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3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4-11-10
    目录
    目录
    2014, 33(11):  0. 
    摘要 ( 620 )   PDF (475KB) ( 275 )  
    研究报告
    广州常绿阔叶林和果园生态系统碳储量
    胡彦婷,管东生**,王浩,孙丽
    2014, 33(11):  2873-2879. 
    摘要 ( 1130 )   PDF (546KB) ( 470 )  
    本文报道了广州市常绿阔叶林和果园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并探讨了常绿阔叶林转为果园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常绿阔叶林和果园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241.91和161.47 t·hm-2,其中植被碳储量分别为136.40和77.20 t·hm-2,土壤碳储量(0~100 cm)分别为103.99和83.12 t·hm-2。土壤碳储量的主要差异在表层,常绿阔叶林和果园0~40 cm土层碳储量占土壤总碳储量的比例分别为67%和56%。常绿阔叶林的植被碳储量高于土壤和枯枝落叶碳储量,果园的植被碳储量与土壤碳储量相当。若常绿阔叶林转为果园,生态系统碳储量减少80.44 t·hm-2,从数量和比例上,植被碳储量损失的程度均大于土壤。广州市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接近鼎湖山的顶极地带性植被生态系统碳储量,保护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将有利于维持区域较高的碳储量。
     
    内蒙古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数据质量评价及日和季节变化特征
    武荣盛1,孙小龙1,顾润源2,3**,乌兰巴特尔1,马耀明4
    2014, 33(11):  2880-2888. 
    摘要 ( 1092 )   PDF (695KB) ( 361 )  
    利用内蒙古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全年的大气湍流观测资料,在数据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对内蒙古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数据进行质量评价,并分析了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惯性副区,湍流通量的功率谱和协谱基本呈-2/3和-4/3的斜率变化。经过质量控制后的通量数据中,可用于基础研究的高质量数据约为74%,约有8%的低质量数据需要剔除。克氏针茅草原生长季中碳通量的日变化分为单峰和双峰两种类型,均有明显的不对称性,上午碳吸收强于下午。克氏针茅草原在冬季由于低温碳通量值很小,春季气温缓慢回升,草原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表现为弱的碳汇,夏季的6月碳吸收达全年最强,7月和8月受干旱胁迫影响,碳通量逐渐减小,秋季草原开始枯黄,表现为弱的碳汇。内蒙古克氏针茅草原CO2年总量达-348 g CO2·m-2·a-1。克氏针茅草原7月夜间碳排放达最大值,6月白天碳吸收全年最强。本研究加深了对草原生态系统生长季和非生长季碳通量交换特征的理解,为陆面过程模型及相关碳模型参数修正提供了参考。
     
    春季典型天气下城市街头绿地内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
    王晓磊,王成**,古琳,王艳英,王茜
    2014, 33(11):  2889-2896. 
    摘要 ( 1520 )   PDF (610KB) ( 484 )  
    以无锡市河埒口休闲广场街头绿地为对象,研究了典型天气条件(晴天、多云、雨后阴天)下绿地内4种粒径颗粒物(TSP、PM10、PM2.5和PM1)的质量浓度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绿地内TSP、PM10、PM2.5和PM1质量浓度日均值均为:晴天<多云<雨后阴天。雨后阴天的PM10、PM2.5和PM1浓度均极显著高于晴天和多云,多云天气的PM2.5和PM1浓度极显著高于晴天。多云和阴天天气下PM2.5和PM1质量浓度的增幅远高于TSP和PM10。(2)在观测时段内,晴天和多云4种粒径颗粒物的日变化曲线基本一致,上午浓度高于下午,7:00和13:00—15:00分别出现峰值和低谷;雨后阴天时,随时间推进颗粒物浓度呈递增趋势。晴天时小粒径颗粒物所占比例日变化与其浓度协同变化,多云和雨后阴天时则基本呈相悖状态。(3)3种天气条件下,街头绿地内仅晴天时PM2.5浓度达到国家二类功能区质量要求,其他均超出二级浓度限值。(4)晴天街头绿地内主要为粒径2.5~10 μm的PM10污染,污染较轻;而多云和雨后阴天时TSP、PM10和PM2.5污染均较严重,TSP污染以粒径<10 μm的颗粒物为主,PM10以粒径<2.5 μm的为主,PM2.5主要为1~2.5 μm范围内的颗粒物污染。(5)空气相对湿度是无锡高湿环境下影响颗粒物浓度的最主要因子。晴天,颗粒物浓度与风速、气温、光照强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相对湿度、车流量呈显著正相关;多云天气大气颗粒物浓度与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他因素相关性均未达显著水平;雨后阴天时大气颗粒物浓度与湿度呈负相关,与其他指标相关性不显著。
    基于干沉降模型的北京平原区造林削减PM2.5效应评估
    陈龙,刘春兰**,潘涛,陈操操,李铮,王海华,裴厦,孙莉
    2014, 33(11):  2897-2904. 
    摘要 ( 1043 )   PDF (911KB) ( 415 )  
    本文基于干沉降模型对北京市平原区造林削减PM2.5效应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2012年所造森林PM2.5年削减量可达451 t,其中,阔叶林削减量占57%;不同季节的削减量有较大差别,春季的削减量占全年的50%;造林工程可使造林区PM2.5浓度平均下降0.57 μg·m-3,完成《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目标的2%;平原区造林对于减缓和控制PM2.5、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具有一定作用,在目前治理PM2.5有效方法不多的状况下,应当继续开展平原区造林。

