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1年 第1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1-05-25
    研究论文
    杉木与伴生植物凋落物混合分解的相互作用研究
    林开敏, 洪伟, 俞新妥, 黄宝龙
    2001, (3):  321-325. 
    摘要 ( 0 )  
    通过对杉木与9种伴生植物凋落物混合分解特征比较研究表明,8种植物对杉木凋落物的分解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观音座莲对杉木凋落物分解的促进最大,而木荷对杉木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则表现出先有一定程度的促进而后又有微弱的抑制作用.促进大小表现出观音座莲>杜茎山>三龙爪>狗脊>苎麻>丝栗栲>闽粤栲>芒萁.杉木凋落物反过来对木荷和闽粤栲凋落物有一些抑制作用,而对丝栗栲则有一些促进作用,但这种相互作用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说明杉木与某些伴生植物种类的凋落物在混合分解过程中存在着相互作用的现象.因此,合理保护和恢复林下植物对加快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地力维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外松衰退病原因的研究
    束庆龙, 杨光道, 邹运鼎, 汤坚, 黄长春
    2001, 12(3):  326-330. 
    摘要 ( 268 )  
    对安徽省国外松大面积衰退和枯死原因的调查研究表明,造成这种衰退和枯死的现象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林木衰退病.该衰退病的发生原因:1)诱发因素:温度年较差较大、年降雨量分布不均匀、土壤粘重板结或容重过大、地势低洼积水、土壤瘠薄、林分密度过大;2)激化因素:干旱严重重复发生、割脂过早过度、霜冻、食叶害虫等害虫危害;松针褐斑病等病害侵害;3)促进因素:松枯梢病菌、根腐病菌、立木腐朽病菌、天牛、小蠹虫等病虫害危害.
    国外松衰退病与环境和林分因素关系的研究
    束庆龙, 邹运鼎, 杨光道, 朱谦, 黄长春
    2001, 12(3):  331-334. 
    摘要 ( 181 )  
    对安徽国外松衰退病与其环境和林分因素关系的调查研究和数量化分析表明,在气候、土壤、林分、其它病虫害等4类因素18个变量因子中,有10个因子对病情有较大的贡献,成为该病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它们是树龄、林分密度、割脂、降雨量、温度、粘性土、石砾土、土层瘠薄、积水、病虫危害.其中病情与土层深度、降雨量呈负相关;与其它因素均呈正相关.以此建立病情线形回归预测模型,根据这一模型,可以预测任一给定条件下的林分国外松衰退病可能发生的水平.此外,依据各致病因素在病害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大小和时间顺序,绘制出国外松衰退病的螺旋图,为该类病原复杂的病害形象描述和定量分析作出了探讨.
    微立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差异及对水曲柳幼林生长的影响
    王庆成, 张彦东, 王政权
    2001, 12(3):  335-338. 
    摘要 ( 224 )  
    采用较小立地尺度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变化及与水曲柳生长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传统尺度立地上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存在较大差异外,该尺度立地内部微立地间亦存在较大的变化,一些指标如非毛管孔隙度、土壤通气度和土壤渗透系数等在微立地间的变化甚至超出立地间的变化.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差异,使得不同微立地间水曲柳生长存在较大差异,同一立地内不同微立地间林木生长差异明显高于不同立地间的差异.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林木生长受到局部地段微立地的影响.微立地的研究对进一步实现适地适树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光环境下紫椴幼树树冠结构的可塑性响应
    徐程扬
    2001, 12(3):  339-343. 
    摘要 ( 136 )   PDF (1KB) ( 240 )  
    从冠形、侧枝和叶片在树冠中的空间分布角度对天然更新紫椴幼树的树冠结构进行了论述,认为紫椴幼树树冠对光照条件的变化有显著的可塑性响应.强光通过抑制主干的生长促进了侧枝的分化,庇荫则通过抑制1级侧枝的生长促进了侧枝的再分枝.随着光照水平的降低,紫椴幼树的数量叶片密度显著降低,且叶片逐渐集中于冠上层.林冠下的紫椴幼树通过这种侧枝和叶片的分布格局,在形态上提高其对光的截获能力在适度庇荫环境中,紫椴幼树垂直生长采取演替先锋种的"避荫”对策,侧枝生长采取中等耐荫种的"掠光”对策;在弱光环境中,紫椴幼树则采取典型的忍耐适应行为.这种树冠结构的变化是提高紫椴幼树对光的截获能力的一种有益适应.
    杉木解酚菌的研究
    何绍江, 毛新国, 李传涵
    2001, 12(3):  344-346. 
    摘要 ( 192 )  
    从杉木林土壤中筛选到5株高效解酚菌(F2、F3、F4、F7、F15),结果表明,F4、Fd,F2、F155d能将600rng·L-1的阿魏酸降解完,F7的降解率为91.3%;F4、F3、F2、F7d,F15、4d能将600mg·L-1的对羟基苯甲酸完全降解;5株解酚菌对邻香草醛的降解能力较弱,除F25d能将300mg·L-1的邻香草醛完全降解外,其余4株5d的降解率为83%~96%.同时发现,F4能抑制杉苗生长,而其余4株则能在不同条件下促进杉苗生长,将5种菌按等比例混合使用,在土壤添加酚酸的情况下,仍能促进菌根苗Z和非菌根苗生长,杉木苗干重增长率为8.9%~168%.
    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无性系种群年龄结构动态与遗传后果研究
    李根前, 黄宝龙, 唐德瑞, 赵一庆, 王迪海
    2001, 12(3):  347-350. 
    摘要 ( 190 )  
    根据样地每木检尺和林缘扩散效应调查以及无性系跟踪挖掘材料,分析了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无性系种群年龄结构动态及其遗传后果.结果表明,中国沙棘无性系种群年龄结构由增长型经过稳定型发展到衰退型.在衰退的种群中,中国沙棘能够通过无性系生长实施林窗更新恢复其稳定性或依靠林缘扩散使种群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进行自我维持.同时,随着种群的自疏,无性系种群的组成由较多拥有较少分株的无性系向较少拥有较多分株的无性系转变,从而降低了无性系种群的基株多样性.
    树木生长势与松墨天牛种群密度及松材线虫发病程度关系
    丁玉洲, 吕传海, 韩斌, 濮厚平, 吴木林
    2001, (3):  351-354. 
    摘要 ( 0 )  
    对不同生长势林区内的松墨天牛种群密度和松材线虫发病程度的研究表明,树木生长势(x)分别与松墨天牛种群密度(y)、松材线虫发病程度(z)呈负相关,其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1793.771-16404.7x;z=31.80989-21.9274x.相关系数分别为r=-0.8319和r=-0.8770.而松墨天牛种群密度(y)与松材线虫发病程度(z)呈正相关,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407.0611+70.51478z;相关系数为r=0.9864.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流行预测初探
    李瑶, 承河元, 方书苗, 钱子华
    2001, 12(3):  355-358. 
    摘要 ( 173 )   PDF (1KB) ( 165 )  
    对猕猴桃溃疡病流行分析表明,影响该病发生严重程度y的生态因子是3月中下旬降水x1和1月份均温x2,其模型是y=2.1359+0.0107x1-0.6061x2;猕猴桃溃疡病发生流行的主导因子为冬季及初春旬均温和降水量的相对变差,并且由此得到病害流行的回归方程为:y=-8.127+22.739x-13.25x2,经检验,该方程达极显著水平.
    猕猴桃溃疡病流行的生态因子及药剂对病菌的抑菌作用
    李瑶, 承河元, 方书苗, 钱子华
    2001, 12(3):  359-362. 
    摘要 ( 186 )  
    经5年系统研究得出,影响猕猴桃溃疡病发生流行的特点是,海拔750m以上的果园发病重,向阳坡发病重于背阳坡,不同品种发病差异显著,金丰品种易感病,金魁品种高度抗病;树龄越大,病株率越高;不同枝龄比较,一年生枝条病枝死亡率和枝条死亡率最高.6种药剂以加瑞农和硫酸链霉素抑菌效果最好.
