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1998年 第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8-01-25
    研究论文
    辽西水土保持林土壤改良效应的研究
    沈慧, 姜凤岐
    1998, 9(1):  1-6. 
    摘要 ( 1543 )   PDF (482KB) ( 534 )  
    通过分析比较油松纯林和油松-固N树种混交杯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油松生长量,结果表明,油松-固N树种混交杯土壤有机质含量、全N、全P、速效P和水解N含量都比油松纯林显著提高,土壤容重减小,硬度降低,初渗速度增大.油松胸径和树高生长量也有较明显提高,对土壤的改良作用比油松纯林效果更加显著.通过土壤酶活性和固N树种固N活性的测定,对不同水土保持林的土壤肥力状况作出了综合评价.
    长白山主要树种耐旱性的研究
    王淼, 陶大立
    1998, 9(1):  7-10. 
    摘要 ( 2285 )   PDF (372KB) ( 359 )  
    研究表明,全球增温可导致干旱趋势的发展,为了解东北主要森林分布区长白山广大低海拔地区阔叶红松林主要组成树种对干旱趋势的反应,通过PV曲线技术测定不同树种的水分参数值,比较评价其耐旱能力,得到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耐旱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山杨、蒙古柞、樟子松、红松、长白松、黑桦、春榆、色木、糠椴、紫椴、红皮云杉、白桦、臭松、水曲柳、核桃楸、黄菠萝.
    吉林通化地区杨树栽培的生态区划
    任春华, 范志平
    1998, 9(1):  11-17. 
    摘要 ( 1344 )   PDF (702KB) ( 411 )  
    选取通化地区与杨树生长有密切关系的、具典型代表和鲜明时空分布规律的气候因子和自然地理因子作为统计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全区林业生态环境进行分类区划,划分为4个气候小区;调查全区26个引种的杨树生长状况,重点针对其抗寒性进行分类分级;针对杨树新品种与该地区环境适应性关系,确定杨树栽培的生态区划结果,并对每一气候小区的特殊情况具体分析,提出杨树引种栽培的科学依据.
    武夷山不同林龄甜槠林水文学效应的比较研究
    李凌浩, 林鹏, 王其兵, 贺金生, 何建源, 刘初钿, 金昌善, 陈仁华
    1998, 9(1):  18-22. 
    摘要 ( 1636 )   PDF (397KB) ( 333 )  
    对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境内不同林龄甜槠林的水文学效应的比较研究表明,由甜槠林幼林至成熟林,其水文学效应逐渐增强,杯冠截流雨量、地表枯枝落叶持水能力、林地土壤水分稳渗率、蓄水能力等指标值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地表径流量与地下渗流量则呈下降的趋势.这说明成熟的森林植被-土壤系统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巨大的效能.
    克隆植物蝴蝶花在光梯度环境上的形态适应性研究
    马万里, 钟章成
    1998, 9(1):  23-26. 
    摘要 ( 1849 )   PDF (352KB) ( 588 )  
    对四川缙云山毛竹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具有林窗、林缘和林下3种光照差异明显生境下的克隆草本植物蝴蝶花的形态可塑性进行了研究.统计了分株、根茎和叶生长方向等特征.经方差分析和t检验后表明.蝴蝶花在光梯度环境下,其形态特征表现出适应性变化.从林窗→林绿→林下,随着光强度的减弱,分株的高度、密度相应减小.在林下达到最小;而根茎的长度、节间长则相反,在遮荫大的林下最大.研究发现,叶片数目和根茎直径在不同的样地和生境中无明显变化,但叶片的生长方向和光照方向关系极大,表现出极强的向光性.此外,文章还对蝴蝶花表现出的可塑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大豆属植物茎的次生木质部结构研究
    陆静梅, 刘友良, 胡波, 历锡亮, 庄炳昌
    1998, 9(1):  27-31. 
    摘要 ( 1888 )   PDF (409KB) ( 367 )  
    利用光学显微技术和扫描电镜技术,对大豆属Clycine L.的4种类型植物茎材进行比较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4种类型植物的茎材横切面均为散孔材。野生大豆茎材多为单管孔.少见复管孔;半野生大豆具复管孔,少见多细胞的管孔链;半栽培大豆茎材中复管孔和管孔链较多;而栽培大豆的复管孔和管孔链更多且普遍.野生大豆单列射线多,多列射线少半野生大豆有少数多列射线;半栽培大豆多列射线较多;栽培大豆多列射线细胞组成的射线最多.大豆种植物的次生木质部导管的侵填体分布不同,各种结构的演化途径为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半栽培大豆→栽培大豆野生大豆结构较原始,栽培大豆最进化.