     
    山西蟒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油松林生态位特征
    李燕芬1,铁军2,3**,张桂萍2,3,郭华1
    2014, 33(11):  2905-2912. 
    摘要 ( 1092 )   PDF (563KB) ( 374 )  
    采用Levins生态位宽度、Pianka生态位重叠及生态位相似性指数,对山西蟒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油松林群落8种乔木、12种灌木和10种草本的种群生态位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乔木树种中油松(1.673)的生态位宽度值较大,其次为华山松(0.737)和侧柏(0.570);灌木树种中荆条(1.150)和黄刺玫(1.020)的生态位宽度值较大;而草本层生态位宽度最大的是苔草(1.520)和华北米蒿(1.200)。乔木、灌木和草本层各种群间均有不同程度的重叠,重叠指数依乔木、灌木、草本层逐渐增大。在乔木层中有2对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值>0.5,占总数的7.14%;灌木层中有9对物种的重叠值>0.5,占总数的13.64%;草本层中重叠值>0.5的物种对有7对,占总数的15.56%。总体上表现为生态位宽度大的物种,对资源的利用能力较强,与其他物种间的生态位相似性较高,生态位重叠较大。
     
    山西庞泉沟华北落叶松林林窗物种多样性动态变化
    许强,毕润成**,张钦弟,苗艳明,秦晋,刘晓宁
    2014, 33(11):  2913-2920. 
    摘要 ( 1091 )   PDF (688KB) ( 346 )  
    采用样线法分别对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个华北落叶松林林窗和40个非林窗植被特征和干扰状况进行调查,通过R语言对林窗与非林窗、不同面积林窗、不同发展阶段林窗的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与非林窗相比,林窗属区系和优势成分有明显变化,华北落叶松林属于典型的林窗更新方式;(2)林窗中Shannon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Patrick丰富度指数(S)、生态优势度(λ)、综合多样性指数(Z)明显大于非林窗林分(P<0.05);(3)H、J、Z随着林窗面积增加呈单峰状曲线变化,当林窗面积达到240~320 m2时,H、J、Z达到最大;(4)在华北落叶松林林窗形成10 a内,乔木层、草本层H、Z均较低,大约在20 a之后,其H及Z均达到最大,灌木层的H在10~20 a的林窗内达到最大;(5)H、J、SλZ指数分别在华北落叶松不同林窗面积和不同发育阶段中表现显著性差异。
    雪被期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碳的淋失特征
    邓长春,陈亚梅,和润莲,刘洋**,张健,宋小艳,李建平
    2014, 33(11):  2921-2929. 
    摘要 ( 1159 )   PDF (1070KB) ( 304 )  
    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是土壤DOC的主要来源之一,同时,凋落物DOC的淋失过程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本文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于2012年10月—2013年5月,以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12种代表性植物的凋落物为材料,研究了冬季雪被期凋落物DOC在暗针叶林森林、高山林线和高山草甸3种分解生境中的淋失特征。结果表明:1)凋落物初始DOC含量为22.78~178.8 g·kg-1,物种间差异显著;2)经过一个雪被期(182 d),凋落物DOC淋失率为18.92%~62.33%,各物种DOC的淋失率对分解生境的响应差异较大;3)分解生境差异对凋落物DOC的淋失产生了显著影响,暗针叶林生境中凋落物DOC的淋失率显著高于林线和高山草甸生境;4)雪被是影响冬季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物DOC淋失的主要环境因素。因此,高山林线交错上雪被期DOC淋失的空间变异性主要是景观尺度分布的雪被差异造成的,分解生境中较厚的雪被更利于凋落物DOC的淋失。
     
    内蒙古赤峰梯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李龙,姚云峰**,秦富仓
    2014, 33(11):  2930-2935. 
    摘要 ( 1687 )   PDF (476KB) ( 378 )  
    选择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内水平梯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水平梯田进行采样,分析了梯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以及地形因子和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结果表明: 研究区梯田1 m深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在0.87~10.25 g·kg-1,平均含量为5.91 g·kg-1。不同土层间有机碳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层土壤有机碳平均碳含量为7.54 g·kg-1,分别是中层和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1.32倍和1.67倍。各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坡位的变化均表现为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不同坡向上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表现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且坡位和坡向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人为因素对梯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的耕作制度和管护措施上,秸秆还田、免耕等措施有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
     