    药物植物桃儿七不同种群种子产量初步研究
    马绍宾, 姜汉侨, 黄衡宇
    2001, 12(3):  363-368. 
    摘要 ( 222 )  
    对药用植物桃儿七5个不同种群种子产量的研究表明:各种群中每花平均胚珠数、每果实平均种子数及种群平均结实率与种群所在的海拔高度呈正相关;不同种群个体平均胚珠数的变异范围为58.97~87.97,平均种子数变异范围为40.02~80.58,平均结籽率变异范围为61.29%~91.60%;果实内单粒种子平均干重与种群分布海拔呈明显负相关,与果实内种子数呈弱负相关;同一种群在不同年份间平均种子产量差异不大;种子产量除主要受个体营养状况影响外,还受海拔及其它因素的影响;果实内种子数与果实大小及重量呈正相关,但单粒种子平均重量与果实大小及果实内种子总重量无显著相关.
    不同放牧率对旱黄梅衣生物量和化学元素组成的影响
    李香真, 邢雪荣, 陈佐忠
    2001, 12(3):  369-373. 
    摘要 ( 140 )  
    对羊草草原群落中旱黄梅衣生物量和化学元素组成与放牧率关系的研究表明,轻度放牧(1.33只羊·hm-2)时,旱黄梅衣生物量达到最大值,极重牧(6.67只羊·hm-2)时生物量最低.旱黄梅衣体内C、N、Ca含量较高,>1%;P、Mg、K、Fe含量介于0.1%~1%;Na、Mg、Cu、Zn、B均<0.1%.旱黄梅衣中Ca含量明显高于维管植物,是喜Ca植物.放牧处理下,旱黄梅衣含C量下降,N含量提高,C/N比在中度、重度放牧率下较低.Ca、Mg、K、Fe、Mn、Cu含量表现为无牧处理时较低,放牧处理较高.旱黄梅衣的生物量和化学元素组成的变化对放牧强度有着很好的响应,因此可以用旱黄梅衣的生物量和化学元素组成的变化来指示草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的变化.
    香港山坡地草本、灌木群落的植物能量生产
    管东生
    2001, 12(3):  374-378. 
    摘要 ( 181 )   PDF (1KB) ( 487 )  
    利用收获法和植物热值分析,在研究香港桃金娘灌木群落、芒萁群落和鸭嘴草+野古草+金茅草地植物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的基础上,探讨群落各组分的干重热值以及植物能量现存量、净固定量和现存净增量.结果表明,芒萁具有较高的热值,而禾草植物的干重热值较低.草地、芒萁、灌木群落植物的能量现存量分别为18683、38436和65632kJ·m-2;能量净固定量为13286、20354和18784kJ·m-2·a-1;能量现存净增量为3437、9626和6695kJ·m-2·a-1.与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相比,草地、芒萁、灌木群落的能量现存量、能量净固定量和能量现存净增量都较低.刈割实验也表明,随着人类干扰活动强度加大,植物能量净固定量明显下降.
    不同生境条件下羊草种群无性系和有性生殖特征的比较研究
    王仁忠
    2001, 12(3):  379-383. 
    摘要 ( 159 )  
    比较研究了东北草原不同生境条件下4个羊草种群无性系和有性生殖数量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由于各种群所处立地的资源差异(特别是土壤水分),导致各种群在无性系(包括营养枝和根茎芽密度)和有性生殖(生殖枝密度、生殖枝分化率、生殖贡献)等数量特征方面差异显著,尤其在低平原种群与沙丘种群之间最为显著.与沙丘种群相比,低平原种群营养枝平均密度高50%;根茎芽平均密度高30%以上;生殖枝密度平均值高200%以上.
    东北草原盐碱植物虎尾草的热值和能量分配特征的研究
    郭继勋, 王若丹, 王娓
    2001, 12(3):  384-386. 
    摘要 ( 154 )   PDF (1KB) ( 571 )  
    虎尾草全株、茎和叶的热值的季节变化规律相似,从7月初至8月初出现2个峰值,然后呈逐渐下降趋势.穗的热值变化呈U字型,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8月初和9月中旬.立枯体热值变化不规则,最大在8月初.虎尾草种群地上部能量的季节动态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8月初和9月初,最大值在9月初为7381.27kJ·m-2.不同季节能量在各器官分配比率为:7月初为叶>茎;7月中旬为叶>茎>立枯体;8月份为茎>叶>穗>立枯体;9月初为茎>穗>叶>立枯体;9月中旬为茎>穗>立枯体>叶.能量垂直结构,地上部为从地表至20cm高度逐渐增加,最大值在10~20cm层占地上部的25.75%,然后逐渐下降.地下部的变化规律为随着深度增加能值逐渐减少,最大值在0~10cm层占地下部的74.21%.
    土壤含水量与苹果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
    接玉玲, 杨洪强, 崔明刚, 罗新书
    2001, (3):  387-390. 
    摘要 ( 0 )  
    以盆栽苹果幼树为试材研究了土壤相对含水量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关系,探讨了引起WUE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土壤相对含水量(SWC)52.0%时WUE最高.SWC从77.2%降至52.0%时,气孔导度下降,并使蒸腾速率(Tr)的下降幅度大于净光合速率(Pn)的降幅而导致WUE升高;SWC从52.0%降至20.1%时,WUE降低的根本原因在于羧化效率下降使Pn大为降低.干旱复水后WUE回升,但至复水第7天仍低于对照.土壤渍水当天WUE下降,第3天回升至对照水平,之后随渍水期延长WUE逐渐降低,淹水第6天羧化效率开始下降.
    合肥近郊旱地土壤养分径流流失途径的研究
    周俊, 朱江
    2001, (3):  391-394. 
    摘要 ( 0 )  
    以合肥近郊旱作平地为实验观测区,选择土壤类型为黄褐土,地面坡度在3°以内,粮、油、棉、菜等不同作物组合和不同覆盖率的旱作耕地,对不同降雨强度下径流产生的时间、径流量及其中携带泥沙量进行长期实地观测和连续3年采样(水样和土样)分析,初步查明合肥近郊旱作平地表土和养分的流失与山地和坡地的流失行为显然不同,N、P、K有效养分流失量98%以上是通过"化学侵蚀”流失的;"物理侵蚀”是表土和土壤有机质流失的主要途径(占有机质流失总量的96.14%).
    混合稀土对作物出苗率的影响
    张自立, 常江, 汪成胜, 柴绍明, 韩修明, 李瑞
    2001, (3):  395-397. 
    摘要 ( 0 )  
    用OECD方法,在红壤、黄潮土、黄褐土上进行了混合稀土对水稻、油菜、大豆相对出苗率影响的试验.从LC50(半致死浓度)值看,在供试条件下,稀土对水稻的毒性最小,稀土在黄褐土上对作物的毒性也较小,而稀土对黄潮土上的大豆以及红壤上的油菜的毒性则较大.
    春小麦田喷灌的水量分布及小气候效应
    杜尧东, 王建, 刘作新, 蔡崇光, 杨久廷, 甘作勋
    2001, (3):  398-400. 
    摘要 ( 0 )  
    春小麦喷灌的田间观测表明,在灌浆初期,春小麦冠层的截留水量可达25%~30%,冠层截留水量可使冠层下方的均匀系数比冠层上方提高10.1%~12.7%.喷灌的水分飘移蒸发损失可达总水量的20%~25%.春小麦喷灌可以降低空气和土壤温度,增加空气实际水汽压和相对湿度,这对抑制作物蒸腾将起一定作用.
    水稻冠层结构变化对二向反射率的影响
    李云梅, 王人潮, 王秀珍, 沈掌泉
    2001, (3):  401-404. 
    摘要 ( 0 )  
    通过对植被二向反射特性的研究,可反演植被冠层结构信息,如叶面积指数、平均叶角、株高、覆盖率等.在大田晚稻(秀水63)移栽后第26、35、41、49、62、67和86d,对水稻冠层结构及二向反射率进行实测,并分析了二向反射率随冠层结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植被冠层二向反射率对入射角与观测角的敏感性随着植被冠层结构的变化而变化,蕴涵着丰富的植被结构信息.
