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1995年 第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5-07-25
    研究论文
    水杉人工林树冠结构及生物生产力的研究
    方升佐, 徐锡增, 唐罗忠
    1995, 6(3):  225-230. 
    摘要 ( 1533 )   PDF (478KB) ( 400 )  
    研究了水杉人工林的树冠结构和林分生物生产力。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及林龄的林分树冠结构存在较大差异。随着树冠部位上升和林分密度增大,分枝角度逐渐减小;径阶大小与枝叶率成反比,与树冠重量成正比,径阶增大,树冠最大叶量层的位置上移,有效光合面积相对减少。树冠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林分的生物量生产、分配比例和经济生物量。林分干、枝、叶的干物质累积趋势可用Richard方程描述;林龄增大,分配到主干的生物量比例逐渐增加,分配到枝叶的比例逐渐减少;15年生时,作建筑材的经济生物量是625>2500>1250株·ha-1的林分,作造纸材的经济生物量为2500>625>1250株·ha-1的林分。
    间伐强度对杉木-火力楠混交林生长影响的研究初报
    邓仕坚, 张家武, 陈楚莹, 李锦芳, 罗桂标
    1995, 6(3):  231-236. 
    摘要 ( 1375 )   PDF (444KB) ( 507 )  
    对杉木-火力楠混交林进行4种间伐强度试验表明,间伐6年后各林分的杉木、火力楠胸径净生长量比对照分别增加70-139、11-25%,树高增加46-90、7-10%,村积生长增加54-140、10-43%,林分蓄积量增加49-75m3·ha-1,平均冠高增加2-6、8-13%,第1活枝高下降0.5-3、35-48%.冠幅杉木下降1-2%、火力楠增加1-8%.可以认为,以间伐强度为30和40%2种方式较好,间伐后林分定型株数约保留在1600-2200株·ha-1之间为宜。
    长白山劲松林场植物群落的分类和排序
    翟永华, 王庆礼, 于振良, 戴力民, 赵士洞, 刘海棠, 范竹华, 李秋林, 李金浦
    1995, 6(3):  237-242. 
    摘要 ( 1786 )   PDF (460KB) ( 524 )  
    将长白山白河林业局劲松林场的54块样地用聚类分析法划分成6个植被类群,再用PC-VTA13程序中经过改进的Braun-Blanquet学派的植被排表分析法进行综合,产生了鉴别概要表,为各个等级的植被类群筛选出诊断种。此外,还用鉴别种对样地记录进行主成分分析,以验证诊断种的有效性。结果表明,PC-VTAB中的植被排表分析法是筛选鉴别种的有效方法,而鉴别种能显着地提高植被分类和排序的质量。
    中国东北部种子植物种的地理成分分析
    傅沛云, 曹伟, 李冀云
    1995, 6(3):  243-250. 
    摘要 ( 2192 )   PDF (747KB) ( 723 )  
    通过对中国东北部2555种种子植物种的分布进行对比研究,划分之为27个地理成分和34个地理成分亚型,统计分析表明,本地区的种子植物除少数的世界分布种之外,温带、寒带和热带的种数分别占88.5、6.8和4.7%,说明植物区系基本上属温带性质。本地区种子植物中的特有植物共有117种,分属于6个地理成分和4个地理成分亚型之中,其丰富度在国内是较为偏低的。
    沿海防护林防海煞危害初探
    王述礼, 孔繁智, 关德新, 诸德新, 孙美清, 王华胜
    1995, 6(3):  251-254. 
    摘要 ( 1515 )   PDF (2480KB) ( 360 )  
    通过后牧村海岸防护林带附近空气中主要盐离子飘尘(即海煞)的观测分析表明,林带对大气盐尘有吸附和截留作用,无林带地区平均沉降量为4.34μg·m-3·100m-1,通过林带时为18.40644g·m-3·100m-1.林带的吸附量与树种、枝叶形状有关,侧柏对Cl-和Na+的吸附量分别为6330和3350mg·kg-1,而黑松为1570和950mg·kg-1.空气中盐尘受天气条件特别是风速的影响。阴天,风速越大,空气中盐尘含量越大,输送距离越远。
    朱砂叶螨自然种群动态研究
    吴千红, 杨国平, 经佐琴, 王海波, 钱吉, 吴士良, 肖跃南
    1995, 6(3):  255-258. 
    摘要 ( 1456 )   PDF (317KB) ( 293 )  
    采用Fuzzy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朱砂叶螨在1986-1993年间的种群动态差异。结果表明,朱砂叶螨种群动态在年度间、地方间、样地大小上存在着差异。幼若螨动态与成螨动态有明显差异。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农田有限灌溉对策初探
    李凤民, 赵松岭, 段舜山, 高世铭, 冯波
    1995, 6(3):  259-264. 
