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28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09-03-10
    研究报告
    空间格局和物种组合对三个植物种行为的影响
    张作亮;马银山;赵川;李传龙;张世挺
    2009, 28(03):  377-383 . 
    摘要 ( 2001 )   PDF (618KB) ( 779 )  
    以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弃耕地种子大小不同的3个常见物种:2个1年生物种鼬瓣花(Galeopsis bifida)和菊叶香藜(Chenopodium foetidum)及1个2年生物种四数獐牙菜(Swertia tetraptera)为试验材料,通过单播、2个、3个物种的混播,分别以2个密度(高密度和低密度),按照随机或者种内积聚的空间格局形式播种,研究空间格局、物种组合对不同种子大小植物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空间格局和物种组合对3物种的出苗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物种竞争能力等级,大种子鼬瓣花在种间竞争中占据着优势地位,小种子菊叶香藜在种内集聚格局下获益;四数獐牙菜的种子大小介于二者之间,其种间竞争的结果表现复杂;2)集聚格局下菊叶香藜的幼苗死亡率低,地上生物量比随机格局下显著高;集聚格局下鼬瓣花死亡率高,通过密度-格局作用,高密集聚下的地上生物量才表现显著较低;3)与其他物种混播相比,鼬瓣花单播下死亡率高,地上生物量低;当混播中存在四数獐牙菜时,菊叶香藜的死亡率比单播下高,物种组合对其地上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四数獐牙菜与鼬瓣花混播时死亡率最低,3个物种混播时其死亡率最高。
    坡向对香根草护坡地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刘金根;薛建辉
    2009, 28(03):  384-388 . 
    摘要 ( 1700 )   PDF (246KB) ( 977 )  
    经连续2年定点调查,研究了不同坡向对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护坡地植物群落早期演替阶段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最早迁入边坡地定居的主要为菊科、禾本科和豆科类植物,三者物种数占物种总数比例为59.09%~92.86%;不同坡向植物群落特征从香根草栽后第2年开始出现差异;阳坡香根草种群物种优势度明显高于阴坡的物种优势度,且阳坡香根草种群持续上升,阴坡香根草种群则呈衰退趋势;植物群落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与群落中香根草物种优势度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生态优势度指数与群落中香根草物种优势度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
    三种豆科牧草种子在萌发阶段对盐渍环境的生理适应及主要离子调控
    王小山;赵国琦;刘大林;刘高军
    2009, 28(03):  389-393 . 
    摘要 ( 1816 )   PDF (358KB) ( 713 )  
    试验对3种豆科牧草紫花苜蓿、草木樨、沙打旺的种子,在萌发阶段对盐渍环境的适应性和离子调控机制进行了研究,测定了盐渍环境中种子的萌发率和恢复萌发率;同时,对400 mmol·L-1NaCl处理后,种子恢复萌发、胚的主要离子含量变化、水分吸收等情况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50 mmol·L-1 NaCl处理中,紫花苜蓿种子的最终萌发率受到明显的抑制而降低;300 mmol·L-1 NaCl溶液处理中,草木樨的最终萌发率明显高于紫花苜蓿和沙打旺;沙打旺种子的初始萌发过程被300 mmol·L-1NaCl抑制而推迟,推迟的时间长于紫花苜蓿和草木樨达5 d。400 mmol·L-1 NaCl处理种子1、2 和4 d后,3种植物种子的吸水速率受到明显抑制;紫花苜蓿种子的恢复萌发率明显低于草木樨和沙打旺;紫花苜蓿种子胚积累的Na+明显高于草木樨和沙打旺,而且有较多的K+和Ca2+养分离子流失。盐渍环境下,3种牧草种子萌发受到的影响是由于渗透胁迫和离子毒害引起的,但3种植物种子的生理适应机制却存在明显的差异。
    鼎湖山森林道路边缘效应
    周婷;彭少麟;林真光
    2009, 28(03):  433-437 . 