    土壤-植物系统中水流阻力变化和分布规律的研究
    郭庆荣, 李玉山
    1998, 9(1):  32-36. 
    摘要 ( 1771 )   PDF (495KB) ( 436 )  
    以植物根系吸水的人工模拟试验测得资料为依据,运用水流的电模拟原理,定量分析了不同土壤水分水平处理下土壤-植物系统中水流阻力各分量的大小、变化规律及其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土壤阻力(Rs)、根内木质部传导阻力(Rc)随生任时间的推移而减小,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增大,土根接触组力(Rsr)、根系吸收阻力(Rr)、土壤-植物系统中水流总阻力(RA)随时间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阶段的动态变化特征,RsRcRsr、RrRA均随土壤湿度减小而大幅度增大;在土壤-植物系统水流阻力各分量中,RrRA的比例为55~96%,Rsr约占RA的4-45%,而Rs、Pc相对可忽略不计,故Rr是决定液态水流速率的重要因素.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的作物产量增益
    张璐, 廉鸿志, 宇万太, 殷秀岩, 沈善敏
    1998, 9(1):  37-40. 
    摘要 ( 1436 )   PDF (327KB) ( 383 )  
    在辽西褐土上进行8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化肥基础上,每年以60%的收获产品堆腐后循环回田,平均分别可获得29.6%(不施化肥)、15.2%(N肥)、11.1%(NP肥)和9.2%(NPK肥)的增产率,或分别每年增产粮食1.33、0.99、0.79、0.64t·hm-2.养分循环再利用的作物增产效益在试验的8年中有着逐年增长趋势,表明以堆肥形式循环回田养分对作物的增产作用存在着明显的残效叠加效应,因此,只有通过长期田间试验方能准确评估农业系统中养分循环再利用的作物产量增益.
    长江三角洲麦/玉米-稻新种植制度高产稳产的生态学原理研究
    李萍萍, 卞新民, 章熙谷, 高德明
    1998, 9(1):  41-46. 
    摘要 ( 1484 )   PDF (490KB) ( 410 )  
    为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麦/玉米-稻新三熟种植制度,通过大量的田间试验和生产调查,对该熟制高产稳产的生态学原理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春玉米在该地生态适应性较好,麦玉米套作中的作物种间关系以互补为主,三熟制资源利用率提高20%以上,能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和农田生态环境,并有内部有机物质投入保障,以及三熟制耐连作是其高产稳产的根本所在.
    影响水稻纹枯病流行、危害的因子分析
    丁克坚, 檀根甲, 季伯衡, 周玉和, 嵇明福, 于博友, 姚俭德, 琚祥发
    1998, 9(1):  47-50. 
    摘要 ( 1635 )   PDF (344KB) ( 426 )  
    以连作早稻为研究对象,对影响水稻纹枯病发生、危害有关的因子,即品种、施氮肥量、气象因素、为害损失、发病时间、病情程度及药剂等作了系统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品种间存在抗病性和危害损失程度上的差异;施氮肥量与发病程度关系密切;气象因素中以日均温和雨日频率与病害流行速率关系密切;发病时间与为害损失率相关性不明显,药剂防治效果与控病时间、病情基数有关.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取食为害对水稻营养生长的影响
    王荣富, 程遐年, 邹运鼎
    1998, 9(1):  51-54. 
    摘要 ( 1379 )   PDF (326KB) ( 797 )  
    对塑料钵栽培的水稻进行罩宠试验,研究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不同若虫密度下取食为害对水稻营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飞虱的成虫干重、水稻叶面积和其地上部干重因若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叶片干重占地上部干重的比例和稻株分配给叶片干物质量随为害程度的加重而增大;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总干重(X)与稻株地上部损失量(Y)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线性关系.两种飞虱干重每增加1mg,水稻地上部干重则分别损失26.01mg和21.90mg.讨论了稻飞虱取食为害对水稻致害的可能机制.
    激素混喷对杂交稻制种产量的影响
    陈多璞, 丁超尘, 郭晓东, 郑立平, 卢继武, 汪新国
    1998, 9(1):  55-58. 