    棕色石灰土和红壤碳释放对添加矿物质(Fe(OH)3和CaCO3)的响应
    肖谋良1,2,陈香碧1,3,李杨1,3,何寻阳1,3,申燕4,苏以荣1,3**
    2014, 33(11):  2936-2942. 
    摘要 ( 1079 )   PDF (737KB) ( 242 )  
    为阐明喀斯特地区土壤演变过程(脱钙镁富铁铝化作用)中土壤特有矿物对碳释放的影响,本文以喀斯特区典型的高和低有机碳含量水平的棕色石灰土和红壤为研究对象,通过80 d室内培养试验,研究土壤碳释放(有机碳和无机碳)对添加土壤中特有矿物质(Ca14CO3和Fe(OH)3)的响应。结果表明:添加Ca14CO3和Fe(OH)3均对棕色石灰土和红壤中原有碳的释放有正激发效应,以前者(培养结束时土壤原有碳累积释放量为823.8~1367.2 mg·kg-1)显著大于后者(502.5~635.7 mg·kg-1),说明喀斯特地区土壤由富钙镁的石灰土向富铁铝的红壤演变过程可能是土壤碳库逐渐稳定的过程。添加Ca14CO3和Fe(OH)3后,土壤原有碳的累积释放量的大小与土壤有机碳本身含量水平密切相关,均以高量有机碳红壤>低量有机碳红壤和石灰土>高量有机碳石灰土(P<0.05)。培养过程中,无论是添加Ca14CO3还是Fe(OH)3,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与碳释放激发效应的变化趋势一致,表明DOC可用于指示棕色石灰土和红壤激发效应强弱。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碳释放激发效应的变化趋势不一致,说明添加Ca14CO3或Fe(OH)3对土壤原有碳的激发效应主要源于外源物添加后改变了土壤物理和化学环境,而土壤微生物的贡献相对较少。
    不同尿素配施处理下土壤氨挥发特性
    董怡华1**,张玉革1,孙树林2,金丹1,王英刚1
    2014, 33(11):  2943-2949. 
    摘要 ( 1356 )   PDF (613KB) ( 320 )  
    采用室内恒温模拟培养方法,以单施尿素处理为对照,研究了减量尿素配施玉米秸秆、配施脲酶抑制剂NBPT和硝化抑制剂DMPP组合、配施玉米秸秆+抑制剂组合等处理对棕壤氨挥发特性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处理土壤的pH、铵态氮、硝态氮含量与氨挥发速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单施尿素处理氨挥发速率在第3天即达到峰值;减量尿素配施玉米秸秆处理的氨挥发速率峰值出现时间延迟至施肥后第5天;在配施玉米秸秆的土壤中添加抑制剂组合后,氨挥发速率峰值延迟至第11天出现。与单施尿素相比,减量尿素配施玉米秸秆并添加抑制剂组合可显著降低氨挥发速率峰值74.27%,培养18 d可减少氨挥发累积损失量43.96%。不同处理的氨挥发速率与土壤的铵态氮浓度、pH呈正相关,与土壤的硝态氮浓度呈负相关。配施玉米秸秆并添加抑制剂组合的土壤中铵态氮浓度达到高峰后可长时间保持较高水平(>350 mg·kg-1),并可有效减少硝态氮的浓度。
    长期咸水滴灌棉田土壤微生物活性及群落功能多样性
    闵伟,侯振安**,冶军,马丽娟,曹志,罗慧兰
    2014, 33(11):  2950-2958. 
    摘要 ( 947 )   PDF (703KB) ( 398 )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和施氮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呼吸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试验设置3种灌溉水矿化度(电导率,EC1∶5)分别为0.35、4.61和8.04 dS·m-1(分别代表淡水、微咸水和咸水);同时,设置4个施氮水平:0、240、360和480 kg N·hm-2。结果表明:细菌数量随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施用氮肥可增加细菌数量,但当氮肥用量超过240 kg·hm-2后,细菌数量显著降低;真菌和放线菌数量随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而增加,与不施氮相比,施用氮肥显著降低放线菌数量;淡水处理细菌/真菌显著大于微咸水和咸水处理,分别较微咸水和咸水处理高29%和86%,细菌/真菌在240 kg N·hm-2处理下最高;土壤呼吸随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淡水处理分别较微咸水和咸水处理高12%和33%,土壤呼吸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360和480 kg N·hm-2处理分别较不施氮处理增加48%和51%;AWCD值随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而降低,淡水处理AWCD值分别较微咸水和咸水处理高3%和13%;灌溉水矿化度对丰富度指数、Shannon指数和Shannon均匀度指数无显著影响,但对Simpson指数影响显著,咸水处理Simpson指数最高,240 kg N·hm-2施氮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因此,咸水灌溉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群落功能多样性,合理施用氮肥有助于保持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多样性。
    海南岛甘什岭无翼坡垒林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
    毛超,漆良华**,刘琦蕊,张宇
    2014, 33(11):  2959-2965. 
    摘要 ( 1380 )   PDF (469KB) ( 398 )  
    根据样方调查,对海南岛甘什岭无翼坡垒(Hopea reticulata)林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海南甘什岭无翼坡垒林群落有维管植物163种,隶属于64科128属,其中DBH≥1 cm的乔木有90种,隶属于40科66属;灌木有29种,隶属于17科24属;草本有21种,隶属于14科20属;DBH≥1 cm的木质藤本有25种,隶属于18科23属。(2)由物种分布频度分析可知,群落的建群种和优势种比例最低。(3)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27.038,Shannon指数为3.647,Simpson指数为0.944,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716,生态优势度为0.054,与其他热带群落相比,该群落各项多样性指数均较低。(4)群落各层次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指数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层间植物>草本层,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乔木层>层间植物>灌木层>草本层,生态优势度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层间植物>乔木层。
     
    放牧方式对中国和蒙古小针茅荒漠草原植物功能群特征的影响
    包秀霞1**,廉勇2,易津3,张瑞霞4
    2014, 33(11):  2966-2972. 
    摘要 ( 1050 )   PDF (508KB) ( 312 )  
    以中国和蒙古小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对植物功能群群落平均高度、盖度、重要值、物种数、多样性及生态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定居放牧方式下多年生群落平均盖度和重要值低于蒙古四季游牧,1年生群落平均盖度和重要值高于四季游牧;定居放牧1年生草本植物、灌木比例均显著高于四季游牧。2种放牧方式下旱生植物比例均占主要地位,且四季游牧旱生植物比例(77.1%)低于定居放牧(78.6%)。四季游牧生活型和水分生态型功能群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高于定居放牧,而Pielou指数低于定居放牧。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ielou指数与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间存在负相关。一年生草本植物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态位宽度较高,生态位重叠值为0.965;旱生和中旱生植物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999、0.987,生态位重叠值为0.985。
    沙埋对樟子松幼树生长及光合水分代谢的影响
    赵哈林1**,李瑾1,周瑞莲2,曲浩1,云建英1,潘成臣1
    2014, 33(11):  2973-2979. 
    摘要 ( 1144 )   PDF (641KB) ( 386 )  
    为了解沙埋对樟子松幼树生长特性及光合水分代谢的影响,2013年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研究了不同沙埋深度下3年生樟子松幼树的存活率、株高、地上生物量等生长特性及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光合水分代谢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樟子松幼树最大可耐受大于株高2 cm的沙埋,沙埋超过该深度其幼树全部死亡;低于株高以上2 cm的沙埋有利于促进樟子松幼树的株高生长,但不利于其地上生物量的积累;低于株高以上2 cm的沙埋可以导致樟子松幼树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显著增加,但以50%株高沙埋处理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增加幅度最大,胞间CO2浓度以株高以上2 cm沙埋处理的增加幅度最大;沙埋并不造成樟子松幼树的水分胁迫,但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其水分利用效率趋于下降,并以株高以上2 cm沙埋处理的水分效率最低。樟子松幼树的高生长与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光合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呈显著正相关,水分利用效率与植物含水量、蒸腾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地上生物量与光合效率、蒸腾速率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

