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韩静波, 张智, 张维康, 刘双芳, 彭泽群. 沈阳东陵公园不同功能分区空气颗粒物与负离子变化
[J]. 生态学杂志, 2020, 39(9): 3099-3107. |
[2] |
仇豪,李金娟,郭兴强,许议元,蔡保德.
贵州某燃煤电厂周边春季大气颗粒物的汞污染特征
[J]. 生态学杂志, 2018, 37(5): 1545-1549. |
[3] |
张维康1,2,王兵1,3,牛香1,3*.
不同树种叶片微观结构对其滞纳空气颗粒物功能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17, 36(9): 2507-2513. |
[4] |
赵云阁1,鲁笑颖2,鲁绍伟3,4,谷建才1,陈波3,李少宁3,4*.
北京市常见绿化树种叶片秋季滞纳不同粒径颗粒物能力
[J]. 生态学杂志, 2017, 36(1): 35-42. |
[5] |
李亲凯1,2,杨周1,2,黄俊1,2,崔高仰1,2,李晓1*.
大气颗粒物稳定同位素组成的研究进展
[J]. 生态学杂志, 2016, 35(4): 1063-1071. |
[6] |
吕铃钥,李洪远*,杨佳楠.
植物吸附大气颗粒物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J]. 生态学杂志, 2016, 35(2): 524-533. |
[7] |
徐晓梧1,宝乐1,莫莉2,徐彦森3,余新晓1*.
树皮对空气颗粒物的吸附能力
[J]. 生态学杂志, 2016, 35(12): 3242-3249. |
[8] |
王佳楠1,孟嘉伟2,杨凤霞3,蔡章3,4,刘杰3**.
多元排序法解析城市空气微生物时空分布
[J]. 生态学杂志, 2015, 34(9): 2658-2664. |
[9] |
康晓明1,2,3,崔丽娟1,2,3**,赵欣胜1,2,3,李伟1,2,3,张曼胤1,2,3,魏圆云1,2,3,雷茵茹1,2,3,马牧源1,2,3.
北京市湿地削减大气细颗粒物PM2.5功能
[J]. 生态学杂志, 2015, 34(10): 2807-2813. |
[10] |
陈小平1,焦奕雯1,裴婷婷1,2,周志翔1**.
园林植物吸附细颗粒物(PM2.5)效应研究进展
[J]. 生态学杂志, 2014, 33(9): 2558-2566. |
[11] |
刘旭辉,余新晓**,张振明,刘萌萌,阮氏青草.
林带内PM10、PM2.5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J]. 生态学杂志, 2014, 33(7): 1715-1721. |
[12] |
王晓磊,王成**,古琳,王艳英,王茜.
春季典型天气下城市街头绿地内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
[J]. 生态学杂志, 2014, 33(11): 2889-2896. |
[13] |
陈龙,刘春兰**,潘涛,陈操操,李铮,王海华,裴厦,孙莉.
基于干沉降模型的北京平原区造林削减PM2.5效应评估
[J]. 生态学杂志, 2014, 33(11): 2897-2904. |
[14] |
杨周1,2,李晓东1**,于静3,石友香3,杜锋3.
成都市冬季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变化特征
[J]. 生态学杂志, 2013, 32(3): 682-688. |
[15] |
郭二果1,2,3,4,王成1,2**,郄光发1,2,蔡煜3.
城市森林生态保健功能表征因子之间的关系
[J]. 生态学杂志, 2013, 32(11): 2893-29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