    摘要 ( 1636 )   PDF (566KB) ( 863 )  
    研究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内森林群落由于道路而引发的边缘效应,探讨林内公路对森林的影响。以鼎湖山一条6 m宽的盘山公路两旁的群落为研究对象,离道路两侧0、10、20和30 m等不同距离处设置30 m×5 m样带,进行植被调查,并对样带内的土壤进行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紧邻道路两边样带的乔木总生物量略高于群落内部,表现出边缘的正效应。道路坡下边缘土壤的pH值较高,全氮含量最低,边缘效应为负效应。而植被多样性组成和土壤含水量方面,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边缘效应。总的来说,道路的修建对森林群落的完整性造成一定的影响,位于道路旁边的群落边缘效应有多方面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保护区中要进行道路合理规划,综合考虑土壤、植被等因素,尽量减小道路对森林群落造成的负面影响。
    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土壤微生物量的季节动态及主要影响因子
    何容;王国兵;汪家社;许波峰;汪科继;方燕鸿;施政1,4;阮宏华
    2009, 28(03):  394-399 . 
    摘要 ( 2242 )   PDF (529KB) ( 797 )  
    土壤微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阐明中亚热带武夷山不同海拔梯度带土壤微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选择4种不同海拔梯度的植物群落:常绿阔叶林(EBF,500 m)、针叶林(CF,1200 m)、亚高山矮林(DF,1800 m)和高山草甸(AM,2100 m)于2005年6月—2006年6月期间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海拔梯度带土壤微生物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变化趋势一致,均表现为早春最大,夏季最小;不同海拔梯度带土壤微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与对应月份的土壤湿度、土壤有效碳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温度、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凋落物输入量等因子相关不显著。土壤有效碳含量、土壤湿度是调控武夷山森林土壤微生物量季节变异的重要生态因子。
    长白山四种森林类型凋落物分解动态
    刘颖;武耀祥;韩士杰;林鹿
    2009, 28(03):  400-404 . 
    摘要 ( 1731 )   PDF (261KB) ( 991 )  
    2003年5月—2004年9月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北坡4个森林类型阔叶红松林、红松云冷杉林、岳桦云冷杉林和岳桦林内,利用凋落物原位减少法对4种森林类型的凋落物分解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现存量最大的为红松云冷杉林,依次为阔叶红松林、岳桦云冷杉林、岳桦林;凋落物分解速率与时间均呈指数关系,凋落物年分解常数为0.25~0.47,分解95%所需时间为18~39年,其中阔叶红松林凋落物年分解常数最大,依次为岳桦林、红松云冷杉林、岳桦云冷杉林。同一类型森林中,不同植物组分的年分解系数不同,一般是阔叶最大,针叶最小。
    不同浓度海水对菊苣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孙磊;隆小华;李洪燕;刘兆普
    2009, 28(03):  405-410 . 
    摘要 ( 1771 )   PDF (358KB) ( 822 )  
    种植抗盐耐海水植物是合理利用和开发海涂资源的有效措施之一。采用沙培的方式,研究了不同浓度海水对菊苣幼苗生物量、离子吸收分布、叶绿素含量以及光合作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10%海水处理下,菊苣幼苗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表明较低浓度的海水处理对菊苣幼苗生长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20%、30%和40%的海水处理则显著降低了菊苣幼苗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说明高浓度海水抑制了菊苣幼苗叶绿素含量,降低了光合碳同化能力,不利于幼苗的生长;2)随海水浓度增高菊苣幼苗地上部与地下部单位干质量积累的Na+和Cl-依次增大,而K+积累情况则不同,K+在20%海水胁迫下地上部单位干质量积累的最多,地下部单位干质量积累的K+情况仍然呈现显著升高的趋势。表明菊苣幼苗具有一定耐盐性,具备咸水微咸水灌溉栽培的潜势。
    石油污染土壤中菲、蒽和正十六烷的微生物降解
    赵晓秀;赵慧敏;全燮;陈硕;赵雅芝
    2009, 28(03):  456-460 . 