     
    樟树和桂花树光合最适温度对环境温度改变的响应
    张赐成1,韩广1**,关华德1,2,鲍程辉1,章新平1
    2014, 33(11):  2980-2987. 
    摘要 ( 1753 )   PDF (755KB) ( 337 )  
    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作为碳循环模型中重要的参数,其对模型结果的精度产生较大影响,因此,研究植物光合作用最适温度对生长环境温度改变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亚热带广布的常绿乔木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和桂花树(Osmanthus fragrans)为研究对象,使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作用仪,以10~20 d的间隔测定光合温度响应曲线,对其进行非对称抛物曲线拟合,求得相关参数,并计算光合最适温度和最大光合速率值。结果表明:樟树和桂花树的光合温度响应曲线均为抛物曲线形状,随着环境温度升高抛物曲线开口幅度增加;两个树种光合最适温度与其环境温度呈线性正相关,随着其生长环境温度的上升,最适温度逐渐升高,且樟树最适温度对其环境温度变化比桂花树敏感;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樟树和桂花树的最大光合速率与光合最适温度之间呈线性相关;樟树的最大光合速率对最适温度变化的响应更为显著与敏感。通过比较分析可知,在对生长环境温度改变响应方面,樟树光合作用潜能比桂花树强。
     
    牦牛粪和藏羊粪浸提液对高寒草甸六种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徐长林1**,鱼小军1,景媛媛1,肖红1,安晓东2,杨发森2,任宝虎2,周瑞娟2
    2014, 33(11):  2988-2994. 
    摘要 ( 1815 )   PDF (481KB) ( 311 )  
    为明确牦牛和藏羊粪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进行牦牛和藏羊粪不同浓度浸提液(0、25%、50%、75%和100%)下6种植物种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受试6种植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因家畜粪浸提液浓度不同而异,在高浓度藏羊粪处理下,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和甘肃马先蒿(Pedicularis kansuensis)的种子发芽率均降低,而酸模(Rumex acetosa)则升高;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仅在50%浓度下有所升高。种子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亦表现相同趋势。在低浓度处理下,垂穗披碱草、醉马草和甘肃马先蒿的芽长均升高,而高浓度下则降低,而酸模在各浓度下均升高;根长亦有相同趋势。表明除酸模外,牦牛和藏羊粪水浸提液处理对高寒草甸植物种子萌发生长具有低浓度促进和高浓度抑制作用,继而潜在影响幼苗的形成、种间竞争和群落结构。
     
    低温、弱光、高湿胁迫对日光温室番茄花期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张淑杰1,杨再强2,陈艳秋3**,韩秀君4,吴曼丽4,赵先丽1,李广霞4
    2014, 33(11):  2995-3001. 
    摘要 ( 1116 )   PDF (609KB) ( 462 )  
    为探讨东北地区冬季低温寡照天气对番茄影响的生理机制,以东北地区主栽番茄品种“靓粉2号”为试材,在人工气候箱内模拟4种低温处理(5-2-4 ℃;5-1-3 ℃;5-0-2 ℃;5-(-1)-1 ℃)、弱光\[0(2日)~400 μmol·mol-1\]、高湿(70%~95%),研究低温弱光高湿胁迫对番茄最大净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弱光高湿胁迫降低了PSII的原始光能转换效率和潜在活性,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PSII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潜在活性(Fv/F0)、光化学淬灭系数(qP)随着低温降低和持续时间的延长呈下降的趋势,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提高,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且丙二醛(MDA)含量增加;温度回升及恢复后PmaxFv/FmFv/F0qP升高,qN、SOD酶活性下降,MDA含量依然增加,除处理1和处理2的Pmax恢复到第1天的水平外,其余各项生理生化指标没有恢复到第1天的水平,同时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均未恢复到对照的水平,表明5 ℃及以下低温弱光高湿胁迫已经对番茄造成伤害,当5 ℃及以下低温持续3 d,且最低温度降到0 ℃的时候,达到了冻害致灾指标。
    硅和稻瘟病菌接种对水稻植株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葛少彬,刘敏,骆世明,蔡昆争**
    2014, 33(11):  3002-3009. 
    摘要 ( 956 )   PDF (794KB) ( 314 )  
    以抗病性不同的一对水稻近等基因系——感病CO39和抗病C101LACPi-1)为实验材料,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了施硅和稻瘟病接菌对水稻根系和叶片抗性物质有机酸含量的影响,揭示硅提高水稻对稻瘟病抗性的机理。结果表明:接菌条件下硅处理显著降低了2个基因型材料的叶片反丁烯二酸、柠檬酸的含量,而增加了叶片中草酸、顺丁烯二酸的含量;加硅显著降低接菌后第3天的CO39叶片酒石酸含量,但增加了C101LAC(Pi-1)接菌后第7天的叶片酒石酸含量;硅处理还显著增加了根系中苹果酸和草酸的含量;各种有机酸在水稻植株体内的分布也不尽相同,如柠檬酸主要分布在叶片中,苹果酸主要分布在根系中,顺丁烯二酸、反丁烯二酸、酒石酸和草酸在叶片和根系中都有分布。研究表明,硅可能通过影响植株体内的有机酸代谢而增强稻瘟病的抗性。
    播期对优质米“南粳9108”生长特性及积温光照利用的影响
    朱大伟2,郭保卫1,2,张洪程1,2**,刘国涛2,戴其根1,2,霍中洋1,2,许轲1,2,魏海燕1,2
    2014, 33(11):  3010-3017. 
    摘要 ( 1208 )   PDF (578KB) ( 279 )  
    研究稻麦两熟制条件下江苏两个生态区不同播种期对粳型优质食味稻米“南粳9108”生长特性、温光利用的影响,为其适宜播期的区划布局提供依据。在苏中里下河稻区兴化(33°05′ N)、苏北淮北稻区东海(34°34′ N)以迟熟中粳优质软米“南粳9108”为材料,通过设置不同播期,比较研究播期对机插“南粳9108”生长特性及温光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的推迟,“南粳9108”的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相应推迟,全生育期明显缩短,产量降低。总体表现为播种期每推迟1 d,生育期缩短0.5 d,产量降低59.6 kg·hm-2;随纬度的升高,同一播期处理的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相应延迟,全生育期延长,积温、总日照时数减少,同一播期东海较之兴化生育期平均延长13.4 d,产量平均降低289.7 kg·hm-2,这主要是由于不同播期处理的各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随播期的推迟显著或极显著减少,其差异主要是拔节后积温与光照时数的减少,尤其以抽穗至成熟期的差异最为明显。生态区和播种期都对“南粳9108”产量、生育期、温光资源均有较大影响。据此,苏中里下河稻区种植“南粳9108” ,5月21日—6月5日播种利于高产,苏北淮北稻区5月21—26日较适宜,若以油菜、大麦等为前茬作物,适当提早播种期利于高产。
     
