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汶倬, 高扬, 杨柳, 蒋治岩, 王秀伟. 东北地区落叶松新鲜针叶凋落物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J]. 生态学杂志, 2020, 39(9): 2832-2841. |
[2] |
池鑫晨,宋超,朱向涛,王楠,王晓雨,白尚斌.
毛竹入侵常绿阔叶林对土壤活性有机碳氮的动态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20, 39(7): 2263-2272. |
[3] |
钱虹宇,周宏鑫,罗原骏,蒲玉琳,张世熔,李婷,贾永霞.
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对高寒湿地退化的响应
[J]. 生态学杂志, 2020, 39(7): 2273-2282. |
[4] |
苑亚茹,韩晓增,李娜,尤孟阳,邹文秀.
不同熟化措施对黑土母质发育的新成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20, 39(4): 1175-1182. |
[5] |
谢欢, 张秋芳, 曾泉鑫, 李宇轩, 马亚培, 林惠瑛, 刘苑苑. 施氮通过改变微生物生物量磷驱动杉木人工林土壤磷组分转化
[J]. 生态学杂志, 2020, 39(12): 3934-3942. |
[6] |
曹培,徐莹,朱杰,田玉聪,冯香诏,刘章勇.
不同种植模式对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产量的短期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19, 38(9): 2788-2798. |
[7] |
崔东,闫俊杰,刘海军,陈晨.
伊犁河谷不同类型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其含量差异
[J]. 生态学杂志, 2019, 38(7): 2087-2093. |
[8] |
吴汉卿,李素捷,刘洋屹,张鑫蕊,赵奇隆,李梦思,邹洪涛,党秀丽,张玉玲,虞娜.
水氮调控对设施土壤供氮潜力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19, 38(5): 1410-1418. |
[9] |
李文军,曾细妹,彭保发,杨基峰,赵迪.
洞庭湖区水稻土有机氮矿化的模型模拟
[J]. 生态学杂志, 2019, 38(5): 1392-1401. |
[10] |
刘旭军,田慧霞,程小琴,刘莉,韩海荣.
凋落物处理对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针阔混交林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19, 38(10): 3024-3032. |
[11] |
段梦成,王国梁,史君怡,周昊翔.
间伐对油松人工林优势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19, 38(1): 1-10. |
[12] |
涂志华,尉永键,范志平,秦依婷,王善祥,韩青,邹艺华,杨兆明.
太子河源流域不同类型水源涵养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季节动态
[J]. 生态学杂志, 2018, 37(7): 2139-2147. |
[13] |
李茜倩,张元明.
荒漠藓类结皮斑块中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分布的边缘效应
[J]. 生态学杂志, 2018, 37(7): 2114-2121. |
[14] |
周东兴,李磊,李晶,宁玉翠,曹旭,邬欣慧,荣国华.
玉米/大豆轮作下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18, 37(6): 1856-1864. |
[15] |
黄石德,叶功富,林捷,阮宏华,金昌善,李媛媛,陈杰.
干湿交替对武夷山不同海拔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18, 37(2): 312-3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