    摘要 ( 1654 )   PDF (285KB) ( 890 )  
    在模拟自然条件下,考察了芳香烃(菲、蒽)和脂肪烃(正十六烷)单独存在以及共存于土壤中时,土著微生物对它们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土著微生物对它们的降解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菲、蒽或正十六烷单独存在于土壤中时,其微生物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0.0226、0.0283和0.0096 d-1。菲和正十六烷共存时,正十六烷能够作为土著微生物降解菲的共代谢底物,促进菲的降解,使菲的半衰期比其单独存在于土壤中缩短44%;同时,正十六烷的加氧酶被菲诱导,使其活性提高而增强对正十六烷的降解作用,其微生物降解半衰期比其单独存在于土壤中缩短49%。菲和蒽共存促进了土著微生物对菲的降解,却抑制了对蒽的降解。
    塔里木河下游主要荒漠植物繁殖体的形状、大小与质量比较
    赵新风1,3,5;朱艳芬;徐海量;叶茂;李媛1,3,5
    2009, 28(03):  411-416 . 
    摘要 ( 1647 )   PDF (499KB) ( 730 )  
    研究了塔里木河下游主要荒漠植物(21种)繁殖体的形状、大小、质量(17种为种子,4种为果实)。用三维方差衡量繁殖体形状,用三维之和衡量繁殖体大小,繁殖体百粒质量衡量繁殖体质量。结果表明:1)21种植物繁殖体的形状差异很大,且豆科(Fabaceae)植物的繁殖体形状接近圆球形,菊科(Compositae)植物的繁殖体形状较大地偏离圆球形(方差>0.05)。21种植物繁殖体大小、质量差异也很大;2)繁殖体大小的表现趋势与其相应的质量的表现趋势具有一定的一致性;3)研究区主要荒漠植物中,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类虽然不及灌木(半灌木)的种类丰富,但其繁殖体平均质量却比灌木(半灌木)多18%;4)在21种植物的繁殖体中,9种具有持久土壤种子库。100%的柽柳科(Tamaricaceae)植物、100%的菊科植物都具冠毛,这些附属物对植物繁殖体的传播和定居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明山常绿阔叶林演替序列种群生态位动态特征
    叶铎;温远光;邓荣艳;梁宏温;朱宏光;黄棉
    2009, 28(03):  417-423 . 
    摘要 ( 2095 )   PDF (238KB) ( 751 )  
    以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4个演替序列(15、30、60、160年)的群落为对象,分析了演替进程中优势种群重要值、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罗浮栲(Castanopsis fabri)、云贵山茉莉(Huodendron biaristatum)、广东琼楠(Beilschmiedia fordii)分别是4个演替序列群落的优势种群,这些优势种群的作用明显,具有最大的生态位宽度。每个序列中较大生态位宽度的物种之间以及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也较高。较小重要值的物种具有较宽生态位的现象暗示了该物种有可能成为下一演替序列的优势物种,较小生态位宽度的物种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较大的现象是生境破碎化和空间异质性的结果。整个演替序列中种群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平均值共同呈现了逐渐下降并在最后阶段稍有上升的曲线特征,说明随着演替时间的增加,竞争以及环境资源的变化导致各物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生态位分化,种间生态位重叠程度降低,逐渐形成一个结构稳定的群落。
    The effects of disturbance on forest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at different altitudes in Garhwal Himalaya
    Munesh KUMAR; Chandra Mohan SHARMA; Govind Singh RAJWAR
    2009, 28(03):  424-432 . 
    摘要 ( 1694 )   PDF (650KB) ( 1985 )  
    三种农作物中镉积累与全硫含量的关系
    冯倩;台培东;李培军;付莎莎;郭艳丽;张银秋
    2009, 28(03):  461-465 . 
    摘要 ( 4458 )   PDF (474KB) ( 740 )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土壤中镉浓度分别为2和5 mg·kg-1时,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玉米(Zea mays)和大豆(Glycine max)从苗期至成熟期各生长阶段茎叶中镉积累与全硫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和向日葵各生长时期茎中镉含量与其全硫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叶片中镉含量与硫含量没有相关性,说明硫在植物镉的运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土壤中镉浓度为2 mg·kg-1时,籽实中镉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是:向日葵>大豆>玉米;土壤中镉浓度为5 mg·kg-1时,籽实中镉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是:大豆>向日葵>玉米,与籽实中硫含量的高低顺序一致;玉米籽实中镉含量最低,在2个镉浓度处理下平均值仅为0.01和0.03 mg·kg-1,低于国家标准食品中镉限量值。
    灌浆期遮光对水稻籽粒生长和Q酶活性的影响
    符冠富;李华;陶龙兴;章秀福;王丹英
    2009, 28(03):  438-444 . 