    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繁殖后期的生境特征及生境选择
    李世森1,王宇1,邵晨1**,潘太仲2
    2014, 33(11):  3018-3025. 
    摘要 ( 1670 )   PDF (525KB) ( 364 )  
    了解动物的生境特征及其生境选择性,对于动物野生种群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9月,在浙江温州楠溪江流域对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虎纹蛙的野外生境进行了研究,并利用生境喜好系数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其生境选择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虎纹蛙偏好的生境特征为地形较平缓,坡度较小;地表基质类型为淤泥和细沙,相对湿度较大;植被类型为水稻和草丛,高度和盖度适中;离大型水体的距离较远,离小型水体的距离较近,其栖息水域为静水水域,流速较缓、深度较浅、水质较好、温度较高;离农田的距离较近,离道路的距离适中,离居民点的距离较远;影响虎纹蛙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为坡度、坡位、植被高度、植被盖度、地表基质类型、地表温度、离水体的距离、水体温度、水体pH、水体氧含量、离农田的距离和离道路的距离。
     
    草兔消化道长度和重量的季节变化
    靳铁治1,2,常罡1,齐晓光2,王开锋1**
    2014, 33(11):  3026-3032. 
    摘要 ( 916 )   PDF (494KB) ( 299 )  
    为探讨栖息于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草兔的消化道特征与季节变化之间的适应关系,对自然环境中不同季节草兔消化道长度和重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草兔的消化道几乎各项指标都表现为冬季最高,夏季最低。但冬季和秋季、春季和夏季的多数指标无显著性差异,而夏季和秋季的多数指标则差异显著。孕兔比未孕兔仅在胃干重和盲肠长两个指标方面显著增大。这些结果表明,草兔消化道长度和重量的差异与其消化适应策略有关。在低温、食物质量下降等因子的胁迫下,草兔通过调整消化道形态结构来适应能量需求的增加,这反映了该物种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冬季严寒、全年干旱少雨、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且日温差较大等环境特征的适应模式。
     
    甘肃省花尺蛾群落及区系特征
    马雄1,张亚莉2,马正学3**
    2014, 33(11):  3033-3042. 
    摘要 ( 1027 )   PDF (688KB) ( 377 )  
    2006—2013年,采集到甘肃省花尺蛾(Geometridae:Larentiinae)标本1870号,鉴定出花尺蛾77属213种及亚种。其中游尺蛾属(Euphyia)和15种及亚种为甘肃新记录。7个优势属(Photoscotosia, Dysstroma, Rheumaptera, Xanthorhoe, Stamnodes, Eulithis, Epirrhoe)含58种,属占总数9.09%,种占总种数27.23%。不同采样区之间物种分布有明显差异。甘肃省花尺蛾群落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呈现出中段高(陇东、甘南地区)、两端较低(定西、河西地区)的现象,这与当地自然环境和气候因素有关。分析213种及亚种花尺蛾的区系特征,结果显示:古北界种类有107种及亚种,占总种数50.23%;东洋界种类有21种及亚种,占总种数9.86%;两界兼有种类有85种及亚种,占总种数39.91%,即古北界成分占优势,同时具有过渡性特征。
     
    成渝经济区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
    王硕1,2,肖玉1**,谢高地1,张昌顺1,张彪1,李娜1,2,陈文辉1,2
    2014, 33(11):  3043-3052. 
    摘要 ( 970 )   PDF (3154KB) ( 347 )  
    土壤侵蚀是成渝经济区内生产性土地流失、养分损失、河道淤塞等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制约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GIS技术和RUSLE模型,对成渝经济区2000、2005和2010年的土壤侵蚀进行了计算,并对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成渝经济区土壤平均侵蚀模数和土壤侵蚀量均呈增加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研究区内微度侵蚀等级占绝对优势,超过全区土地面积的90%,表明总体上该区土壤侵蚀并不严重。但2005和2010年微度以上侵蚀等级的面积比例逐渐上升,表明研究区内由于快速的城镇化,造成了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合理,从而加剧了土壤侵蚀恶化。2000—2010年微度侵蚀转化不明显,而其他土壤侵蚀强度类型的转化较为明显:2000—2005年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和极强烈侵蚀中超过50%转为低等级侵蚀强度类型,而在2005—2010年超过70%;2000—2005年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和极强烈侵蚀中转为高等级侵蚀强度类型的面积比例大约为30%,而在2005—2010年下降至20%,表明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研究区内局部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因此,要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科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建立完整的生态补偿机制,维护人与自然环境的供需平衡,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减少水土流失。
    秋茄类胡萝卜素含量高光谱反演
    高灯州1,3,章文龙1,3,陈美田1,张新中1,曾从盛2,3**
    2014, 33(11):  3053-3059. 
    摘要 ( 1060 )   PDF (842KB) ( 290 )  
    类胡萝卜素(Car)作为植物主要色素,对诊断植被生理状态有重要作用。于2013年4月和7月采集闽江口秋茄(Kandelia candel)叶片,室内测定其叶片正面和背面反射光谱,同时测定其Car含量\[单位面积(μg·cm-2)和单位质量(mg·g-1)\]。选取常见Car含量估算的光谱参数,同时分析确定最佳比值植被指数(SR),基于回归分析,建立秋茄叶片Car含量估算与验证模型。结果表明,叶片光谱反射率表现为叶片背面大于正面(350~2350 nm);基于叶面背面光谱计算的SR与叶片Car含量(μg·cm-2)的相关系数优于其他组合,相关系数较高的区域分布在520~540 nm与1000~1100 nm波段组合,700~720 nm与800~1100 nm波段组合;基于背面光谱计算的大部分光谱参数与Car含量(μg·cm-2)的相关系数要高于基于正面光谱计算的。因此,以叶片背面光谱作为Car含量估算的光谱数据,以单位面积Car含量为估算量纲建立反演模型。本研究表明,光谱指数LCI、DD、NDVI(770,713)、NDVI(773,562)、SR(723,770)SR(1000,700)均可实现Car含量的反演,估算与检验模型的R2均>0.65,RMSE均<1.52;并且新构建的SR(1000,700)估算精度最好,模型和检验R2分别为0.77和0.87,模型和检验RMSE分别为1.08和1.11。这些预味着基于高光谱遥感对闽江河口湿地秋茄Car含量进行估算是可行的。
     