    摘要 ( 1464 )   PDF (301KB) ( 426 )  
    汕优63制种穗期用4种激素处理喷施母本.结果表明,花调灵或花信灵与920混合喷施比单喷920花时提早,开花进程加快,柱头外露率和异交结实率提高,增产效果明显,可加快普及应用.88速效灵与920混喷效果尚需进一步试验验证.
    Frankia菌的遗传多样性的RAPD研究
    彭源东, 张忠泽
    1998, 9(1):  59-63. 
    摘要 ( 1865 )   PDF (571KB) ( 499 )  
    选用20个随机引物,对分自2个分类接种群的8株Frandia纯培养的总DNA进行随机扩增,其中引物OPW15和OPW16能扩增得到较为稳定的RAPD图谱.扩增产物分子量大都分布在0.5~4Kb之间.从稳定的RAPD扩增图谱看,Frankia菌间存在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选定适当引物情况下,能依据共同带将Frankia菌化归为同一分类接种群.
    绿色木霉代谢产物的植物毒性研究
    曾任森, 石木标, 骆世明, 刘云林, 梁启用
    1998, 9(1):  64-66. 
    摘要 ( 1550 )   PDF (274KB) ( 358 )  
    通过人工固体培养和液体发酵研究发现绿色木霉的代谢产物对植物的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其代谢产物大量分泌到它所生长的环境中,在不同的营养基质中其代谢产物的抑制作用有差异.
    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萌发的研究
    陈菊芳, 周洁, 黄祥飞
    1998, 9(1):  67-70. 
    摘要 ( 1799 )   PDF (345KB) ( 456 )  
    报道了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的低温贮存时间、萌发温度、光照、孵化液等因子对其萌发的影响.休眠卵萌发率随低温贮存时间的延长而提高,以贮存30~50d作用最显著.在10~30℃温度范围内.萌发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超过30℃时,萌发率则有所下降.光对休眠卵的萌发是一非必需条件.把休眠卵从不新鲜的孵化液转移到新鲜的孵化液中能刺激其萌发.
    孵育温度对虾蟹幼体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朱小明, 李少菁
    1998, 9(1):  71-74. 
    摘要 ( 1468 )   PDF (350KB) ( 577 )  
    研究了亲体催产、幼体孵化和幼体培养温度对斑节对虾和中华绒螯蟹胚胎及早期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在实验温度(中华绒螯蟹,17~21℃;斑节对虾,26~30℃)范围内,胚胎及幼体的生长发育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但幼体的大小和蜕皮变态存活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虾蟹幼体孵育的温度效应决定于亲体催产温度及升温方式、幼体孵化温度和培养温度.着重探讨了孵育温度等环境条件对幼体质量的影响,并提出从虾蟹胚胎和幼体发育期间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等途径开展进一步研究.
    嵊泗列岛潮间带群落生态学研究Ⅱ.岩相潮间带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杨万喜, 陈永寿
    1998, 9(1):  75-78. 
    摘要 ( 1458 )   PDF (396KB) ( 452 )  
    用Shannon-Wiever多样性指数、Pielous种类均匀度、Margalef种类丰度、McNaushton优势度4个测定群落种类多样性指标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嵊泗列岛从近岸到外海.H'(S)、J、d值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而D值则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各断面多样性指数H'(S)以春、秋季较高,J值则基本上以春、冬季稍高,d值则随断面的不同有差异,D值基本上以夏、秋季为高用Whiftaker和Fairbanks群落系数计算公式及Bray-Curtis群落相似性指数进行群落相似性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嵊泗列岛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可聚为两大类型,从结构上看.近外海底栖动物群落为近岸及外海群落的过渡类型.
    未来CO2浓度增加和相应增温对水稻产量影响的模拟──以浙江省为例
    郑志明, 严力蛟, 陈进红, 杨治斌, 周祥胜
    1998, 9(1):  79-83. 
    摘要 ( 1368 )   PDF (376KB) ( 281 )  
    采用水稻生育生理生态综合模型ORYZA1,模拟分析了未来15种可能气候变化对浙江省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的增加将使水稻增产,温度增加将导致水稻减产虽然CO2增加和相应增温对各季水稻产量在各地区的影响表现不同,但在不考虑温室效应将同时导致旱涝和病虫害变化条件下.GFDL、GISS和UKMO模型预测的气候变化将使浙江省全年水稻产量分别平均增产9.53%、8.92%和0.04%.