    摘要 ( 1653 )   PDF (809KB) ( 736 )  
    以“协优9308”和“秀水110”为材料,设计了不遮光、全程遮光和阶段遮光等处理,用Richards方程对不同处理的籽粒灌浆动态进行分析,研究了弱光胁迫对籽粒生长的影响及其与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全程遮光和阶段遮光处理的最终粒质量和最大灌浆速率(GRmax)均随着遮光强度的增加降低,处理间的差异几乎都达显著水平(P<0.05);全程遮光处理对平均灌浆速率、相对起始势以及实灌时间无规律性影响,而阶段遮光处理的平均速率随着遮光强度增加而降低,相对起始势和实际灌浆时间则随之增强,除个别外,处理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全程遮光处理的Q酶活性、结实率、千粒质量以及直链淀粉含量均随着遮光强度的增大而减少,垩白度则随着遮光强度的增大而增加,且差异在多数处理间达显著水平(P<0.05),但阶段遮光处理对这些指标的影响无规律性;品种间比较,阶段遮光对“协优9308”的结实率、千粒质量、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不大,但对“秀水110”影响较大,总体上看“协优9308”的耐阴性强于“秀水110”。
    基于水文与土地覆盖的三江平原湿地恢复
    黄妮;刘殿伟;王宗明;张柏;宋开山
    2009, 28(03):  509-515 . 
    摘要 ( 4124 )   PDF (449KB) ( 818 )  
    以RS为数据源,GIS为数据处理和分析平台,在获得三江平原2005年土地覆盖数据和相对土壤湿度数据的基础上,确定了三江平原受保护的区域与适合进行湿地恢复的区域,再引入临近度准则、斑块面积准则,构建湿地恢复地点选择模型,分析了三江平原湿地恢复的潜力等级,依照恢复潜力的大小来确定湿地恢复的空间位置以及先后顺序。结果表明,耕地是现有湿地恢复区的主要来源,尤其是相对土壤湿度高的耕地。一级恢复区的面积为529261 hm2,占三江平原总面积的4.86%,该区域一般地势低洼,水分供应充足,恢复成湿地的潜力最大,是近期实施湿地恢复的区域;二级恢复区的面积为73724 hm2,占三江平原总面积的0.68%,该区域具有较大的斑块面积,且距离现有的湿地或水域不远,如果恢复成湿地,对于进一步增加湿地斑块之间的连通性、减少栖息地破碎化,将有很大贡献,可以作为中远期实施湿地恢复的区域;三级恢复区在整个研究区范围内都有分布,占三江平原总面积的21.11%,考虑到三江平原作为中国商品粮豆基地的重要性,以及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该区域为目前不需要进行湿地恢复。
    澳门地区鸟类生境的景观格局
    张敏;邹发生;梁冠峰;张桂达
    2009, 28(03):  483-489 . 
    摘要 ( 4715 )   PDF (540KB) ( 1066 )  
    以2006年澳门地区TM遥感图像为主要数据源,在RS、GIS技术支持下,根据与鸟类活动密切相关的生境特征,利用Fragstats 3.3分析生境格局的基本特征和地区差异,讨论了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连通性、景观异质性等对鸟类有重要影响的生境因素。结果显示:澳门的鸟类生境格局在澳门半岛和路氹离岛差异较大,与其城市化的程度有较高的相关性;澳门半岛以建设用地为基底,绿地数量少且破碎,景观多样性和异质性较低;路氹离岛以林地为基底,中部填海区的建设用地和裸地以大斑块存在,生境类型分布较澳门半岛均匀,连通性较佳,总体鸟类生境格局优于澳门半岛。澳门半岛有鸟类72种,其中陆生鸟类48种、水鸟24种;路氹离岛有鸟类146种,其中陆生鸟类94种、水鸟52种。对鸟类调查数据分析发现,生境格局对于鸟类物种数、多样性和均匀度方面均有一定影响。澳门在珠江口地区候鸟迁徙和湿地保护方面的重要性较高,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应重视提高景观多样性和异质性,保护重要鸟类生境,以适应不同鸟类对各种生境的需求。
    不同间隔年限地黄土壤的自毒作用和酚酸类物质含量
    杜家方;尹文佳;张重义;侯健;黄剑;李娟
    2009, 28(03):  445-450 . 