    龙葵(Solanum nigrum L.)野外场地规模Cd污染土壤修复试验
    殷永超1,2,吉普辉1,3,宋雪英4,张薇5,董欣欣6,曹秀凤1,2,宋玉芳1**
    2014, 33(11):  3060-3067. 
    摘要 ( 2110 )   PDF (592KB) ( 353 )  
    镉(Cd)是我国重金属污染土壤中主要的污染元素之一。在污染土壤的修复措施中,植物修复是一种绿色技术,具有传统土壤治理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也是现今国际环境修复的热点和前沿领域。本研究以龙葵为修复植物,进行了为期2年的野外场地规模Cd污染土壤植物修复预试验和试验研究。对修复前、后土壤Cd含量分析表明,土壤表层和亚表层Cd的去除作用明显。预试验和重复试验中,土壤表层Cd的平均减少率为6.3%和16.8%,亚表层各层Cd的减少幅度分别为50.6%和49.5%(20~40 cm)、73.5%和53.9%(40~60 cm)、80.7%或未检出(60~80 cm)。2组数据表明,在农田土壤条件下,龙葵植株可产生较大的生物量,从而提高对Cd的积累与运移能力;采用植物修复技术可实现轻、中度Cd污染土壤的修复,以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土壤pH对东南景天修复镉和锌污染土壤的影响
    廉梅花1,2,孙丽娜2**,胡筱敏1,汤家喜3
    2014, 33(11):  3068-3074. 
    摘要 ( 1984 )   PDF (592KB) ( 385 )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重金属(Zn、Cd) 2种污染水平(T1处理:Zn 1200 mg·kg-1+Cd 20 mg·kg-1;T2处理:Zn 300 mg·kg-1+Cd 2.0 mg·kg-1)、4个pH水平(4.0、5.5、7.0和8.5)下,土壤Zn、Cd有效态的变化、东南景天吸收和积累特征以及植物对土壤中Zn、Cd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随着pH的降低,土壤Zn、Cd的有效态含量显著增大,东南景天吸收和积累土壤Zn、Cd的效率显著提高。T1处理时东南景天生物量在pH 5.5时最大,但与其他pH处理的差异并不显著;Zn、Cd在植物地上与地下部分的含量均在pH 4.0时最大。T2处理时东南景天在pH 4.0时体内重金属含量最高,但由于植物生长受到Al和Mn等元素的毒害,此时生物量最小。东南景天对土壤重金属去除率均在pH 5.5时最高,其中T1处理时Cd、Zn去除率分别为16%和1.33%,T2处理时分别为27%和1.09%;2种污染水平土壤重金属的去除率均在pH 8.5时最小。因此,适当降低土壤pH,可有效提高植物积累和去除土壤Zn、Cd的效率。本研究为进一步利用东南景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提高植物修复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原绿球藻固定化培养去除NH4+-N的效果
    毛欣欣,蒋霞敏**,钱鹏
    2014, 33(11):  3075-3080. 
    摘要 ( 1012 )   PDF (505KB) ( 455 )  
    为了探究固定化微藻去除污水中NH4+-N的效果,以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为藻种,采用褐藻胶包埋技术,进行了不同藻球密度(0、100×104、300×104、500×104、700×104、900×104 cells·ball-1)、不同藻球用量(固定化藻球与人工污水的体积比V/V藻球为4∶1、3∶1、2∶1、1∶1)及藻球加固工艺(CaCl2加固)等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固定化藻比悬浮藻生长缓慢,去除NH4+-N的速率小于悬浮藻;固定化藻球藻细胞密度越高,去除NH4+-N的效果越好,但考虑单位藻细胞去除率,包埋密度以700×104 cells·ball-1为宜;经N饥饿处理的藻细胞去除NH4+-N效果显著优于未饥饿组;固定化藻球用量大,去除NH4+-N越快,V/V藻球为1∶1培养3 d后去除率可达100%;固定化藻球定期加固,有利于延长其使用寿命,增加对NH4+ -N的吸收量。
     