    北方稻田养鱼的共生效应研究
    曹志强, 梁知洁, 赵艺欣, 董玉慧
    2001, (3):  405-408. 
    摘要 ( 0 )  
    北方稻鱼共生试验结果表明,稻鱼田稻谷产量略增;能量产投比和光能利用率分别比对照高0.08%和0.1%;土壤有机质高0.24%;纹枯病发病率低3.8%;纯收入每公顷增加900元,表现出良好的共生效应.
    褐飞虱高温条件下应激反应及体内保护酶系活性的研究
    冯从经, 戴华国, 武淑文
    2001, (3):  409-413. 
    摘要 ( 0 )  
    利用34℃、36℃、38℃3个温度处理褐飞虱的若虫和不同翅型成虫,研究其在热休克过程中体内保护酶系活性及脂质过氧化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热休克对4龄若虫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影响大于3龄、龄,而其成虫期CAT活性则随日龄增加而增加,36℃为CAT清除H2O2最适温度.高龄若虫体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高于低龄若虫,老熟成虫体内GSH-px清除H2O2能力强于初羽化成虫.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处理温度呈正相关,而同一处理温度下SOD活性随成虫龄期和成虫日龄增加而降低.长翅型成虫体内CAT、GSH-px、SOD活性均高于短翅型,而雌、雄成虫间CAT、GSH-px、SOD活性无明显差异(α>0.0).褐飞虱体内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随处理温度升高而上升,同一处理温度下随若虫龄期和成虫日龄的增加而增加,短翅型成虫体内LPO含量高于长翅型.
    华北盐渍化改造区蚯蚓种群次生演替与生产投入的关系——以河北省曲周试区为例
    乔玉辉, 吴文良, 徐芹, 陈锴
    2001, (3):  414-416. 
    摘要 ( 0 )  
    通过对河北省曲周县盐渍化改造区农田生态系统中蚯蚓物种多样性分析,发现蚯蚓种群的次生演替与农田肥料投入有很好的相关性,合理的投入特别是有机肥的投入可以加速农田生态系统中生态演替;该地区蚯蚓种群分布总的趋势是:第2代试区>第1代试区>第3代试区>原貌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蚯蚓的分布和数量各不相同,菜地>农田>边缘地和果园.
    环境因子对细基江蓠繁枝变种氮、磷吸收速率的影响
    许忠能, 林小涛, 计新丽, 王朝晖, 黄长江
    2001, (3):  417-421. 
    摘要 ( 0 )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光强、酸碱度、温度、盐度对细基江蓠繁枝变种N、P吸收速率的影响.细基江蓠繁枝变种对N的吸收速率在光强为800~2400μmolphoton·m-2·s-1时最高,达0.32~0.36μmol·g-1·h-1,而对P的吸收速率在320~1600μmolphoton·m-2·s-1时最高,达0.017~0.018μmol·g-1·h-1.当pH为8.0时,细基江蓠繁枝变种对N、P都有较大的吸收速率.在温度-盐度双因子试验中,温度、盐度对N的吸收速率有显著影响,在21~26℃与20%~28%条件下对N的吸收速率较高,但温度与盐度无显著交互作用;温度对P的吸收速率有极显著影响,在21~26℃时对P的吸收速率最高,而盐度对P的吸收速率无显著影响,且温度与盐度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苯并(a)芘对大弹涂鱼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冯涛, 郑微云, 洪万树, 彭耿
    2001, (3):  422-424. 
    摘要 ( 0 )  
    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苯并(a)芘(BaP)暴露对大弹涂鱼肝脏内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BaP暴露对抗氧化酶活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低浓度组(μg·L-1)BaP暴露,抗氧化酶活性未发生显著变化.高浓度组(0μg·L-1)BaP暴露,随着污染时间的延长,SOD活性在第天显著升高(α≤0.05),随后逐渐降至对照组水平;GPx活性则在第7天显著升高(α≤0.05).在整个实验周期中,BaP暴露浓度的变化以及暴露时间的延长对CAT活性无显著影响.
    树木气孔浸润级与SO2伤害及ABA的防护作用
    韩素梅
    2001, (3):  425-428. 
    摘要 ( 0 )  
    以常见绿化树种为材料,通过实地测定和熏烟实验,探讨了气孔浸润级与树木SO2伤害的关系及ABA的防护效应.结果表明,在特定环境下,相同树种的气孔浸润级较为稳定,不同树种的气孔浸润级差异较大;浸润级与叶绿素结合度呈负相关变化,但不明显;与K+渗出量呈正相关(r=0.92,α<0.01),并按95%的置信度绘制了伤害预测图.不同SO2浓度条件下,对同一树种的气孔浸润级的影响甚小,不超过一个等级,K+渗出量则依大气SO2浓度和树木吸S量的增加而增多.气孔浸润级依ABA溶液处理浓度增大而降低,K+渗出量也相应减少,经2.5mol·L-1×4h剂量的SO2熏烟,预涂30mol·L-1ABA者,降低了1.5~3个浸润级,K+渗出量减少36.5%~54.8%,其测定值与自然对照值相近,防护作用显著.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香蕉光合作用及光合碳循环过程中叶氮分配的影响
    孙谷畴, 赵平, 曾小平, 彭少麟
    2001, (3):  429-434. 
    摘要 ( 0 )  
    生长在高CO2浓度(700±5μl·L-1)1周的香蕉叶片,其光合速率(Pn,μmol·m-2·s-1)为5.14±0.32,较生长在大气CO2浓度(356±301μl·L-1)的高22.1%,而生长在较高CO2浓度下8周,叶片Pn较生长在大气CO2浓度的低18.1%,表现香蕉叶片对较长期高CO2浓度的驯化和光合作用抑制.生长在高CO2浓度的香蕉叶片有较低光下呼吸速率(Rd),而不包括光下呼吸的CO2补偿点则变幅较小.最大羧化速率(Vcmax)和电子传递速率(J)分别较生长在大气CO2浓度的低30.5%和14.8%,根据气体交换速率计算的表观量子产率(α,mol CO2·mol-1光量子),生长在较高CO2浓度下8周的叶片为0.014±0.01,而生长在大气CO2浓度下的为0.025±0.005.较高CO2浓度下叶片的表观量子产率降低44%.光能转换效率electrons·quanta-1)亦从0.203降低至0.136.生长在较高CO2浓度下香蕉叶片的叶氮在Rubicos分配系数(PR)、叶氮在生物力能学组分分配系数(PB)和叶氮在光捕组分的分配系数(PL)均较生长在大气CO2浓度低,表明在高CO2浓度下较长期生长(8周)的香蕉叶片多个光合过程受抑制,光合活性明显降低.
    铜污染旱地红壤的络合诱导植物修复作用
    吴龙华, 骆永明, 黄焕忠
    2001, (3):  435-438. 
    摘要 ( 0 )  
    研究EDTA和低分子量有机酸对污染旱地红壤Cu形态变化及金属忍耐-富集型植物印度芥菜生长和Cu吸收的影响,以探讨Cu污染土壤的有机络合诱导植物吸取修复作用.结果表明,在芥菜营养生长旺盛期施用EDTA可显著提高土壤Cu的活性,土壤水浸提态Cu和交换态Cu均显著上升;这种活化效应随外加Cu浓度的上升和EDTA用量的增加而增大;柠檬酸和苹果酸对土壤Cu的活化效应小,只对水浸提态Cu略有影响:EDTA可显著增加芥菜茎叶、根的Cu浓度和吸收量.等摩尔量柠檬酸和苹果酸对土壤铜形态变化和芥菜Cu吸收没有显著作用.
    五氯酚(PCP)污染土壤厌氧生物修复技术的初步研究
    徐向阳, 冯孝善
    2001, (3):  439-442. 
