    摘要 ( 1670 )   PDF (514KB) ( 531 )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溶液培养条件下Cd、Ph、Cu、Zn、As复合污染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污染条件下,各元素在根中的积累顺序为AS>Pb>Cu>Cd>Zn,茎叶中为Cd>Cu>Zn>As>Ph,其交互作用类型决定于元素的投加浓度及其与共存元素的比例,而对其生长发育,AS和CU是主要的毒害元素,并指出相对离子强度是复合污染综合效应指示与控制的又一有效指标。
    改性措施对复合污染土壤重金属行为影响的研究
    王新, 吴燕玉
    1995, 6(4):  440-444. 
    摘要 ( 1415 )   PDF (419KB) ( 734 )  
    采用田间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在复合污染土壤上石灰+Ca、Mg、P肥处理对重金属迁移、积累的影响及重金属的作物效应。结果表明,在污染土壤上采用石灰+Ca、Mg、P肥处理可减少重金属向作物籽实的迁移和积累,特别是Cd、Ph、As3元素;改性以后,水稻、小麦Cd吸收量比改性前降低了31.5-55%.4种作物对Ph的吸收量降低了23.4-57.8%,Cu、Zn吸收量略有降低。水稻As吸收量增加了56.8%,小麦、大豆As吸收量减少61.8-81.1%.重金属在土壤中存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Cd、Ph、Zn交换态百分含量不同程度地有所减少,而碳酸盐结合态有所增加,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含量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