    摘要 ( 2021 )   PDF (245KB) ( 907 )  
    分别取2、4、6、8年前种植过地黄的土壤进行大田再植生物测试,并采用HPLC检测再植地黄土壤中与化感现象密切相关的5种酚酸(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香豆酸和丁香酸)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土壤间隔年限的增加,大田再植地黄的块根干质量、体积和叶片干质量依次增加,且从地黄苗期就开始表现出这种变化趋势;地黄土壤中5种酚酸的含量也依次降低, 间隔2、4、6、8年的再植地黄土壤中5种一元酚酸总含量分别为1.503、1.323、0.700和0.340 μg·g-1。间隔2、4、6、8年的再植地黄土壤水提液中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和香豆酸含量与地黄大田生物测试结果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从整体看,地黄生育的前期和中期应当是地黄化感作用的重点时期。
    珍稀濒危植物珙桐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
    朱利君;苏智先;胡进耀;苏瑞军
    2009, 28(03):  451-455 . 
    摘要 ( 1904 )   PDF (518KB) ( 887 )  
    采用比色法测定了不同年龄级、部位和叶位珙桐叶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以探讨珙桐的生理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级同一生长时期珙桐叶的POD活性和MDA含量不同,同年龄级同层的POD活性随叶位增大先升后降,MDA含量随叶位增大逐渐升高;同叶位不同层及同层不同叶位的珙桐叶的POD活性和MDA含量不同。珙桐叶POD活性和MDA含量对生长期敏感,同年龄级同叶位的珙桐叶随叶片的生长、衰老,POD活性和MDA含量逐渐升高,即珙桐叶POD活性和MDA含量受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影响显著,且不同年龄级、叶位、层次存在差异。
    俄罗斯鲟仔鱼初次摄食时间对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张涛;庄平;章龙珍;夏永涛;高露姣;王斌;田美平
    2009, 28(03):  466-470 . 
    摘要 ( 1777 )   PDF (237KB) ( 772 )  
    以人工繁育的俄罗斯鲟仔鱼为对象,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初次摄食时间对生长及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温17.4 ℃下,仔鱼在9~10日龄初次摄食,初次摄食前投喂对俄罗斯鲟仔鱼的生长和存活无显著性影响,延迟2 d以上初次摄食对生长影响明显,存活率在18日龄初次摄食时显著下降,24日龄时饥饿仔鱼全部死亡;23~24日龄时仔鱼如不能建立外源营养即达到饥饿不可逆点(PNR)。人工养殖条件下,俄罗斯鲟仔鱼必须在初次摄食后14 d内建立起主动摄食能力才能保证其仔鱼的正常发育、生长和存活。
    不同盐度下条石鲷胚胎及卵黄囊仔鱼的形态变化
    施兆鸿;彭士明;尹彦强;罗海忠;倪梦麟
    2009, 28(03):  471-476 . 