    基于GIS的中国北方干红酒用葡萄品种生态区划
    李红英1,2,张晓煜1,2**,韩颖娟1,2,张磊1,2,王静1,2
    2014, 33(11):  3081-3087. 
    摘要 ( 1301 )   PDF (1920KB) ( 343 )  
    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受市场影响大,产业本身发展不完善。产区规划和区划是推动葡萄酒产业生态化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以在葡萄酒中占主导地位的干红酒用葡萄品种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模糊数学、集优法和逐步分区法,借助GIS小网格推算技术、空间分析和图层运算等功能,完成中国北方干红酒用葡萄品种生态区划。结果表明,干红酒用葡萄生态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大兴安岭南段余脉区域,辽西走廊大部等;环渤海湾地区的山东半岛大部,河北秦皇岛地区和辽东半岛大部等;晋冀交界地区的张家口和大同部分市县等;西北地区贺兰山东西两麓地区和沿黄河区域;新疆伊犁河谷和天山东段北麓部分地区。
    基于GIS的中国北方酿酒葡萄歌海娜(GrenacheNoir)生态适宜性区划
    王静1,2,张磊1,2,张晓煜1,2**,李红英1,2,袁海燕1,2
    2014, 33(11):  3088-3095. 
    摘要 ( 1124 )   PDF (3248KB) ( 375 )  
    利用中国北方1981—2010年的地面气候资料计算了无霜期、≥10 ℃积温、最冷月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等指标,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确定了欧亚种酿酒葡萄可种植的北界,在可种植区的基础上基于集优法采用≥10 ℃积温、干燥度和土壤类型完成了中国北方酿酒葡萄歌海娜(Grenache Noir)的生态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歌海娜生态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山东中部的沂山低山丘陵区和胶东半岛的低山丘陵区大部;河北的遵化、迁西、抚宁和秦皇岛;河南的洛河、伊河流域;另外,辽宁的绥中西北部、陕西的商洛和丹凤、甘肃的陇南白龙江流域也为歌海娜的优质生态区。
    我国北方不同熟性酿酒葡萄的生态区划
    张磊1,2,张晓煜1,2**,李红英1,2,王静1,2,袁海燕1,2
    2014, 33(11):  3096-3101. 
    摘要 ( 1020 )   PDF (1405KB) ( 333 )  
    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分别建立了不同熟性酿酒葡萄的生态区划指标体系,采用逐步分层法和集优法相结合的方法,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开展了我国北方不同熟性酿酒葡萄的精细化生态区划。结果表明,我国北方早、中、晚熟酿酒葡萄的最适宜生态区均呈零星分布,面积较小,并且其区域基本不会互相重叠。早、中、晚熟品种的适宜区分布均较为广泛,虽然相互间略有重叠,但大部分地区有所差异;某一特定的区域很难既是早熟品种又是晚熟品种或者是中熟品种的最适宜生态区。在中国北方进行产业布局和原料基地建设时,需要充分考虑不同熟性酿酒葡萄对生态因子的特殊需求,科学论证,合理布局,确保将不同熟性的品种种植在其优质生态区内。
    我国北方赤霞珠葡萄生态区划
    张磊1,2,张晓煜1,2**,段晓凤1,2,李红英1,2,韩颖娟1,2,卫建国1,2
    2014, 33(11):  3102-3106. 
    摘要 ( 1058 )   PDF (918KB) ( 326 )  
    根据前期研究结果,制定了赤霞珠的生态区划指标体系。采用逐步分区法和集优法相结合的方法,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开展了中国北方赤霞珠葡萄的精细化生态区划研究,制作了区划图。结果表明,中国北方赤霞珠葡萄生态区可划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和不可种植区5类。作为中晚熟品种的赤霞珠葡萄,其最适宜生态区在中国北方呈零星分布,面积较小,并且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适宜生态区的分布较为广泛,西北、华北、东北和中原地区均有分布,涵盖了目前北方主要的酿酒葡萄产区。在进行赤霞珠葡萄的原料基地建设布局时,要重点考虑在最适宜区和适宜区发展,有条件地选择在次适宜区发展,尽量避免建在不适宜区和不可种植区。本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北方酿酒葡萄产业规划、酿酒葡萄基地建设布局提供参考。

     
    中国北方干白酒用葡萄生态区划
    张晓煜1,4**,李红英1,4,陈卫平2,张磊1,4,苏龙3,范锦龙5,曹宁1,4
    2014, 33(11):  3107-3111. 
    摘要 ( 995 )   PDF (1504KB) ( 338 )  
    根据中国北方376个气象台站1981—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结合酿酒葡萄取样化验结果和其他区划指标,采用无霜期、≥10 ℃积温、采收期降水量、土壤类型和坡向等生态因子,综合运用集优法和GIS技术对中国北方干白酒用葡萄进行精细化生态区划,制作了中国北方干白酒用葡萄生态区划图,给出优质干白酒用葡萄生态区的分布范围,指出各区域发展酿酒葡萄的限制性生态因子和生产建议,为中国北方干白葡萄区域化发展和酿酒葡萄基地优质品种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宁夏酿酒葡萄品种生态区划
    张晓煜1,4**,李红英1,4,陈卫平2,张磊1,4,苏龙3,王静1,4
    2014, 33(11):  3112-3119. 
    摘要 ( 1295 )   PDF (2130KB) ( 458 )  
    根据宁夏24个气象台站1981—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结合酿酒葡萄取样化验结果和其他区划指标,从优质生态区的概念入手,采用无霜期、≥10 ℃积温、采收期降水量、土壤类型和坡向等生态因子,综合运用层层推进的集优法和GIS技术对宁夏主要酿酒葡萄品种进行生态适宜性精细化区划,制作了宁夏主要红色品种和白色品种精细化生态适应性区划图。所有红色典型晚熟品种‘歌海娜’、中晚熟品种‘赤霞珠’、中熟品种‘美乐’、早熟品种‘黑比诺’都适宜在宁夏栽种,基地开发潜力巨大。应重点开发银川西夏王陵、青铜峡鸽子山和中宁白马、石空山区等酿酒葡萄优质生态区。早中熟品种‘黑比诺’、‘霞多丽’、‘雷司令’等品种区域化种植区应集中在中部干旱带和清水河流域的温凉区域内发展。
    宁夏不同熟性酿酒葡萄生态适宜性区划
    李红英1,2,张晓煜1,2**,王静1,2,张磊1,2,杨洋1,2
    2014, 33(11):  3120-3126. 
    摘要 ( 1094 )   PDF (1863KB) ( 306 )  
    酿酒葡萄产业精细化发展对适宜性区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采用集优法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虑宁夏气候和土壤等环境条件,研究了不同熟性酿酒葡萄生态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宁夏中、北大部均能种植酿酒葡萄,其中,早熟品种气候适宜区集中分布在中部干旱带与北部灌区接连的区域,中熟品种气候适宜区分布在灌区银川以南的大部区域,晚熟品种气候适宜区分布在银川及其以北大部区域,面积分别为16100、8500和9697 km2;生态最适宜区,早、中、晚熟面积分别为730、270和38.4 km2,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距离银川西约30 km的贺兰山东麓、青铜峡鸽子山和牛首山山地、中宁北部山地和石嘴山北部大武口等。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宁夏酿酒葡萄产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区域优势生态资源提供依据。