    土壤化学性质对Cu的植物吸收效应和土壤有效Cu测定的影响
    陈同斌
    1998, 9(1):  84-88. 
    摘要 ( 1577 )   PDF (479KB) ( 488 )  
    在华北平原石灰性土壤中,盆栽小麦的生物相关性检验证明,常用的SB/D联合浸提剂或AB/D联合浸提剂,与植物的吸Cu量均无显著相关关系,不适合直接用来测定土壤有效Cu.校正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之后,SB/D侵提剂与吸Cu总量的相关性则达到P<0.01的极显著水平,可用于土壤有效Cu的评价.土壤pH越高则小麦吸收的Cu越少;土壤pH升高1个单位,则土壤有效Cu吸收量平均减少19μg·盆-1.土壤pH升高和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有效Cu的测定结果分别减小和增大.
    Cd对不同种类植物生长和养分积累的影响
    杨明杰, 林咸永, 杨肖娥
    1998, 9(1):  89-94. 
    摘要 ( 1827 )   PDF (418KB) ( 435 )  
    溶液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活度Cd2+对4种植物卷心菜、黑麦草、玉米和白三叶草生长和养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Cd2+活度增加,4种植物的生长速率和干物质产量均下降.白三叶草对Cd2+最敏感;黑麦草和玉米耐性较强;卷心菜在高ACd2+时敏感.Cd2+对Fe、Mn、Cu、Zn、Ca、Mg、P、S等养分积累的影响因植物种类而异.Cd2+降低Fe、Mn、Cu、Zn、Ca、Mg等的积累.P在4种植物中和S在除卷心菜外的3种植物中的积累比对照增加.卷心菜和白三叶草对Cd毒敏感性差异与Fe、Mn、Ca、Mg的积累受Cd2+影响程度不同密切相关.
    Cd和表面活性剂复合污染对小麦叶片若干生理性状的影响
    罗立新, 孙铁珩
    1998, 9(1):  95-100. 
    摘要 ( 1395 )   PDF (559KB) ( 604 )  
    研究了溶液培养条件下Cd-直链十二烷基本磺酸钠(LAS)、Cd-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Ch-聚氧乙烯山梨醇月桂酸酯(Tween-80)3种复合污染对小麦生理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促进Cd在小麦叶中的积累,其效应顺序为CTAB>LAS>Tween80.Cd和表面活性剂复合污染条件下,小麦叶中Cd的大量积累导致的细胞膜脂过氧化水平大大高于单纯Cd污染下的水平.细胞中SH基含量降低和叶片外渗液紫外吸收的上升.表明细胞膜受到损伤.复合污染使小麦叶中叶绿素的含量显著下降.
    辽宁东部山区土壤污染状况与防治对策研究
    刘绮, 宁晓宇, 赵昕
    1998, 9(1):  101-106. 
    摘要 ( 1650 )   PDF (546KB) ( 502 )  
    采用灰色聚类法与综合污染指数法对辽宁省东部山区3个县区土壤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和评价.结果表明,岫岩县土壤主要污染物是Mg、B、Pb和As.宽甸县土壤重金属主要污染物是B、Mg和Pb等;而凤城市境内除发现较为严重的Ph、Mg污染,凤城镇的Hg污染也达到重度污染水平。系统分析了当地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类型及其原因.提出了Mg、B的污染防治对策.
    水芹菜对黄金废水的净化与富集作用研究
    戴全裕, 蔡述伟, 张秀英
    1998, 9(1):  107-109. 
    摘要 ( 1629 )   PDF (246KB) ( 449 )  
    研究了水芹莱(Oenanthejavanica)对黄金废水中全的净化与富集作用。在静态试验中,废水量15L,植物量为0.262kg,金的起始浓度为0.5、1.0和2.0mg·L-1,污水停留时间为5d其净化率分别为98.9%、99.2%和97.2%,而在根部灰分中金的富集量则分别为3027.2、8835.1和12164.6g·t-1
    Fe对不同品种水稻吸收Cd的影响
    李花粉, 张福锁, 李春俭, 毛达如
    1998, 9(1):  110-112. 
    摘要 ( 1489 )   PDF (233KB) ( 3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