    摘要 ( 2063 )   PDF (233KB) ( 782 )  
    为了研究盐度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ltus)胚胎及卵黄囊仔鱼生长发育的影响,将条石鲷的受精卵置于不同盐度的水体中, 观察盐度胁迫下条石鲷胚胎的沉浮情况、卵径、油球径、孵化率、畸形率, 以及孵化后卵黄囊仔鱼的形态变化和营养物质的消耗状况。结果表明:条石鲷受精卵在盐度25(含25)以下的水体中为沉性, 在盐度30(含30)以上的海水中全部漂浮于水表层, 在对照组盐度26的水体中大部分胚胎浮在水上层;在水温22.5 ℃~24.0 ℃的条件下, 条石鲷受精卵经24~30 h可孵化成仔鱼, 盐度对孵化时间影响不显著(P>0.05);盐度为20~50都能孵出仔鱼, 但孵化率和畸形率因盐度不同而有显著差异;综合分析表明,条石鲷受精卵孵化的适合盐度范围为25~35,理论上的最适孵化盐度范围为28.5~30.5;受精卵卵径与孵化盐度呈反比,盐度与卵黄囊被吸收程度呈正比,与全长和体高呈反比,油球径不因盐度不同而改变。
    刺参的趋光性以及对附着基颜色的感应行为
    张辉;王印庚;荣小军;曹善茂;陈霞
    2009, 28(03):  477-482 . 
    摘要 ( 1645 )   PDF (573KB) ( 1541 )  
    为了探讨刺参的趋光特性和附着基颜色对其行为反应的影响,分别用平均趋光率(mean phototactic rate, MPR)和平均聚集率(mean attractive rate, MAR)统计分析了刺参在100、50、10、5和1 lx共5档强度的光照和7种颜色的附着基(红色、灰色、黄色、蓝色、白色、黑色和绿色)下的行为反应差异。结果表明:在水平光场内,光源照度为100、50和10 lx时,光照度较强区与光照度较低区之间的MPR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光源照度为5和1 lx时,各区域之间的MPR无显著差异;不同颜色附着基实验时,刺参在黑暗和自然光照条件下,同种颜色附着基的MAR无显著差异(P>0.05);在相同光照条件下,黑色和灰色附着基的MAR明显优于其他颜色的附着基,与蓝色、黄色及不放置附着基的MAR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颜色附着基的MAR由大到小排列为黑色>灰色>红色>绿色>白色>蓝色>黄色。表明刺参的趋光性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减小,呈负趋光性;平均聚集率较高的3种颜色的附着基是黑色、灰色和红色。
    南京市城市化过程中聚落动态的热点分析
    张弛;刘茂松;徐驰;汤茂林;时琴
    2009, 28(03):  503-508 . 
    摘要 ( 1698 )   PDF (617KB) ( 664 )  
    利用南京市1988、1998、2003和2006年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采用邻域分析方法,提取1988—2006年间3个时段南京地区聚落占地率变化速率最快的5%区域作为聚落动态的热点,并对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聚落增长热点和萎缩热点总体上随城市的扩张而外移,其中,增长热点主要发生于建成区边缘外侧6 km以内的区域,而萎缩热点的高发区位于建成区边缘外侧1 km以内,在城乡梯度上二者都随离建成区边缘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在不同方向上,热点发生的频度、幅度具显著的差异性,且表现出易受短期城市发展决策的影响,阶段性重点开发地区往往成为聚落变化的热点,并导致热点集中分布区位的阶段性差异。某一时期萎缩热点在空间上集中分布的区位往往是前一时期增长热点集中发生的区位,反映了城市化过程中聚落快速增长后可能伴随着相对较大规模的重组、整合过程。
    综述与专论
    城市近自然园林的理论基础与营建方法
    杨玉萍;周志翔
    2009, 28(03):  516-522 . 
    摘要 ( 1450 )   PDF (164KB) ( 1199 )  
    近自然园林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园林规划和建设理念,是生态园林建设的模式之一,也是实现节约型园林的主要措施和未来园林的发展方向。本文在分析我国园林建设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近自然园林的概念、内涵与理论基础,提出了近自然园林营建的基本原则,详细总结了近自然园林的设计、营造和管护方法,并探讨了当前近自然园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为强化近自然园林理念、促进我国城市近自然园林的研究与建设提供了依据。
    研究报告
    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
    王厚军;李小玉;何兴元;陈玮;张祖陆;高艳妮;唐玲
    2009, 28(03):  490-496 . 