    摘要 ( 0 )  
    研究土壤泥浆反应器在投加厌氧颗粒污泥条件下修复PCP污染土壤的性能.结果表明,对PCP浓度30mg·kg-1模拟污染土壤,其土壤泥浆中土著性厌氧微生物对PCP具有一定的还原脱氯降解活性,28d平均PCP降解速率为0.258mg·kg-1·d-1;投加5.0g.kg-1颗粒污泥的土壤泥浆反应器在好氧、好氧-厌氧、厌氧操作条件下,28d平均PCP降解速率为0.269、0.291/0.842、0.892mg·kg-1·d-1.投加5、10、25g·Kg-1颗粒污泥的土壤泥浆反应器在厌氧条件下,35d平均PCP降解速率分别达到0.834、0.843、0.928mg·kg-1·d-1,PCP降解速率随颗粒污泥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对PCP浓度60mg·kg-1模拟污染土壤,投加颗粒污泥的泥浆反应器仍可获得相对较高的初始PCP降解速率.
    重金属污染土壤毒性的发光菌法诊断
    李彬, 李培军, 王晶, 杨桂芬, 张海荣
    2001, (3):  443-446. 
    摘要 ( 0 )  
    应用明亮发光杆菌T3(Photobacterium Phosthoreum)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毒性进行诊断,确定了实验室中采用人为定量投加污染物的情况下,土壤的最佳平衡时间为2h,最佳浸提时间为2h,最佳浸提剂为0.1mol·L-1Hcl.对单一和复合污染条件下土壤毒性研究表明,单一重金属污染条件下,重金属的投加量与发光菌的发光度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根据剂量效应曲线得出种重金属的EC50分别为Cd26.12mg·kg、Cu291.48mg·kg-1、Zn72.46mg·kg-1和Pb2174.93mg·kg-1,复合污染条件下,由于金属的协同作用,毒性明显增加,从而为污染土壤的优先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芘在土壤中的共代谢降解研究
    巩宗强, 李培军, 王新, 张海荣, 宋玉芳, 李彬
    2001, (3):  447-450. 
    摘要 ( 0 )  
    高分子量多环芳烃(PAHs)的降解通常以共代谢方式进行.研究比较了高分子量多环芳烃代表种类芘作为唯一C源和能源的降解过程和有共代谢底物存在下芘的降解过程,结果表明,25d后前者中芘的降解率57%,而后者中芘的降解率为80%.且有共代谢底物存在下,芘在降解过程中半衰期缩短;水杨酸,邻苯二甲酸,琥珀酸钠能作为共代谢底物提高芘的降解率,琥珀酸钠效果最好.芘和低分子量多环芳烃之间也有共代谢关系,菲促进了芘的降解,但萘未出现同样的结果.此外,这阐明了共代谢原理和适宜作高分子量多环芳烃共代谢底物的物质.
    14C菲在“植物-火山石-营养液-空气”系统中的迁移和转化
    姜霞, 区自清, 应佩峰, Ayfer Yediler Antonious Kettrup
    2001, (3):  451-454. 
    摘要 ( 0 )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14C菲在植物火山石营养液空气封闭系统中的迁移转化.结果表明,菲在该系统中降解较快,实验进行到23d时,营养液中的放射性含量仅为施入时的25%.实验结(46d)时,14C放射性在该系统各部分间的分布顺序为根(38.55%)>挥发性有机代谢产物(VOCs,17.68%)>火石(14.35%)>CO2(11.42%)>茎(2%);植物体内的放射性物质主要以结合态(根4.68%;茎叶0.68%)与植物组织结合和以极性代谢产物(根23.14%;茎0.78%)形式存在.
    铜对鹅观草两个种群生理、发育指标的影响研究
    刘登义, 杨世勇, 谢建春, 赵娟
    2001, (3):  455-457. 
    摘要 ( 0 )  
    铜尾矿上的鹅观草形态矮小,茎秆柔弱,叶色淡.而生于正常土壤上的鹅观草则茎秆粗状,叶色深.Cu胁迫可引起鹅观草叶绿素含量的降低.一定浓度范围内的Cu对鹅观草的种子萌发起促进作用,尾矿浸提液不降低种子的萌发率,但延迟种子的萌发.根生长实验表明,0.125mg·L-1Cu对鹅观草生根起促进作用,超过0.25mg·L-1则抑制鹅观草的生根,生于正常土壤上的鹅观草比生于尾矿上的鹅观草对Cu敏感.
    漂白废水中关键有毒物质鉴别的实例研究
    于红霞, 程静, 金洪钧
    2001, (3):  458-460. 
    摘要 ( 0 )  
    以纸张漂白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毒性鉴别评价(TIE, Toxicity Identification Evaluation)技术对其生态毒性原因作了鉴别研究.结果表明,废水对大型蚤(Daphnia magna)具有急性毒性,曝气可去除废水的部分毒性,硫代硫酸钠的投加可去除废水毒性,同时用DPD试剂盒比色法可测出游离态氯气和一价氧化态氯化物.通过毒性鉴别评价阶段的研究,揭示了导致废水毒性的关键毒物是氯气、次氯酸和次氯酸根.
    植物对植食性哺乳动物的化学防卫
    李俊年, 刘季科
    2001, (3):  461-464. 
    摘要 ( 0 )  
    综述植物次生合物防卫植食性哺乳动物觅食的研究进展.植物组织的次生化合物主要为酚类、萜类及含N类化合物.植物对动物觅食的化学防卫对策以次生化合物的种类而有差异.次生化合物通过对动物的食物摄入、消化、代谢,以及繁殖活动的效应,以抵御动物的觅食.将植物化学防卫与动物适应对策相结合,探讨动物-植物协同进化模式,是该研究领域的主要发展趋势.
    土壤大孔隙及其研究方法
    刘伟, 区自清, 应佩峰
    2001, (3):  465-468. 
    摘要 ( 0 )  
    阐述了土壤大孔隙的定义、孔径划分类型及其成因,比较了各种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土壤大孔隙是可以提供优先水流路径的孔隙,其孔径大小为>0.03mm.大孔隙形状具有多样性,既有形状不规则的裂隙和裂缝,也有近似圆柱状的管道.土壤动物对土壤的挖掘作用,植物根系在土壤中的穿插作用,冻融和干湿交替过程及化学过程是产生大孔隙的主要原因.大孔隙的研究方法可分为直接观测法和间接描述法,并各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土壤大孔隙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调控它,为减少地下水污染、控制养分和水分的流失提供一条新途径.
    复合污染研究的新进展
    郑振华, 周培疆, 吴振斌
    2001, (3):  469-473. 
    摘要 ( 0 )  
    对多种污染物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污染效应的研究已成为环境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从无机复合污染、无机-有机复合污染以及有机复合污染3个方面对复合污染效应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并从化学、生理学、酶学、细胞学等角度出发探讨了复合污染机理,指出了复合污染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和发展方向.
    近十年来中国景观生态学文献分析
    曹宇, 肖笃宁, 赵羿, 李秀珍, 王连平
    2001, (3):  474-477. 
    摘要 ( 0 )  
    自80年代初期我国学者开始开展景观生态学研究以来,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在我国获得了蓬勃发展.本文针对所搜集的1990~2000年我国景观生态学国内学者发表的中、英文文献619篇、著作14本,分不同专题进行分类统计,并在其基础上对我国90年代景观生态学研究进行分析和论述,为我国景观生态学者了解和把握中国景观生态学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提供依据.
    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施硼对油菜硼吸收、利用的影响
    娄运生, 杨玉爱, 徐建民
    2001, (3):  478-480. 
    摘要 ( 0 )  
    杉木与伴生植物凋落物混合分解的相互作用研究
    林开敏, 洪伟, 俞新妥, 黄宝龙
    2001, (3):  321-325. 
