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糖和凋落物提取液模拟碳输入对杉木林土壤氮固定的影响
焦明睿, 马红亮, 高人, 尹云锋
2025, 36(9):
2762-2770.
doi:10.13287/j.1001-9332.202509.013
摘要
(
10 )
PDF (2140KB)
(
0
)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氮的转化与植物吸收利用及其环境效应有关,凋落物分解释放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输入是影响土壤氮固定的因素之一。本研究以亚热带人工杉木林土壤为对象,设置了4种处理:不添加外源物质的对照(CK)和添加新鲜杉木凋落物提取液(Le)、葡萄糖(G)、葡萄糖+硝酸铵(Gn)处理,在室内恒温好氧培养60 d,分析土壤可溶性碳和氮含量、温室气体排放速率及累积排放量的变化,探究不同碳添加对土壤氮固定的影响。结果表明: 1)培养后30 min,各处理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均不同程度降低(降低幅度<138.48 mg·kg-1),Le处理降幅最大;培养后第7和14天,各碳添加处理DOC含量显著降低(降低幅度>915.24 mg·kg-1),其中G和Gn处理降幅显著高于Le处理;培养后第60天,各碳添加处理DOC降幅均超过1000 mg·kg-1。与CK相比,各碳添加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土壤各形态可溶性氮含量。培养后第7天土壤各形态可溶性氮降低程度最大,Le处理降低的主要是可溶性有机氮(DON),对可溶性总氮(TSN)降低的贡献率为54.7%,而G和Gn处理降低的主要是铵态氮,对TSN降低的贡献率为66.8%~73.9%。碳添加对土壤无机氮(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固定效果至少可以持续到培养后第14天。培养后第60天,碳添加处理土壤铵态氮降低,而硝态氮则增加。2)各碳添加处理CO2排放速率在培养前3 d明显高于CK,培养5 d后各处理CO2排放平稳,其中G和Gn处理CO2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Le处理。培养期间,各处理的CH4排放呈负值,N2O排放亦较低,其中Gn处理N2O排放速率和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3)培养期间,净DOC变化与净TSN、净铵态氮、净硝态氮变化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碳添加促使微生物活动消耗DOC来固定氮,且对铵态氮的固定高于硝态氮,在活性碳供给充足的情况下,对铵态氮的固定潜力有望维持到60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