    摘要 ( 1960 )   PDF (436KB) ( 897 )  
    等级规模结构是城市体系的3大结构之一,其特征可以反映出城市在不同规模层次中的分布状况及城市人口集中或分散程度,有助于认识城市体系发展所处的阶段。本文通过运用城市首位度、分形、城市重心转移等理论和方法,对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具有分形特征,城市规模分布呈首位分布,等级序列中中等城市数量较少;城市规模空间分布趋向均衡,但发展过程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从1982—2005年城市人口重心总体向西南方向移动。
    南京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间变化及区域差异分析
    顾芗;周生路;张红富;李素菊;耿召
    2009, 28(03):  497-502 . 
    摘要 ( 1737 )   PDF (617KB) ( 743 )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决定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评估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采用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经济协调度(EEH)指数,分析了南京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间变化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2007年与1997年比较,所处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区不同的区域有建邺区等6个区,2个时段均处于同一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区的区域有高淳县等7个区、县;区域整体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大体上呈现郊县>郊区>城区的特点;1997—2007年南京市11区2县属于5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经济协调度分区,其中建邺区等5个区、县处于生态经济协调区,秦淮区等8个区处于生态经济不协调区。最后,探讨了南京市不同区域生态建设调整措施,为促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综述与专论
    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及其计量方法
    张彪;李文华;谢高地;肖玉
    2009, 28(03):  529-534 . 
    摘要 ( 4952 )   PDF (153KB) ( 1052 )  
    为全面认识与正确评价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本文探讨了其概念、表现形式及其计量方法,认为:1)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是一个动态、综合的概念,随着人们对森林水文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入,其内涵不断丰富扩大,因此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概念存在狭义和广义之分;2)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广义)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拦蓄降水、调节径流、影响降雨和净化水质等,不过其具体表现形式与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以及研究尺度有关;3)目前森林拦蓄降水功能的计量方法主要有土壤蓄水能力法、水量平衡法、年径流量法和多因子回归法等8种,不过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
    我国流域生态系统退化研究进展
    李春艳;邓玉林
    2009, 28(03):  535-541 . 
    摘要 ( 1808 )   PDF (168KB) ( 1230 )  
    流域生态系统是尺度较大且更为综合的生态系统类型,具有由自然、社会与经济多组分耦合的复杂性,同时又因其特殊的发育条件与演化进程,受到人为强烈而长期的干扰。因此,近年来,基于流域生态系统功能评估的研究倍受我国学者的关注,尤其是从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对不同类型流域生态系统的退化进行了广泛探索,为流域生态系统的综合管理奠定了有力的理论基础。本文从流域生态系统退化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入手,总结了我国近年来有关流域生态系统退化发生演化机制、退化诊断与分类体系、退化综合评价、监测和预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藉此提出了该领域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以期完善流域生态系统退化研究的理论体系和流域综合管理的技术体系。
    生物保护廊道研究进展
    李正玲;陈明勇2,3;吴兆录
    2009, 28(03):  523-528 . 
    摘要 ( 1801 )   PDF (198KB) ( 1380 )  
    生物保护廊道是景观生态廊道的一种应用类型。本文介绍了有关生物保护廊道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结构和作用、质量与功能、有效性验证、建设与管理等研究进展;其基本现状是生物保护廊道的理论探讨较多而具体实践较少、社区参与的重要性成为共识却缺乏实际研究;深入剖析西双版纳生物保护廊道规划与建设的实例,发现社区参与成为生物保护廊道建设成败的关键。因此认为,社区参与的共管模式将成为生物保护廊道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方向。
    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以及区划方法的研究进展
    黄艺;蔡佳亮;郑维爽;周丰;郭怀成
    2009, 28(03):  542-548 . 
    摘要 ( 2262 )   PDF (232KB) ( 1841 )  
    持续而剧烈的人类活动已经对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流域的水生态功能进行甄别,合理划分其生态功能区,并按不同功能合理管理水资源,成为协调经济发展和水生态保护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的概念、内涵、特征以及区划方法的系统发展,提出了水生态功能分区的一般划分原则、划分指标和方法,为建立和完善我国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基础信息。
    研究简报
    游泳动物对长江口新生盐沼湿地潮沟生境的利用
    全为民;倪勇;施利燕;陈亚瞿
    2009, 28(03):  560-564 . 