    摘要 ( 993 )   PDF (753KB) ( 522 )  
    通过对杉木与9种伴生植物凋落物混合分解特征比较研究表明,8种植物对杉木凋落物的分解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观音座莲对杉木凋落物分解的促进最大,而木荷对杉木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则表现出先有一定程度的促进而后又有微弱的抑制作用.促进大小表现出观音座莲>杜茎山>三龙爪>狗脊>苎麻>丝栗栲>闽粤栲>芒萁.杉木凋落物反过来对木荷和闽粤栲凋落物有一些抑制作用,而对丝栗栲则有一些促进作用,但这种相互作用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说明杉木与某些伴生植物种类的凋落物在混合分解过程中存在着相互作用的现象.因此,合理保护和恢复林下植物对加快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地力维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外松衰退病原因的研究
    束庆龙, 杨光道, 邹运鼎, 汤坚, 黄长春
    2001, (3):  326-330. 
    摘要 ( 1184 )   PDF (1062KB) ( 477 )  
    对安徽省国外松大面积衰退和枯死原因的调查研究表明,造成这种衰退和枯死的现象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林木衰退病.该衰退病的发生原因:1)诱发因素:温度年较差较大、年降雨量分布不均匀、土壤粘重板结或容重过大、地势低洼积水、土壤瘠薄、林分密度过大;2)激化因素:干旱严重重复发生、割脂过早过度、霜冻、食叶害虫等害虫危害;松针褐斑病等病害侵害;3)促进因素:松枯梢病菌、根腐病菌、立木腐朽病菌、天牛、小蠹虫等病虫害危害.
    国外松衰退病与环境和林分因素关系的研究
    束庆龙, 邹运鼎, 杨光道, 朱谦, 黄长春
    2001, (3):  331-334. 
    摘要 ( 1143 )   PDF (1003KB) ( 451 )  
    对安徽国外松衰退病与其环境和林分因素关系的调查研究和数量化分析表明,在气候、土壤、林分、其它病虫害等4类因素18个变量因子中,有10个因子对病情有较大的贡献,成为该病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它们是树龄、林分密度、割脂、降雨量、温度、粘性土、石砾土、土层瘠薄、积水、病虫危害.其中病情与土层深度、降雨量呈负相关;与其它因素均呈正相关.以此建立病情线形回归预测模型,根据这一模型,可以预测任一给定条件下的林分国外松衰退病可能发生的水平.此外,依据各致病因素在病害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大小和时间顺序,绘制出国外松衰退病的螺旋图,为该类病原复杂的病害形象描述和定量分析作出了探讨.
    微立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差异及对水曲柳幼林生长的影响
    王庆成, 张彦东, 王政权
    2001, (3):  335-338. 
    摘要 ( 1193 )   PDF (615KB) ( 426 )  
    采用较小立地尺度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变化及与水曲柳生长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传统尺度立地上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存在较大差异外,该尺度立地内部微立地间亦存在较大的变化,一些指标如非毛管孔隙度、土壤通气度和土壤渗透系数等在微立地间的变化甚至超出立地间的变化.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差异,使得不同微立地间水曲柳生长存在较大差异,同一立地内不同微立地间林木生长差异明显高于不同立地间的差异.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林木生长受到局部地段微立地的影响.微立地的研究对进一步实现适地适树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光环境下紫椴幼树树冠结构的可塑性响应
    徐程扬
    2001, (3):  339-343. 
    摘要 ( 1253 )   PDF (653KB) ( 456 )  
    从冠形、侧枝和叶片在树冠中的空间分布角度对天然更新紫椴幼树的树冠结构进行了论述,认为紫椴幼树树冠对光照条件的变化有显著的可塑性响应.强光通过抑制主干的生长促进了侧枝的分化,庇荫则通过抑制1级侧枝的生长促进了侧枝的再分枝.随着光照水平的降低,紫椴幼树的数量叶片密度显著降低,且叶片逐渐集中于冠上层.林冠下的紫椴幼树通过这种侧枝和叶片的分布格局,在形态上提高其对光的截获能力在适度庇荫环境中,紫椴幼树垂直生长采取演替先锋种的"避荫”对策,侧枝生长采取中等耐荫种的"掠光”对策;在弱光环境中,紫椴幼树则采取典型的忍耐适应行为.这种树冠结构的变化是提高紫椴幼树对光的截获能力的一种有益适应.
    杉木解酚菌的研究
    何绍江, 毛新国, 李传涵
    2001, (3):  344-346. 
    摘要 ( 1239 )   PDF (941KB) ( 314 )  
    从杉木林土壤中筛选到5株高效解酚菌(F2、F3、F4、F7、F15),结果表明,F4、Fd,F2、F155d能将600rng·L-1的阿魏酸降解完,F7的降解率为91.3%;F4、F3、F2、F7d,F15、4d能将600mg·L-1的对羟基苯甲酸完全降解;5株解酚菌对邻香草醛的降解能力较弱,除F25d能将300mg·L-1的邻香草醛完全降解外,其余4株5d的降解率为83%~96%.同时发现,F4能抑制杉苗生长,而其余4株则能在不同条件下促进杉苗生长,将5种菌按等比例混合使用,在土壤添加酚酸的情况下,仍能促进菌根苗Z和非菌根苗生长,杉木苗干重增长率为8.9%~168%.
    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无性系种群年龄结构动态与遗传后果研究
    李根前, 黄宝龙, 唐德瑞, 赵一庆, 王迪海
    2001, (3):  347-350. 
    摘要 ( 1146 )   PDF (640KB) ( 449 )  
    根据样地每木检尺和林缘扩散效应调查以及无性系跟踪挖掘材料,分析了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无性系种群年龄结构动态及其遗传后果.结果表明,中国沙棘无性系种群年龄结构由增长型经过稳定型发展到衰退型.在衰退的种群中,中国沙棘能够通过无性系生长实施林窗更新恢复其稳定性或依靠林缘扩散使种群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进行自我维持.同时,随着种群的自疏,无性系种群的组成由较多拥有较少分株的无性系向较少拥有较多分株的无性系转变,从而降低了无性系种群的基株多样性.
    树木生长势与松墨天牛种群密度及松材线虫发病程度关系
    丁玉洲, 吕传海, 韩斌, 濮厚平, 吴木林
    2001, (3):  351-354. 
    摘要 ( 1009 )   PDF (739KB) ( 447 )  
    对不同生长势林区内的松墨天牛种群密度和松材线虫发病程度的研究表明,树木生长势(x)分别与松墨天牛种群密度(y)、松材线虫发病程度(z)呈负相关,其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1793.771-16404.7x;z=31.80989-21.9274x.相关系数分别为r=-0.8319和r=-0.8770.而松墨天牛种群密度(y)与松材线虫发病程度(z)呈正相关,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407.0611+70.51478z;相关系数为r=0.9864.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流行预测初探
    李瑶, 承河元, 方书苗, 钱子华
    2001, (3):  355-358. 
    摘要 ( 1229 )   PDF (556KB) ( 524 )  
    对猕猴桃溃疡病流行分析表明,影响该病发生严重程度y的生态因子是3月中下旬降水x1和1月份均温x2,其模型是y=2.1359+0.0107x1-0.6061x2;猕猴桃溃疡病发生流行的主导因子为冬季及初春旬均温和降水量的相对变差,并且由此得到病害流行的回归方程为:y=-8.127+22.739x-13.25x2,经检验,该方程达极显著水平.
    猕猴桃溃疡病流行的生态因子及药剂对病菌的抑菌作用
    李瑶, 承河元, 方书苗, 钱子华
    2001, (3):  359-362. 
    摘要 ( 1483 )   PDF (536KB) ( 596 )  
    经5年系统研究得出,影响猕猴桃溃疡病发生流行的特点是,海拔750m以上的果园发病重,向阳坡发病重于背阳坡,不同品种发病差异显著,金丰品种易感病,金魁品种高度抗病;树龄越大,病株率越高;不同枝龄比较,一年生枝条病枝死亡率和枝条死亡率最高.6种药剂以加瑞农和硫酸链霉素抑菌效果最好.
    药物植物桃儿七不同种群种子产量初步研究
    马绍宾, 姜汉侨, 黄衡宇
    2001, (3):  363-368. 
