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宇,张明军,王圣杰,郭蓉,车存伟,杜勤勤,马转转,苏鹏燕.
基于稳定氧同位素确定植物水分来源不同方法的比较
[J]. 生态学杂志, 2020, 39(4): 1356-1368. |
[2] |
贾翔,王超,金慧,赵莹,刘丽杰,陈庆红,李冰岩,肖影,尹航.
基于优化的MaxEnt模型评价红松适宜分布区
[J]. 生态学杂志, 2019, 38(8): 2570-2576. |
[3] |
张建瑛,殷东生.
红松雌球果发育对枝叶营养生长和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19, 38(6): 1646-1652. |
[4] |
乔志宏,侯宏宇,高梅香,卢廷玉,金光泽,吴东辉.
小兴安岭凉水阔叶红松林地表隐翅虫群落空间异质性
[J]. 生态学杂志, 2019, 38(2): 500-512. |
[5] |
付励强,程鲲,宗诚,马建章.
基于多种类型保护地的红松林生态系统综合保护空缺分析
[J]. 生态学杂志, 2019, 38(11): 3480-3486. |
[6] |
田圣贤,冯盼,杨山,刘贺永,叶吉,李慧,姜勇,张玉革.
东北阔叶红松林腐殖质层土壤阳离子交换性能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J]. 生态学杂志, 2018, 37(9): 2549-2558. |
[7] |
Nguyen Thanh Tuan1,2,沈海龙1*,张金虎1,王龙1,张鹏1.
红松杈干类型与林分密度、个体生长指标及丰年株均结实量的关系
[J]. 生态学杂志, 2017, 36(4): 925-934. |
[8] |
曹琳琳1,2,3,苏宝玲1,周旺明2,3,于大炮2,3,吴健2,3,毕建华1,2,3,黄利亚4,代力民2,3*.
长白山区典型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的尺度效应
[J]. 生态学杂志, 2017, 36(11): 3102-3108. |
[9] |
魏玉莲1*,李通1,2.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优势树种的木腐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J]. 生态学杂志, 2017, 36(11): 3209-3215. |
[10] |
段文标1,景鑫1,周美珩1,2,陈立新1**,龚建美1,张玉双1,赵莹1,秦必达1.
林隙大小对不同林型天然红松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15, 34(8): 2077-2084. |
[11] |
朱良军1,杨婧雯1,朱辰2,王晓春1**.
林隙干扰和升温对小兴安岭红松和臭冷杉径向生长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15, 34(8): 2085-2095. |
[12] |
王晓洁,肖迪,张凯,侯继华**.
凉水天然阔叶红松林植物叶片与细根的N∶P化学计量特征
[J]. 生态学杂志, 2015, 34(12): 3283-3288. |
[13] |
陈立新1,姜一1,2,段文标1**,步凡1,孙双红1,李帆帆1,徐一凡3.
红松混交林凋落物氮储量及分解释放对土壤氮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15, 34(1): 114-121. |
[14] |
韩阳瑞1,2,牟长城1**,庄宸1,张晓亮1,佟静秋1,程家友3,曹万亮4.
透光抚育对长白山中期“栽针保阔”红松林碳收支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14, 33(9): 2296-2307. |
[15] |
于萌萌1,2,张新建3,袁凤辉1**,何秀1,关德新1,王安志1,吴家兵1,金昌杰1.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三种树种树干液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J]. 生态学杂志, 2014, 33(7): 1707-17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