    摘要 ( 2150 )   PDF (533KB) ( 764 )  
    利用长袋网(fyke net)采集了长江口新生盐沼湿地潮沟内的游泳动物,分析了该类盐沼湿地的鱼类栖息地利用。结果表明,3次调查共记录到游泳动物20种,其中鱼类15种,虾蟹类5种。生态类群主要以淡水性种类(10种)和河口性种类(6种)为主,洄游性种类(3种)和海洋性种类(1种)较少。从数量组成来看,游泳动物群落主要由安氏白虾(35.4%)、棕刺虾虎鱼(17.7%)、贝氏餐(17.7%)、长蛇鮈(9.2%)和日本沼虾(4.6%)等少数几个物种占优势。这些游泳动物大多为稚幼个体,表明长江口新生盐沼湿地是许多鱼类和甲壳动物的重要育幼场所。
    综述与专论
    菱镁矿区土壤镁污染现状及机理研究进展
    付莎莎;李培军;冯倩;贾宏宇;李晓军;Verkhozina VA
    2009, 28(03):  549-555 . 
    摘要 ( 1495 )   PDF (246KB) ( 923 )  
    镁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元素,其作为营养元素的报道较多,而对于土壤镁污染的报道较少。本文介绍了菱镁矿区土壤镁污染现状,根据土壤中镁的物理化学行为阐述了镁污染作用机理,综述了镁污染土壤的治理措施,探讨和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研究简报
    外源硅对黄瓜叶片组织结构和保水能力的影响
    周秀杰;赵红波;马成仓;李清芳
    2009, 28(03):  556-559 . 
    摘要 ( 2159 )   PDF (193KB) ( 733 )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硅(K2SiO3)对黄瓜叶片组织结构和保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硅显著增加了黄瓜叶片的厚度(3.03%~4.08%)、表皮层厚度(3.53%~7.23%)、栅栏组织厚度(5.69%~11.52%)及叶片组织紧密度(2.59%~7.11%),降低了叶片比表面积(4.76%~7.14%),显著降低了叶片组织疏松度(2.26%~2.45%),减少了水分蒸腾(25.8%~27.6%),显著提高了叶片含水量(3.25%~3.62%);硅通过改变植株叶片结构而降低蒸腾、提高保水能力,这是硅增强黄瓜抗旱性的重要原因。
    技术与方法
    景观统计与景观抽样调查方法
    李小利;张建方;刘国彬;许明祥
    2009, 28(03):  565-571 . 
    摘要 ( 1816 )   PDF (188KB) ( 807 )  
    研究大尺度景观时,采用低分辨率遥感数据往往会出现“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而尺度推演技术也很难保证其结果的可靠性。借鉴统计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景观生态现象的景观统计与抽样调查技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好的思路与方法,它可使研究者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对大尺度景观进行较为精确的研究。本文介绍了景观统计的基本概念,对景观抽样调查和统计推断原理与方法进行了重点讨论,并总结了景观统计的应用范围和应用难点,展望了景观统计的学科发展前景。
    福尔马林固定铜鱼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扩增
    王丹;谭德清;童金苟
    2009, 28(03):  572-576 . 
    摘要 ( 1835 )   PDF (228KB) ( 963 )  
    铜鱼(Coreius heterodon)作为长江中、上游的重要经济鱼类是研究三峡大坝阻隔效应的重要材料之一。然而,过去的铜鱼标本都保存在福尔马林溶液中,有必要探讨从福尔马林固定的铜鱼标本中有效提取基因组DNA的方法以及这些DNA用于微卫星和线粒体分析的可行性。本实验通过改进的酒精梯度浸泡法去除标本中的甲醛,然后用酚-氯仿抽提法成功地提取到了铜鱼标本的基因组DNA;设计引物后进行了线粒体和微卫星的PCR扩增,扩增产物经银染检测。微卫星扩增结果显示只有部分个体可以扩出目的带,而线粒体控制区部分区段在所有个体中均能稳定重复的扩出;mtDNA SSCP分析显示带型一致。结果表明,福尔马林固定的铜鱼标本可以被用来开展短片段的扩增和遗传变异分析等方面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