    摘要 ( 1946 )   PDF (475KB) ( 633 )  
    2年的大田试验研究表明,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农田有限灌溉的关键时期为3叶期到孕穗期之间,但由于该地区降水变率很高,不同降水年型有限灌溉的关键时期和增产效果有很大差异,实际的需水关键期和作物生理的需水关键期往往不相吻合。对半干旱地区的有限灌溉对策及作物的耗水过程和产量形成过程进行了讨论。
    陕北黄土高原霸王菅群落生物量初步研究
    朱志诚, 贾东林
    1995, 6(3):  265-270. 
    摘要 ( 1572 )   PDF (2647KB) ( 330 )  
    研究了霸王菅群落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季节和空间变化。结果表明,其地上生物量季节动态较为明显,8月中旬达峰值(1007.40g·m-2).地下生物量在返青期最低,枯黄期最高,这与植物生长发育阶段和物质运转有关。
    松嫩草原不同时间火烧后植物个体特征变化分析
    周道玮, 张宝田, 祝玲
    1995, 6(3):  271-276. 
    摘要 ( 1580 )   PDF (470KB) ( 307 )  
    松嫩草原不同时间火烧后,羊草高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尤以晚烧地最低。但羊草个体重量之间无显着差异,产量的差异主要来自密度影响。火烧后,羊草叶片数增多、增宽,早烧地增长,晚烧地缩短。芦苇和寸草苦高生长也受火烧影响,但寸草苔高度后期差异消失。
    松嫩草原碱化羊草草地放牧空间演替规律的研究
    王仁忠, 李建东
    1995, 6(3):  277-281. 
    摘要 ( 1529 )   PDF (415KB) ( 564 )  
    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对羊草草地的影响,结果表明,过牧条件下,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分别比轻牧阶段下降了67.96和75.00%,羊草种群根茎分蘖数和种子产量下降1.0和3.3%.极牧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含量分别下降到轻牧阶段的21.1和66.5%,而碱化度和全盐量却分别增加了1倍和8倍。
    利福霉素生产菌产生钝化Rif SV物质的分离及性质研究
    吴文芳, 张成刚, 吕安国, 张立新, 胡江春, 曾青
    1995, 6(3):  282-286. 
    摘要 ( 1700 )   PDF (583KB) ( 456 )  
    利福霉素SV(简称Rif SV)生产菌──地中海拟无枝菌酸菌在生物合成RifSV过程中,产生一种能钝化自身产物(RifSV)的物质。实验证实,该物质是由谷氨酸、天冬氨酸、赖氨酸及缬氨酸等14种常见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分子量(MW)约2.5×104D,等电点(PI)为5.7-6.1.在100℃下加热10min,其活性丧失。作用于RifSV的最适pH值范围为7.4-8.6,最适温度为29℃,初步证实该物质是一种酶(暂称利福霉素钝化酶).
    接种根瘤菌对刺槐生长的影响
    苏凤岩, 李维光, 王育英, 郭秀荣, 李彤
    1995, 6(3):  287-290. 
    摘要 ( 1680 )   PDF (352KB) ( 370 )  
    以刺槐根瘤菌接种于刺槐小苗的研究表明,接种刺槐的株高、地径、根瘤、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平均增加13.8、14.7、32.8、24.8%,植株含N量比对照增加20-40%.液体根瘤菌剂及其与VA首根孢子土双接种效果明显,其生物量分别增加约20和40%.
    鲥鱼的驯养与生物学研究Ⅱ.池养鲥鱼的生长特性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王汉平, 钟鸣远, 陈大庆, 黄木桂, 张邦杰, 麦家柏
    1995, 6(3):  291-297. 
    摘要 ( 1945 )   PDF (530KB) ( 533 )  
    研究了池养鲥鱼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其生长速度随季节和水温而变化,以9月中旬至11月中旬和5月中旬至7月中旬生长较快。适宜生长水温为25-32℃。应用Von Bertalanffy方程求得体长、体重生长方程L1=518.95[1-e-0.3751(t-0.8763),Wt=2205.5[1-e-0.3751(t-0.8763)]3,体重生长拐点位于2.8053处,属性成熟拐点。其生长速度和加速度曲线能反映生长过程的变化特点。池养鲥鱼具有良好的生长潜力,可进行池塘商品化养殖。
    江滩与兴林垦种林区钉螺氨基酸、总蛋白和糖原含量的比较
    彭卫平, 彭旦明, 於凤安, 彭镇华
    1995, 6(3):  298-300. 
    摘要 ( 1450 )   PDF (242KB) ( 568 )  
    测定了兴林垦种林区钉螺和滩地钉螺的总蛋白、氨基酸和糖原含量。结果表明,林地钉螺体内总蛋白含量和15种氨基酸含量显着下降,尤以雌体降幅较大,达30%.长江退水2个月后,林地钉螺体内糖原含量开始下降,退水7个月后,其含量降低了38%.
    枫杨、乌桕对钉螺毒性的研究
    彭旦明, 周光雄, 马珠, 宋友昕, 彭镇华, 彭卫平
    1995, 6(3):  301-304. 