     
    综述与专论
    旱区农业雨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系统可持续性: 2013干旱农业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国际会议综述
    王慧莉1,田涛1,王建永1,Asfa Batool1,赵旭喆1,莫非1,Nudrat Aisha Akram2,熊友才1**
    2014, 33(11):  3127-3136. 
    摘要 ( 1079 )   PDF (905KB) ( 397 )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凸显,旱区农业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生态学家的关注。本文综述了2013年10月14—18日在兰州大学举行的干旱农业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国际会议全部28场学术报告,围绕“旱区雨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主题,分别从干旱农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雨水资源高效利用、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信息系统构建、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和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合作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文章最后围绕生态系统圈层管理理论,总结了最近几年在旱区农业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管理方面的最新进展,构建了生态保育和农业生产之间的耦合关系图,为气候变化下旱区粮食安全、农户生计改善、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土壤酸化危害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于天一,孙秀山,石程仁,王才斌**
    2014, 33(11):  3137-3143. 
    摘要 ( 1220 )   PDF (505KB) ( 448 )  
    目前我国酸化土壤呈现面积大、分布广及酸化程度高等特点,酸化土壤的结构差、肥力低且有毒重金属含量高,影响作物生长发育,严重威胁粮食安全及农田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土壤酸化的成因及危害、耐酸作物品种筛选及耐酸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对土壤酸化防治措施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指出今后的研究重点应放在以下几方面:(1)进一步研究脱硫技术和好氧堆肥技术,从而减少氮、硫氧化物的排放;(2)研制并推广低成本、肥效持久以及环境危害小的中性(碱性)肥料,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由过量施用生理酸性肥料带来的酸化危害;(3)加强作物根际致酸性研究,筛选“耐酸性强、致酸性低”的作物品种;(4)研究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模式及轮作年限对土壤酸度的影响,探索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间作轻简化栽培模式,以缓解由单作豆科作物带来的土壤酸化问题。
     
    气候变化对雌雄异株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陈小梅1**,危晖2,林媚珍1
    2014, 33(11):  3144-3149. 
    摘要 ( 1618 )   PDF (428KB) ( 438 )  
    雌雄异株植物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由于雌雄异株植物的不同性别植株在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资源分配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至今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雌雄植物的性别差异响应机制的认识仍十分有限。本文综述了全球变暖、降水变化和大气CO2浓度升高等主要气候因子变化对雌雄异株植物的影响,探讨了雌雄异株植物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性别差异,提出了未来雌雄异株植物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的重点,以期为揭示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野生动物觅食地选择的研究进展
    王征**,张旭晖
    2014, 33(11):  3150-3156. 
    摘要 ( 1044 )   PDF (577KB) ( 361 )  
    觅食地选择是指个体对不同觅食地的非随机利用,是影响个体生存力和适合度的行为反应。觅食地的质量影响着动物的生存和繁殖,直接决定了动物种群的续存。一直以来,觅食地选择都是动物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本文从动物觅食地选择的理论背景、影响因素和时空尺度变异等3个角度,对现有的觅食地选择研究进行了综述,并通过对一些研究案例的剖析,从理论和实践上探寻动物觅食地选择的理论机制,进而为今后的觅食地研究提出相应建议。
     
    方法与技术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辽宁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周悦,谢屹**
    2014, 33(11):  3157-3163. 
    摘要 ( 1100 )   PDF (736KB) ( 372 )  
    运用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辽宁省水资源生态盈亏和用水效率进行研究,并将研究结果与其他省份及其他方法的研究结果做了比较。时间维度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2年期间,仅2010年人均水资源账户生态盈余,其他年份均生态赤字,水资源利用不可持续;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主要受农业用水足迹影响,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用水效率逐年提高,有助于缓解水资源危机。空间维度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仅丹东呈水资源生态盈余,其他13个地级市均为生态赤字;经济发达地区用水效率普遍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发达地区水资源生态赤字严重且用水效率偏低。对比分析表明,2007年辽宁省水资源生态足迹显著高于河北、四川和浙江省。建议加大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减少水资源生态足迹并削弱区域水资源不平衡等,推动辽宁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岩石边坡基质-植被系统中氮磷钾损失模型
    邱利平1,李绍才1,孙海龙2**
    2014, 33(11):  3164-3168. 
    摘要 ( 882 )   PDF (482KB) ( 279 )  
    以岩石边坡基质-植被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和养分损失模型,对基质径流养分损失量与降雨场次、降雨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及预测。降雨试验中,N、P、K营养元素损失量与降雨场次呈负向关系,但随着降雨场次的增加,损失量减少幅度变小;营养元素累积损失量随降雨时间呈幂函数增长;营养元素损失量在降雨场次和降雨时间变化上均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0.00)。养分损失模型能较准确地对径流养分损失量进行预测,确定系数均在0.86以上,实测结果与拟合预测结果接近,其相对误差<27%。其中,K在第一场降雨时,模型预测结果最好;N、P则在最后一场降雨时,预测效果最为显著。该模型的建立,可描述营养元素径流损失量随降雨时间的变化过程,从而为岩石边坡基质植被系统制定合理的养分配比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