    摘要 ( 1169 )   PDF (993KB) ( 404 )  
    对药用植物桃儿七5个不同种群种子产量的研究表明:各种群中每花平均胚珠数、每果实平均种子数及种群平均结实率与种群所在的海拔高度呈正相关;不同种群个体平均胚珠数的变异范围为58.97~87.97,平均种子数变异范围为40.02~80.58,平均结籽率变异范围为61.29%~91.60%;果实内单粒种子平均干重与种群分布海拔呈明显负相关,与果实内种子数呈弱负相关;同一种群在不同年份间平均种子产量差异不大;种子产量除主要受个体营养状况影响外,还受海拔及其它因素的影响;果实内种子数与果实大小及重量呈正相关,但单粒种子平均重量与果实大小及果实内种子总重量无显著相关.
    不同放牧率对旱黄梅衣生物量和化学元素组成的影响
    李香真, 邢雪荣, 陈佐忠
    2001, (3):  369-373. 
    摘要 ( 1318 )   PDF (758KB) ( 370 )  
    对羊草草原群落中旱黄梅衣生物量和化学元素组成与放牧率关系的研究表明,轻度放牧(1.33只羊·hm-2)时,旱黄梅衣生物量达到最大值,极重牧(6.67只羊·hm-2)时生物量最低.旱黄梅衣体内C、N、Ca含量较高,>1%;P、Mg、K、Fe含量介于0.1%~1%;Na、Mg、Cu、Zn、B均<0.1%.旱黄梅衣中Ca含量明显高于维管植物,是喜Ca植物.放牧处理下,旱黄梅衣含C量下降,N含量提高,C/N比在中度、重度放牧率下较低.Ca、Mg、K、Fe、Mn、Cu含量表现为无牧处理时较低,放牧处理较高.旱黄梅衣的生物量和化学元素组成的变化对放牧强度有着很好的响应,因此可以用旱黄梅衣的生物量和化学元素组成的变化来指示草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的变化.
    香港山坡地草本、灌木群落的植物能量生产
    管东生
    2001, (3):  374-378. 
    摘要 ( 1354 )   PDF (740KB) ( 408 )  
    利用收获法和植物热值分析,在研究香港桃金娘灌木群落、芒萁群落和鸭嘴草+野古草+金茅草地植物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的基础上,探讨群落各组分的干重热值以及植物能量现存量、净固定量和现存净增量.结果表明,芒萁具有较高的热值,而禾草植物的干重热值较低.草地、芒萁、灌木群落植物的能量现存量分别为18683、38436和65632kJ·m-2;能量净固定量为13286、20354和18784kJ·m-2·a-1;能量现存净增量为3437、9626和6695kJ·m-2·a-1.与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相比,草地、芒萁、灌木群落的能量现存量、能量净固定量和能量现存净增量都较低.刈割实验也表明,随着人类干扰活动强度加大,植物能量净固定量明显下降.
    不同生境条件下羊草种群无性系和有性生殖特征的比较研究
    王仁忠
    2001, (3):  379-383. 
    摘要 ( 1140 )   PDF (557KB) ( 366 )  
    比较研究了东北草原不同生境条件下4个羊草种群无性系和有性生殖数量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由于各种群所处立地的资源差异(特别是土壤水分),导致各种群在无性系(包括营养枝和根茎芽密度)和有性生殖(生殖枝密度、生殖枝分化率、生殖贡献)等数量特征方面差异显著,尤其在低平原种群与沙丘种群之间最为显著.与沙丘种群相比,低平原种群营养枝平均密度高50%;根茎芽平均密度高30%以上;生殖枝密度平均值高200%以上.
    东北草原盐碱植物虎尾草的热值和能量分配特征的研究
    郭继勋, 王若丹, 王娓
    2001, (3):  384-386. 
    摘要 ( 1215 )   PDF (423KB) ( 375 )  
    虎尾草全株、茎和叶的热值的季节变化规律相似,从7月初至8月初出现2个峰值,然后呈逐渐下降趋势.穗的热值变化呈U字型,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8月初和9月中旬.立枯体热值变化不规则,最大在8月初.虎尾草种群地上部能量的季节动态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8月初和9月初,最大值在9月初为7381.27kJ·m-2.不同季节能量在各器官分配比率为:7月初为叶>茎;7月中旬为叶>茎>立枯体;8月份为茎>叶>穗>立枯体;9月初为茎>穗>叶>立枯体;9月中旬为茎>穗>立枯体>叶.能量垂直结构,地上部为从地表至20cm高度逐渐增加,最大值在10~20cm层占地上部的25.75%,然后逐渐下降.地下部的变化规律为随着深度增加能值逐渐减少,最大值在0~10cm层占地下部的74.21%.
    土壤含水量与苹果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
    接玉玲, 杨洪强, 崔明刚, 罗新书
    2001, (3):  387-390. 
    摘要 ( 1216 )   PDF (490KB) ( 570 )  
    以盆栽苹果幼树为试材研究了土壤相对含水量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关系,探讨了引起WUE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土壤相对含水量(SWC)52.0%时WUE最高.SWC从77.2%降至52.0%时,气孔导度下降,并使蒸腾速率(Tr)的下降幅度大于净光合速率(Pn)的降幅而导致WUE升高;SWC从52.0%降至20.1%时,WUE降低的根本原因在于羧化效率下降使Pn大为降低.干旱复水后WUE回升,但至复水第7天仍低于对照.土壤渍水当天WUE下降,第3天回升至对照水平,之后随渍水期延长WUE逐渐降低,淹水第6天羧化效率开始下降.
    合肥近郊旱地土壤养分径流流失途径的研究
    周俊, 朱江
    2001, (3):  391-394. 
    摘要 ( 903 )   PDF (206KB) ( 407 )  
    以合肥近郊旱作平地为实验观测区,选择土壤类型为黄褐土,地面坡度在3°以内,粮、油、棉、菜等不同作物组合和不同覆盖率的旱作耕地,对不同降雨强度下径流产生的时间、径流量及其中携带泥沙量进行长期实地观测和连续3年采样(水样和土样)分析,初步查明合肥近郊旱作平地表土和养分的流失与山地和坡地的流失行为显然不同,N、P、K有效养分流失量98%以上是通过"化学侵蚀”流失的;"物理侵蚀”是表土和土壤有机质流失的主要途径(占有机质流失总量的96.14%).
    混合稀土对作物出苗率的影响
    张自立, 常江, 汪成胜, 柴绍明, 韩修明, 李瑞
    2001, (3):  395-397. 
    摘要 ( 818 )   PDF (575KB) ( 397 )  
    用OECD方法,在红壤、黄潮土、黄褐土上进行了混合稀土对水稻、油菜、大豆相对出苗率影响的试验.从LC50(半致死浓度)值看,在供试条件下,稀土对水稻的毒性最小,稀土在黄褐土上对作物的毒性也较小,而稀土对黄潮土上的大豆以及红壤上的油菜的毒性则较大.
    春小麦田喷灌的水量分布及小气候效应
    杜尧东, 王建, 刘作新, 蔡崇光, 杨久廷, 甘作勋
    2001, (3):  398-400. 
    摘要 ( 926 )   PDF (178KB) ( 364 )  
    春小麦喷灌的田间观测表明,在灌浆初期,春小麦冠层的截留水量可达25%~30%,冠层截留水量可使冠层下方的均匀系数比冠层上方提高10.1%~12.7%.喷灌的水分飘移蒸发损失可达总水量的20%~25%.春小麦喷灌可以降低空气和土壤温度,增加空气实际水汽压和相对湿度,这对抑制作物蒸腾将起一定作用.
    水稻冠层结构变化对二向反射率的影响
    李云梅, 王人潮, 王秀珍, 沈掌泉
    2001, (3):  401-404. 
    摘要 ( 1016 )   PDF (551KB) ( 405 )  
    通过对植被二向反射特性的研究,可反演植被冠层结构信息,如叶面积指数、平均叶角、株高、覆盖率等.在大田晚稻(秀水63)移栽后第26、35、41、49、62、67和86d,对水稻冠层结构及二向反射率进行实测,并分析了二向反射率随冠层结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植被冠层二向反射率对入射角与观测角的敏感性随着植被冠层结构的变化而变化,蕴涵着丰富的植被结构信息.