    摘要 ( 1606 )   PDF (320KB) ( 351 )  
    在自然条件下,研究了枫杨、乌柏叶对钉螺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草滩生态系统相比,枫杨和乌桕生态系统中钉螺糖原含量、总蛋白含量分别下降36.3、55.7和27.5、54.5%,谷草转氨酶(GOT)和谷雨转氨酶(GPT)比活增高2.7和2.6倍,死亡率升高62和41%.本文对抑螺化合物结构与作用关系进行了讨论。
    对虾杆状病毒感染螃蟹组织的电镜观察
    国际翔, 王丽霞, 李文清, 刘丹, 王书锦
    1995, 6(3):  305-307. 
    摘要 ( 1605 )   PDF (340KB) ( 400 )  
    应用电子显微技术对人工养殖对虾池内的感病螃蟹作了组织切片的电镜观察,发现肝脏、胃、肠组织细胞核内和肌纤维间质中有大量杆状病毒。电镜下的病毒粒子的形态、大小与在中国对虾体内观察到的无病毒包涵体杆状病毒一致。
    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中的Se及其生态效应
    尹昭汉, 崔剑波, 马晓丽, 鞠山见
    1995, 6(3):  308-312. 
    摘要 ( 1592 )   PDF (373KB) ( 407 )  
    对东北地区不同环境要素(基岩、土壤、植物、动物和人体)Se的分布与转化规律的研究表明,基岩、土壤、粮食和动物毛Se含量分别为0.12、0.150-0.540、0.0096-0.0765和0.0405-0.1414μg·g-1;城市和农村儿童发Se含量为0.460和0.182μg·g-1.根据不同要素Se含量和生态效应,可将该区分为Se适宜区、缺乏区和过渡区3个1级区。每个1级区又分为高Se源区和低Se源区。
    水稻-土壤生态系统对Cu、As污染的缓冲作用
    张克云, 曹宇, 许立凡, 苏应生, 陈树元, 徐和宝, 史建文, 谢明云, 吴昌业, 杨盈其, 沈靖茹
    1995, 6(3):  313-316. 
    摘要 ( 1568 )   PDF (326KB) ( 393 )  
    通过对冶炼厂区周围水系、土壤和水稻中Cu、AS含量分析,探讨其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稻田耕作层渗出水和相邻塘水中的Cu平均浓度分别为0.059和0.07bmg·L-1,As为31.68和42.79μg·L-1,稻田土壤中未出现Cu、As明显的梯度累积变化以及水稻能吸收累积相当数量的Cu、As,它们大部分累积在根部。可以认为,水稻一土壤生态系统本身对Cu、AS污染具有相当大的缓冲作用。
    株洲工业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与蚯蚓同工酶的研究
    郭永灿, 王振中, 赖勤, 张友梅, 夏卫生, 颜亨梅, 邓继福
    1995, 6(3):  317-322. 
    摘要 ( 1380 )   PDF (849KB) ( 521 )  
    用聚丙烯胺凝胶圆盘电泳法对蚯蚓酯酸及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重金属在蚯蚓体内富集量随污染程度增加而上升,重污染区为中污染区的2.27倍,为轻污染区的7.30倍。重污染区Cd、Ph、As在蚯蚓体内分别达到47.3、35.2、16.32μg·kg-1.其秩相关系数(rs)>0.66-0.77.蚯蚓酯酶同工酶酶带减少,酶活性降低,而其过氧化物酶酶带和酶活性有所增加。
    汞对固定化斜生栅藻净化污水及其生理特征的影响
    严国安, 李益健, 张忠新, 胡玉波, 王志坚
    1995, 6(3):  323-328. 
    摘要 ( 1468 )   PDF (687KB) ( 451 )  
    研究了在不同Hg浓度条件下,固定化斜生栅藻对污水中氨氮、正磷酸盐和Hg的净化效率及其生理特征变化。结果表明,固定藻的净化效率和对Hg毒性的抗性明显高于悬浮藻。0.2mg·L-1Hg对固定藻的净化效率无影响,并对-P的吸收有刺激促进作用,而悬浮藻的开始下降;从0.8-1.4mg·L-1,随着Hg浓度的增加,固定藻对氨氮和正磷酸盐的净化效率逐渐下降,而悬浮藻的则急剧下降;固定藻对汞的去除随汞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固定藻的生长OD值、叶绿素含量、光合强度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亦随汞浓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
    持续发展──人地系统优化的新思路
    蔡运龙
    1995, 6(3):  329-333. 
    摘要 ( 1267 )   PDF (539KB) ( 510 )  
    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环境对人类需求的支持能力是有一个自然极限的,在此极限范围内,人类文化调节可实现人类生态系统的持续性。可用生产力、稳定性、恢复力、公平性、自立性和协调性等系统特性和原理来衡量人类生态系统的持续性。据此,提出人地系统优化的途径是把人类需求控制在系统承载力之内,使自然资源的再生产社会化,以市场机制协调资源的供需矛盾,政府干预与公众参与。
    跟踪学科前沿 促进学科发展──应用生态学报报道指南简介
    孙顺江, 李凤琴, 宋凤兰
    1995, 6(3):  334-337. 
    摘要 ( 1276 )   PDF (515KB) ( 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