    北方稻田养鱼的共生效应研究
    曹志强, 梁知洁, 赵艺欣, 董玉慧
    2001, (3):  405-408. 
    摘要 ( 1047 )   PDF (655KB) ( 465 )  
    北方稻鱼共生试验结果表明,稻鱼田稻谷产量略增;能量产投比和光能利用率分别比对照高0.08%和0.1%;土壤有机质高0.24%;纹枯病发病率低3.8%;纯收入每公顷增加900元,表现出良好的共生效应.
    褐飞虱高温条件下应激反应及体内保护酶系活性的研究
    冯从经, 戴华国, 武淑文
    2001, (3):  409-413. 
    摘要 ( 874 )   PDF (686KB) ( 461 )  
    利用34℃、36℃、38℃3个温度处理褐飞虱的若虫和不同翅型成虫,研究其在热休克过程中体内保护酶系活性及脂质过氧化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热休克对4龄若虫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影响大于3龄、龄,而其成虫期CAT活性则随日龄增加而增加,36℃为CAT清除H2O2最适温度.高龄若虫体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高于低龄若虫,老熟成虫体内GSH-px清除H2O2能力强于初羽化成虫.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处理温度呈正相关,而同一处理温度下SOD活性随成虫龄期和成虫日龄增加而降低.长翅型成虫体内CAT、GSH-px、SOD活性均高于短翅型,而雌、雄成虫间CAT、GSH-px、SOD活性无明显差异(α>0.0).褐飞虱体内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随处理温度升高而上升,同一处理温度下随若虫龄期和成虫日龄的增加而增加,短翅型成虫体内LPO含量高于长翅型.
    华北盐渍化改造区蚯蚓种群次生演替与生产投入的关系——以河北省曲周试区为例
    乔玉辉, 吴文良, 徐芹, 陈锴
    2001, (3):  414-416. 
    摘要 ( 915 )   PDF (180KB) ( 508 )  
    通过对河北省曲周县盐渍化改造区农田生态系统中蚯蚓物种多样性分析,发现蚯蚓种群的次生演替与农田肥料投入有很好的相关性,合理的投入特别是有机肥的投入可以加速农田生态系统中生态演替;该地区蚯蚓种群分布总的趋势是:第2代试区>第1代试区>第3代试区>原貌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蚯蚓的分布和数量各不相同,菜地>农田>边缘地和果园.
    环境因子对细基江蓠繁枝变种氮、磷吸收速率的影响
    许忠能, 林小涛, 计新丽, 王朝晖, 黄长江
    2001, (3):  417-421. 
    摘要 ( 919 )   PDF (913KB) ( 358 )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光强、酸碱度、温度、盐度对细基江蓠繁枝变种N、P吸收速率的影响.细基江蓠繁枝变种对N的吸收速率在光强为800~2400μmolphoton·m-2·s-1时最高,达0.32~0.36μmol·g-1·h-1,而对P的吸收速率在320~1600μmolphoton·m-2·s-1时最高,达0.017~0.018μmol·g-1·h-1.当pH为8.0时,细基江蓠繁枝变种对N、P都有较大的吸收速率.在温度-盐度双因子试验中,温度、盐度对N的吸收速率有显著影响,在21~26℃与20%~28%条件下对N的吸收速率较高,但温度与盐度无显著交互作用;温度对P的吸收速率有极显著影响,在21~26℃时对P的吸收速率最高,而盐度对P的吸收速率无显著影响,且温度与盐度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苯并(a)芘对大弹涂鱼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冯涛, 郑微云, 洪万树, 彭耿
    2001, (3):  422-424. 
    摘要 ( 973 )   PDF (419KB) ( 539 )  
    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苯并(a)芘(BaP)暴露对大弹涂鱼肝脏内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BaP暴露对抗氧化酶活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低浓度组(μg·L-1)BaP暴露,抗氧化酶活性未发生显著变化.高浓度组(0μg·L-1)BaP暴露,随着污染时间的延长,SOD活性在第天显著升高(α≤0.05),随后逐渐降至对照组水平;GPx活性则在第7天显著升高(α≤0.05).在整个实验周期中,BaP暴露浓度的变化以及暴露时间的延长对CAT活性无显著影响.
    树木气孔浸润级与SO2伤害及ABA的防护作用
    韩素梅
    2001, (3):  425-428. 
    摘要 ( 873 )   PDF (221KB) ( 480 )  
    以常见绿化树种为材料,通过实地测定和熏烟实验,探讨了气孔浸润级与树木SO2伤害的关系及ABA的防护效应.结果表明,在特定环境下,相同树种的气孔浸润级较为稳定,不同树种的气孔浸润级差异较大;浸润级与叶绿素结合度呈负相关变化,但不明显;与K+渗出量呈正相关(r=0.92,α<0.01),并按95%的置信度绘制了伤害预测图.不同SO2浓度条件下,对同一树种的气孔浸润级的影响甚小,不超过一个等级,K+渗出量则依大气SO2浓度和树木吸S量的增加而增多.气孔浸润级依ABA溶液处理浓度增大而降低,K+渗出量也相应减少,经2.5mol·L-1×4h剂量的SO2熏烟,预涂30mol·L-1ABA者,降低了1.5~3个浸润级,K+渗出量减少36.5%~54.8%,其测定值与自然对照值相近,防护作用显著.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香蕉光合作用及光合碳循环过程中叶氮分配的影响
    孙谷畴, 赵平, 曾小平, 彭少麟
    2001, (3):  429-434. 
    摘要 ( 981 )   PDF (1068KB) ( 397 )  
    生长在高CO2浓度(700±5μl·L-1)1周的香蕉叶片,其光合速率(Pn,μmol·m-2·s-1)为5.14±0.32,较生长在大气CO2浓度(356±301μl·L-1)的高22.1%,而生长在较高CO2浓度下8周,叶片Pn较生长在大气CO2浓度的低18.1%,表现香蕉叶片对较长期高CO2浓度的驯化和光合作用抑制.生长在高CO2浓度的香蕉叶片有较低光下呼吸速率(Rd),而不包括光下呼吸的CO2补偿点则变幅较小.最大羧化速率(Vcmax)和电子传递速率(J)分别较生长在大气CO2浓度的低30.5%和14.8%,根据气体交换速率计算的表观量子产率(α,mol CO2·mol-1光量子),生长在较高CO2浓度下8周的叶片为0.014±0.01,而生长在大气CO2浓度下的为0.025±0.005.较高CO2浓度下叶片的表观量子产率降低44%.光能转换效率electrons·quanta-1)亦从0.203降低至0.136.生长在较高CO2浓度下香蕉叶片的叶氮在Rubicos分配系数(PR)、叶氮在生物力能学组分分配系数(PB)和叶氮在光捕组分的分配系数(PL)均较生长在大气CO2浓度低,表明在高CO2浓度下较长期生长(8周)的香蕉叶片多个光合过程受抑制,光合活性明显降低.
    铜污染旱地红壤的络合诱导植物修复作用
    吴龙华, 骆永明, 黄焕忠
    2001, (3):  435-438. 
    摘要 ( 953 )   PDF (899KB) ( 365 )  
    研究EDTA和低分子量有机酸对污染旱地红壤Cu形态变化及金属忍耐-富集型植物印度芥菜生长和Cu吸收的影响,以探讨Cu污染土壤的有机络合诱导植物吸取修复作用.结果表明,在芥菜营养生长旺盛期施用EDTA可显著提高土壤Cu的活性,土壤水浸提态Cu和交换态Cu均显著上升;这种活化效应随外加Cu浓度的上升和EDTA用量的增加而增大;柠檬酸和苹果酸对土壤Cu的活化效应小,只对水浸提态Cu略有影响:EDTA可显著增加芥菜茎叶、根的Cu浓度和吸收量.等摩尔量柠檬酸和苹果酸对土壤铜形态变化和芥菜Cu吸收没有显著作用.
    五氯酚(PCP)污染土壤厌氧生物修复技术的初步研究
    徐向阳, 冯孝善
    2001, (3):  439-442. 
    摘要 ( 921 )   PDF (585KB) ( 442 )  
    研究土壤泥浆反应器在投加厌氧颗粒污泥条件下修复PCP污染土壤的性能.结果表明,对PCP浓度30mg·kg-1模拟污染土壤,其土壤泥浆中土著性厌氧微生物对PCP具有一定的还原脱氯降解活性,28d平均PCP降解速率为0.258mg·kg-1·d-1;投加5.0g.kg-1颗粒污泥的土壤泥浆反应器在好氧、好氧-厌氧、厌氧操作条件下,28d平均PCP降解速率为0.269、0.291/0.842、0.892mg·kg-1·d-1.投加5、10、25g·Kg-1颗粒污泥的土壤泥浆反应器在厌氧条件下,35d平均PCP降解速率分别达到0.834、0.843、0.928mg·kg-1·d-1,PCP降解速率随颗粒污泥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对PCP浓度60mg·kg-1模拟污染土壤,投加颗粒污泥的泥浆反应器仍可获得相对较高的初始PCP降解速率.
    重金属污染土壤毒性的发光菌法诊断
    李彬, 李培军, 王晶, 杨桂芬, 张海荣
    2001, (3):  443-446. 
    摘要 ( 930 )   PDF (424KB) ( 419 )  
    应用明亮发光杆菌T3(Photobacterium Phosthoreum)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毒性进行诊断,确定了实验室中采用人为定量投加污染物的情况下,土壤的最佳平衡时间为2h,最佳浸提时间为2h,最佳浸提剂为0.1mol·L-1Hcl.对单一和复合污染条件下土壤毒性研究表明,单一重金属污染条件下,重金属的投加量与发光菌的发光度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根据剂量效应曲线得出种重金属的EC50分别为Cd26.12mg·kg、Cu291.48mg·kg-1、Zn72.46mg·kg-1和Pb2174.93mg·kg-1,复合污染条件下,由于金属的协同作用,毒性明显增加,从而为污染土壤的优先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芘在土壤中的共代谢降解研究
    巩宗强, 李培军, 王新, 张海荣, 宋玉芳, 李彬
    2001, (3):  447-450. 
    摘要 ( 990 )   PDF (586KB) ( 539 )  
    高分子量多环芳烃(PAHs)的降解通常以共代谢方式进行.研究比较了高分子量多环芳烃代表种类芘作为唯一C源和能源的降解过程和有共代谢底物存在下芘的降解过程,结果表明,25d后前者中芘的降解率57%,而后者中芘的降解率为80%.且有共代谢底物存在下,芘在降解过程中半衰期缩短;水杨酸,邻苯二甲酸,琥珀酸钠能作为共代谢底物提高芘的降解率,琥珀酸钠效果最好.芘和低分子量多环芳烃之间也有共代谢关系,菲促进了芘的降解,但萘未出现同样的结果.此外,这阐明了共代谢原理和适宜作高分子量多环芳烃共代谢底物的物质.
    14C菲在“植物-火山石-营养液-空气”系统中的迁移和转化
    姜霞, 区自清, 应佩峰, Ayfer Yediler Antonious Kettrup
    2001, (3):  451-454. 
    摘要 ( 889 )   PDF (248KB) ( 302 )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14C菲在植物火山石营养液空气封闭系统中的迁移转化.结果表明,菲在该系统中降解较快,实验进行到23d时,营养液中的放射性含量仅为施入时的25%.实验结(46d)时,14C放射性在该系统各部分间的分布顺序为根(38.55%)>挥发性有机代谢产物(VOCs,17.68%)>火石(14.35%)>CO2(11.42%)>茎(2%);植物体内的放射性物质主要以结合态(根4.68%;茎叶0.68%)与植物组织结合和以极性代谢产物(根23.14%;茎0.78%)形式存在.
    铜对鹅观草两个种群生理、发育指标的影响研究
    刘登义, 杨世勇, 谢建春, 赵娟
    2001, (3):  455-457. 
    摘要 ( 1022 )   PDF (183KB) ( 379 )  
    铜尾矿上的鹅观草形态矮小,茎秆柔弱,叶色淡.而生于正常土壤上的鹅观草则茎秆粗状,叶色深.Cu胁迫可引起鹅观草叶绿素含量的降低.一定浓度范围内的Cu对鹅观草的种子萌发起促进作用,尾矿浸提液不降低种子的萌发率,但延迟种子的萌发.根生长实验表明,0.125mg·L-1Cu对鹅观草生根起促进作用,超过0.25mg·L-1则抑制鹅观草的生根,生于正常土壤上的鹅观草比生于尾矿上的鹅观草对Cu敏感.
    漂白废水中关键有毒物质鉴别的实例研究
    于红霞, 程静, 金洪钧
    2001, (3):  458-460. 
    摘要 ( 1043 )   PDF (565KB) ( 384 )  
    以纸张漂白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毒性鉴别评价(TIE, Toxicity Identification Evaluation)技术对其生态毒性原因作了鉴别研究.结果表明,废水对大型蚤(Daphnia magna)具有急性毒性,曝气可去除废水的部分毒性,硫代硫酸钠的投加可去除废水毒性,同时用DPD试剂盒比色法可测出游离态氯气和一价氧化态氯化物.通过毒性鉴别评价阶段的研究,揭示了导致废水毒性的关键毒物是氯气、次氯酸和次氯酸根.
    植物对植食性哺乳动物的化学防卫
    李俊年, 刘季科
    2001, (3):  461-464. 
    摘要 ( 907 )   PDF (544KB) ( 324 )  
    综述植物次生合物防卫植食性哺乳动物觅食的研究进展.植物组织的次生化合物主要为酚类、萜类及含N类化合物.植物对动物觅食的化学防卫对策以次生化合物的种类而有差异.次生化合物通过对动物的食物摄入、消化、代谢,以及繁殖活动的效应,以抵御动物的觅食.将植物化学防卫与动物适应对策相结合,探讨动物-植物协同进化模式,是该研究领域的主要发展趋势.
    土壤大孔隙及其研究方法
    刘伟, 区自清, 应佩峰
    2001, (3):  465-468. 
    摘要 ( 824 )   PDF (604KB) ( 499 )  
    阐述了土壤大孔隙的定义、孔径划分类型及其成因,比较了各种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土壤大孔隙是可以提供优先水流路径的孔隙,其孔径大小为>0.03mm.大孔隙形状具有多样性,既有形状不规则的裂隙和裂缝,也有近似圆柱状的管道.土壤动物对土壤的挖掘作用,植物根系在土壤中的穿插作用,冻融和干湿交替过程及化学过程是产生大孔隙的主要原因.大孔隙的研究方法可分为直接观测法和间接描述法,并各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土壤大孔隙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调控它,为减少地下水污染、控制养分和水分的流失提供一条新途径.
    复合污染研究的新进展
    郑振华, 周培疆, 吴振斌
    2001, (3):  469-473. 
    摘要 ( 931 )   PDF (564KB) ( 675 )  
    对多种污染物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污染效应的研究已成为环境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从无机复合污染、无机-有机复合污染以及有机复合污染3个方面对复合污染效应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并从化学、生理学、酶学、细胞学等角度出发探讨了复合污染机理,指出了复合污染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和发展方向.
    近十年来中国景观生态学文献分析
    曹宇, 肖笃宁, 赵羿, 李秀珍, 王连平
    2001, (3):  474-477. 
    摘要 ( 1086 )   PDF (423KB) ( 729 )  
    自80年代初期我国学者开始开展景观生态学研究以来,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在我国获得了蓬勃发展.本文针对所搜集的1990~2000年我国景观生态学国内学者发表的中、英文文献619篇、著作14本,分不同专题进行分类统计,并在其基础上对我国90年代景观生态学研究进行分析和论述,为我国景观生态学者了解和把握中国景观生态学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提供依据.
    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施硼对油菜硼吸收、利用的影响
    娄运生, 杨玉爱, 徐建民
    2001, (3):  478-480. 
    摘要 ( 908 )   PDF (174KB) ( 346 )